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薈將養了大半個月,到畫簾半卷,東風和軟的時節,已經能讓婢子攙扶著在院子裏走兩步了。
她這個小院雖然隻有一進,然而院落寬敞,院中遍植桃杏蘭桂,甚至不乏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奇花異草,若非要挑剔,那便是規整有餘,畫意不足,少了幾分宛自天開的疏曠意趣。
這些天她想方設法逗著阿杏他們多說話,逐漸把薑府的情況探了個大概。
原主名叫薑明月,小字阿嬰。
薑家人口簡單,薑老太爺膝下兩子一女,俱是老妻曹氏所出,半個妾室也沒有——倒不是鶼鰈情深,主要是因為窮。薑老太爺大約也不是享福的命,好日子沒過上多久,平日裏看著挺旺健的一個老大爺,無災無病地就那麽沒了。
薑婕妤閨名萬兒,從小生得美貌無匹光豔絕倫,元豐三年四月八日佛誕,天子在門樓上散花,也不知怎的一眼望見人群中比花還嬌豔的薑萬兒,可惜沒待他看個真切就轉入人潮中尋不見了,真個是翩若驚鴻宛若遊龍。
天子心猿意馬,連禮佛的心思也沒了,迴宮就提起禦筆憑著那驚鴻一瞥的記憶畫了幅小像,著人在九六城中尋訪,說來也巧,薑阿萬浴佛節後恰好出城去姑母家小住,讓天子又輾轉反側地思慕了二旬。
許是來之不易的格外珍惜,薑萬兒入宮後便寵冠六宮,沒幾年便誕下五皇子,晉位為婕妤,成就了一段佳話——當然薑家看來是佳話,別人就未必了。
薑萬兒平步青雲之後自然要照拂一下家裏,尤其是阿兄阿弟的前程,薑家二郎乃是薑氏夫婦的老來子,薑萬兒入宮時還在拖著鼻涕玩泥巴,於是這個前程就落在了長兄薑大郎身上。
彼時薑家大郎連個像樣的大名都沒有,他阿娘前腳生完他,後腳圈裏一頭母豬產崽,便把他喚作阿豚。
薑阿豚人生前二十年一門心思研究屠宰技術,畢生誌向就是把祖業發揚光大,最大的野心不過是壟斷西市屠宰市場,不想突然被天子點了尚書郎,他連尚書郎是個什麽狼都不知道!
好在有人比他更懵。朝中世族和寒門本來鬥得烏煙瘴氣,沒事還要把藩王勳戚拉出來遛遛,出了薑家這檔子事,眾人猛然發現,“克己複禮、靜淵有謀”的天子竟然很有昏君潛質麽。
世族率先翻臉,有道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尚書郎是六品清資官,向來隻有資品三品以上的世家子弟才能以此起家,就算你是殺豬的,也不能妄想染指他們的禁臠啊,這不是打他們尊臉麽?
言官引經據典地把司徒左長史、吏部尚書、尚書右仆射從頭到腳罵了一遍,直把他們罵成亡國滅種的罪魁,一幹官員表示很冤,這事完全是皇帝乾綱獨斷,壓根沒走正規流程!
中書監衛昭衛大人連勸諫都省了,直接拂袖而去,上了道折子乞骸骨。有了帶頭的,其他世族官員跟風而動,不是告老就是稱病,朝堂竟空了一大半。
這件事鬧得沸沸揚揚,鍾家身為世家表率,雖處事圓融,在這種時候毋庸置疑是要站穩立場的,鍾薈當時還小,隻記得那幾日她阿耶很閑,每天抓著她來迴考校功課,煩人得很。
事情最後以天子下罪己詔,親自登門把衛大人請迴來告終,據說那日君臣執手流涕,互訴衷腸,冰釋前嫌,甚是相得。
結果薑大郎的六品尚書郎變成了尚書倉部令史,衛大人見好就收,大度地捏著鼻子忍了。
尚書倉部令史雖是九品小官,但頂著阿豚名號也實在不像樣,天子送佛送到西,買一送一地把兄弟倆的名字都包攬了,於是薑阿豚長到二十五歲上,搖身一變為薑景仁,字孟澤,成了薑家數代第一個有表字的人。
這就是薑明月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阿耶——她醒來大半個月隻聞其名未見其人,闔府上下沒人知道他在哪兒,行蹤很是飄渺。
薑景仁還是薑阿豚的時候已經娶妻生子,原配是金市西南角酤酒的陳家三娘,嫁過來一年便生了長子薑曇生,五年後生育生薑明霜、薑明月這對雙生女兒時胎橫產亡。續弦曾氏的母家是弘農楊氏的旁支,在她母親出嫁時已經式微。曾氏膝下的三娘子薑明淅六歲,八郎薑竺生尚在繈褓中。
薑大郎娶了兩任妻子,嫡子嫡女不算多,勉強夠用,庶子庶女就很可觀了。
薑大郎大約是不敢浪費祖墳上好不容易冒出的青煙,兢兢業業地默默耕耘開支散葉,這些年陸陸續續納了七八房妾室,加上沒名分的美人、歌伎、美婢,少說有二十來人。
曾氏把園子西北角的幾個偏僻跨院收拾出來,編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眼不見為淨地把那些鶯鶯燕燕統統打發了過去,辟瘟病似地和她那一雙寶貝兒女躲得遠遠的。
薑景仁幹脆在西北角開了扇對街的小門,偶爾迴府直接撲進他的溫柔鄉,連路都不用繞。
薑明月至今沒鬧明白她究竟有幾個庶弟庶妹,更別提昭穆齒序了。
總而言之,薑大郎就是個“糞土之牆不可圬的典型”,薑家怎麽看都是史書上“女富溢尤”的生動注腳。
若不是鍾薈對薑家二郎薑景義有所耳聞,她也會這麽認為。
比起薑大郎在朝野上下掀起的腥風血雨,薑二郎出仕時一派寧靜祥和,連一朵水花都沒有濺起,畢竟放著羽林郎不當哭著喊著要去西北吃沙子的傻帽有什麽好嫉恨的?
鍾薈幼時常出入祖父的外書房,大人們非機要的談話也不避著她,鍾薈無意間聽他們提到過薑二郎,她阿耶說過一句話:“此子神氣殊異,似非池中物。”
鍾薈記性比尋常人好,但並非真的過耳不忘,之所以把一句閑談記到今日,乃是因為她阿耶秉性中正平和,極少發驚人語,更不會說過頭話,他有此一言,這位薑二郎必定有什麽值得稱道之處,那麽天子如此厚待薑家,也許並非隻是薑婕妤一人的緣故了。
不過比之喝著西北風騰天潛淵的二叔,鍾薈眼下更在意的卻是另外兩樁事。一是她臘月裏“不慎落水”,二是她從小養在濟源表叔家的雙生姐姐薑明霜。
前一樁卻是死無對證,當日在旁服侍的婢子被曾氏拖到二門外一頓笞杖打了個半死,隨後全家遠遠地發賣了,即便有隱情也不是她能確證的。
後一樁她大致也猜到,一個小小孩童又不能作什麽奸犯什麽科,被送到別處養多半是生辰命格上犯了什麽忌諱,不是妨克別人就是被別人妨克,這種事情並不少見,有些人家甚至會把出生在惡月惡日的孩子直接溺斃。
值得推敲的是薑明霜被送走的時機,不是甫一出生,而是平安無事地養到三歲上,也沒見她刑克六親。
那是元豐九年,曾氏嫁到薑家第二年,也是三娘子出生的那年。
“嬤嬤,我阿姊為何去了表叔家呀?”這天用晚膳的時候鍾薈向乳母季氏打探。
季嬤嬤從白釉掛綠彩的細瓷碗裏舀了一勺白粥,嘬著嘴吹到微溫,遞到她嘴邊,卻不迴答,隻笑盈盈地問道:“小娘子怎麽又想起問這個?”
“嬤嬤覺著我問不得麽?”鍾薈微笑著望向她的眼睛,悠悠道,“我嫡親的阿姊,自然是時時掛念的。”
季嬤嬤被這仿佛洞穿一切的眼神看得有點煩躁,二娘子從小沒什麽主心骨,對她這個乳母幾乎可謂言聽計從,何曾和她強過嘴?但是自從病好了卻仿佛換了個人,幾次三番拿話堵她,隱隱地用主仆尊卑來壓她。
季嬤嬤在院子裏向來說一不二,倒比薑明月更像正主,如何受得半分氣來?
雖說前日夫人吩咐慢慢把大娘子妨克胞妹的緣故透露些與二娘子,但此時她被頂撞得血氣上湧,不由自主地想為難她一二,當下繃起臉來:“小娘子還小,有些事夫人不叫多問,您就別問了,總是為了您好。夫人這些年對您那真是沒得說,親生的阿娘也不過如此了,小娘子要感念夫人的恩德,時時牢記為人子女的道理,恭謹柔順,聽夫人的話才是。”
“我自然是要聽母親話的,”鍾薈淡淡地道,“母親既然說了不能問,我也不好叫嬤嬤難做。”
季嬤嬤沒想到她這麽輕易就俯首貼耳,得意之餘又覺得一腳踩空,原本想著若是二娘子再纏著她問一問,她就裝作勉為其難,半含半吐地說幾句,沒想到等了半晌不見對方把台階遞過來,錯過了這次也不知這話頭何時才能再提起。
想起夫人的交代,她隻好努努嘴,老了老臉皮道:“先頭夫人去得早,您和大娘子從小沒了親娘,按理說姊妹倆是該一處親近,互相幫扶的,奈何有個方外的高道算得大娘子的命格與你有妨克,若養在一處必給您招災招難。夫人不叫下人嚼舌根,也是怕您心裏有疙瘩,倒壞了姊妹情分,娘子莫怨奴婢,不是奴婢有意瞞著您。”
“哦,知道了。”鍾薈揮了揮手,示意她將剩下的小半碗粥端走,從阿棗手中接過杯子漱了漱口,含了片雞舌香。
*之外,聖人不言,鍾薈對那些神鬼莫測的事有敬有畏,然而對這所謂“高道”的來曆十分懷疑。
季嬤嬤凡事必稱夫人,惟曾氏馬首是瞻,既然迫不及待地把薑明霜“妨克”她的事透露出來,必然是出於曾氏的授意。
若隻是想讓他們姊妹天各一方老死不相往來,那麽大可不必多此一舉地在她心裏紮這麽一根刺。鍾薈估摸著,她不久就能見到這個傳說中的阿姊了。
鍾薈冷眼看了看滿臉得色的季嬤嬤,薑明月自出生便沒了娘,是乳母帶大的,季氏雖然為人貪鄙,倚老賣老,但伺候還算盡心,鍾薈本想看在原主的份上擔待她一二,然而冥頑不靈至此,又有奴大欺主的苗頭,這人便留不得了。
她這個小院雖然隻有一進,然而院落寬敞,院中遍植桃杏蘭桂,甚至不乏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奇花異草,若非要挑剔,那便是規整有餘,畫意不足,少了幾分宛自天開的疏曠意趣。
這些天她想方設法逗著阿杏他們多說話,逐漸把薑府的情況探了個大概。
原主名叫薑明月,小字阿嬰。
薑家人口簡單,薑老太爺膝下兩子一女,俱是老妻曹氏所出,半個妾室也沒有——倒不是鶼鰈情深,主要是因為窮。薑老太爺大約也不是享福的命,好日子沒過上多久,平日裏看著挺旺健的一個老大爺,無災無病地就那麽沒了。
薑婕妤閨名萬兒,從小生得美貌無匹光豔絕倫,元豐三年四月八日佛誕,天子在門樓上散花,也不知怎的一眼望見人群中比花還嬌豔的薑萬兒,可惜沒待他看個真切就轉入人潮中尋不見了,真個是翩若驚鴻宛若遊龍。
天子心猿意馬,連禮佛的心思也沒了,迴宮就提起禦筆憑著那驚鴻一瞥的記憶畫了幅小像,著人在九六城中尋訪,說來也巧,薑阿萬浴佛節後恰好出城去姑母家小住,讓天子又輾轉反側地思慕了二旬。
許是來之不易的格外珍惜,薑萬兒入宮後便寵冠六宮,沒幾年便誕下五皇子,晉位為婕妤,成就了一段佳話——當然薑家看來是佳話,別人就未必了。
薑萬兒平步青雲之後自然要照拂一下家裏,尤其是阿兄阿弟的前程,薑家二郎乃是薑氏夫婦的老來子,薑萬兒入宮時還在拖著鼻涕玩泥巴,於是這個前程就落在了長兄薑大郎身上。
彼時薑家大郎連個像樣的大名都沒有,他阿娘前腳生完他,後腳圈裏一頭母豬產崽,便把他喚作阿豚。
薑阿豚人生前二十年一門心思研究屠宰技術,畢生誌向就是把祖業發揚光大,最大的野心不過是壟斷西市屠宰市場,不想突然被天子點了尚書郎,他連尚書郎是個什麽狼都不知道!
好在有人比他更懵。朝中世族和寒門本來鬥得烏煙瘴氣,沒事還要把藩王勳戚拉出來遛遛,出了薑家這檔子事,眾人猛然發現,“克己複禮、靜淵有謀”的天子竟然很有昏君潛質麽。
世族率先翻臉,有道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尚書郎是六品清資官,向來隻有資品三品以上的世家子弟才能以此起家,就算你是殺豬的,也不能妄想染指他們的禁臠啊,這不是打他們尊臉麽?
言官引經據典地把司徒左長史、吏部尚書、尚書右仆射從頭到腳罵了一遍,直把他們罵成亡國滅種的罪魁,一幹官員表示很冤,這事完全是皇帝乾綱獨斷,壓根沒走正規流程!
中書監衛昭衛大人連勸諫都省了,直接拂袖而去,上了道折子乞骸骨。有了帶頭的,其他世族官員跟風而動,不是告老就是稱病,朝堂竟空了一大半。
這件事鬧得沸沸揚揚,鍾家身為世家表率,雖處事圓融,在這種時候毋庸置疑是要站穩立場的,鍾薈當時還小,隻記得那幾日她阿耶很閑,每天抓著她來迴考校功課,煩人得很。
事情最後以天子下罪己詔,親自登門把衛大人請迴來告終,據說那日君臣執手流涕,互訴衷腸,冰釋前嫌,甚是相得。
結果薑大郎的六品尚書郎變成了尚書倉部令史,衛大人見好就收,大度地捏著鼻子忍了。
尚書倉部令史雖是九品小官,但頂著阿豚名號也實在不像樣,天子送佛送到西,買一送一地把兄弟倆的名字都包攬了,於是薑阿豚長到二十五歲上,搖身一變為薑景仁,字孟澤,成了薑家數代第一個有表字的人。
這就是薑明月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阿耶——她醒來大半個月隻聞其名未見其人,闔府上下沒人知道他在哪兒,行蹤很是飄渺。
薑景仁還是薑阿豚的時候已經娶妻生子,原配是金市西南角酤酒的陳家三娘,嫁過來一年便生了長子薑曇生,五年後生育生薑明霜、薑明月這對雙生女兒時胎橫產亡。續弦曾氏的母家是弘農楊氏的旁支,在她母親出嫁時已經式微。曾氏膝下的三娘子薑明淅六歲,八郎薑竺生尚在繈褓中。
薑大郎娶了兩任妻子,嫡子嫡女不算多,勉強夠用,庶子庶女就很可觀了。
薑大郎大約是不敢浪費祖墳上好不容易冒出的青煙,兢兢業業地默默耕耘開支散葉,這些年陸陸續續納了七八房妾室,加上沒名分的美人、歌伎、美婢,少說有二十來人。
曾氏把園子西北角的幾個偏僻跨院收拾出來,編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眼不見為淨地把那些鶯鶯燕燕統統打發了過去,辟瘟病似地和她那一雙寶貝兒女躲得遠遠的。
薑景仁幹脆在西北角開了扇對街的小門,偶爾迴府直接撲進他的溫柔鄉,連路都不用繞。
薑明月至今沒鬧明白她究竟有幾個庶弟庶妹,更別提昭穆齒序了。
總而言之,薑大郎就是個“糞土之牆不可圬的典型”,薑家怎麽看都是史書上“女富溢尤”的生動注腳。
若不是鍾薈對薑家二郎薑景義有所耳聞,她也會這麽認為。
比起薑大郎在朝野上下掀起的腥風血雨,薑二郎出仕時一派寧靜祥和,連一朵水花都沒有濺起,畢竟放著羽林郎不當哭著喊著要去西北吃沙子的傻帽有什麽好嫉恨的?
鍾薈幼時常出入祖父的外書房,大人們非機要的談話也不避著她,鍾薈無意間聽他們提到過薑二郎,她阿耶說過一句話:“此子神氣殊異,似非池中物。”
鍾薈記性比尋常人好,但並非真的過耳不忘,之所以把一句閑談記到今日,乃是因為她阿耶秉性中正平和,極少發驚人語,更不會說過頭話,他有此一言,這位薑二郎必定有什麽值得稱道之處,那麽天子如此厚待薑家,也許並非隻是薑婕妤一人的緣故了。
不過比之喝著西北風騰天潛淵的二叔,鍾薈眼下更在意的卻是另外兩樁事。一是她臘月裏“不慎落水”,二是她從小養在濟源表叔家的雙生姐姐薑明霜。
前一樁卻是死無對證,當日在旁服侍的婢子被曾氏拖到二門外一頓笞杖打了個半死,隨後全家遠遠地發賣了,即便有隱情也不是她能確證的。
後一樁她大致也猜到,一個小小孩童又不能作什麽奸犯什麽科,被送到別處養多半是生辰命格上犯了什麽忌諱,不是妨克別人就是被別人妨克,這種事情並不少見,有些人家甚至會把出生在惡月惡日的孩子直接溺斃。
值得推敲的是薑明霜被送走的時機,不是甫一出生,而是平安無事地養到三歲上,也沒見她刑克六親。
那是元豐九年,曾氏嫁到薑家第二年,也是三娘子出生的那年。
“嬤嬤,我阿姊為何去了表叔家呀?”這天用晚膳的時候鍾薈向乳母季氏打探。
季嬤嬤從白釉掛綠彩的細瓷碗裏舀了一勺白粥,嘬著嘴吹到微溫,遞到她嘴邊,卻不迴答,隻笑盈盈地問道:“小娘子怎麽又想起問這個?”
“嬤嬤覺著我問不得麽?”鍾薈微笑著望向她的眼睛,悠悠道,“我嫡親的阿姊,自然是時時掛念的。”
季嬤嬤被這仿佛洞穿一切的眼神看得有點煩躁,二娘子從小沒什麽主心骨,對她這個乳母幾乎可謂言聽計從,何曾和她強過嘴?但是自從病好了卻仿佛換了個人,幾次三番拿話堵她,隱隱地用主仆尊卑來壓她。
季嬤嬤在院子裏向來說一不二,倒比薑明月更像正主,如何受得半分氣來?
雖說前日夫人吩咐慢慢把大娘子妨克胞妹的緣故透露些與二娘子,但此時她被頂撞得血氣上湧,不由自主地想為難她一二,當下繃起臉來:“小娘子還小,有些事夫人不叫多問,您就別問了,總是為了您好。夫人這些年對您那真是沒得說,親生的阿娘也不過如此了,小娘子要感念夫人的恩德,時時牢記為人子女的道理,恭謹柔順,聽夫人的話才是。”
“我自然是要聽母親話的,”鍾薈淡淡地道,“母親既然說了不能問,我也不好叫嬤嬤難做。”
季嬤嬤沒想到她這麽輕易就俯首貼耳,得意之餘又覺得一腳踩空,原本想著若是二娘子再纏著她問一問,她就裝作勉為其難,半含半吐地說幾句,沒想到等了半晌不見對方把台階遞過來,錯過了這次也不知這話頭何時才能再提起。
想起夫人的交代,她隻好努努嘴,老了老臉皮道:“先頭夫人去得早,您和大娘子從小沒了親娘,按理說姊妹倆是該一處親近,互相幫扶的,奈何有個方外的高道算得大娘子的命格與你有妨克,若養在一處必給您招災招難。夫人不叫下人嚼舌根,也是怕您心裏有疙瘩,倒壞了姊妹情分,娘子莫怨奴婢,不是奴婢有意瞞著您。”
“哦,知道了。”鍾薈揮了揮手,示意她將剩下的小半碗粥端走,從阿棗手中接過杯子漱了漱口,含了片雞舌香。
*之外,聖人不言,鍾薈對那些神鬼莫測的事有敬有畏,然而對這所謂“高道”的來曆十分懷疑。
季嬤嬤凡事必稱夫人,惟曾氏馬首是瞻,既然迫不及待地把薑明霜“妨克”她的事透露出來,必然是出於曾氏的授意。
若隻是想讓他們姊妹天各一方老死不相往來,那麽大可不必多此一舉地在她心裏紮這麽一根刺。鍾薈估摸著,她不久就能見到這個傳說中的阿姊了。
鍾薈冷眼看了看滿臉得色的季嬤嬤,薑明月自出生便沒了娘,是乳母帶大的,季氏雖然為人貪鄙,倚老賣老,但伺候還算盡心,鍾薈本想看在原主的份上擔待她一二,然而冥頑不靈至此,又有奴大欺主的苗頭,這人便留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