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之後。
一身明黃long袍的李世民自殿後走出,緩步上了禦階,坐到龍椅之上。
“臣等參見陛下!”
一眾文武百官紛紛行禮。
李世民龍目環顧下方一眾文武qun臣,淡淡說道:“諸位愛卿免禮平身!”
“謝陛下!”
文武百官紛紛站起身。
李世民朗聲問道:“諸位愛卿,可有事啟奏?”
李世民話音落下,那文官隊列之中走出一名老者。
“啟稟陛下,微臣有事啟奏。”
這老者正是時任禮部尚書,太子左庶子孔穎達。
孔穎達乃是孔子第三十一代孫,在當代也算得上是一位大儒。
加之其為太子左庶子,也算是支持李承乾之人。
李世民看向孔穎達問道:“不知愛卿有何事啟奏?”
“啟稟陛下,再過月餘便是科舉之日,天下各地士子齊聚京師,不知陛下打算任何人為主考官?考題又如何出?”孔穎達朝著李世民躬身問道。
李世民聞言,略一沉吟,笑著說道:“此次科舉便由孔愛卿擔任主考官吧,不知諸位愛卿意下如何?”
殿中文武百官聞言,不由麵麵相覷。
孔穎達身份特殊,畢竟其為孔子後人,又是當世大儒,擔任主考官員,卻是再合適不過。
故此一眾文武百官相互對視一眼,並沒有人站出來反對。
李世民見無人反對,當即便道:“既然諸位愛卿也不反對,那麽此事便就此定下。”
“此次科舉,以孔穎達孔愛卿為主考官,房玄齡房愛卿與魏征魏愛卿兩人為副考官。”
聽到李世民的命令,文官隊列之中的魏征與房玄齡一起走出朝班,和孔穎達躬身道:“臣等必不負陛下所望!”
李世民滿意的點了點頭,隨即目光看向李承乾,臉上露出一絲笑意,說道:“朕聽說太子日前曾在華山三聖母廟題詩兩首?”
李世民掌管著百騎司,而百七司的職責便如同是明朝時期的東廠與錦衣衛一般,是皇帝的鷹犬耳目。
這京城之中的大小事情皆玩不過百騎司。
而百騎司的統領正是禦前侍衛統領李君羨。
如今李承乾在華山聖母廟題詩之事已然傳得沸沸揚揚,李世民自然也知道了此事。
李承乾微微躬身道:“啟稟父皇,確有此事。”
李世民聞言,不由朗聲笑道:“那兩首詩朕也曾耳聞,確實不錯。”
下麵一眾文武百官聞言,不由紛紛拍馬屁道:“關於那兩首詩,臣等也有所耳聞,殿下之詩才,絲毫不遜當年之子建。”
李承乾聽到那些文官的馬屁之聲,不由一陣無語。
僅僅隻是兩首詩詞而已,竟然被這些官員們說的仿佛是文曲星轉世一般。
縱然是李承乾,也不由得感到一絲絲臉紅。
不過那些官員們卻是絲毫沒有任何臉紅的意思,仿佛他們心中就是如此想一般。
而站在李承乾下手不遠處的李泰卻是麵色難看至極。
李恪同樣麵色不太好看。
在眾多皇子之中,其實他的身份最為尷尬。
因為其母乃是隋朝公主,楊廣之女。
雖然血脈高貴,然而也正因如此,卻斷絕了他登上九五至尊之位的道路。
畢竟他身負兩朝皇族血脈,若是真的登基為帝,那這大唐,算是李家的還是算是楊家的?
不過這朝中卻也有不少依舊心懷前朝之人,故此李恪身邊也有不少效忠之人。
李世民目光在李泰等人身上掃過,便收迴了目光。
“韋愛卿,如今吐蕃使團已至何處?”李世民看著文官之中的鴻臚寺卿韋元方問道。
韋元方聞言,急忙出列躬身道:“啟奏陛下,如今吐蕃使團已至鳳州,不逾十日,便可抵達京師。”
李世民聞言,點了點頭,說道:“接待吐蕃使臣之事,鴻臚寺全權負責。”
“微臣明白。”韋元方迴答道。
李世民點了點頭,隨即目光掃過眾人,略一沉吟之後說道:“如今突厥已滅,頡利被俘京師,然當年隋煬帝楊廣三征高麗,國力耗盡,百萬忠骨英魂喪生遼東。”
“高麗來窺視遼東之地,趁中原戰亂之時,占據不少土地,屠我炎黃百姓性命。”
“朕身為天子,代天牧民,焉可坐而視之?”
“諸位愛卿對此事有何看法?”
殿中文武百官聽到李世民的話,心中頓時了然。
這位天子顯然是心中起了東征的心思。
李世民得位不正,心中一直想要為自己正名。
楊廣三征高麗而敗,故此李世民便將心思打在了高立的身上。
殿中文武百官麵麵相覷,無一人站出。
李世民眉頭微微擰起,目光在武將隊列之中掃了一眼。
程咬金心領神會,當地站出道:“陛下,高麗雖彈丸之地,但卻一直窺視中原之土,實在可惡之極,因此微臣懇請陛下發兵,平定遼東,征討高麗,以伐不臣。”
一身明黃long袍的李世民自殿後走出,緩步上了禦階,坐到龍椅之上。
“臣等參見陛下!”
一眾文武百官紛紛行禮。
李世民龍目環顧下方一眾文武qun臣,淡淡說道:“諸位愛卿免禮平身!”
“謝陛下!”
文武百官紛紛站起身。
李世民朗聲問道:“諸位愛卿,可有事啟奏?”
李世民話音落下,那文官隊列之中走出一名老者。
“啟稟陛下,微臣有事啟奏。”
這老者正是時任禮部尚書,太子左庶子孔穎達。
孔穎達乃是孔子第三十一代孫,在當代也算得上是一位大儒。
加之其為太子左庶子,也算是支持李承乾之人。
李世民看向孔穎達問道:“不知愛卿有何事啟奏?”
“啟稟陛下,再過月餘便是科舉之日,天下各地士子齊聚京師,不知陛下打算任何人為主考官?考題又如何出?”孔穎達朝著李世民躬身問道。
李世民聞言,略一沉吟,笑著說道:“此次科舉便由孔愛卿擔任主考官吧,不知諸位愛卿意下如何?”
殿中文武百官聞言,不由麵麵相覷。
孔穎達身份特殊,畢竟其為孔子後人,又是當世大儒,擔任主考官員,卻是再合適不過。
故此一眾文武百官相互對視一眼,並沒有人站出來反對。
李世民見無人反對,當即便道:“既然諸位愛卿也不反對,那麽此事便就此定下。”
“此次科舉,以孔穎達孔愛卿為主考官,房玄齡房愛卿與魏征魏愛卿兩人為副考官。”
聽到李世民的命令,文官隊列之中的魏征與房玄齡一起走出朝班,和孔穎達躬身道:“臣等必不負陛下所望!”
李世民滿意的點了點頭,隨即目光看向李承乾,臉上露出一絲笑意,說道:“朕聽說太子日前曾在華山三聖母廟題詩兩首?”
李世民掌管著百騎司,而百七司的職責便如同是明朝時期的東廠與錦衣衛一般,是皇帝的鷹犬耳目。
這京城之中的大小事情皆玩不過百騎司。
而百騎司的統領正是禦前侍衛統領李君羨。
如今李承乾在華山聖母廟題詩之事已然傳得沸沸揚揚,李世民自然也知道了此事。
李承乾微微躬身道:“啟稟父皇,確有此事。”
李世民聞言,不由朗聲笑道:“那兩首詩朕也曾耳聞,確實不錯。”
下麵一眾文武百官聞言,不由紛紛拍馬屁道:“關於那兩首詩,臣等也有所耳聞,殿下之詩才,絲毫不遜當年之子建。”
李承乾聽到那些文官的馬屁之聲,不由一陣無語。
僅僅隻是兩首詩詞而已,竟然被這些官員們說的仿佛是文曲星轉世一般。
縱然是李承乾,也不由得感到一絲絲臉紅。
不過那些官員們卻是絲毫沒有任何臉紅的意思,仿佛他們心中就是如此想一般。
而站在李承乾下手不遠處的李泰卻是麵色難看至極。
李恪同樣麵色不太好看。
在眾多皇子之中,其實他的身份最為尷尬。
因為其母乃是隋朝公主,楊廣之女。
雖然血脈高貴,然而也正因如此,卻斷絕了他登上九五至尊之位的道路。
畢竟他身負兩朝皇族血脈,若是真的登基為帝,那這大唐,算是李家的還是算是楊家的?
不過這朝中卻也有不少依舊心懷前朝之人,故此李恪身邊也有不少效忠之人。
李世民目光在李泰等人身上掃過,便收迴了目光。
“韋愛卿,如今吐蕃使團已至何處?”李世民看著文官之中的鴻臚寺卿韋元方問道。
韋元方聞言,急忙出列躬身道:“啟奏陛下,如今吐蕃使團已至鳳州,不逾十日,便可抵達京師。”
李世民聞言,點了點頭,說道:“接待吐蕃使臣之事,鴻臚寺全權負責。”
“微臣明白。”韋元方迴答道。
李世民點了點頭,隨即目光掃過眾人,略一沉吟之後說道:“如今突厥已滅,頡利被俘京師,然當年隋煬帝楊廣三征高麗,國力耗盡,百萬忠骨英魂喪生遼東。”
“高麗來窺視遼東之地,趁中原戰亂之時,占據不少土地,屠我炎黃百姓性命。”
“朕身為天子,代天牧民,焉可坐而視之?”
“諸位愛卿對此事有何看法?”
殿中文武百官聽到李世民的話,心中頓時了然。
這位天子顯然是心中起了東征的心思。
李世民得位不正,心中一直想要為自己正名。
楊廣三征高麗而敗,故此李世民便將心思打在了高立的身上。
殿中文武百官麵麵相覷,無一人站出。
李世民眉頭微微擰起,目光在武將隊列之中掃了一眼。
程咬金心領神會,當地站出道:“陛下,高麗雖彈丸之地,但卻一直窺視中原之土,實在可惡之極,因此微臣懇請陛下發兵,平定遼東,征討高麗,以伐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