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雷莎所說的一切內容基本上都與丹斯可以證實的信息相吻合。但是欺騙行為不僅包括直接的謊言,同樣也包括迴避和省略。特雷莎省略了一些情況。
“特雷莎,你們開車出去的時候發生過不愉快的事情,是不是?”
“不愉快的事情?沒有,真的沒有。我發誓。”
這裏出現了三重信號:兩次抵賴,而且用問題的形式來迴答別人的提問。此刻,女孩漲紅了臉,又開始上下晃腳了:這是一連串明顯的壓力反應。
“繼續說,把情況告訴我。沒事的。你什麽都不用擔心。告訴我吧。”
“嗯,你知道,我父母、哥哥和姐姐……他們都被殺了。誰能不感到難過呢?”她有些生氣了。
丹斯同情地點點頭。“我是說案發之前。你們離開了卡梅爾,你們要去聖克魯斯。你感覺不舒服。你迴家了。除了生病,那次旅行還有什麽讓你感到難過的?”
“我不知道。不記得了。”
從一個處於抵賴狀態的人口中說出這句話,這意味著:我清楚地記得,但我不願意去想它。這段記憶太痛苦了。
“你們開車去的,然後——”
“我——”特雷莎欲言又止,再次沉默。她把頭埋在手心裏,痛哭流涕。突然之間,淚水奔湧而出,同時她還抽泣得差點喘不過氣來。
“特雷莎。”丹斯站起身,遞給她一捲紙巾。女孩哭得很厲害,但哭聲不是很大。抽泣的聲音就像是在打嗝。
“沒事的,”探員用充滿同情的聲音說,同時握住了她的胳膊。“無論發生過什麽,現在都沒事了。別擔心。”
“我……”女孩僵住了;丹斯能看出,她在試圖作出決定。探員心想,下一步怎麽辦?她要麽把一切都抖出來,要麽就會拒絕合作——如果是後一種情況,談話就到此結束了。
終於,她開口了:“嗯,我曾想過告訴別人。但我不能說。不能對心理谘詢師、朋友或姨媽說……”她又抽泣起來。前胸窩陷下去,下巴也低垂著,雙手一會兒擦臉,一會兒放在大腿上。這是教科書上典型的表意學信號,說明特雷莎?克羅伊頓已經進入情感激烈的坦白階段。她一直承受著巨大的負擔,現在終於要得到釋放了。她開始了傾訴。
“這是我的錯。他們的死都是我的錯!”
她將頭向後靠在沙發上。臉頰通紅,肌腱突出,淚水打濕了胸前的毛衣。
“布倫達、斯蒂夫、媽媽和爸爸……全都是因為我。”
“因為你生病嗎?”
“不是!因為我假裝生病!”
“告訴我。”
“我不想去木棧道玩。我不想去,我恨那個地方!我能想到的辦法隻有假裝生病。我記得,有些模特,她們把手指伸進喉嚨,這樣她們就能嘔吐,就不會發胖了。當我們的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時,我趁人沒注意,就這麽做了。我吐在了後排座位上,說我得了流感。那場麵挺噁心的,所有人都嚇壞了。然後,爸爸就調轉車頭,帶我們迴家了。”
就是這樣的經過。這個可憐的女孩確信,正是因為她的錯,全家人才會被殺害,這都是因為她的謊言。她承受著這樣的重負,生活了8年。
終於挖掘出一個真相了。但至少還有另一個真相依然被掩藏著。凱薩琳·丹斯想把它也給挖掘出來。
“告訴我,特雷莎。你為什麽不想去碼頭邊玩呢?”
“我就是不想去。那兒沒意思。”
她剛剛坦白了一個謊言的內容,但這並不意味著她將主動坦承所有的謊言。這女孩此刻又進入了抵賴狀態。
“為什麽?你可以告訴我的。繼續說吧。”
“我不知道。就是沒意思。”
“為什麽沒意思?”
“呃,爸爸總是很忙。所以他會給我們一些錢,告訴我們他過會兒再來接我們,然後他就離開了,去打電話或幹別的什麽事情。真無聊。”
她的腳又在敲打地麵,並且像患有強迫症似的捏著右邊的耳釘:從上捏到下,然後又捏中間。她被壓力吞噬了。
但是,凱薩琳·丹斯發現了表意學意義上的重大欺騙信號。孩子們——即使是這個17歲的高中生——通常都難以用表意學理論來分析。大多數針對年輕人的詢問都是以內容為主的分析過程,通過他們的說話內容而不是說活方式來判斷他們說的是事實還是謊言。
特雷莎告訴丹斯的事情都不太合乎情理——無論是她所說的故事,還是丹斯對孩子以及談話所涉及的地點的了解。例如,韋斯和麥琪都喜歡聖克魯斯的木棧道,他們一有機會就想帶著一口袋零錢,到那裏玩上幾小時,可以擺脫大人的監控。那兒有上千種供孩子們嬉戲的項目:嘉年華遊行、美食、音樂,還有遊戲。
丹斯注意到另一個矛盾之處:在周五出發之前,特雷莎為什麽不直接說她想和媽媽留在家裏,讓爸爸帶著哥哥、姐姐出去呢?似乎她也不希望他們去聖克魯斯。
丹斯就這個疑問思考了一會兒。
從a到b……
“特雷莎,你說你和你哥哥、姐姐去遊玩的時候,你爸爸很忙,還打電話?”
</br>
“特雷莎,你們開車出去的時候發生過不愉快的事情,是不是?”
“不愉快的事情?沒有,真的沒有。我發誓。”
這裏出現了三重信號:兩次抵賴,而且用問題的形式來迴答別人的提問。此刻,女孩漲紅了臉,又開始上下晃腳了:這是一連串明顯的壓力反應。
“繼續說,把情況告訴我。沒事的。你什麽都不用擔心。告訴我吧。”
“嗯,你知道,我父母、哥哥和姐姐……他們都被殺了。誰能不感到難過呢?”她有些生氣了。
丹斯同情地點點頭。“我是說案發之前。你們離開了卡梅爾,你們要去聖克魯斯。你感覺不舒服。你迴家了。除了生病,那次旅行還有什麽讓你感到難過的?”
“我不知道。不記得了。”
從一個處於抵賴狀態的人口中說出這句話,這意味著:我清楚地記得,但我不願意去想它。這段記憶太痛苦了。
“你們開車去的,然後——”
“我——”特雷莎欲言又止,再次沉默。她把頭埋在手心裏,痛哭流涕。突然之間,淚水奔湧而出,同時她還抽泣得差點喘不過氣來。
“特雷莎。”丹斯站起身,遞給她一捲紙巾。女孩哭得很厲害,但哭聲不是很大。抽泣的聲音就像是在打嗝。
“沒事的,”探員用充滿同情的聲音說,同時握住了她的胳膊。“無論發生過什麽,現在都沒事了。別擔心。”
“我……”女孩僵住了;丹斯能看出,她在試圖作出決定。探員心想,下一步怎麽辦?她要麽把一切都抖出來,要麽就會拒絕合作——如果是後一種情況,談話就到此結束了。
終於,她開口了:“嗯,我曾想過告訴別人。但我不能說。不能對心理谘詢師、朋友或姨媽說……”她又抽泣起來。前胸窩陷下去,下巴也低垂著,雙手一會兒擦臉,一會兒放在大腿上。這是教科書上典型的表意學信號,說明特雷莎?克羅伊頓已經進入情感激烈的坦白階段。她一直承受著巨大的負擔,現在終於要得到釋放了。她開始了傾訴。
“這是我的錯。他們的死都是我的錯!”
她將頭向後靠在沙發上。臉頰通紅,肌腱突出,淚水打濕了胸前的毛衣。
“布倫達、斯蒂夫、媽媽和爸爸……全都是因為我。”
“因為你生病嗎?”
“不是!因為我假裝生病!”
“告訴我。”
“我不想去木棧道玩。我不想去,我恨那個地方!我能想到的辦法隻有假裝生病。我記得,有些模特,她們把手指伸進喉嚨,這樣她們就能嘔吐,就不會發胖了。當我們的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時,我趁人沒注意,就這麽做了。我吐在了後排座位上,說我得了流感。那場麵挺噁心的,所有人都嚇壞了。然後,爸爸就調轉車頭,帶我們迴家了。”
就是這樣的經過。這個可憐的女孩確信,正是因為她的錯,全家人才會被殺害,這都是因為她的謊言。她承受著這樣的重負,生活了8年。
終於挖掘出一個真相了。但至少還有另一個真相依然被掩藏著。凱薩琳·丹斯想把它也給挖掘出來。
“告訴我,特雷莎。你為什麽不想去碼頭邊玩呢?”
“我就是不想去。那兒沒意思。”
她剛剛坦白了一個謊言的內容,但這並不意味著她將主動坦承所有的謊言。這女孩此刻又進入了抵賴狀態。
“為什麽?你可以告訴我的。繼續說吧。”
“我不知道。就是沒意思。”
“為什麽沒意思?”
“呃,爸爸總是很忙。所以他會給我們一些錢,告訴我們他過會兒再來接我們,然後他就離開了,去打電話或幹別的什麽事情。真無聊。”
她的腳又在敲打地麵,並且像患有強迫症似的捏著右邊的耳釘:從上捏到下,然後又捏中間。她被壓力吞噬了。
但是,凱薩琳·丹斯發現了表意學意義上的重大欺騙信號。孩子們——即使是這個17歲的高中生——通常都難以用表意學理論來分析。大多數針對年輕人的詢問都是以內容為主的分析過程,通過他們的說話內容而不是說活方式來判斷他們說的是事實還是謊言。
特雷莎告訴丹斯的事情都不太合乎情理——無論是她所說的故事,還是丹斯對孩子以及談話所涉及的地點的了解。例如,韋斯和麥琪都喜歡聖克魯斯的木棧道,他們一有機會就想帶著一口袋零錢,到那裏玩上幾小時,可以擺脫大人的監控。那兒有上千種供孩子們嬉戲的項目:嘉年華遊行、美食、音樂,還有遊戲。
丹斯注意到另一個矛盾之處:在周五出發之前,特雷莎為什麽不直接說她想和媽媽留在家裏,讓爸爸帶著哥哥、姐姐出去呢?似乎她也不希望他們去聖克魯斯。
丹斯就這個疑問思考了一會兒。
從a到b……
“特雷莎,你說你和你哥哥、姐姐去遊玩的時候,你爸爸很忙,還打電話?”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