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伊走進廚房,對要給他打下手的李朱雀說:“去玩吧,一會兒需要你的時候,再叫你。”
意伊下廚並不喜歡別人在周圍,嫌礙事。他三兩下就把山雞的毛去了,野兔的皮扒了。然後點火燒水。將兔子和山雞都用開水焯了焯。
由於灶台上隻有唯一的一口鍋。意伊把焯雞兔的水倒掉後,參上水先把飯煮上了。家裏有個專門蒸飯的木桶,學叫甑子。意伊對它的使用方式還是比較熟悉的。
曾經,他和師父二人一路走遍了全國,雲貴川自然也不例外。這幾個地區的人家當時就還有用甑子蒸飯的。
這個甑子,再結合村民們說話的口音,以及喜歡稱唿小孩子某某娃兒的方言特點,意伊可以判斷他現在所處的位置應當在川蜀地區。
意伊控製好火勢後,又去處理山雞和野兔。手起刀落,刷刷幾下就把雞肉切成了小塊,把兔肉切成了條。
這時,一直等著意伊召喚的李朱雀走到灶房門口,問:“現在需要幫忙了嗎?”
李大龍和李二虎說去抓螃蟹,人沒影了。另外叫羅小苗的那群小孩,在院子外麵蹦石子。這個蹦石子,就是撿一把小石頭,站在一條線前麵,往線的那一頭扔,看誰扔得遠。李朱雀既沒有去水溝裏捉螃蟹,也沒去看玩扔石子。他記著意伊說等會要叫他去打下手的事情,於是就一個人蹲在院子裏等。隻是好一會兒後,煙囪裏都冒了許久煙,也不見意伊叫他。他隻好自己前來問一問。
意伊看他一眼,說:“去旁邊地裏摘些蔥和菠菜來。”
李朱雀大聲應好,情緒瞬間就從低落高昂,飛快地跑去執行任務。
意伊繼續醃製山雞和兔肉。中途去灶膛添了幾次火。
等鍋裏的飯熟了,他把甑子端到一邊。洗了鍋,開始準備炒菜。
由於一些配料的缺乏,意伊隻能隨便搭配。花椒、辣椒、生薑、還有自家屋邊的蔥白。
濃鬱的香味飄了出去。在院外玩石子的孩子們瞬間被勾出了饞蟲。紛紛棄了石子,跑到灶房外麵打轉。
意伊瞟一眼窗口和門外的一張張小臉。可憐啊,全都營養不良,一臉菜色。衣服的補丁打了一個又一個,一層又一層。沒補丁的都少。羅小山和羅小苗那種隻有膝蓋補了塊,都算是好的了。
意伊憐憫心大發,也就沒嗬斥小孩兒退散。按照他的脾氣,是一點不喜歡有人打擾他做菜的,也是一定要統統趕走的。但是這次就算了,別嚇著孩子了。
“螃蟹來了,螃蟹來了,又肥又大的螃蟹。”李二虎大著嗓門喊。人進了院子,甩著一串用草繩綁住的螃蟹,本來一臉得意,準備對那些小屁孩炫耀炫耀,但是一進院子,一股香死人的味道鑽進鼻子,頓時就忘了前麵的心思,完全被香味吸引了。“哇,好香,太香了。”他幾步走到孩子群裏,和大家一起成了望灶饞。李大龍比李二龍矜持一點,但也一樣一樣的,伸長了脖子看著灶房門裏。
意伊出來了。大家眼巴巴地看著他。他微笑說:“大龍,二虎,去把堂屋的桌子和板凳搬出來。”
兩人迅速地轉身去忙活。
等他們擺好桌子後,意伊看著大家,吩咐:“都坐下。”
大家唿嘯一聲坐到了桌子上。四方桌,標準的八人桌,人不止八個,三李兄弟三個,羅小山一群七個,一共十個人。多了兩個,但互相擠一擠,也全坐下了。大家基本三個坐一方,三個方位容下九人,剩下一個李朱雀,他站在一角,沒坐。那沒人坐的上方位置由他提出專門留給意伊。
意伊早看出這朱雀特別會做人。比他兩個哥哥聰明多了。但這種聰明還隻是小聰明,再大些就成油滑了,得扳正。
“朱雀,去把我昨天買的新碗筷都洗了,每人準備一副。小山,小苗,你們進來端飯。”意伊吩咐。
大龍和二虎也準備自發來幫忙,但意伊道:“你們別來添亂。”
兩人一焉,耷頭坐下。
朱雀洗碗,意伊舀飯,小山和小苗排隊接飯,往桌上送。
飯擺好了,意伊親自將一大盆山雞和一大盆野兔端到了桌子上,還有一盆菠菜雞蛋湯。
家裏有一籃子雞蛋。
左家父母還在的時候,左蘭家養著雞鴨,雞鴨下的蛋一般用於賣了換錢。這剩著的一籃。是左蘭在父母走後,還養著的雞鴨下的,他一個人就是每天一個也吃不完,存下了這一籃。後來,他就把雞鴨全賣了。因為村裏有專門偷雞摸鴨之輩。左蘭父母去後,左蘭自己一個人的時候,雞鴨經常少。沒辦法,隻得把雞鴨都賣了。不然遲早被偷光光。
意伊心道真是每一個村都有一個專門偷摸東西的小偷。這古代物資更匱乏的小小望林村自然也不例外。村上,基本上凡是家禽少了,大家都知道多半是那個誰誰誰,但是大多時候因為沒有親眼看見、親手抓住,也就不好說理。小偷嘛,雖然有時候能抓到,但人家是有些專業“素養”的,大多數時候能保證不會被抓現行。不然也混不下去。
村裏也有那厲害的人,若是被偷了,二話不說,暗地裏去揍人。因此,那偷兒就不敢偷那樣的人家。
左蘭不是個厲害的性子,既不能抓人家現行,也不會悄悄去揍人。就算要悄悄去收拾人,他也沒那本事,恐怕要被反修理。賣掉家禽是他唯一想到的辦法。
三道菜,紅燒香油雞塊、麻辣兔肉、菠菜雞蛋湯。
大家的口水已經直冒,咕嚕咕嚕地吞。但沒人先動手,這又是因為朱雀說要等意伊先用。這個誰也不能有意見,所以都看著他。
意伊坐下,招手讓朱雀在他旁邊坐下了。然後說:“都動筷吧。”他自己開了筷,其他人這下沒顧及了,十來雙筷子爭先恐後往盆裏伸。
接下來就是一陣風卷殘雲。
……
最後大家吃得骨頭都不剩。
吃了一頓大餐,個個舔著嘴巴迴味。實在太好吃了。比館子裏的好吃多了。要是天天能吃到就好了。
但這隻是個奢望,晚餐他們還得吃青菜和糙米。帶著這種遺憾的心情,一群孩子陸續迴家去了。用飯的時候,好幾個家長在大聲喊自家孩子。比如羅小山和羅小苗,羅家大娘的聲音就從羅家溝傳來。兩人大聲迴了話,才又繼續吃飯。
等吃完飯,差不多午時已過。孩子們也該迴家了。意伊主動趕人,目送那些依依不舍的孩子們離開,他站在村頭向他們揮手。
送走孩子們,他迴頭看向三李兄弟。三人已經把桌子碗筷都收拾好了。李二虎提著螃蟹玩。意伊便說:“放進桶裏去,裝上水。”
李二虎聽話地照做。等他去廚房放好螃蟹出來,意伊才又說:“你們去周圍找些石頭迴來。我要砌一個炫火爐。”
“砌炫火爐?”李大龍。
“沒錯,炫了鏨子,你們就去給我打石頭。”
三人點頭,準備出去找石頭。意伊:“急什麽,等下。”他轉身去了堂屋,在一堆農用工具裏找到一團手指粗細的麻繩,又拿了三根扁擔,之前家裏就有兩個,意伊買籮筐的時候又得了一個。梧桐鎮這塊地方買羅框一般都會加扁擔一起,若是不要,可以跟攤主商量少付三兩文錢。有的人家是不買扁擔的,他們一般都自己做扁擔,覺得不必花那冤枉錢。所以扁擔一般都很便宜,兩三文錢一個。
意伊將亂揉在一起的繩子理開,一共有十幾根。完全夠了。他拿著挑子和繩子出來,對三人說:“用繩子去挑。不要找太大和太不規則的。”頓了下又叮囑,“別把路上的條石給弄走了。”
村上的路大多都用塊石砌過。山地不比平原,到處都是上坡下坎,一些路可不隻是走出來的,而是人力專門修整出來的,規整的石板和石階。因為三李的前科,意伊為了保險起見,不得不多作事先提醒。
三人去找石頭,意伊自己也沒閑著,他拿了把鋤頭,到屋跟前的地上挖土。挖鬆了之後,細細鏟碎。又迴屋從缸裏舀了一桶水去衝進碎土裏。意伊拿著鋤頭一陣攪拌。等攪得粘黏後,他從柴房裏拿了把幹草,剁成了幾節和在裏麵,還加了一筐灶膛裏的草木灰進去。如此,土水泥就成了,勉強可以代替水泥的作用。
意伊做事情的效率之高,全部做完這些也才不過花了兩刻鍾。要是一般人來,半個時辰都不一定能弄好。
去找石頭的三李兄弟還一次都沒迴來過。意伊提著鋤頭就打算迴院去。不過他轉到屋前的時候,就聽見幾個嘰嘰喳喳的女孩子聲音傳來。他記性好,這表現在各個方麵,圖形、數字、人臉、聲音。這聲音就有他前天見到了那幾個女孩。
羅秋娘、張翠翠、張燕子、劉婉蓮,今天還多了一個女孩,結合左蘭的記憶分辨了一下,應該是羅大豆的女兒、羅小山和羅小苗的妹妹,羅秋桃,十二歲。實際年齡當然隻有十一歲。
人們都喜歡說望歲。總之要比周歲說大一兩歲。如果今年十歲,人們就都說十一歲。即使是年底才十周歲,也會對外說十一歲。這樣一來,有些孩子可能比對外說的年齡小兩歲。
左蘭是冬月出生的,實際年齡還不滿十六歲,才十五周歲,但人們說起來就默認他十七歲。最多說十六七了。絕對不是十五歲。
幾個小姑娘走到了意伊家院子前,每人背一個背簍,裏麵裝著幹樹枝和一些野菜、地衣和野蔥。村裏的女孩,從七八歲開始,就會幫著家裏幹活了。煮飯打豬草撿柴火。
幾個女孩嘀嘀咕咕一陣,忽然沒了聲音,然後幾個腦袋伸長脖子探了出來。這一探,冷不防見到站在路邊的意伊,頓時驚得“呀”一聲,紛紛縮迴了身去。
然後意伊就聽得有人建議說:“我們從後麵走。”
意伊家屋後麵有石板路。那才是大家通常走的路。而他家門前的路屬於後來左家在這裏修了房子,為了自家方便整理出來的。可以和左右的路相通。後來村上的人過路就既可以走屋後那一條,也可以走屋前這一條。
先時幾個小姑娘嘀咕的就是左蘭在不在家的問題。有人提議來瞧瞧,所以就有了剛才探頭瞧的一幕。隻是意伊這個大活人站在那裏把人都嚇跑了。
幾個女孩子嘀咕一陣後,腳步遠去了。
意伊一笑一搖頭,繼續站在院子外麵的路邊,麵朝對山。他腳下再移前半步就是差不多一米高的坎,下麵是一塊地,左蘭家的。東西拉得很長,寬度隻有六七步,目測麵積有半畝。裏麵長著黃瓜、豇豆、四季豆。都已經在收獲期了。意伊決定晚餐就燒點豇豆和黃瓜,四季豆還不怎麽飽滿,等過幾天再擇比較合適。
他正思索,忽然就聽見有人叫他。他循聲一看,卻是鄉上布店的趙九。
意伊喚一聲:“趙九叔。”
意伊下廚並不喜歡別人在周圍,嫌礙事。他三兩下就把山雞的毛去了,野兔的皮扒了。然後點火燒水。將兔子和山雞都用開水焯了焯。
由於灶台上隻有唯一的一口鍋。意伊把焯雞兔的水倒掉後,參上水先把飯煮上了。家裏有個專門蒸飯的木桶,學叫甑子。意伊對它的使用方式還是比較熟悉的。
曾經,他和師父二人一路走遍了全國,雲貴川自然也不例外。這幾個地區的人家當時就還有用甑子蒸飯的。
這個甑子,再結合村民們說話的口音,以及喜歡稱唿小孩子某某娃兒的方言特點,意伊可以判斷他現在所處的位置應當在川蜀地區。
意伊控製好火勢後,又去處理山雞和野兔。手起刀落,刷刷幾下就把雞肉切成了小塊,把兔肉切成了條。
這時,一直等著意伊召喚的李朱雀走到灶房門口,問:“現在需要幫忙了嗎?”
李大龍和李二虎說去抓螃蟹,人沒影了。另外叫羅小苗的那群小孩,在院子外麵蹦石子。這個蹦石子,就是撿一把小石頭,站在一條線前麵,往線的那一頭扔,看誰扔得遠。李朱雀既沒有去水溝裏捉螃蟹,也沒去看玩扔石子。他記著意伊說等會要叫他去打下手的事情,於是就一個人蹲在院子裏等。隻是好一會兒後,煙囪裏都冒了許久煙,也不見意伊叫他。他隻好自己前來問一問。
意伊看他一眼,說:“去旁邊地裏摘些蔥和菠菜來。”
李朱雀大聲應好,情緒瞬間就從低落高昂,飛快地跑去執行任務。
意伊繼續醃製山雞和兔肉。中途去灶膛添了幾次火。
等鍋裏的飯熟了,他把甑子端到一邊。洗了鍋,開始準備炒菜。
由於一些配料的缺乏,意伊隻能隨便搭配。花椒、辣椒、生薑、還有自家屋邊的蔥白。
濃鬱的香味飄了出去。在院外玩石子的孩子們瞬間被勾出了饞蟲。紛紛棄了石子,跑到灶房外麵打轉。
意伊瞟一眼窗口和門外的一張張小臉。可憐啊,全都營養不良,一臉菜色。衣服的補丁打了一個又一個,一層又一層。沒補丁的都少。羅小山和羅小苗那種隻有膝蓋補了塊,都算是好的了。
意伊憐憫心大發,也就沒嗬斥小孩兒退散。按照他的脾氣,是一點不喜歡有人打擾他做菜的,也是一定要統統趕走的。但是這次就算了,別嚇著孩子了。
“螃蟹來了,螃蟹來了,又肥又大的螃蟹。”李二虎大著嗓門喊。人進了院子,甩著一串用草繩綁住的螃蟹,本來一臉得意,準備對那些小屁孩炫耀炫耀,但是一進院子,一股香死人的味道鑽進鼻子,頓時就忘了前麵的心思,完全被香味吸引了。“哇,好香,太香了。”他幾步走到孩子群裏,和大家一起成了望灶饞。李大龍比李二龍矜持一點,但也一樣一樣的,伸長了脖子看著灶房門裏。
意伊出來了。大家眼巴巴地看著他。他微笑說:“大龍,二虎,去把堂屋的桌子和板凳搬出來。”
兩人迅速地轉身去忙活。
等他們擺好桌子後,意伊看著大家,吩咐:“都坐下。”
大家唿嘯一聲坐到了桌子上。四方桌,標準的八人桌,人不止八個,三李兄弟三個,羅小山一群七個,一共十個人。多了兩個,但互相擠一擠,也全坐下了。大家基本三個坐一方,三個方位容下九人,剩下一個李朱雀,他站在一角,沒坐。那沒人坐的上方位置由他提出專門留給意伊。
意伊早看出這朱雀特別會做人。比他兩個哥哥聰明多了。但這種聰明還隻是小聰明,再大些就成油滑了,得扳正。
“朱雀,去把我昨天買的新碗筷都洗了,每人準備一副。小山,小苗,你們進來端飯。”意伊吩咐。
大龍和二虎也準備自發來幫忙,但意伊道:“你們別來添亂。”
兩人一焉,耷頭坐下。
朱雀洗碗,意伊舀飯,小山和小苗排隊接飯,往桌上送。
飯擺好了,意伊親自將一大盆山雞和一大盆野兔端到了桌子上,還有一盆菠菜雞蛋湯。
家裏有一籃子雞蛋。
左家父母還在的時候,左蘭家養著雞鴨,雞鴨下的蛋一般用於賣了換錢。這剩著的一籃。是左蘭在父母走後,還養著的雞鴨下的,他一個人就是每天一個也吃不完,存下了這一籃。後來,他就把雞鴨全賣了。因為村裏有專門偷雞摸鴨之輩。左蘭父母去後,左蘭自己一個人的時候,雞鴨經常少。沒辦法,隻得把雞鴨都賣了。不然遲早被偷光光。
意伊心道真是每一個村都有一個專門偷摸東西的小偷。這古代物資更匱乏的小小望林村自然也不例外。村上,基本上凡是家禽少了,大家都知道多半是那個誰誰誰,但是大多時候因為沒有親眼看見、親手抓住,也就不好說理。小偷嘛,雖然有時候能抓到,但人家是有些專業“素養”的,大多數時候能保證不會被抓現行。不然也混不下去。
村裏也有那厲害的人,若是被偷了,二話不說,暗地裏去揍人。因此,那偷兒就不敢偷那樣的人家。
左蘭不是個厲害的性子,既不能抓人家現行,也不會悄悄去揍人。就算要悄悄去收拾人,他也沒那本事,恐怕要被反修理。賣掉家禽是他唯一想到的辦法。
三道菜,紅燒香油雞塊、麻辣兔肉、菠菜雞蛋湯。
大家的口水已經直冒,咕嚕咕嚕地吞。但沒人先動手,這又是因為朱雀說要等意伊先用。這個誰也不能有意見,所以都看著他。
意伊坐下,招手讓朱雀在他旁邊坐下了。然後說:“都動筷吧。”他自己開了筷,其他人這下沒顧及了,十來雙筷子爭先恐後往盆裏伸。
接下來就是一陣風卷殘雲。
……
最後大家吃得骨頭都不剩。
吃了一頓大餐,個個舔著嘴巴迴味。實在太好吃了。比館子裏的好吃多了。要是天天能吃到就好了。
但這隻是個奢望,晚餐他們還得吃青菜和糙米。帶著這種遺憾的心情,一群孩子陸續迴家去了。用飯的時候,好幾個家長在大聲喊自家孩子。比如羅小山和羅小苗,羅家大娘的聲音就從羅家溝傳來。兩人大聲迴了話,才又繼續吃飯。
等吃完飯,差不多午時已過。孩子們也該迴家了。意伊主動趕人,目送那些依依不舍的孩子們離開,他站在村頭向他們揮手。
送走孩子們,他迴頭看向三李兄弟。三人已經把桌子碗筷都收拾好了。李二虎提著螃蟹玩。意伊便說:“放進桶裏去,裝上水。”
李二虎聽話地照做。等他去廚房放好螃蟹出來,意伊才又說:“你們去周圍找些石頭迴來。我要砌一個炫火爐。”
“砌炫火爐?”李大龍。
“沒錯,炫了鏨子,你們就去給我打石頭。”
三人點頭,準備出去找石頭。意伊:“急什麽,等下。”他轉身去了堂屋,在一堆農用工具裏找到一團手指粗細的麻繩,又拿了三根扁擔,之前家裏就有兩個,意伊買籮筐的時候又得了一個。梧桐鎮這塊地方買羅框一般都會加扁擔一起,若是不要,可以跟攤主商量少付三兩文錢。有的人家是不買扁擔的,他們一般都自己做扁擔,覺得不必花那冤枉錢。所以扁擔一般都很便宜,兩三文錢一個。
意伊將亂揉在一起的繩子理開,一共有十幾根。完全夠了。他拿著挑子和繩子出來,對三人說:“用繩子去挑。不要找太大和太不規則的。”頓了下又叮囑,“別把路上的條石給弄走了。”
村上的路大多都用塊石砌過。山地不比平原,到處都是上坡下坎,一些路可不隻是走出來的,而是人力專門修整出來的,規整的石板和石階。因為三李的前科,意伊為了保險起見,不得不多作事先提醒。
三人去找石頭,意伊自己也沒閑著,他拿了把鋤頭,到屋跟前的地上挖土。挖鬆了之後,細細鏟碎。又迴屋從缸裏舀了一桶水去衝進碎土裏。意伊拿著鋤頭一陣攪拌。等攪得粘黏後,他從柴房裏拿了把幹草,剁成了幾節和在裏麵,還加了一筐灶膛裏的草木灰進去。如此,土水泥就成了,勉強可以代替水泥的作用。
意伊做事情的效率之高,全部做完這些也才不過花了兩刻鍾。要是一般人來,半個時辰都不一定能弄好。
去找石頭的三李兄弟還一次都沒迴來過。意伊提著鋤頭就打算迴院去。不過他轉到屋前的時候,就聽見幾個嘰嘰喳喳的女孩子聲音傳來。他記性好,這表現在各個方麵,圖形、數字、人臉、聲音。這聲音就有他前天見到了那幾個女孩。
羅秋娘、張翠翠、張燕子、劉婉蓮,今天還多了一個女孩,結合左蘭的記憶分辨了一下,應該是羅大豆的女兒、羅小山和羅小苗的妹妹,羅秋桃,十二歲。實際年齡當然隻有十一歲。
人們都喜歡說望歲。總之要比周歲說大一兩歲。如果今年十歲,人們就都說十一歲。即使是年底才十周歲,也會對外說十一歲。這樣一來,有些孩子可能比對外說的年齡小兩歲。
左蘭是冬月出生的,實際年齡還不滿十六歲,才十五周歲,但人們說起來就默認他十七歲。最多說十六七了。絕對不是十五歲。
幾個小姑娘走到了意伊家院子前,每人背一個背簍,裏麵裝著幹樹枝和一些野菜、地衣和野蔥。村裏的女孩,從七八歲開始,就會幫著家裏幹活了。煮飯打豬草撿柴火。
幾個女孩嘀嘀咕咕一陣,忽然沒了聲音,然後幾個腦袋伸長脖子探了出來。這一探,冷不防見到站在路邊的意伊,頓時驚得“呀”一聲,紛紛縮迴了身去。
然後意伊就聽得有人建議說:“我們從後麵走。”
意伊家屋後麵有石板路。那才是大家通常走的路。而他家門前的路屬於後來左家在這裏修了房子,為了自家方便整理出來的。可以和左右的路相通。後來村上的人過路就既可以走屋後那一條,也可以走屋前這一條。
先時幾個小姑娘嘀咕的就是左蘭在不在家的問題。有人提議來瞧瞧,所以就有了剛才探頭瞧的一幕。隻是意伊這個大活人站在那裏把人都嚇跑了。
幾個女孩子嘀咕一陣後,腳步遠去了。
意伊一笑一搖頭,繼續站在院子外麵的路邊,麵朝對山。他腳下再移前半步就是差不多一米高的坎,下麵是一塊地,左蘭家的。東西拉得很長,寬度隻有六七步,目測麵積有半畝。裏麵長著黃瓜、豇豆、四季豆。都已經在收獲期了。意伊決定晚餐就燒點豇豆和黃瓜,四季豆還不怎麽飽滿,等過幾天再擇比較合適。
他正思索,忽然就聽見有人叫他。他循聲一看,卻是鄉上布店的趙九。
意伊喚一聲:“趙九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