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趙國,經商好很多種選擇,其中鹽、鐵、酒、茶、瓷、絲等,以及海貿是公認的最賺錢的生意。
當中鹽和海貿最為特殊,占的比重最大。
前朝末期,每年鹽稅一千五百萬兩,占到了財政總收入的一半以上,甚至於占到財政總收入的八成以上,可以說鹽稅實實在在支撐著王朝。到本朝增至一千八百萬兩。
前朝的前朝,在外有強敵、內政腐敗的情況下仍維持了百餘年,無疑市舶的海貿收入支持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一年足有將近七八百萬兩收入。
到了本朝,海貿收入劇增加,達到一千七百萬兩。
這兩者之外,鐵也是極為特殊的存在,沒有鐵就沒有兵器,朝廷一方麵顧忌萬分,一方麵又頗為眼紅其利。世人常常拿其與鹽並稱,喚作鹽鐵,或者鹽鐵之利,鹽的利益有多大,鐵的利益就有多大。
天下武者雲集,兵器根本無法禁絕。
所以,朝廷隻管禁絕床弩之類的軍國重器,普通刀兵並不管束,年年都有重臣勸諫皇帝禁天下兵器,實在是每年都有不少惹得天怒人怨的官員被熱血豪俠割掉項上頭顱,而且最後懸案頗多,簡直目無王法,官不聊生。
可惜皇帝死活不鬆口,堅決不禁刀兵,事情總會不了了之。
就算隻要普通刀兵之利,朝廷一年的稅收都在一千五百萬兩以上,乃國朝的一項重大財政來源。
酒也不遑多讓,受眾極廣,朝廷一年全部酒課約一千四百餘萬兩。
還有茶,中原之地,飲茶之風普遍。上自宮省,下至邑裏,茶為食物,無異米鹽。周邊各國也有飲茶的習慣,經常“大驅名馬,市茶而歸”。
一句著名的詩“商人重利輕離別,前月浮梁買茶去”,則是茶上豐厚利潤的最佳注解。大趙每年種茶二千多萬斤,至少年收一千萬兩稅銀。
……
原身一個鄉下書生,隻知道這些很賺錢,但到具體上便一腦子迷糊,因為一開始就存了這方麵的心思,在廣陽郡之時,蔡如風特意打聽了一番,這並不是什麽機密,很容易從一些世家子弟口中得知大致的情況。
這些賺錢的生意放在前世的記憶中可都由朝廷壟斷,由於此一世皇帝有世家製衡,做不到“雷霆雨露皆是君恩”,更談不上“言出法隨”,“一言定生死”,皇權受到了極大的限製。
正應了那句“福禍相依”,皇帝雖然無法任性妄為,作威作福,一人吃獨食,但畢竟勢力最大,收稅天經地義,農稅為三十稅一,商稅直接十稅一,如此一來,收錢收到手軟。
全國有耕地十一億多畝地,北方大都一年兩熟,南方有的地方甚至一年三熟,理論上年收稅差不多六千多萬兩。
盡管開國才三十年,土地兼並並不太嚴重,但實際上才四千五百萬兩,很好的延續了曆年的規律逐漸遞減。
鹽稅一千八百萬兩,海貿一千七百萬兩,鐵稅一千五百萬兩,酒稅一千四百萬兩,茶稅一千萬兩,絲稅一千一百萬兩,瓷稅八百萬兩,單這些商稅加起來足有九千三百萬兩白銀。
……
還有其他各種商稅,趙國每年總的財政收入大約在一億七千萬兩,農稅不過占總收入的兩成六多一點。
光看財政比例,蔡如風就可知趙國目前的國勢極為平穩,財政非常健康,當一國的農稅降低到不足三成之時,意味著農民的壓力不大,農民安穩,則天下定。
反之,當幾乎所有收入都來自農稅之時,那這個朝廷離覆滅不遠了。
蔡如風一開始要借錢,本錢自然不多,大的生意根本插不上手,他對比一番,發現眼下最合適的就是賣鹽。
是人就要吃鹽,因此,鹽從來不愁賣。
趙國年產鹽六億多斤,市場上一斤賣三錢,總共一億八千多萬兩,十稅一就是一千八百萬兩。傳聞當朝太祖時期不滿意鹽稅太低,想把鹽稅提到十稅六,那趙國僅僅在鹽稅一項上就能收入破億,達到一億零八百萬銀子。
天子與公卿士大夫共治天下!
結果可想而知,這個提議被官僚聯合起來抽了迴去,哪怕他是開國皇帝,一家都吃進了將近二千萬兩白銀還不滿足?別看還剩下那麽多,那可要天下世家寒族共同瓜分,就是頂級的世家一年頂多拿到數百萬兩的份額。
到太宗時期猶不死心,雖然他也算半個開國皇帝,但想把鹽稅改為十稅五,拿走那一半的九千萬兩銀子休想,一樣被毫不留情的剁掉伸出來的“魔爪”。
相比前兩位上馬打天下,下馬治國的開國君主,當今生在太平盛世,依然眼紅那龐大的鹽利,幾年前層試探著提出鹽稅十稅三,立馬遭到幾乎所有官僚的猛烈抨擊,被罵的跟孫子似的。
當然,皇帝不可能隻對鹽利眼紅,其他的鐵、酒、海貿等一些也動過加稅的心思,最後無不被強硬的阻擋。
商稅依舊頑強的停留在十稅一的程度上。
人性貪婪!
麵對利益,不但皇帝心動,以世家大族為代表的官僚集團同樣眼饞,有人提過免除商稅的建議,皇帝怒而斥之,有人提過商稅向農稅看齊,皇帝怫然不悅。
總之,屁股決定腦袋,在利益的糾葛中,皇權與官僚時刻進行著博弈,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
蔡如風不在乎這當中的齷齪,在他的認知裏,皇帝和官僚都不是好東西。
前世的曆史寫的明明白白,官僚做大能夠任意玩弄皇帝,甚至化家為國,皇權增強後,本來可以坐著卻得站著,隨著皇權不斷提升,慢慢的由站著變成跪著,再稱奴才,甚至最後連做奴才的資格都沒有,完全視天下為自己的玩物。
隻有兩相平衡,才是持久之道,天下百姓之福。
趙國重農抑商,商人不得做官,官員不得經商。
天下人自有規避的手段,蔡如風不例外,找家奴出麵是最常用的辦法,或者自己的族人,或者其他值得信任之人。
當中鹽和海貿最為特殊,占的比重最大。
前朝末期,每年鹽稅一千五百萬兩,占到了財政總收入的一半以上,甚至於占到財政總收入的八成以上,可以說鹽稅實實在在支撐著王朝。到本朝增至一千八百萬兩。
前朝的前朝,在外有強敵、內政腐敗的情況下仍維持了百餘年,無疑市舶的海貿收入支持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一年足有將近七八百萬兩收入。
到了本朝,海貿收入劇增加,達到一千七百萬兩。
這兩者之外,鐵也是極為特殊的存在,沒有鐵就沒有兵器,朝廷一方麵顧忌萬分,一方麵又頗為眼紅其利。世人常常拿其與鹽並稱,喚作鹽鐵,或者鹽鐵之利,鹽的利益有多大,鐵的利益就有多大。
天下武者雲集,兵器根本無法禁絕。
所以,朝廷隻管禁絕床弩之類的軍國重器,普通刀兵並不管束,年年都有重臣勸諫皇帝禁天下兵器,實在是每年都有不少惹得天怒人怨的官員被熱血豪俠割掉項上頭顱,而且最後懸案頗多,簡直目無王法,官不聊生。
可惜皇帝死活不鬆口,堅決不禁刀兵,事情總會不了了之。
就算隻要普通刀兵之利,朝廷一年的稅收都在一千五百萬兩以上,乃國朝的一項重大財政來源。
酒也不遑多讓,受眾極廣,朝廷一年全部酒課約一千四百餘萬兩。
還有茶,中原之地,飲茶之風普遍。上自宮省,下至邑裏,茶為食物,無異米鹽。周邊各國也有飲茶的習慣,經常“大驅名馬,市茶而歸”。
一句著名的詩“商人重利輕離別,前月浮梁買茶去”,則是茶上豐厚利潤的最佳注解。大趙每年種茶二千多萬斤,至少年收一千萬兩稅銀。
……
原身一個鄉下書生,隻知道這些很賺錢,但到具體上便一腦子迷糊,因為一開始就存了這方麵的心思,在廣陽郡之時,蔡如風特意打聽了一番,這並不是什麽機密,很容易從一些世家子弟口中得知大致的情況。
這些賺錢的生意放在前世的記憶中可都由朝廷壟斷,由於此一世皇帝有世家製衡,做不到“雷霆雨露皆是君恩”,更談不上“言出法隨”,“一言定生死”,皇權受到了極大的限製。
正應了那句“福禍相依”,皇帝雖然無法任性妄為,作威作福,一人吃獨食,但畢竟勢力最大,收稅天經地義,農稅為三十稅一,商稅直接十稅一,如此一來,收錢收到手軟。
全國有耕地十一億多畝地,北方大都一年兩熟,南方有的地方甚至一年三熟,理論上年收稅差不多六千多萬兩。
盡管開國才三十年,土地兼並並不太嚴重,但實際上才四千五百萬兩,很好的延續了曆年的規律逐漸遞減。
鹽稅一千八百萬兩,海貿一千七百萬兩,鐵稅一千五百萬兩,酒稅一千四百萬兩,茶稅一千萬兩,絲稅一千一百萬兩,瓷稅八百萬兩,單這些商稅加起來足有九千三百萬兩白銀。
……
還有其他各種商稅,趙國每年總的財政收入大約在一億七千萬兩,農稅不過占總收入的兩成六多一點。
光看財政比例,蔡如風就可知趙國目前的國勢極為平穩,財政非常健康,當一國的農稅降低到不足三成之時,意味著農民的壓力不大,農民安穩,則天下定。
反之,當幾乎所有收入都來自農稅之時,那這個朝廷離覆滅不遠了。
蔡如風一開始要借錢,本錢自然不多,大的生意根本插不上手,他對比一番,發現眼下最合適的就是賣鹽。
是人就要吃鹽,因此,鹽從來不愁賣。
趙國年產鹽六億多斤,市場上一斤賣三錢,總共一億八千多萬兩,十稅一就是一千八百萬兩。傳聞當朝太祖時期不滿意鹽稅太低,想把鹽稅提到十稅六,那趙國僅僅在鹽稅一項上就能收入破億,達到一億零八百萬銀子。
天子與公卿士大夫共治天下!
結果可想而知,這個提議被官僚聯合起來抽了迴去,哪怕他是開國皇帝,一家都吃進了將近二千萬兩白銀還不滿足?別看還剩下那麽多,那可要天下世家寒族共同瓜分,就是頂級的世家一年頂多拿到數百萬兩的份額。
到太宗時期猶不死心,雖然他也算半個開國皇帝,但想把鹽稅改為十稅五,拿走那一半的九千萬兩銀子休想,一樣被毫不留情的剁掉伸出來的“魔爪”。
相比前兩位上馬打天下,下馬治國的開國君主,當今生在太平盛世,依然眼紅那龐大的鹽利,幾年前層試探著提出鹽稅十稅三,立馬遭到幾乎所有官僚的猛烈抨擊,被罵的跟孫子似的。
當然,皇帝不可能隻對鹽利眼紅,其他的鐵、酒、海貿等一些也動過加稅的心思,最後無不被強硬的阻擋。
商稅依舊頑強的停留在十稅一的程度上。
人性貪婪!
麵對利益,不但皇帝心動,以世家大族為代表的官僚集團同樣眼饞,有人提過免除商稅的建議,皇帝怒而斥之,有人提過商稅向農稅看齊,皇帝怫然不悅。
總之,屁股決定腦袋,在利益的糾葛中,皇權與官僚時刻進行著博弈,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
蔡如風不在乎這當中的齷齪,在他的認知裏,皇帝和官僚都不是好東西。
前世的曆史寫的明明白白,官僚做大能夠任意玩弄皇帝,甚至化家為國,皇權增強後,本來可以坐著卻得站著,隨著皇權不斷提升,慢慢的由站著變成跪著,再稱奴才,甚至最後連做奴才的資格都沒有,完全視天下為自己的玩物。
隻有兩相平衡,才是持久之道,天下百姓之福。
趙國重農抑商,商人不得做官,官員不得經商。
天下人自有規避的手段,蔡如風不例外,找家奴出麵是最常用的辦法,或者自己的族人,或者其他值得信任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