根據上麵查到的資料,基本可以相信這個“天國”指的是商朝。既然有新的線索,我想進一步加以確認,於是我開始查找關於涕竹的資料。不到一個小時,關於涕竹我查到了兩份材料,而這兩份材料更使我確信中國與奧爾梅克文明的關係。
第一份材料是:中國古籍中關於涕竹的記載隻有一處,那就是西漢東方朔所著的《神異經》。文中描述到——“南方荒中有涕竹,長數百丈,圍三丈六尺,厚八九寸。可以為船。其筍甚美,煮食之,可止瘡癘。”寥寥數語傳達了兩個重要信息:一是涕竹可以做成船,二是可以治療外傷。
第二份材料是:1910年,清政府派特使歐陽庚到墨西哥處理索賠專案,國學大師王國維、羅振玉委託他在美洲留意考察“華僑中有無殷人東遷的痕跡”。當地的印第安infubu族人找到歐陽庚,說他們的祖先是從中國來的,歐陽庚當即向清政府外務部報告,但攝政王載灃很草率地批覆“印第安infubu族自稱為中國人,於法無據”,此番調查因此作罷。1922年,歐陽庚擔任中華民國第一任駐智利公使,見公使館的馬車房後麵有三畝涕竹,覺得很奇怪,因為涕竹原是中國福建廣東的植物群。於是他問印第安僕人這些涕竹是從哪裏來的,僕人說,涕竹是印第安人的祖傳外傷藥,是hosi王三千年前不知從什麽地方帶來的,現在他們的民間醫生還在用涕竹治外傷。
西漢時期東方朔所描述的涕竹的用途萬裏之外的印第安人怎麽知道的?如果真如印第安人所說,是“hosi王三千年前帶來的”的話,那豈不是正好印證了西班牙馬德裏皇家歷史學院檔案館裏所記載的那個傳說嗎?
看來,想要追蹤下去,我不得不查出這個hosi王的身份。
首先進入我視野的是美洲印第安人至今仍流傳著的《hosi王歌》。歌中記述了hosi王率領二十五族渡過大海,歷盡萬難,終於抵達美洲的事跡。
如果商朝人東渡美洲這一設想成立的話,那這個hosi王應該就是商朝人,可商朝有沒有這樣一個人物呢?
1956年,郭沫若在與日本著名學者小竹文夫教授探討商人東渡問題時指出,如果商人真的東渡美洲,那唯一的領導人隻可能是攸侯喜——因為在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開始伐商的時候,商紂王急召攸侯喜等人派兵勤王。而當時攸侯喜正在山東一帶攻打林方、人方、虎方等少數民族部落,來不及迴兵救主,商紂王隻好臨時將奴隸組成軍隊,勉強迎戰,隨後由於這些奴隸臨陣倒戈,便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商朝滅亡。此後,攸侯喜主力軍十萬人以及林方、人方、虎方等部落的十五萬人,突然全部失蹤,下落不明。
攸侯喜——攸是地名,侯是爵位,喜是名字,這個稱謂的構成方式在古代很常見,現代社會中也基本得以沿用,“攸侯喜”這種叫法類似於“美國總統歐巴馬”——地點、職位和名字一應俱全。
十萬軍隊和十五萬部落人員從史書中消失?——如此數量龐大的人群無論是投降了周朝還是被盡數屠滅歷史中都應該有記載,怎麽可能消失得無影無蹤呢?
攸侯喜——hosi?難道真的是同一個人?
無論我如何努力尋找,可除了傳說和讀音相同外,關於攸侯喜和hosi王是否為同一人的記載再無線索。可即便線索全無,我依然無法不相信這兩人實為一人的想法——三千年前,攸侯喜率領的二十五萬人從中國歷史中憑空消失;隨後,萬裏之外的美洲大陸出現了hosi王的傳說以及大量與商朝相關的考古發現,甚至還出現了記載商人先祖的甲骨文!——這一切難道僅僅是巧合嗎?
不,我堅定地認為,“巧合說”是無能之輩最後的避風港,無數的秘密曾經就因為一句簡單的“巧合而已”被長埋歷史的深穀。巧合的背後隱藏著太多的關聯關係,如果我們僅僅用巧合解釋所有目前無法被證實的事情,那我們實在是太狹隘了。
習慣性的頸椎疼痛又開始提醒我了。人的身體真是個奇妙的東西,我總覺得裏麵一定裝了無數的信號發射器,不然怎麽會一個地方負荷過重就有提示呢。常年看書和看電腦導致我的頸椎一直處於超負荷狀態,此時我輕輕地後仰一下就疼痛難忍。算了,還是起來活動活動,反正已經收穫頗豐了。
我站起身,開始在屋裏活動身體。身體雖然得到了放鬆,可腦子無論如何也停不下來。這些龐雜的信息雖然完全可以變成一篇研究中華文明與奧爾梅克文明的論文,但顯然這並不是它們出現的重點。大穀基金會把目標對準拉文塔遺址究竟意欲何為?這些看起來匪夷所思的信息究竟隱藏著他們想獲得的什麽資料?
突然,我腦中閃出了這些信息中一些不太重要的細節,這些細節讓我略感不解——在拉文塔遺址中最先取得重大發現的為什麽是美國人?關於商人東渡的對話為什麽會出現在郭沫若和日本人之間?
想來想去實在沒有頭緒,看來,我隻能祝福孫林安排的那個專業人士能有什麽意外發現。
可孫林所說的“合適的時候”讓我們相見究竟是什麽時候呢?
這時學校廣播站響起的音樂聲提醒我現在已經到了放學時間,我看了一眼表,居然已到中午吃飯的時間。一上午就這麽不知不覺地消失了,這讓我很難過。以前總覺得自己有大把的時間,一年一年的浪費都不覺得心疼,可而今失去的每一分鍾都讓我格外緊張,總覺得要是不把所有時間通通填滿就是一種罪過。看來人生就是加速度的說法果然沒錯,越活越覺得時間過得快。
</br>
第一份材料是:中國古籍中關於涕竹的記載隻有一處,那就是西漢東方朔所著的《神異經》。文中描述到——“南方荒中有涕竹,長數百丈,圍三丈六尺,厚八九寸。可以為船。其筍甚美,煮食之,可止瘡癘。”寥寥數語傳達了兩個重要信息:一是涕竹可以做成船,二是可以治療外傷。
第二份材料是:1910年,清政府派特使歐陽庚到墨西哥處理索賠專案,國學大師王國維、羅振玉委託他在美洲留意考察“華僑中有無殷人東遷的痕跡”。當地的印第安infubu族人找到歐陽庚,說他們的祖先是從中國來的,歐陽庚當即向清政府外務部報告,但攝政王載灃很草率地批覆“印第安infubu族自稱為中國人,於法無據”,此番調查因此作罷。1922年,歐陽庚擔任中華民國第一任駐智利公使,見公使館的馬車房後麵有三畝涕竹,覺得很奇怪,因為涕竹原是中國福建廣東的植物群。於是他問印第安僕人這些涕竹是從哪裏來的,僕人說,涕竹是印第安人的祖傳外傷藥,是hosi王三千年前不知從什麽地方帶來的,現在他們的民間醫生還在用涕竹治外傷。
西漢時期東方朔所描述的涕竹的用途萬裏之外的印第安人怎麽知道的?如果真如印第安人所說,是“hosi王三千年前帶來的”的話,那豈不是正好印證了西班牙馬德裏皇家歷史學院檔案館裏所記載的那個傳說嗎?
看來,想要追蹤下去,我不得不查出這個hosi王的身份。
首先進入我視野的是美洲印第安人至今仍流傳著的《hosi王歌》。歌中記述了hosi王率領二十五族渡過大海,歷盡萬難,終於抵達美洲的事跡。
如果商朝人東渡美洲這一設想成立的話,那這個hosi王應該就是商朝人,可商朝有沒有這樣一個人物呢?
1956年,郭沫若在與日本著名學者小竹文夫教授探討商人東渡問題時指出,如果商人真的東渡美洲,那唯一的領導人隻可能是攸侯喜——因為在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開始伐商的時候,商紂王急召攸侯喜等人派兵勤王。而當時攸侯喜正在山東一帶攻打林方、人方、虎方等少數民族部落,來不及迴兵救主,商紂王隻好臨時將奴隸組成軍隊,勉強迎戰,隨後由於這些奴隸臨陣倒戈,便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商朝滅亡。此後,攸侯喜主力軍十萬人以及林方、人方、虎方等部落的十五萬人,突然全部失蹤,下落不明。
攸侯喜——攸是地名,侯是爵位,喜是名字,這個稱謂的構成方式在古代很常見,現代社會中也基本得以沿用,“攸侯喜”這種叫法類似於“美國總統歐巴馬”——地點、職位和名字一應俱全。
十萬軍隊和十五萬部落人員從史書中消失?——如此數量龐大的人群無論是投降了周朝還是被盡數屠滅歷史中都應該有記載,怎麽可能消失得無影無蹤呢?
攸侯喜——hosi?難道真的是同一個人?
無論我如何努力尋找,可除了傳說和讀音相同外,關於攸侯喜和hosi王是否為同一人的記載再無線索。可即便線索全無,我依然無法不相信這兩人實為一人的想法——三千年前,攸侯喜率領的二十五萬人從中國歷史中憑空消失;隨後,萬裏之外的美洲大陸出現了hosi王的傳說以及大量與商朝相關的考古發現,甚至還出現了記載商人先祖的甲骨文!——這一切難道僅僅是巧合嗎?
不,我堅定地認為,“巧合說”是無能之輩最後的避風港,無數的秘密曾經就因為一句簡單的“巧合而已”被長埋歷史的深穀。巧合的背後隱藏著太多的關聯關係,如果我們僅僅用巧合解釋所有目前無法被證實的事情,那我們實在是太狹隘了。
習慣性的頸椎疼痛又開始提醒我了。人的身體真是個奇妙的東西,我總覺得裏麵一定裝了無數的信號發射器,不然怎麽會一個地方負荷過重就有提示呢。常年看書和看電腦導致我的頸椎一直處於超負荷狀態,此時我輕輕地後仰一下就疼痛難忍。算了,還是起來活動活動,反正已經收穫頗豐了。
我站起身,開始在屋裏活動身體。身體雖然得到了放鬆,可腦子無論如何也停不下來。這些龐雜的信息雖然完全可以變成一篇研究中華文明與奧爾梅克文明的論文,但顯然這並不是它們出現的重點。大穀基金會把目標對準拉文塔遺址究竟意欲何為?這些看起來匪夷所思的信息究竟隱藏著他們想獲得的什麽資料?
突然,我腦中閃出了這些信息中一些不太重要的細節,這些細節讓我略感不解——在拉文塔遺址中最先取得重大發現的為什麽是美國人?關於商人東渡的對話為什麽會出現在郭沫若和日本人之間?
想來想去實在沒有頭緒,看來,我隻能祝福孫林安排的那個專業人士能有什麽意外發現。
可孫林所說的“合適的時候”讓我們相見究竟是什麽時候呢?
這時學校廣播站響起的音樂聲提醒我現在已經到了放學時間,我看了一眼表,居然已到中午吃飯的時間。一上午就這麽不知不覺地消失了,這讓我很難過。以前總覺得自己有大把的時間,一年一年的浪費都不覺得心疼,可而今失去的每一分鍾都讓我格外緊張,總覺得要是不把所有時間通通填滿就是一種罪過。看來人生就是加速度的說法果然沒錯,越活越覺得時間過得快。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