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刑部死囚牢中,黃耀宗盤腿坐於鋪在地上的稻草上閉目養神,他的坐姿很正,背脊挺拔如蒼柏帶著一種萬年不折腰的堅持。不過四十多歲的年紀,他的兩鬢卻已是霜白,清臒的麵容上兩道八字紋深深陷進去,更透出一種說不出的滄桑之感,然而他的神情卻是平靜堅毅的。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大牢的幽暗裏,不知是誰,緩緩在唱著那首《淇奧》。
黃耀宗睜開眼,忍不住側耳細聽,那歌聲略帶沙啞,蘊含著一種歲月沉澱的蒼老,卻是極為動人。
“……瞻彼淇奧,綠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詩歌勾勒出一位如美玉一般無瑕的君子形象,畫麵極是美好。黃耀宗聽著聽著,臉上不禁微微露出笑意。他迴起想起當年他給自己平生最得意的一名弟子上的第一課,講的便是這首《淇奧》。當年那小小少年弟子當真是如寶器如美玉,眾望所歸,人心所向,如那昭示著聖賢現世的白澤瑞獸一般受萬人景仰擁戴。
他又微微歎息,可惜後來,美玉卻是蒙塵,明珠終究暗投。
“……瞻彼淇奧,綠竹如簀。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寬兮綽兮,猗重較兮。善戲謔兮,不為虐兮……”
那蒼老之聲還緩緩在唱,幽暗中忽而有人發問道,“老鐵匠,你這唱的什麽歌?”
“這是讚頌君子的詩歌,”那蒼老的聲音停止歌唱,在幽暗中笑著迴答,“這是我的師傅教我的,他說這詩歌在讚美之外,更多的是一種期待,世人對真正君子的期待。”
黃耀宗心中一震,他聽見先前那人又笑道,“你一個打鐵鑄劍的,學什麽君子之歌。”
“打鐵鑄劍雖成不了君子,可卻也有不少孝子義士。”那蒼老的聲音笑著問,“我這有一個關於劍的故事,你想不想聽?”
“你且說。”那人迴答。
那蒼老的聲音緩緩道:“先秦時幹將、莫邪夫婦為楚君鑄劍,三年才鑄成一對雄雌寶劍。幹將以雌劍獻楚君,留下雄劍。為楚君所覺,遭戳。其妻莫邪後生一兒,天生異相眉廣三寸,取名赤。赤長成後欲帶雄劍為父報讎,卻為楚君所察,購之頭顱以千金。赤聞後,隻得亡於山中避禍,日日悲歌而泣。時逢一客,客對赤曰:‘將子頭與劍來,吾必為子報讎。’”
“赤答應了?”那人問。
那蒼老的聲音又道,“赤當即自刎,兩手捧頭及劍奉客,屍身立僵不倒。客對其曰:‘吾必不負子也。’屍身方才倒下。那客持赤之頭顱往見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頭也。當於湯鑊煮之。’王如其言,以鑊煮赤之頭三日三夕,不爛。客曰:‘此兒頭不爛,願王自往臨視之,是必爛也。’王臨鑊視之,客趁機以劍斷王頭顱,王頭墮入湯中;客亦自斬己頭,頭複墮湯中。三首俱爛,不可識別。王之臣屬乃分其湯肉葬之。通名三王墓。”
黃耀宗怔怔聽著,就聽見幽暗之中,那人沉默片刻,問,“螻蟻尚且偷生,這赤為何這般不惜命,輕易就信了這僅有一麵之緣的陌生之客?”
那蒼老的聲音答,“所謂白首如新,傾蓋如故。赤為何輕易就信了這生客,便隻有赤自己知曉。況且,縱然他不以死一搏,也不過是在山中日日悲歌,一事無成罷了,為何不放手賭一遭?”
那人又問,“可那陌生客為何又肯為赤報仇而舍去性命?”
那蒼老的聲音答,“因他不肯負赤,赤之獻身必是他心上之重,他自當舍生忘死,全了赤對他的信任與期待。”
黃耀宗聽到這裏,忽然就緩緩笑了起來,他聽見那蒼老的聲音最後道,“所謂殺身成仁,舍身取義,便是如此矣。”
大牢中又恢複了安靜,一切都沉寂在一片幽暗之中。
第二日清晨,看守死牢的獄卒發現黃耀宗的坐姿有點怪,他依舊盤膝而坐,背靠在牆上,頭卻是歪垂著。那獄卒不安地進牢房查看,才發現黃耀宗以一根細樹枝穿透了自己咽喉,身體都已涼透,已死去多時。
獄卒驚慌地去稟報,墨越青大吃一驚,趕到之後怒而責問獄卒黃耀宗是否曾經見過什麽人,獄卒和藏於暗處的暗衛卻都說沒有。墨越青又立即將此事告知楚烈和蕭鏡之,二人都到刑部死牢中查看之後,全都沒有發現異常。
很快,黃耀宗自盡於刑部大牢的死牢中的消息在朝野間傳開,三法司都各派一名杵作前來將屍體驗明正身之後,最終決定將屍體運去亂葬崗。
在黃耀宗屍體被運出刑部大牢之後,楚烈不甘心地又命人查了一遍牢房,卻是發現就在黃耀宗所坐著的那堆稻草下,有用鮮血寫著的四個小字“青山未改”。
楚烈盯著那四個幹透的血字看了許久,忽然就冷笑出聲。
他迴想起多年前,黃耀宗落入他的手中時,曾對他說過,“我還記得當年我為東宮屬官,秦王你總是沉默地跟在太子殿下身後。那時所有人都覺得你老實穩重,我卻是一直都不喜歡你,特別是你那雙眼睛在無人留意時總是在窺視著太子殿下,在渴求著太子殿下的一切,帶著一種說不出的貪婪,就像陰溝裏的老鼠。然而,你這一生都及不上他,無論你再如何渴求都是無用功。”
他還記得黃耀宗說這話時的表情,那表情嚴肅冷淡未帶一絲譏諷,可這更讓他覺得憤怒,因為這表情簡直就是在說黃耀宗不是在諷刺他,激怒他,而是在陳述一個事實。他在他眼中真的就隻是陰溝裏的一隻老鼠。
是以,他囚禁了黃耀宗多年,他想要讓黃耀宗看一看他心中那美玉無瑕的楚玄遠在異國他鄉為質,最後會落魄成何模樣,而他卻是會越走越高,越變越強,最終坐上那個原本差一點屬於楚玄的位置。
他從來就不屑於做美玉,美玉無瑕卻是脆弱易碎,他更願意做那象征皇族權威的青銅王鼎,冰冷堅硬,沉重威嚴,無人可以撼動。
是以,他這一次就是想讓黃耀宗好好看一看,他心目中那個美玉無瑕的太子殿下會如何做出選擇,是會如為了他違抗皇上,最後落得個被厭棄的下場,還是為求自保,棄他這個老師於不顧。
隻可惜,這結果不是他想看見的。
青山未改,好一個青山未改啊!
因黃耀宗突然自盡,那些等著看楚玄熱鬧的文武官員,都大失所望。原本黃耀宗重新受審之事已將楚玄逼至進退維穀,無論楚玄是前進還是後退都會是一場極精彩的好戲。哪想到黃耀宗會突然在這個時候自盡,人死燈滅,還有何好追究爭取的,此事終隻能這麽雷聲大雨點小的過去。而原本卯足了勁欲好好審一審此案的三法司頓時就泄了氣,隻能胡亂往黃耀宗身上安了些罪名,草草了結此案。
定案的奏折送到皇上的書房時,楚玄將那本奏折拿在手中許久,終究未改一字,隻是用朱筆批示後送至內閣。
而皇上得知黃耀宗自盡之後,終也沒再說什麽,隻是悄悄地撤迴了守在刑部大牢的幽司暗衛。他已看過三法司為黃耀宗定案的那本奏折,他也已從內閣處得知,楚玄未改奏折上的罪名一字,這樣便等同於楚玄默認了那些與蘇家有關的罪名。這個結果,皇上已經很滿意,他對楚玄心中有愧,而現如今他也還需要楚玄來製衡楚烈,他並不想將楚玄逼迫至絕處。
也如姬淵所言,黃耀宗自盡身亡,無人會再追究三法司到底往他身上加了多少莫須有的罪名,也無人會再追究楚玄是否為他據理力爭,給他死後哀榮。
死後哀榮安慰的從來不是死人,而是活著的人。那些看明白黃耀宗自盡之人都知,這並非黃耀宗所求,他一死以求的理想絕非如此而已。
隻是金陵城外北郊那人跡罕至的深山上,楊舉的墓旁又多出了一塊同樣未鑿一字的墓碑,落滿了晶瑩白雪。
那日,姬淵陪著楚玄在黃耀宗的墳前祭拜,已是仲冬之月,那座深山裏的紅楓早已落盡,四處都是皚皚白雪。
在祭拜之後,楚玄扶著黃耀宗墳前那塊無字墓碑沉默許久,突然沉聲道,“姬淵,我想盡快結束這無能為力的局麵。”
他扶著石碑的手已不像當初楊舉死時那般痛苦發狠直至青筋暴綻,但他語氣之中所蘊藏的悲哀和憤怒卻是越發的濃烈。
有時候,人最恨的就是自己的無能為力。
蘇家一門傾覆之時,他無能為力。他被送往梁國為質之時,他也無能為力。如今他曾經的老師就這般為他死去,他依舊無能為力。
無能為力於他而言,是一種不可饒恕的悲哀。
“會的,王爺一定會的,這一天已經不遠。”姬淵在他身後拱手迴答。
楚玄未再言語,隻是執弟子禮對著黃耀宗的墓碑拜了三拜,才終是起身與姬淵一起離去。
黃耀宗此事就如那船過水麵所拉出的一道水痕,劇烈波動之後又迅速歸於平靜。隻是幾日之後,楚玄又一次與楚烈狹路相逢,這一次是在皇宮中長長的小巷裏。他們一個麵南,一個朝北,向著彼此所在的方向大步行去,卻又毫不猶豫地背道而行。
隻是在交身而過的瞬間,楚玄聽見楚烈低聲歎息道,“聽說刑部大牢裏病死了一個老鐵匠。”
那名鐵匠不過是個將死的囚犯,既貧窮又無權勢,太過微不足道,無人在意他的生老死病,他的病亡在刑部大牢中甚至激不出一點小小的漣漪。不過一具草席匆匆一裹,便已過去。
“四弟真是比我想象得還要狠心。”楚烈笑道。
楚玄一語未發,隻是踏著沉穩的步伐繼續前行。
姬淵已料到以楚烈之敏銳最終會察覺此事的玄機,但那又如何,那老鐵匠不過是一個關在刑部大牢之中垂垂將死的死囚,誰又能證明他那夜說的那個故事是在暗示黃耀宗?誰又能知道為何與那老鐵匠素不相識的黃耀宗能明白那個故事的暗示?
就連老鐵匠的家人也早已被遠遠送走安置妥當,楚烈就算所有察覺懷疑,無憑無據之下也無計可施。
隻是楚玄忽然間就迴想起黃耀宗曾經為他講過的最後一課。
那時,他尚少年,好奇心重,於四書五經等正統經學之外,常常尋一些誌怪野史類書籍貪讀。他不知那天是黃耀宗最後為他講學,他在《論語》之下偷藏了一本《搜神記》,在走神偷看時為黃耀宗所標察覺。
黃耀宗並未動怒,也未斥責於他,隻是拿起那本《搜神記》看了一眼,然後指著書頁間所載的一個故事問他,“太子殿下可明白這個故事的含義?”
他所指的那個故事,便是老鐵匠在死囚牢中所講的幹將、莫邪之子的故事。
他說,“赤之死為孝,客之死為義,所謂殺身成仁,舍身取義,便是如此矣。”
楚玄大步向前走,凜冽的寒風穿過長長的小巷,帶得他朱紅色的蟠龍服衣袂紛飛。他依舊未曾停步,也不會迴頭,他眼中有淚,所以他隻能執著地向前走。
楚烈卻是在巷口停下腳步迴頭去看楚玄那如孤竹一般的背影,蕭鏡之不知何時出現在楚烈身邊,看著楚玄那已是很遠的背影,冷冷道,“你這一計失敗了,無論是黃耀宗還是成王都未能如你所願。”
“父皇與成王之間的心結又豈止蘇家一個。”楚烈冷笑起來,道,“不是還有一個麽?”
“你想做什麽?”蕭鏡之瞬間警覺起來,聲音陡然轉冷。
“你放心,總不會要了蕭貴妃的命的。”楚烈輕輕笑著道。
寒風越發凜冽,穿過長長小巷時帶起隱隱的銳嘯之聲,將這青磚碧瓦都染上一抹肅殺之意。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大牢的幽暗裏,不知是誰,緩緩在唱著那首《淇奧》。
黃耀宗睜開眼,忍不住側耳細聽,那歌聲略帶沙啞,蘊含著一種歲月沉澱的蒼老,卻是極為動人。
“……瞻彼淇奧,綠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詩歌勾勒出一位如美玉一般無瑕的君子形象,畫麵極是美好。黃耀宗聽著聽著,臉上不禁微微露出笑意。他迴起想起當年他給自己平生最得意的一名弟子上的第一課,講的便是這首《淇奧》。當年那小小少年弟子當真是如寶器如美玉,眾望所歸,人心所向,如那昭示著聖賢現世的白澤瑞獸一般受萬人景仰擁戴。
他又微微歎息,可惜後來,美玉卻是蒙塵,明珠終究暗投。
“……瞻彼淇奧,綠竹如簀。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寬兮綽兮,猗重較兮。善戲謔兮,不為虐兮……”
那蒼老之聲還緩緩在唱,幽暗中忽而有人發問道,“老鐵匠,你這唱的什麽歌?”
“這是讚頌君子的詩歌,”那蒼老的聲音停止歌唱,在幽暗中笑著迴答,“這是我的師傅教我的,他說這詩歌在讚美之外,更多的是一種期待,世人對真正君子的期待。”
黃耀宗心中一震,他聽見先前那人又笑道,“你一個打鐵鑄劍的,學什麽君子之歌。”
“打鐵鑄劍雖成不了君子,可卻也有不少孝子義士。”那蒼老的聲音笑著問,“我這有一個關於劍的故事,你想不想聽?”
“你且說。”那人迴答。
那蒼老的聲音緩緩道:“先秦時幹將、莫邪夫婦為楚君鑄劍,三年才鑄成一對雄雌寶劍。幹將以雌劍獻楚君,留下雄劍。為楚君所覺,遭戳。其妻莫邪後生一兒,天生異相眉廣三寸,取名赤。赤長成後欲帶雄劍為父報讎,卻為楚君所察,購之頭顱以千金。赤聞後,隻得亡於山中避禍,日日悲歌而泣。時逢一客,客對赤曰:‘將子頭與劍來,吾必為子報讎。’”
“赤答應了?”那人問。
那蒼老的聲音又道,“赤當即自刎,兩手捧頭及劍奉客,屍身立僵不倒。客對其曰:‘吾必不負子也。’屍身方才倒下。那客持赤之頭顱往見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頭也。當於湯鑊煮之。’王如其言,以鑊煮赤之頭三日三夕,不爛。客曰:‘此兒頭不爛,願王自往臨視之,是必爛也。’王臨鑊視之,客趁機以劍斷王頭顱,王頭墮入湯中;客亦自斬己頭,頭複墮湯中。三首俱爛,不可識別。王之臣屬乃分其湯肉葬之。通名三王墓。”
黃耀宗怔怔聽著,就聽見幽暗之中,那人沉默片刻,問,“螻蟻尚且偷生,這赤為何這般不惜命,輕易就信了這僅有一麵之緣的陌生之客?”
那蒼老的聲音答,“所謂白首如新,傾蓋如故。赤為何輕易就信了這生客,便隻有赤自己知曉。況且,縱然他不以死一搏,也不過是在山中日日悲歌,一事無成罷了,為何不放手賭一遭?”
那人又問,“可那陌生客為何又肯為赤報仇而舍去性命?”
那蒼老的聲音答,“因他不肯負赤,赤之獻身必是他心上之重,他自當舍生忘死,全了赤對他的信任與期待。”
黃耀宗聽到這裏,忽然就緩緩笑了起來,他聽見那蒼老的聲音最後道,“所謂殺身成仁,舍身取義,便是如此矣。”
大牢中又恢複了安靜,一切都沉寂在一片幽暗之中。
第二日清晨,看守死牢的獄卒發現黃耀宗的坐姿有點怪,他依舊盤膝而坐,背靠在牆上,頭卻是歪垂著。那獄卒不安地進牢房查看,才發現黃耀宗以一根細樹枝穿透了自己咽喉,身體都已涼透,已死去多時。
獄卒驚慌地去稟報,墨越青大吃一驚,趕到之後怒而責問獄卒黃耀宗是否曾經見過什麽人,獄卒和藏於暗處的暗衛卻都說沒有。墨越青又立即將此事告知楚烈和蕭鏡之,二人都到刑部死牢中查看之後,全都沒有發現異常。
很快,黃耀宗自盡於刑部大牢的死牢中的消息在朝野間傳開,三法司都各派一名杵作前來將屍體驗明正身之後,最終決定將屍體運去亂葬崗。
在黃耀宗屍體被運出刑部大牢之後,楚烈不甘心地又命人查了一遍牢房,卻是發現就在黃耀宗所坐著的那堆稻草下,有用鮮血寫著的四個小字“青山未改”。
楚烈盯著那四個幹透的血字看了許久,忽然就冷笑出聲。
他迴想起多年前,黃耀宗落入他的手中時,曾對他說過,“我還記得當年我為東宮屬官,秦王你總是沉默地跟在太子殿下身後。那時所有人都覺得你老實穩重,我卻是一直都不喜歡你,特別是你那雙眼睛在無人留意時總是在窺視著太子殿下,在渴求著太子殿下的一切,帶著一種說不出的貪婪,就像陰溝裏的老鼠。然而,你這一生都及不上他,無論你再如何渴求都是無用功。”
他還記得黃耀宗說這話時的表情,那表情嚴肅冷淡未帶一絲譏諷,可這更讓他覺得憤怒,因為這表情簡直就是在說黃耀宗不是在諷刺他,激怒他,而是在陳述一個事實。他在他眼中真的就隻是陰溝裏的一隻老鼠。
是以,他囚禁了黃耀宗多年,他想要讓黃耀宗看一看他心中那美玉無瑕的楚玄遠在異國他鄉為質,最後會落魄成何模樣,而他卻是會越走越高,越變越強,最終坐上那個原本差一點屬於楚玄的位置。
他從來就不屑於做美玉,美玉無瑕卻是脆弱易碎,他更願意做那象征皇族權威的青銅王鼎,冰冷堅硬,沉重威嚴,無人可以撼動。
是以,他這一次就是想讓黃耀宗好好看一看,他心目中那個美玉無瑕的太子殿下會如何做出選擇,是會如為了他違抗皇上,最後落得個被厭棄的下場,還是為求自保,棄他這個老師於不顧。
隻可惜,這結果不是他想看見的。
青山未改,好一個青山未改啊!
因黃耀宗突然自盡,那些等著看楚玄熱鬧的文武官員,都大失所望。原本黃耀宗重新受審之事已將楚玄逼至進退維穀,無論楚玄是前進還是後退都會是一場極精彩的好戲。哪想到黃耀宗會突然在這個時候自盡,人死燈滅,還有何好追究爭取的,此事終隻能這麽雷聲大雨點小的過去。而原本卯足了勁欲好好審一審此案的三法司頓時就泄了氣,隻能胡亂往黃耀宗身上安了些罪名,草草了結此案。
定案的奏折送到皇上的書房時,楚玄將那本奏折拿在手中許久,終究未改一字,隻是用朱筆批示後送至內閣。
而皇上得知黃耀宗自盡之後,終也沒再說什麽,隻是悄悄地撤迴了守在刑部大牢的幽司暗衛。他已看過三法司為黃耀宗定案的那本奏折,他也已從內閣處得知,楚玄未改奏折上的罪名一字,這樣便等同於楚玄默認了那些與蘇家有關的罪名。這個結果,皇上已經很滿意,他對楚玄心中有愧,而現如今他也還需要楚玄來製衡楚烈,他並不想將楚玄逼迫至絕處。
也如姬淵所言,黃耀宗自盡身亡,無人會再追究三法司到底往他身上加了多少莫須有的罪名,也無人會再追究楚玄是否為他據理力爭,給他死後哀榮。
死後哀榮安慰的從來不是死人,而是活著的人。那些看明白黃耀宗自盡之人都知,這並非黃耀宗所求,他一死以求的理想絕非如此而已。
隻是金陵城外北郊那人跡罕至的深山上,楊舉的墓旁又多出了一塊同樣未鑿一字的墓碑,落滿了晶瑩白雪。
那日,姬淵陪著楚玄在黃耀宗的墳前祭拜,已是仲冬之月,那座深山裏的紅楓早已落盡,四處都是皚皚白雪。
在祭拜之後,楚玄扶著黃耀宗墳前那塊無字墓碑沉默許久,突然沉聲道,“姬淵,我想盡快結束這無能為力的局麵。”
他扶著石碑的手已不像當初楊舉死時那般痛苦發狠直至青筋暴綻,但他語氣之中所蘊藏的悲哀和憤怒卻是越發的濃烈。
有時候,人最恨的就是自己的無能為力。
蘇家一門傾覆之時,他無能為力。他被送往梁國為質之時,他也無能為力。如今他曾經的老師就這般為他死去,他依舊無能為力。
無能為力於他而言,是一種不可饒恕的悲哀。
“會的,王爺一定會的,這一天已經不遠。”姬淵在他身後拱手迴答。
楚玄未再言語,隻是執弟子禮對著黃耀宗的墓碑拜了三拜,才終是起身與姬淵一起離去。
黃耀宗此事就如那船過水麵所拉出的一道水痕,劇烈波動之後又迅速歸於平靜。隻是幾日之後,楚玄又一次與楚烈狹路相逢,這一次是在皇宮中長長的小巷裏。他們一個麵南,一個朝北,向著彼此所在的方向大步行去,卻又毫不猶豫地背道而行。
隻是在交身而過的瞬間,楚玄聽見楚烈低聲歎息道,“聽說刑部大牢裏病死了一個老鐵匠。”
那名鐵匠不過是個將死的囚犯,既貧窮又無權勢,太過微不足道,無人在意他的生老死病,他的病亡在刑部大牢中甚至激不出一點小小的漣漪。不過一具草席匆匆一裹,便已過去。
“四弟真是比我想象得還要狠心。”楚烈笑道。
楚玄一語未發,隻是踏著沉穩的步伐繼續前行。
姬淵已料到以楚烈之敏銳最終會察覺此事的玄機,但那又如何,那老鐵匠不過是一個關在刑部大牢之中垂垂將死的死囚,誰又能證明他那夜說的那個故事是在暗示黃耀宗?誰又能知道為何與那老鐵匠素不相識的黃耀宗能明白那個故事的暗示?
就連老鐵匠的家人也早已被遠遠送走安置妥當,楚烈就算所有察覺懷疑,無憑無據之下也無計可施。
隻是楚玄忽然間就迴想起黃耀宗曾經為他講過的最後一課。
那時,他尚少年,好奇心重,於四書五經等正統經學之外,常常尋一些誌怪野史類書籍貪讀。他不知那天是黃耀宗最後為他講學,他在《論語》之下偷藏了一本《搜神記》,在走神偷看時為黃耀宗所標察覺。
黃耀宗並未動怒,也未斥責於他,隻是拿起那本《搜神記》看了一眼,然後指著書頁間所載的一個故事問他,“太子殿下可明白這個故事的含義?”
他所指的那個故事,便是老鐵匠在死囚牢中所講的幹將、莫邪之子的故事。
他說,“赤之死為孝,客之死為義,所謂殺身成仁,舍身取義,便是如此矣。”
楚玄大步向前走,凜冽的寒風穿過長長的小巷,帶得他朱紅色的蟠龍服衣袂紛飛。他依舊未曾停步,也不會迴頭,他眼中有淚,所以他隻能執著地向前走。
楚烈卻是在巷口停下腳步迴頭去看楚玄那如孤竹一般的背影,蕭鏡之不知何時出現在楚烈身邊,看著楚玄那已是很遠的背影,冷冷道,“你這一計失敗了,無論是黃耀宗還是成王都未能如你所願。”
“父皇與成王之間的心結又豈止蘇家一個。”楚烈冷笑起來,道,“不是還有一個麽?”
“你想做什麽?”蕭鏡之瞬間警覺起來,聲音陡然轉冷。
“你放心,總不會要了蕭貴妃的命的。”楚烈輕輕笑著道。
寒風越發凜冽,穿過長長小巷時帶起隱隱的銳嘯之聲,將這青磚碧瓦都染上一抹肅殺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