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到這份上,楊嗣昌本身就有著不俗的才學,怎麽可能聽不明白。
這些人是來要官的,而且一開口就是知府。
沒錯,遼東這地方依大明官方記錄,除了沈陽城之外,其餘就是下府、下縣,下縣舉人絕對有資格,下府就是進士的級別。
當然這是大明的規矩,不是遼東的。
“來人呀,取一份知縣進職文考。”楊嗣昌吩咐著。
當下就有人去取了,這些東西本身就備著有,也是遼東作官需要參與考核的。
題很快就拿來了。
楊嗣昌示意把題交給問話的人,然後開口:“你們,所有人一起作,能在兩個時辰內完成這份答卷,再和本官繼續說。開始吧。”
說完,楊嗣昌竟然轉身離開了,他還有一些其餘的工作要作,想來兩個時辰可以把重要的部分處理完。
這份考題隻有兩種題型。
一種是簡答,一種是論述。
一看題,這位呆了。
第一題:遼東最早的春耕日與最晚的春耕日。
第二題:白山城的地理位置,及適合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
第三題:嬰幼兒一至三歲,不可缺少的食物,以及其作用。
第四題……
第九十六題:分析城市進程中第二產業的支柱地位,自選一城為基礎,論述其城市規劃的思路與特點,論述產業基礎,論述對民生經濟的影響。
第九十七題……
一百道題,看的這些人呆了,沒有四書,沒有五經,不考你經義,也不會考你背書。
這一套題,當初孫傳庭作過,而且還是在幾個月前,考核新一批縣令的時候,孫傳庭跟著一起答過題。
楊嗣昌當時沒參與,可他卻是記得,孫傳庭隻答上了不足一半的題目,而且還是他在遼東作了一年多的官之後,才勉強迴答上了一半的題目,對與錯不論。
整個遼東,除劉澈之外,能把這套題百分百迴答上來的,隻有一個人。
秀夫人,於文秀。
這其中有政治、經濟、曆史、天文、地理、律法、物流、農業、工業等等……幾十門學科的知識。
屋內,文房四寶發下去了。
楊嗣昌說的清楚,你們這四百九十九人一起答題,一起來作完這套卷子。
一刻鍾後,一名文吏來到楊嗣昌的辦公室。
“楊大人。”
楊嗣昌還在忙著手頭的公務,作了一個請坐的手勢,然後問道:“你當初作過這考題,難不難你我都明白,隻說說你的看法。”
“屬下對題沒有看法,這些日子屬下已經想的很清楚,這些學問不是考一個人的能力,而是作一個知縣最基本的學問。”
“繼續!”
“大人,那屋內有大約五成以上的人,以剛才開口那位為首,正在私議準備找大人討一個說法,在他們眼中,這非正學。”
楊嗣昌重重的把筆放在筆架上:“好一句,非正學。”
“大人息怒,眼光與心境決定了其成就。其中還是有些優秀者的。”
“如何優秀。”
“有幾人,心高氣傲,抄了題目之後自作自答。但也有一些,或三五人,或十數人以一個小組在討論。屬下以為不看結果,隻看過程,高下立分。”
楊嗣昌點點頭,認可自己這名屬下的說法。
這位又說道:“大人,在下已經吩咐人去記下這個人的表現。”
“很好,你最近在讀什麽書?”
“屬下不才,作不了一任父母官,所以最近在張慎言大人的建議下,讀管理學原理與組織管理學入門兩本書,實在是……”
“無妨,盡管說來,本官也讀過這兩本書,生澀難懂,昨夜夢中還有那組織機構圖表分解,實在是難學。”楊嗣昌笑著應了一句。
這位屬下尷尬的笑了笑:“屬下如幼童學步一般,能認得字,卻不識其中道理。”
楊嗣昌起身,拉開身後的櫃子,將厚度超過一尺的書擺在桌上。
看書名。
《組織行為學》《組織與管理》《組織理論與設計》《人力資源管理原理》……
楊嗣昌一臉的無奈。
“想當吏部主官,本官相信三年內都難以合格,罷了,本官不去見他們了,你去讓他們知道一下,井底之蛙四字!”
“是!下官以為,就以今年一縣考核標準,大人以為如何?”
“甚好!”楊嗣昌笑著擺了擺手,示意就這麽去辦。
兩個時辰後,這位文吏來到了那間大屋,輕輕一拱手:“各位同僚,怕是心不服的占多數。”
“我等打算向楊大人討一個公道!”
“公道呀,那麽在下有三問,問過之後如果還想去的話,派出代表在下引路。”
“請問!”傲氣十足的反應。
這位文吏笑了笑,很淡然的笑。
“第一問,大司馬要求縣人均產值達到除農業專縣外,下縣八十兩,中縣一百二十兩,上縣一百八十兩,敢問仁兄如何保證。”說罷,解釋了一個人均產值的意思。
一個擁有一千戶的下縣,差不多要有四十萬銀子的產值。
這個數字嚇到這些人了。
竟然沒有人一個人迴答,怎麽可能一個隻有一千戶的下縣,能夠有四十萬銀子的產值呀。
很難嗎?
那就再來一個難的。
“大司馬要求,下縣人均可支配銀兩,每年為四十兩,或者為等價財貨。換成戶,就差不多每戶每年二百兩銀子的收入。交過稅後的收入,這是硬性條款,比前一項更嚴格,百姓沒有達到這份收入,就是失職。”
四十兩!
這還是下縣的。
要知道大明眼下,京城官衙的車夫,一年才四十兩銀子的收入。而一個七品知縣,一年四十五兩銀子收入。
這邊人均,就是連不能工作的老人與小孩子都算在內了。
按這個標準計算,大明最富的縣也達不到這個水平。
“這是胡說,怎麽可能這麽高的標準……”有人高喊著。
這時,角落裏有一人出聲了:“這標準以在下看來,真是下縣的。在下陪方大人去過一個屯,那裏的農戶穿得起絲綢,吃得起肉!”
這些人是來要官的,而且一開口就是知府。
沒錯,遼東這地方依大明官方記錄,除了沈陽城之外,其餘就是下府、下縣,下縣舉人絕對有資格,下府就是進士的級別。
當然這是大明的規矩,不是遼東的。
“來人呀,取一份知縣進職文考。”楊嗣昌吩咐著。
當下就有人去取了,這些東西本身就備著有,也是遼東作官需要參與考核的。
題很快就拿來了。
楊嗣昌示意把題交給問話的人,然後開口:“你們,所有人一起作,能在兩個時辰內完成這份答卷,再和本官繼續說。開始吧。”
說完,楊嗣昌竟然轉身離開了,他還有一些其餘的工作要作,想來兩個時辰可以把重要的部分處理完。
這份考題隻有兩種題型。
一種是簡答,一種是論述。
一看題,這位呆了。
第一題:遼東最早的春耕日與最晚的春耕日。
第二題:白山城的地理位置,及適合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
第三題:嬰幼兒一至三歲,不可缺少的食物,以及其作用。
第四題……
第九十六題:分析城市進程中第二產業的支柱地位,自選一城為基礎,論述其城市規劃的思路與特點,論述產業基礎,論述對民生經濟的影響。
第九十七題……
一百道題,看的這些人呆了,沒有四書,沒有五經,不考你經義,也不會考你背書。
這一套題,當初孫傳庭作過,而且還是在幾個月前,考核新一批縣令的時候,孫傳庭跟著一起答過題。
楊嗣昌當時沒參與,可他卻是記得,孫傳庭隻答上了不足一半的題目,而且還是他在遼東作了一年多的官之後,才勉強迴答上了一半的題目,對與錯不論。
整個遼東,除劉澈之外,能把這套題百分百迴答上來的,隻有一個人。
秀夫人,於文秀。
這其中有政治、經濟、曆史、天文、地理、律法、物流、農業、工業等等……幾十門學科的知識。
屋內,文房四寶發下去了。
楊嗣昌說的清楚,你們這四百九十九人一起答題,一起來作完這套卷子。
一刻鍾後,一名文吏來到楊嗣昌的辦公室。
“楊大人。”
楊嗣昌還在忙著手頭的公務,作了一個請坐的手勢,然後問道:“你當初作過這考題,難不難你我都明白,隻說說你的看法。”
“屬下對題沒有看法,這些日子屬下已經想的很清楚,這些學問不是考一個人的能力,而是作一個知縣最基本的學問。”
“繼續!”
“大人,那屋內有大約五成以上的人,以剛才開口那位為首,正在私議準備找大人討一個說法,在他們眼中,這非正學。”
楊嗣昌重重的把筆放在筆架上:“好一句,非正學。”
“大人息怒,眼光與心境決定了其成就。其中還是有些優秀者的。”
“如何優秀。”
“有幾人,心高氣傲,抄了題目之後自作自答。但也有一些,或三五人,或十數人以一個小組在討論。屬下以為不看結果,隻看過程,高下立分。”
楊嗣昌點點頭,認可自己這名屬下的說法。
這位又說道:“大人,在下已經吩咐人去記下這個人的表現。”
“很好,你最近在讀什麽書?”
“屬下不才,作不了一任父母官,所以最近在張慎言大人的建議下,讀管理學原理與組織管理學入門兩本書,實在是……”
“無妨,盡管說來,本官也讀過這兩本書,生澀難懂,昨夜夢中還有那組織機構圖表分解,實在是難學。”楊嗣昌笑著應了一句。
這位屬下尷尬的笑了笑:“屬下如幼童學步一般,能認得字,卻不識其中道理。”
楊嗣昌起身,拉開身後的櫃子,將厚度超過一尺的書擺在桌上。
看書名。
《組織行為學》《組織與管理》《組織理論與設計》《人力資源管理原理》……
楊嗣昌一臉的無奈。
“想當吏部主官,本官相信三年內都難以合格,罷了,本官不去見他們了,你去讓他們知道一下,井底之蛙四字!”
“是!下官以為,就以今年一縣考核標準,大人以為如何?”
“甚好!”楊嗣昌笑著擺了擺手,示意就這麽去辦。
兩個時辰後,這位文吏來到了那間大屋,輕輕一拱手:“各位同僚,怕是心不服的占多數。”
“我等打算向楊大人討一個公道!”
“公道呀,那麽在下有三問,問過之後如果還想去的話,派出代表在下引路。”
“請問!”傲氣十足的反應。
這位文吏笑了笑,很淡然的笑。
“第一問,大司馬要求縣人均產值達到除農業專縣外,下縣八十兩,中縣一百二十兩,上縣一百八十兩,敢問仁兄如何保證。”說罷,解釋了一個人均產值的意思。
一個擁有一千戶的下縣,差不多要有四十萬銀子的產值。
這個數字嚇到這些人了。
竟然沒有人一個人迴答,怎麽可能一個隻有一千戶的下縣,能夠有四十萬銀子的產值呀。
很難嗎?
那就再來一個難的。
“大司馬要求,下縣人均可支配銀兩,每年為四十兩,或者為等價財貨。換成戶,就差不多每戶每年二百兩銀子的收入。交過稅後的收入,這是硬性條款,比前一項更嚴格,百姓沒有達到這份收入,就是失職。”
四十兩!
這還是下縣的。
要知道大明眼下,京城官衙的車夫,一年才四十兩銀子的收入。而一個七品知縣,一年四十五兩銀子收入。
這邊人均,就是連不能工作的老人與小孩子都算在內了。
按這個標準計算,大明最富的縣也達不到這個水平。
“這是胡說,怎麽可能這麽高的標準……”有人高喊著。
這時,角落裏有一人出聲了:“這標準以在下看來,真是下縣的。在下陪方大人去過一個屯,那裏的農戶穿得起絲綢,吃得起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