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繼承過來的曆史,孫暠知道這個時代有許許多多傑出的人才……
或許也沒那麽多,畢竟東漢末年分三國,三國有九公二十七卿,下麵的官員更是一大堆。
原本一百個人爭奪一個位置,現在三十個人爭奪一個,自然有更多的人脫穎而出。
換言之,這個時代並不缺人才,隻是缺乏發掘他們的手段。
既然是這樣,那麽為什麽不選擇,跟自己站在一起的
孫暠可沒有,那什麽名人收集癖。
尤其是孫吳實力,由於人才貴乏,三公九卿,以至於大部分‘人才’,都是有水分的。
很有意思,不到兩個時辰,已經有十幾個人交卷。
“很遺憾……”孫暠一眼掃過去,然後對交卷的士子搖了搖頭。
物盡其用,也不能太湊合。
眼前這位還有上升的空間,那就讓他好好再學習兩年。
反正,對方也才三十七歲。
好吧,孫暠的確是有些嫌棄對方的年齡。
三十七歲就算當個小吏,這輩子大概也都是個小吏。
一代傳一代,三代內或許能出個縣官。
問題是孫暠寧可把機會,留給更需要它的年輕人。
當官不是唯一的出路,除非其他工作能賺到更多的錢,而且不會被人隨意的找借口拿走。
哪怕是富甲一方的官員,都有可能被官府‘宰肥羊’,不得不支持一些讀書人。
就呂熾查到的結果,有些商行明著是某個世家大族的人,實則暗地裏也在支持一些讀書人。
《獨步成仙》
尚賢館裏麵,超過21%的士子,背後都有商人的影子。
另外65%以上,來自世家大族。
真正寒門或普通百姓,且不接受任何人恩惠的,隻有可憐的14%。
比如說……孫暠看向還在埋首奮筆疾書的士子,那個叫做闞澤的,記得沒錯也是個名人。
相對的,他的同伴就完全沒有印象,比步騭那個好友衛旌還要沒有印象。
實際上,孫暠拿起一份答卷,這就是那人的答卷,孫暠讓他好好努力。
很遺憾,博學強記方麵還可以,隻是總覺得,這份答卷有點抄作業的意味。
把許多知識點‘縫合’在一起,還沒有很好的糅合起來。
對某些點的闡述,文筆突然下降許多。
真讓人不由得懷疑,之前那些知識點,他是不是在別的地方聽來的。
為了上進走點捷徑可以理解,抄作業都不會抄,要是不給麵子的話,永不錄用也是正常的。
“桓階閣下便是桓伯緒”當有個士子把答卷送上來,孫暠看了眼名字,當即起身。
長沙臨湘人,孫堅舉的孝廉,被朝廷任命為尚書郎。
可惜的是,他沒有投入孫堅麾下,自然的,也不算孫堅舊部。
“哈哈,說起來,當初使君也在場。”桓階一愣,隨即笑道。
孫暠聞言,倒是想起來。
當時自己就孫家產業的事情,向孫堅匯報。
到衙門的時候,正好遇到孫堅要舉桓階為孝廉。
要說,兩人是見過麵的。到底過了五年,有些陌生而已。
“伯緒,你若來何必參加對策,直接過來找我就是了!慢著,你怎麽會在這裏”孫暠有些不知道說什麽才好。
前麵說過的,他還做不到榮辱不驚,喜怒無常。
“使君既然喜歡對策選士,桓某也當遵守規矩。”桓階迴道。
“行,這可是你說的!”孫暠笑了笑,坐下來查看桓階的這份答卷。
隻能說很好,闡述各行也之間的配合與朝廷的關係,唯獨是商賈,桓階認為不應該鼓勵,也不應該打壓,應該規範。
除非,把天下商賈都收歸己有。
類似鹽鐵專營的概念
孫暠點了點頭,理論不錯,難得卷麵整潔,沒有過多贅言。
這是個幹實務的料,記得沒錯的話,曆史上他在曹魏那邊可是當過尚書令的。
東漢末年,先帝提升了尚書台的職權,讓它什麽都能管,相當於得到一部分三公的權力。
換個角度來說,隻要尚書台不亂,那麽三公換來換去也不影響什麽。
難怪敢把三公拿出去賣,還順便有點天災人禍就就革職。
一方麵不心痛,反正錢也收了;一方麵也是惡心這些儒家門徒:看,這是你們說的天人感應。
曹魏在這方麵進一步加強,這意味著尚書令幾乎相當於三公,甚至比三公還要重要。
“稍微屈才一些,過來州府當個書左如何”孫暠提議,文書工作方麵,他一直缺人。
“願效犬馬之勞!”桓階迴道,孫堅對他有舉薦之恩,也可以看做他是孫氏的門生故吏。
孫暠這邊發展不錯,他也樂於過來效力。
“對了,伯緒是怎麽來這裏的”孫暠自然沒忘記這個問題。
“早兩年迴家奔喪,路上聽聞府君去世的事情。守孝期間,卻是收到消息,使君自涇縣起家。本想來投,因故拖延了兩年。”桓階迴答道。
荊州不服氣劉表的並不少,更別說劉磐封鎖了前往豫章的水路和陸路。
他隻能走南陽南下,結果南陽那邊,又發生動亂,張繡割據那邊,鬧騰了一陣。
汝南更不必說,汝南有黃巾遊弋。這次過來,還真的是繞了好大的圈子,才過來的。
“伯緒,好好幹,我看好你。”孫暠笑道。
“哪裏哪裏,既然出仕,當盡好本分。”桓階謙虛的迴道。
孫暠是真的開心,這意味著孫氏舊部派係又多了一名幹將。
尤其,他是真正意義上的文臣。
其他吳景也好,朱治也罷,當個太守已經快喘不過氣了。
不如說,若非怕別人不服氣,孫暠可以直接任命桓階為吳郡太守。
桓階拜訪過孫堅幾次,兩人也坐下來喝過幾次酒,吳氏認得他。
他當吳郡太守,吳氏不會有意見。
眼看對策還沒有結束,桓階先一步告辭離開。
反正有孫暠的文書,他第二天正常上任就好。
目送桓階離開,孫暠是真沒想到,那麽快就有一個驚喜。
接下來這幾人,又會給他什麽驚喜
他很清楚,桓階之前可一直和這些人混在一起。
桓階離開,陸續有兩個士子把答卷拿上來。
說起來,到現在為止,已經過半人交卷了。
孫暠一一觀看,然後給出中肯的意見。
合適的就用,不合適的,讓他加把勁。
沒有人敢挑釁孫暠的眼光,曾經有一個囂張的士人質疑過,孫暠當場就答卷不足之處噴了對方一個狗血淋頭。
然後,那個人就再也沒有在江南出現過……順帶一提,那人叫做蔣幹。
孫暠抬頭看了一眼,還剩十來個。
話說迴來,江北那些家夥,包括闞澤,你們都那麽乖的嗎
真就不到三個時辰,就不打算交卷不成
三個時辰,你們就忍心讓我在這裏苦等三個時辰
說真的,晚交卷未必是好事,畢竟孫暠的確會等得不耐煩……
休沐日被迫加班,誰都不高興。
話說當頭,又一個文士交卷。
說起來,是桓階旁邊的,兩人的關係似乎最好。
能和桓階當好朋友,那才學應該……
“毛玠,你是陳留毛孝先!”孫暠一看名字,有些不可思議,這位怎麽來了
------題外話------
桓階是孫堅舉的孝廉,可惜孫策起家太晚,大概也忘記了他,總之桓階留在荊州,勸說過張羨投靠曹操。之後在曹魏官至尚書令,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職位。
畢竟靈帝提升尚書令的職權,這個職位沒有丞相之名,卻有丞相之實,三公的職責都能幹涉,也因此三公要不要都問題不大。
曹魏和晉朝進一步加強尚書令的職權,這也是後來三省六部製的由來。大概誰也想不到,三省六部製的出現,其最早的原因來自靈帝。
我也好奇,突然從一個製度過度到另外一個製度,哪有那麽突然的,原來漢末曹魏已經開始萌芽了。
順帶一提,毛玠也是官職尚書仆射,尚書令的副手。
本來我是隨意安排毛玠,畢竟發現這個時候他好像沒有投奔曹操,誰知道一查發現最終為尚書仆射的時候,再看桓階,就覺得‘好巧啊’。
當然,後續我繼續查,才發現更巧的事情還是後麵……我真是隨意安排這些人投奔的,誰知道就那麽巧。
昨晚停電,所以我說今早起來碼,可我大概習慣懶覺,上午就這樣過去了,下午兩點開始,剛搞定一章,第二章我盡快。
求收藏,求推薦,求訂閱!
或許也沒那麽多,畢竟東漢末年分三國,三國有九公二十七卿,下麵的官員更是一大堆。
原本一百個人爭奪一個位置,現在三十個人爭奪一個,自然有更多的人脫穎而出。
換言之,這個時代並不缺人才,隻是缺乏發掘他們的手段。
既然是這樣,那麽為什麽不選擇,跟自己站在一起的
孫暠可沒有,那什麽名人收集癖。
尤其是孫吳實力,由於人才貴乏,三公九卿,以至於大部分‘人才’,都是有水分的。
很有意思,不到兩個時辰,已經有十幾個人交卷。
“很遺憾……”孫暠一眼掃過去,然後對交卷的士子搖了搖頭。
物盡其用,也不能太湊合。
眼前這位還有上升的空間,那就讓他好好再學習兩年。
反正,對方也才三十七歲。
好吧,孫暠的確是有些嫌棄對方的年齡。
三十七歲就算當個小吏,這輩子大概也都是個小吏。
一代傳一代,三代內或許能出個縣官。
問題是孫暠寧可把機會,留給更需要它的年輕人。
當官不是唯一的出路,除非其他工作能賺到更多的錢,而且不會被人隨意的找借口拿走。
哪怕是富甲一方的官員,都有可能被官府‘宰肥羊’,不得不支持一些讀書人。
就呂熾查到的結果,有些商行明著是某個世家大族的人,實則暗地裏也在支持一些讀書人。
《獨步成仙》
尚賢館裏麵,超過21%的士子,背後都有商人的影子。
另外65%以上,來自世家大族。
真正寒門或普通百姓,且不接受任何人恩惠的,隻有可憐的14%。
比如說……孫暠看向還在埋首奮筆疾書的士子,那個叫做闞澤的,記得沒錯也是個名人。
相對的,他的同伴就完全沒有印象,比步騭那個好友衛旌還要沒有印象。
實際上,孫暠拿起一份答卷,這就是那人的答卷,孫暠讓他好好努力。
很遺憾,博學強記方麵還可以,隻是總覺得,這份答卷有點抄作業的意味。
把許多知識點‘縫合’在一起,還沒有很好的糅合起來。
對某些點的闡述,文筆突然下降許多。
真讓人不由得懷疑,之前那些知識點,他是不是在別的地方聽來的。
為了上進走點捷徑可以理解,抄作業都不會抄,要是不給麵子的話,永不錄用也是正常的。
“桓階閣下便是桓伯緒”當有個士子把答卷送上來,孫暠看了眼名字,當即起身。
長沙臨湘人,孫堅舉的孝廉,被朝廷任命為尚書郎。
可惜的是,他沒有投入孫堅麾下,自然的,也不算孫堅舊部。
“哈哈,說起來,當初使君也在場。”桓階一愣,隨即笑道。
孫暠聞言,倒是想起來。
當時自己就孫家產業的事情,向孫堅匯報。
到衙門的時候,正好遇到孫堅要舉桓階為孝廉。
要說,兩人是見過麵的。到底過了五年,有些陌生而已。
“伯緒,你若來何必參加對策,直接過來找我就是了!慢著,你怎麽會在這裏”孫暠有些不知道說什麽才好。
前麵說過的,他還做不到榮辱不驚,喜怒無常。
“使君既然喜歡對策選士,桓某也當遵守規矩。”桓階迴道。
“行,這可是你說的!”孫暠笑了笑,坐下來查看桓階的這份答卷。
隻能說很好,闡述各行也之間的配合與朝廷的關係,唯獨是商賈,桓階認為不應該鼓勵,也不應該打壓,應該規範。
除非,把天下商賈都收歸己有。
類似鹽鐵專營的概念
孫暠點了點頭,理論不錯,難得卷麵整潔,沒有過多贅言。
這是個幹實務的料,記得沒錯的話,曆史上他在曹魏那邊可是當過尚書令的。
東漢末年,先帝提升了尚書台的職權,讓它什麽都能管,相當於得到一部分三公的權力。
換個角度來說,隻要尚書台不亂,那麽三公換來換去也不影響什麽。
難怪敢把三公拿出去賣,還順便有點天災人禍就就革職。
一方麵不心痛,反正錢也收了;一方麵也是惡心這些儒家門徒:看,這是你們說的天人感應。
曹魏在這方麵進一步加強,這意味著尚書令幾乎相當於三公,甚至比三公還要重要。
“稍微屈才一些,過來州府當個書左如何”孫暠提議,文書工作方麵,他一直缺人。
“願效犬馬之勞!”桓階迴道,孫堅對他有舉薦之恩,也可以看做他是孫氏的門生故吏。
孫暠這邊發展不錯,他也樂於過來效力。
“對了,伯緒是怎麽來這裏的”孫暠自然沒忘記這個問題。
“早兩年迴家奔喪,路上聽聞府君去世的事情。守孝期間,卻是收到消息,使君自涇縣起家。本想來投,因故拖延了兩年。”桓階迴答道。
荊州不服氣劉表的並不少,更別說劉磐封鎖了前往豫章的水路和陸路。
他隻能走南陽南下,結果南陽那邊,又發生動亂,張繡割據那邊,鬧騰了一陣。
汝南更不必說,汝南有黃巾遊弋。這次過來,還真的是繞了好大的圈子,才過來的。
“伯緒,好好幹,我看好你。”孫暠笑道。
“哪裏哪裏,既然出仕,當盡好本分。”桓階謙虛的迴道。
孫暠是真的開心,這意味著孫氏舊部派係又多了一名幹將。
尤其,他是真正意義上的文臣。
其他吳景也好,朱治也罷,當個太守已經快喘不過氣了。
不如說,若非怕別人不服氣,孫暠可以直接任命桓階為吳郡太守。
桓階拜訪過孫堅幾次,兩人也坐下來喝過幾次酒,吳氏認得他。
他當吳郡太守,吳氏不會有意見。
眼看對策還沒有結束,桓階先一步告辭離開。
反正有孫暠的文書,他第二天正常上任就好。
目送桓階離開,孫暠是真沒想到,那麽快就有一個驚喜。
接下來這幾人,又會給他什麽驚喜
他很清楚,桓階之前可一直和這些人混在一起。
桓階離開,陸續有兩個士子把答卷拿上來。
說起來,到現在為止,已經過半人交卷了。
孫暠一一觀看,然後給出中肯的意見。
合適的就用,不合適的,讓他加把勁。
沒有人敢挑釁孫暠的眼光,曾經有一個囂張的士人質疑過,孫暠當場就答卷不足之處噴了對方一個狗血淋頭。
然後,那個人就再也沒有在江南出現過……順帶一提,那人叫做蔣幹。
孫暠抬頭看了一眼,還剩十來個。
話說迴來,江北那些家夥,包括闞澤,你們都那麽乖的嗎
真就不到三個時辰,就不打算交卷不成
三個時辰,你們就忍心讓我在這裏苦等三個時辰
說真的,晚交卷未必是好事,畢竟孫暠的確會等得不耐煩……
休沐日被迫加班,誰都不高興。
話說當頭,又一個文士交卷。
說起來,是桓階旁邊的,兩人的關係似乎最好。
能和桓階當好朋友,那才學應該……
“毛玠,你是陳留毛孝先!”孫暠一看名字,有些不可思議,這位怎麽來了
------題外話------
桓階是孫堅舉的孝廉,可惜孫策起家太晚,大概也忘記了他,總之桓階留在荊州,勸說過張羨投靠曹操。之後在曹魏官至尚書令,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職位。
畢竟靈帝提升尚書令的職權,這個職位沒有丞相之名,卻有丞相之實,三公的職責都能幹涉,也因此三公要不要都問題不大。
曹魏和晉朝進一步加強尚書令的職權,這也是後來三省六部製的由來。大概誰也想不到,三省六部製的出現,其最早的原因來自靈帝。
我也好奇,突然從一個製度過度到另外一個製度,哪有那麽突然的,原來漢末曹魏已經開始萌芽了。
順帶一提,毛玠也是官職尚書仆射,尚書令的副手。
本來我是隨意安排毛玠,畢竟發現這個時候他好像沒有投奔曹操,誰知道一查發現最終為尚書仆射的時候,再看桓階,就覺得‘好巧啊’。
當然,後續我繼續查,才發現更巧的事情還是後麵……我真是隨意安排這些人投奔的,誰知道就那麽巧。
昨晚停電,所以我說今早起來碼,可我大概習慣懶覺,上午就這樣過去了,下午兩點開始,剛搞定一章,第二章我盡快。
求收藏,求推薦,求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