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尾,道路上行人也多了起來,過來過去的馬車,隨便扔一塊轉頭,都能砸到一個官員,即便是再不敏感的人也察覺到了趙國似乎有大事發生。
很快,一張告示出現在邯鄲城中,拉開了變法的序幕。
“大王有令,以後每年最後一天,定為除夕。每年第一天,即一月一日,定為元日。取除舊布新,萬象更新之意。國人在這兩天應當祭祀天地祖先。驅邪攘災、祈歲納福。”
“每年三月三日,定為上巳節,紀念黃帝軒轅。每年四月二十六日,定為藥王節,紀念炎帝神農。每年這兩天,全國人民應當祭祀軒轅、神農二人。”
“同時,每年這個時候,大王都會率領全國百姓,祭祀死去的戰士。節日當天,取消入城貨物稅收和宵禁。所有人可以自由出入趙國所有城池。戰爭時期除外。”
張貼告示的工作人員捧著告示大聲宣讀三遍,然後將告示貼到城牆最顯眼的地方。
與此同時,一匹匹快馬從城中飛奔而出,帶著一張張告示朝著全國各地奔去。
“節日?是什麽意思?不過以後這四天取消入城貨物稅收和宵禁太好了。”大家紛紛議論道。
他們以前沒有聽說過節日不節日的,什麽除夕元日,軒轅神農他們也沒聽過,沒有興趣,這些和他們關係不大。不過能取消入城貨物稅收和宵禁還是非常好的。
這樣的話,他們也可以帶著一些商品到城中販賣,賺點零錢,趙國並不禁止普通人經商。
“應該和節氣的意思差不多吧,元日有點像是歲首,以前我們也都要過的,不過和我們這些黔首關係不大,都是那些達官貴人過的。”有人說道。
雖然這個時期已經有除夕和春節的雛形,但也隻是雛形,各國歲首的時間並不相同,夏曆在孟春,商曆在冬十二月,周曆在冬十一月。
三晉使用的都是夏曆,秦國以前使用的是周曆,後來秦王稷改成了顓頊曆,歲首在十月,但是今年秦王稷又改成歲首在一月了。曆史上要等到秦始皇之後,才會恢複成十月。
楚國以前用的也是周曆,後來把十月改成一月了。
總之,用什麽曆法的都有,在原本曆法上改來改去的也有,後來秦始皇看不下去了才統一。
“不過你們誰知道黃帝軒轅和炎帝神農是誰?”有人問道。
“不知道。”眾人紛紛搖頭,讓他們這些大字不識一個的白丁迴答這個問題還是有點困難的。
“好像是……遠古部落的部落首領吧,如果追溯的話,可能是我們的祖先。”一道聲音從人群中弱弱的響起。
眾人聞言,恍然大悟,紛紛點頭,“如果是我們祖先的話,那還是應該祭祀的,他們做了什麽?”
“我知道的也不多,還是以前聽老師提起過的。其實不僅我們趙國,燕國、齊國、秦國、楚國這些國家都是黃帝和炎帝的後人。據說三千年前……”一人從後麵走了出來,緩緩說道,大家紛紛騰出地方,讓他站到中間。
“這便是大王的辦法嗎?”荀子站在城頭上,望著下方圍成一團的眾人,喃喃說道。
這樣的場景,邯鄲每個地方都在發生,也會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中,席卷整個趙國,甚至天下。
“不錯,如此下去,不出十年,黃帝軒轅和炎帝神農便會深入民心。”趙括說道,這個年代並沒有炎黃子孫的說法,除了貴族在追本溯源之外,百姓不會關心這些東西。
他們甚至連軒轅和神農是誰都沒有聽說過。
而趙括,就是要為趙國,乃至天下,樹立一個共同的信仰,或許大部分人一開始都不會認可,但是在特殊節日的熏染下,會一步一步深入人心。
等到一代人、兩代人、十代人之後,炎黃子孫這個名字,就會深深刻進每個人的血脈之中。
這個計劃他本來想要等到一統天下的時候再實施,但是現在趙國已經包括了,本土趙國人,幾十年前融入趙國的中山人,樓煩、林胡、河宗人,河間郡的燕國人,濟西郡的齊國人,鄴郡的魏國人,半個上黨郡的韓國人,還有陶郡以前是宋國,又分別被齊國和秦國各統治一段時間的百姓。
除了中山在還沒有滅國的時候,就已經被趙國侵蝕的差不多了,文化與趙國相同。
鄴郡和上黨,本身靠近趙國,與趙國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相差無幾,融入趙國也沒有什麽難度。
其他地方想要真正變成‘趙國故地’,差的還有些遠,很多時候,趙國為了安穩,都不得不向地方妥協。
不僅天下需要一個共同的祖先信仰,趙國同樣需要一個共同的祖先信仰,隻有如此,趙國才能真正的融為一體,同化四方。
而不是今天是趙人,明天是韓人,後天是魏人。
所以趙括提前將這個計劃拿了出來,等一統天下的時候,再將炎黃子孫的名號帶在所有人頭上就行了。
而且趙括已經派了大量公知,宣傳各國是一家的思想。
不謀天下者,不足以謀趙國。
不僅如此,工坊已經製作了大量黃帝和炎帝的雕像,在趙國商戶的幫助下運往各國。
啥,你說百姓買不起?不好意思,免費送,我不要錢還不行嗎。
你買一柄鋤頭送一個小雕像,買一套農具送一個大雕像,買一匹馬送你一個鍍漆的雕像。
啥都不買?嗚,我這裏剛好剩一個,就免費送你了,下次路過你這裏,敲門討口水喝,老哥不要拒絕就行了。
不管你是趙國人,還是魏國人,齊國人,楚國人,我都一視同仁。
一個不要錢的東西,又不是養著,拿去家裏當個擺設也行。
而且華夏人有一個特點,即便是不信神仙,真主,佛祖這些東西,有事的時候也都喜歡拜拜,等到不需要了,又扔一邊了。到了需要的時候,再找出來擺上。
反正又不吃虧,萬一真靈呢。
這些民間祭祀官府是沒法管的,也管不過來,就像楚國有人紀念屈原一樣,即便是楚王再看不慣,也隻能選擇默認,甚至還慢慢流傳開了。
很快,一張告示出現在邯鄲城中,拉開了變法的序幕。
“大王有令,以後每年最後一天,定為除夕。每年第一天,即一月一日,定為元日。取除舊布新,萬象更新之意。國人在這兩天應當祭祀天地祖先。驅邪攘災、祈歲納福。”
“每年三月三日,定為上巳節,紀念黃帝軒轅。每年四月二十六日,定為藥王節,紀念炎帝神農。每年這兩天,全國人民應當祭祀軒轅、神農二人。”
“同時,每年這個時候,大王都會率領全國百姓,祭祀死去的戰士。節日當天,取消入城貨物稅收和宵禁。所有人可以自由出入趙國所有城池。戰爭時期除外。”
張貼告示的工作人員捧著告示大聲宣讀三遍,然後將告示貼到城牆最顯眼的地方。
與此同時,一匹匹快馬從城中飛奔而出,帶著一張張告示朝著全國各地奔去。
“節日?是什麽意思?不過以後這四天取消入城貨物稅收和宵禁太好了。”大家紛紛議論道。
他們以前沒有聽說過節日不節日的,什麽除夕元日,軒轅神農他們也沒聽過,沒有興趣,這些和他們關係不大。不過能取消入城貨物稅收和宵禁還是非常好的。
這樣的話,他們也可以帶著一些商品到城中販賣,賺點零錢,趙國並不禁止普通人經商。
“應該和節氣的意思差不多吧,元日有點像是歲首,以前我們也都要過的,不過和我們這些黔首關係不大,都是那些達官貴人過的。”有人說道。
雖然這個時期已經有除夕和春節的雛形,但也隻是雛形,各國歲首的時間並不相同,夏曆在孟春,商曆在冬十二月,周曆在冬十一月。
三晉使用的都是夏曆,秦國以前使用的是周曆,後來秦王稷改成了顓頊曆,歲首在十月,但是今年秦王稷又改成歲首在一月了。曆史上要等到秦始皇之後,才會恢複成十月。
楚國以前用的也是周曆,後來把十月改成一月了。
總之,用什麽曆法的都有,在原本曆法上改來改去的也有,後來秦始皇看不下去了才統一。
“不過你們誰知道黃帝軒轅和炎帝神農是誰?”有人問道。
“不知道。”眾人紛紛搖頭,讓他們這些大字不識一個的白丁迴答這個問題還是有點困難的。
“好像是……遠古部落的部落首領吧,如果追溯的話,可能是我們的祖先。”一道聲音從人群中弱弱的響起。
眾人聞言,恍然大悟,紛紛點頭,“如果是我們祖先的話,那還是應該祭祀的,他們做了什麽?”
“我知道的也不多,還是以前聽老師提起過的。其實不僅我們趙國,燕國、齊國、秦國、楚國這些國家都是黃帝和炎帝的後人。據說三千年前……”一人從後麵走了出來,緩緩說道,大家紛紛騰出地方,讓他站到中間。
“這便是大王的辦法嗎?”荀子站在城頭上,望著下方圍成一團的眾人,喃喃說道。
這樣的場景,邯鄲每個地方都在發生,也會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中,席卷整個趙國,甚至天下。
“不錯,如此下去,不出十年,黃帝軒轅和炎帝神農便會深入民心。”趙括說道,這個年代並沒有炎黃子孫的說法,除了貴族在追本溯源之外,百姓不會關心這些東西。
他們甚至連軒轅和神農是誰都沒有聽說過。
而趙括,就是要為趙國,乃至天下,樹立一個共同的信仰,或許大部分人一開始都不會認可,但是在特殊節日的熏染下,會一步一步深入人心。
等到一代人、兩代人、十代人之後,炎黃子孫這個名字,就會深深刻進每個人的血脈之中。
這個計劃他本來想要等到一統天下的時候再實施,但是現在趙國已經包括了,本土趙國人,幾十年前融入趙國的中山人,樓煩、林胡、河宗人,河間郡的燕國人,濟西郡的齊國人,鄴郡的魏國人,半個上黨郡的韓國人,還有陶郡以前是宋國,又分別被齊國和秦國各統治一段時間的百姓。
除了中山在還沒有滅國的時候,就已經被趙國侵蝕的差不多了,文化與趙國相同。
鄴郡和上黨,本身靠近趙國,與趙國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相差無幾,融入趙國也沒有什麽難度。
其他地方想要真正變成‘趙國故地’,差的還有些遠,很多時候,趙國為了安穩,都不得不向地方妥協。
不僅天下需要一個共同的祖先信仰,趙國同樣需要一個共同的祖先信仰,隻有如此,趙國才能真正的融為一體,同化四方。
而不是今天是趙人,明天是韓人,後天是魏人。
所以趙括提前將這個計劃拿了出來,等一統天下的時候,再將炎黃子孫的名號帶在所有人頭上就行了。
而且趙括已經派了大量公知,宣傳各國是一家的思想。
不謀天下者,不足以謀趙國。
不僅如此,工坊已經製作了大量黃帝和炎帝的雕像,在趙國商戶的幫助下運往各國。
啥,你說百姓買不起?不好意思,免費送,我不要錢還不行嗎。
你買一柄鋤頭送一個小雕像,買一套農具送一個大雕像,買一匹馬送你一個鍍漆的雕像。
啥都不買?嗚,我這裏剛好剩一個,就免費送你了,下次路過你這裏,敲門討口水喝,老哥不要拒絕就行了。
不管你是趙國人,還是魏國人,齊國人,楚國人,我都一視同仁。
一個不要錢的東西,又不是養著,拿去家裏當個擺設也行。
而且華夏人有一個特點,即便是不信神仙,真主,佛祖這些東西,有事的時候也都喜歡拜拜,等到不需要了,又扔一邊了。到了需要的時候,再找出來擺上。
反正又不吃虧,萬一真靈呢。
這些民間祭祀官府是沒法管的,也管不過來,就像楚國有人紀念屈原一樣,即便是楚王再看不慣,也隻能選擇默認,甚至還慢慢流傳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