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頁
死亡的渴望(馬修·斯卡德係列之十五) 作者:[美]勞倫斯·布洛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你打電話給我,”他說,“我也接到了,我不在家在哪裏?”
“誰知道你在哪裏?我打的是手機,不是嗎?”
“哦,對了,”他說,“我差點忘了。”
“我先前不知道,如果你覺得不方便的話——”
“沒關係,我的手機你隨便打,”他說,“隻要我在,就一定會接。”
“但是上一個你就沒接。”
“我在上課,改成靜音了,教授最恨的事情就是:他們正陶醉在自己的世界裏,忽然被手機的鈴聲打斷。”
“反正你現在在家就是了。哪兒也別去,我馬上去找你。”
“我現在沒空。”
“這我不管,”我說,“也別空等,先幫我找這個阿登·布裏爾。”
在加州的亞瑞卡,有個奧爾登·布裏爾,在阿拉巴馬州加德斯登,有個阿倫·布裏爾。他沒費什麽工夫,就找到這兩個人。我已經很佩服了,tj還是皺著眉,搖搖頭。
“用這種方法是找不到他的。”他說,“這樣找,一輩子也找不到。總不可能有人從加州飛過來,殺幾個人就走吧?兇手一定是本地人。”
“這我同意,但是——”
“而且他的名字一定不是阿登·布裏爾。”
“沒錯,”我說,“但這是我們唯一有的線索,也隻能從這裏開始。”
他點點頭。“你以前說過,”他說,“埃萊娜也說過。他為什麽要挑這個名字?”
“這是個問題。”
“也許我們應該從這裏開始。”他說,頭一低,開始打鍵盤。“這可能需要一點時間,你去找個人聊聊好了。”
我打開電視,關掉聲音,免得幹擾tj工作;但我發現去讀朱蒂·福汀1唇語,實在太累了,隻好放棄,關掉電視,隨手找本雜誌來看。上麵有一篇叫做《麥可成癮》的文章,原本我以為這是一種吃麥當勞快樂餐、豬肉漢堡上癮的毛病,過了好一會兒才知道“麥可”指的是用蘋果電腦的人。我想我還是找一篇從頭到尾讀得懂的文章比較好,正在琢磨的時候,聽到他說,“阿登·布裏爾。”
n新聞主播。
“你找到什麽線索?”
“也許他有個暱稱,叫阿比,”他說,“不過他或許會覺得這個名字有侮辱阿拉伯人的嫌疑。也說不定他取的外號叫aa1,那麽你就可以在你們的聚會場所找到他了。”
1alcoholic anonymous,即匿名戒酒協會。
“你在胡說什麽?”
“在說阿登·布裏爾。說不定他的名字叫卡爾,楊,我們根本不知道怎麽拚,這樣找,一輩子也找不出個所以然來。你一定不知道我在說什麽吧?”
“一點概念都沒有。”
“這麽說吧。”他說,“我聽了布裏爾這個姓,覺得有些耳熟,然後就去查了,有個人叫史蒂文·布裏爾1,從他的《電視法庭》節目入手就能查到。”
1美國導演名。
“我想這個人可以不用查了。”
“這我當然知道。我在網上找布裏爾,結果到處都是。從史蒂文到阿登,亂七八糟一大堆,理不出個頭緒。在google輸入布裏爾這個名字,起碼會出來一百萬條資訊,結果,絕大多數是跟contentville1有關。我剛剛提到的史蒂文·布裏爾的相關資料,也是在這裏找到的。”
1這是一個線上銷售書目資料的網站。
“那又怎樣?”
“我先把它印出來,”他說,“你自己看吧。”
“如果和雜誌上的這篇文章一樣容易的話——”
“不對。”他說,一直不停地打電腦,“比雜誌上的文章還簡單。”
他按了印表機,不到一分鍾紙就溜了出來。tj拿起來,遞給我。
上麵是這麽寫的:
布裏爾·亞伯拉罕·阿登,1874—1948。生於奧地利,十三歲時移民美國,定居紐約市。一九〇一年,畢業於紐約大學,一九〇三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醫學博士學位,之後前往瑞士師從榮格1,於一九〇八年返迴美國。他是首先在美國公開倡導心理分析的學者,曾在紐約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執教。著有《心理分析:理論與應用》、《心理分析的基本概念》等書。
1榮格(carl jung,1875-1961),瑞士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醫師,分析心理學的創立者。
“應該不是巧合。”他說。“應該不是。”
“在參考書目上你也可以找到他的著作。這樣一來,就有意思了。我們之所以找得暈頭轉向,就是因為阿登這個名字。沒錯,一般來說,大家叫他a.a..布裏爾,也有人叫他亞伯拉罕·布裏爾。”
他放下黑人那種嘻嘻哈哈的說話語調,頓時讓人覺得他對弗洛伊德、榮格、布裏爾,還真有幾分研究。我說:“這絕對不是巧合。”
“看起來不像,沒這麽巧吧。”
“他挑這個名字,是因為這個名字對他具有某種意義,而且,他也知道,這個名字對她也有某種意義。”
</br>
“誰知道你在哪裏?我打的是手機,不是嗎?”
“哦,對了,”他說,“我差點忘了。”
“我先前不知道,如果你覺得不方便的話——”
“沒關係,我的手機你隨便打,”他說,“隻要我在,就一定會接。”
“但是上一個你就沒接。”
“我在上課,改成靜音了,教授最恨的事情就是:他們正陶醉在自己的世界裏,忽然被手機的鈴聲打斷。”
“反正你現在在家就是了。哪兒也別去,我馬上去找你。”
“我現在沒空。”
“這我不管,”我說,“也別空等,先幫我找這個阿登·布裏爾。”
在加州的亞瑞卡,有個奧爾登·布裏爾,在阿拉巴馬州加德斯登,有個阿倫·布裏爾。他沒費什麽工夫,就找到這兩個人。我已經很佩服了,tj還是皺著眉,搖搖頭。
“用這種方法是找不到他的。”他說,“這樣找,一輩子也找不到。總不可能有人從加州飛過來,殺幾個人就走吧?兇手一定是本地人。”
“這我同意,但是——”
“而且他的名字一定不是阿登·布裏爾。”
“沒錯,”我說,“但這是我們唯一有的線索,也隻能從這裏開始。”
他點點頭。“你以前說過,”他說,“埃萊娜也說過。他為什麽要挑這個名字?”
“這是個問題。”
“也許我們應該從這裏開始。”他說,頭一低,開始打鍵盤。“這可能需要一點時間,你去找個人聊聊好了。”
我打開電視,關掉聲音,免得幹擾tj工作;但我發現去讀朱蒂·福汀1唇語,實在太累了,隻好放棄,關掉電視,隨手找本雜誌來看。上麵有一篇叫做《麥可成癮》的文章,原本我以為這是一種吃麥當勞快樂餐、豬肉漢堡上癮的毛病,過了好一會兒才知道“麥可”指的是用蘋果電腦的人。我想我還是找一篇從頭到尾讀得懂的文章比較好,正在琢磨的時候,聽到他說,“阿登·布裏爾。”
n新聞主播。
“你找到什麽線索?”
“也許他有個暱稱,叫阿比,”他說,“不過他或許會覺得這個名字有侮辱阿拉伯人的嫌疑。也說不定他取的外號叫aa1,那麽你就可以在你們的聚會場所找到他了。”
1alcoholic anonymous,即匿名戒酒協會。
“你在胡說什麽?”
“在說阿登·布裏爾。說不定他的名字叫卡爾,楊,我們根本不知道怎麽拚,這樣找,一輩子也找不出個所以然來。你一定不知道我在說什麽吧?”
“一點概念都沒有。”
“這麽說吧。”他說,“我聽了布裏爾這個姓,覺得有些耳熟,然後就去查了,有個人叫史蒂文·布裏爾1,從他的《電視法庭》節目入手就能查到。”
1美國導演名。
“我想這個人可以不用查了。”
“這我當然知道。我在網上找布裏爾,結果到處都是。從史蒂文到阿登,亂七八糟一大堆,理不出個頭緒。在google輸入布裏爾這個名字,起碼會出來一百萬條資訊,結果,絕大多數是跟contentville1有關。我剛剛提到的史蒂文·布裏爾的相關資料,也是在這裏找到的。”
1這是一個線上銷售書目資料的網站。
“那又怎樣?”
“我先把它印出來,”他說,“你自己看吧。”
“如果和雜誌上的這篇文章一樣容易的話——”
“不對。”他說,一直不停地打電腦,“比雜誌上的文章還簡單。”
他按了印表機,不到一分鍾紙就溜了出來。tj拿起來,遞給我。
上麵是這麽寫的:
布裏爾·亞伯拉罕·阿登,1874—1948。生於奧地利,十三歲時移民美國,定居紐約市。一九〇一年,畢業於紐約大學,一九〇三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醫學博士學位,之後前往瑞士師從榮格1,於一九〇八年返迴美國。他是首先在美國公開倡導心理分析的學者,曾在紐約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執教。著有《心理分析:理論與應用》、《心理分析的基本概念》等書。
1榮格(carl jung,1875-1961),瑞士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醫師,分析心理學的創立者。
“應該不是巧合。”他說。“應該不是。”
“在參考書目上你也可以找到他的著作。這樣一來,就有意思了。我們之所以找得暈頭轉向,就是因為阿登這個名字。沒錯,一般來說,大家叫他a.a..布裏爾,也有人叫他亞伯拉罕·布裏爾。”
他放下黑人那種嘻嘻哈哈的說話語調,頓時讓人覺得他對弗洛伊德、榮格、布裏爾,還真有幾分研究。我說:“這絕對不是巧合。”
“看起來不像,沒這麽巧吧。”
“他挑這個名字,是因為這個名字對他具有某種意義,而且,他也知道,這個名字對她也有某種意義。”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