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1651年5月20日,一批一千多名移民輾轉多地後,來到了位於烏江之畔的穀亭堡(後世烏拉圭聖哈維爾小鎮,因第一批移民多為邵樹德擄掠迴來的穀亭鎮明人而得名)。他們是乘坐船隻外加走路過來的,蓋因這些地方的烏江河麵上多沙洲淺灘,在交通部和海軍尚未來得及係統提交此地的水文和航道條件報告的情況下,他們這艘吃水較深的大船可不敢胡亂前進,因此隻能在他們認為安全的航道附近停下來,然後下令這批明人移民步行了三四公裏才抵達最終的目的地。


    穀亭堡目前已經有了一些諸如倉庫、棚屋、哨塔之類的建築了,這都是先期抵達此地的數百名大明淮安府移民所建,後來移民部又給他們送來了兩百多濟州島上的朝鮮人,今天又送來了第三批——也是短期內的最後一批——一千三百餘名明人移民,至此,這個定居點的正式人口已經達到了二千二百人,在各新建定居點內也不算少了。


    如今東岸共和國中央各部門——尤其是一些技術部門——非常熱衷於在新建的定居點內試驗各種新技術、新想法、新思路,蓋因在老定居點內搞這一係列的實驗比較麻煩,成本也較高。比如前陣子靖江鎮在搞的城市下水道及汙水處理項目,再比如石浦堡正在搞的新式水庫及大型水輪機、水壓機等項目,以及穀亭正準備上馬的城市供水項目。


    毫無疑問,這些在烏江地區新建城鎮內搞的實驗項目規模都不大,成本也不高——因為可以與城區建設一起進行,不似老城鎮需對現有市政設施進行拆毀、改造,畢竟新造一個比費心費力地改造固有設施便宜多了。不過同樣毫無疑問的是,一旦這些項目的實驗獲得成功(邊做實驗邊改進遇到的問題),那麽便可在諸如東方縣、平安縣、鎮海縣、梅林縣之類的“人口稠密”的城鎮進行大規模推廣,以造福廣大國民的生產與生活。


    說實話,東岸人如今的城市供水係統還相當老套——當然比起世界其他地方要先進許多了——他們隻是利用天然河流、湖泊、濕地,以及人工挖掘的蓄水池、水庫作為城市用水的來源。然後經過砂石過濾個幾道,便通過粗陶或水泥管道送到了城市內。這些水送到城市內後,居民們便拿著木桶跑過去挑水——如果你實在懶得挑水或者沒時間的話,也不要緊。有專門的送水工送上門,前提是你支付一點微不足道的費用。


    簡單的衛生處理工序、落後的供水方法,這就是東岸共和國大城市如今的現狀,看起來似乎並不比歐洲先進多少。至少此時的歐洲大城市內,有錢人還可以專門享受城外送來的泉水——看起來似乎和中國一樣。南京、北京等大城市甚至專門有送水工將城外甘甜的泉水送進城內供消費得起的人享用。


    不過悲哀的是,即便這些看起來很是落後的供水方式,在如今的東岸,也隻有一些大城市或者地靠天然河湖的城鎮能夠做到,在相對幹旱(缺乏地表徑流)的草原或丘陵地區,當地居民們隻能依靠打井——很多地方甚至不得不打深井——來取得生活用水,看起來相當苦逼。其實東岸草原地區每年的降水並不少,但多均勻分布在各個季節(夏季降水較少),加之地麵又缺乏地表徑流,因此雨水大多滲漏到地下去了。所以。如何利用好這些降水,才是扭轉內陸地區居民用水困難的關鍵——或許可以試試打深井,然後用大型抽水機提水。


    作為矗立在烏江岸邊的穀亭堡,自然是不用費盡心機到地下砂岩層裏去抽水了,他們完全可以直接從浩浩蕩蕩的烏江內抽取淡水,作為生活用水的來源。目前這裏的先期移民們已經挖掘了一些引水渠了,剩下的活就等這些二期移民來到後繼續開工,比如沉澱池、過濾池等等。至於城區建設、道路交通的修建,則交給接下來由內務部警察押運過來的河間奴們負責。


    說到這裏不得不提一下,根據東岸共和國衛生部持續多年的數據調查顯示。供水係統中修建了過濾池的城鎮,其霍亂和傷寒的發病率大大低於未修建過濾池的城鎮——一些鄉村地區的農民喜喝生河水,這往往也是造成這兩種疾病大量蔓延、居民病死的原因所在。因此,在執委會的嚴令下。從1648年開始,各城鎮的供水係統必須經過濾池過濾,任何人不得因嫌麻煩或費用高而省略掉這個至關重要的設施;而在非統一供水的鄉村地區,建議居民們以喝井水為主,另外水也必須燒開了才能喝,以減少霍亂、傷寒的傳播途徑。減少居民(尤其是兒童)的病死率。永遠比鼓勵出生重要得多。


    過濾池過濾的是經沉澱池(將水中的固體顆粒物沉澱下來)輸送過來的水,池子內有碎石、礫石、沙子、天然海綿以及木炭(東岸人認為能減少水裏的有機質)等物質構成的一層層的過濾體係,水以極其緩慢的速度漏到最下麵的集水渠內,最後輸送到輸配水管道內。這種過濾體係其實是在東方縣(這個縣的城市人口超過了一萬二千人,每日耗水數量巨大)原有的設計上改進的,即沉澱池內增加了使用化學品進行沉澱的工序,過濾池內又增加了天然海綿和木炭過濾,總體來說大大勝過了首都那套被人讚不絕口的係統。


    穀亭堡這裏計劃修建的輸配水管道比起首都的也將會更先進一些。首先就是大型鑄鐵管(鑄鐵管比鋼管更不容易鏽蝕)將取代易損壞的粗陶管,這種管子強度大、均勻度好、也更耐壓,兩根管子之間采用窩接法連接,金屬鉛堵塞縫隙,管子外層塗一層煤焦油或漆來防鏽蝕。當然了,在某些運輸不便或木材豐富的地區,有人可能會施用木材製造水管,不過這似乎隻能作為應急措施,短期來說是比鑄鐵管更經濟、安裝也更方便,但長期來看明顯會故障頻發、得不償失。


    穀亭堡是個新定居點,即便設計超前一些,考慮到以後新增的人口,預計需要集中供水的人群也不會很大,兩千多人大概就頂天了,因此該定居點的這個實驗供水係統即便采用比首都更先進的供水體係(即供水到戶),實際上也耗費不了太多的資金。事實上也確是如此,該實驗項目擁有民政部下發的總計15萬元的專項資金——如果的話不夠烏江地區行署也會酌情支援個數萬元和部分免費勞動力——因此修建起這個一個體係不成問題,而這明顯對首都地區接下來可能會有的供水係統改造升級具有極強的參照意義。


    不過這個項目的前景如何,烏江地區的一些基層官員們還有些疑問。他們的疑問不是來自技術方麵,主要還是來自供水的浪費以及一些材質的安全方麵。他們指出,雖然東岸共和國目前的治安還算不錯,但千萬不要高估民眾的自覺性——尤其是在這些人剛從明國過來的時候。他們覺得,安裝在外麵的一些銅質配件多半會在夜間丟失,畢竟,銅在很多地方往往就意味著金錢。


    另外,他們也對承攬這個實驗項目的穀亭供水公司(新近成立)提出的供水方式比較困惑。因為按照這家公司的計劃,並不是一天中所有時候都進行供水的,供水公司將會依照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酌情安排供水。這樣一來的話,終端用戶們就有些麻煩了,他們覺得,居民們大概會害怕因為錯過供水時間段所以一直將水龍頭開在那裏,這明顯會造成對水資源使用的嚴重浪費,從而加重供水公司的生產負擔。


    麵對這種情況,項目負責人不得不承認,也許隻有對用水實行收費政策大概才能遏製這種現象了吧。而且收費還不能每家每戶定期收取一個固定費用,最好是按照每家每戶的實際用水額度來收費。但這又有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你得需要一個能夠測量別人用水量的儀器,比如流量計。


    4月份的時候,吸取了別人建議的穀亭供水公司開始在全國乃至歐洲懸賞征集流量計的設計,基本要求也很簡單:那就是能夠在不損失太多水頭的情況下,較為準確地測量管道內的水流量。不過在此之前,不管以後供水係統是收費還是免費,該做的工作也不能鬆懈了,畢竟東部沿海地區的“老城鎮”都在看著這裏呢。他們急需改造自己“老舊”的供水係統,以切實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同時減少霍亂、傷害等疾病的發病率。


    1651年5月25日,隨著一批八百名河間奴一起到來的,還有穀亭供水公司訂購的三台往複式大型蒸汽活塞泵,這是為了提水、供水而購買的大型水泵,由鐵嶺堡第一重型機械廠設計製造。這種大型水泵到場後,就意味著此供水係統的建設進入了實質階段。(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孤獨麥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孤獨麥客並收藏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