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用過早飯,樓襄站在影壁前,看丫環仆婦將各色箱籠搬上車,預備啟程前往西山。
晨間涼風很是清爽,舉目四望,漫天雲霞猶未散去,天際那一抹紅微微有些斑駁。初升秋陽暖意融融的,拂在身上,溫煦如春水流觴。
真是個適宜出行的明媚好天氣。
公主府長史許謹言親送她登車,一麵履行職責,替長公主切切叮囑,無非注意飲食,珍重玉躬雲雲,最後不忘再加上一句早日返程。
樓襄略想了想,還是撩開車窗帷簾,問道,“西府有消息麽?父親,是不是還在生氣?”
許謹言人如其名,迴答的很是謹慎,“殿下無須掛懷,長公主自會處置妥當,您隻管安心前去就是。待您迴來,一切都會迎刃而解。”
她明白問不出什麽,隻好頷首一笑。放下簾子,那抹笑意漸漸凝結在唇角。父親終歸是要記恨她了。百無聊賴之下,轉動著車內懸掛的銀香球,她輕輕哂了哂,也罷,銜恨雖非她所願,到底還能算是一種情緒,無論如何,總好過平日裏令人心下生寒的視而不見。
車子在青石板路麵上緩緩前行,馬蹄聲嗒嗒作響,漸行漸遠,公主府的鎏金飛簷,終於隱沒於視線之外,相鄰的禮國府也同樣不再望得見。她知道自己離開那片喧囂越來越遠,可惜有些難以言說的悵然卻像堅硬的青石一樣,橫亙在心上眉尖。
大覺寺坐落在西山,出城十幾裏,路麵尚且平緩。進入山麓間,道路變得迂迴婉轉。所幸這個時節,林木依然蔥蘢,山泉靜靜流淌,水質清澈,溪流底部的碎石在陽光下閃爍著斑斕的色澤。
到了地方已盡黃昏,夕陽西下,林間倦鳥紛紛迴歸故窠,鳴聲陣陣,愈發襯出山中靜謐清幽。
寺中住持在山門處靜候已久,慧生和端生扶她下車,住持迎上前躬身施禮,“郡主萬福。”
樓襄亦雙手合十,還禮道,“大師一向可好?”
住持含笑說好,“禪房已收拾妥當,請郡主移駕前往。”
當即有僧人在前頭引領,其實年年來住,早已輕車熟路,不過小沙彌仍是盡心盡職,繞過幾重殿宇,將她領至後院禪房處。
“殿下今年來的早,住持接到府上中官來報,忙命人漏夜打掃出來,匆忙之下恐有不周之處,萬望殿下見諒。”
她擺首,語氣謙和,“該說是我叨擾,年年都麻煩你們。”說著迴首,示意端生將預備好的金錁子呈與小沙彌。
小沙彌欠身接過,並無特別歡喜之色,隻道,“多謝郡主為鄙寺布施。”言畢再行一禮,方才轉身出去。
待人走遠,慧生不以為然道,“拿都拿了,還說什麽給寺院布施,莫非金錁子沒進他的口袋?真真是此地無銀。”
端生正侍弄帶來的香案、香料等物,一一擺放在高幾上,聽見這話迴眸笑道,“倒也未必,大覺寺香火旺盛,一年到頭光燈油錢都比尋常廟宇多出不少。何況京師達官貴人雲集,哪個不是財大氣粗的主兒?和尚們見慣大手筆,這點賞賜還真不一定瞧的上眼。”
慧生撇撇嘴,“要這麽說,窮人家也不必賣兒賣女了,孩子養不活隻往廟門口一送,吃喝不愁,保不齊日後還能發達富貴也未可知。”
樓襄閑坐在圈椅上聽她二人鬥嘴,半晌倒是一笑,“旁人怎麽想我不知道,我卻覺得這地方不錯,迴頭要是找不著好人家,幹脆剪了頭發把自己送過來,做個比丘尼,就這麽過一輩子也挺自在。”
端生曉得她說玩話,並不當真,莞爾一笑自去盤弄她的香料。慧生卻不滿道,“殿下嘴裏總沒個忌諱,怎麽就找不著好人家?您要是找不著,那滿京城的姑娘誰還有指望?”
因嫌這話不吉利,她說完轉身,衝著外麵連連啐了兩記。
端生見她作態,故意調侃,“看把你急的,這麽憂心,隻怕還是替自己發愁多些罷?”
這句倒也不是信口胡諏,說到她們這群人日後的歸宿,無非兩條路。跟著主子出閣,倘若能得恩典,允她們在外頭尋個女婿,一夫一妻的單過,那自然是最圓滿的結局。倘若一不小心被未來儀賓看上,向主子討了去收房,便是一輩子充人侍妾的命。
當然,即便隻有兩條路,也還是見仁見智,並非所有人都覺得做姨娘不是好歸宿。
慧生聽她調笑,自然不依,趕著上前要擰她的嘴,“這個爛了舌頭的,好意思說我?咱們難道不是一樣的人!我隻瞪大了眼睛看,看你將來能不能找個一心一計,心裏眼裏隻有你的好夫婿。”
倆人打打鬧鬧的,笑作一團。樓襄歪著頭瞧了一會兒,忽然作了個噓聲的動作,“佛門清淨地,你們也差不多點,聽外頭有人來了。”
果然敲門聲起,小沙彌去而複返,身後又跟了幾個僧人,原是來為她們送晚飯。
打開食盒,一共八碟八碗。雖是素齋,卻勝在品相精致,用料講究,讓人看一眼就能勾起食欲。
慧生讚了聲好香,接著道,“清粥小菜,調理腸胃最是合宜。”
“說得挺像那麽迴事,哪次迴去你不是吵著要肉吃。”端生笑著拆台,“住上不到十天,兩隻眼睛準餓得直冒綠光。”
兩人一麵玩笑,也不耽誤伺候樓襄用飯。端生取出自帶的銀湯匙、銀箸,綠釉白竹金碗,為她盛湯。攪了一刻,再以手背試過溫度,覺得合適方奉至她麵前。
“都坐下一塊兒用罷。既到了這裏,就該入鄉隨俗。所謂世法平等,在我跟前也就不必那麽拘束。”
倆人聞言,相對笑笑,搬了小凳子放在下首,身子卻隻挨著凳子一點,仍舊保持半蹲半坐的姿勢。
飯罷,她吩咐端生,“去跟外頭侍衛們說,留兩個值夜的,其餘人都迴去,教大夥兒早點歇著。”
端生應是,退出傳令去了。樓襄掃一眼屋子陳設,指著一個竹子編的藤椅,“把這個搬出去,再煮一壺普茶,咱們到外頭坐著喝茶消食。”
“又瞧星星去?仔細吹著,現如今一早一晚可都涼了。”
樓襄說無妨,慧生沒奈何,隻得拿了鬥篷給她披上。步出屋外,月色如水亦如霜,空氣裏彌散著濕漉漉的霧氣,抬眼望,漫天星鬥璀璨奪目,似乎比在城裏看的還要浩瀚。
山裏晚上略有些風,拂過樹梢,葉子發出沙沙的聲響。偶爾有幾聲鳥鳴,夾雜著秋蟲呢喃,更顯夜色恬淡。
樓襄歪在藤椅上,閉目片刻,忽聽身後人哧地笑出聲來。
她睜眼,轉著茶盞問,“瞧見什麽了,這麽高興?”
慧生搖頭,“不是瞧見,是想起慕容郡主的話,您說,鬆濤聽上去該是什麽動靜啊?”
這話問住她了,她也沒聽過,隻能憑想象猜測,“或許像海浪,鬆針碰撞在一起本來沒那麽大聲音,可是成片成片的鬆樹一起作響,也該是極壯闊的罷。”
話音方落,卻聽得一陣馬蹄疾馳,伴隨著人聲嘈雜,火光衝天。及至近前,聲勢愈大,林間雀鳥乍驚之下,急急忙忙飛撲騰空,盤旋在樹梢枝頭,久久不敢停駐歸巢。
片刻之後,住持帶著一群身穿甲胄的人進入院中,樓襄站起身,微微頷首,“大師,出什麽事了?”
“驚擾郡主。”住持看向身後一人,“這位是京西大營指揮使,夜巡時撞見行蹤詭異之人,他們一路追蹤至此,為防賊人藏匿於鄙寺,亦為郡主安危,特來此搜查。”
那指揮使待他說完,躬身行禮,“郡主殿下金安,臣奉命前來搜查,請殿下不必驚慌。”
“要進屋子麽?”她迴首一顧,納罕道,“可我方才一直坐在這兒,並沒見有人闖進來。”
慧生睨著那一群兵士,咕噥一句,“才熏了香,這麽多人一起進去,全攪和了,叫人還怎麽睡啊。”
樓襄轉頭瞪她一眼,示意噤聲,再對著指揮使和顏道,“辛苦你們了,我這裏確實沒有人進來。我的侍衛一直在院外,若真有賊人前來,他們定然不會放過,還是請指揮使去別處仔細查看,免得耽擱時機放走賊人。”
那指揮使尚有些猶豫,沉吟半日,覺得她語氣十分篤定,又再三確認了一遍,方才勉強頷首,“打擾郡主,臣等告退。”
眾人魚貫退出,旋即馬嘶人沸聲又起,兵士手中的火把將一方山林渲染得恍如白晝,但也不過須臾,那片火光便隱沒在遠處消失不見。
被這麽一鬧,樓襄也沒了星夜閑坐的心情,吩咐慧生收拾東西,迴房預備安置。
進了屋子,她喚端生打水,半晌卻沒聽見對方搭腔。
慧生正鋪床,笑了一聲,“不會是睡著了罷?這丫頭偷懶,等我去嚇她一嚇。”
樓襄也起了狹促,躡手躡腳的往裏間去。才推開門,一股淡淡的的血腥氣直竄入鼻,她登時一凜,直覺不妙。再定睛看去,隻見端生被人捂住口鼻,滿眼驚恐,正衝著她嗚嗚咽咽的連連搖頭。
說時遲,端生身後露出一個人來,是個身量很高的男子。一襲黑衣,臉上戴著網罩,看不清容貌。隻有一雙眼睛露在外麵,目光如露如電,在她臉上冷冷掃過。
莫非這就是那指揮使口中的賊人?樓襄隻覺惱恨,想不到一時大意,竟誤使賊人闖入!可這個時候不能慌,畢竟端生還在對方手上,她強迫自己鎮定下來,昂然迎向那人視線。
四目相對,中間也不過隔了五六步的距離,她看清那人的眼睛,很是深邃,也很是平靜,透著冷漠與審慎,還有幾分不合時宜的傲岸,仿佛在無聲言說,他並不需要轄製她,也根本不屑於轄製這屋子裏任何一個人。
他就這樣定定注視她,確實沒有一星半點暴起傷害她的意思。
奇怪的,她竟莫名覺得心跳安穩下來,隨後視線下移,她看見他左手手臂上中了一箭,再往下看,她留意到他腰間別有一柄短刀。
心口倏然一鬆,他明明身懷利器,卻隻用手捂住端生的嘴,令她不至發出聲。僅憑這一點,她大膽揣測——這個人應該無意傷她們性命。
樓襄望著他,沉聲道,“你放開她,我保你平安無事。”
那人深深凝視她,少頃驀然鬆手,將端生用力向前一推。他自己卻將身抵靠在牆上,手按傷處,發出一聲極輕的喘息。
晨間涼風很是清爽,舉目四望,漫天雲霞猶未散去,天際那一抹紅微微有些斑駁。初升秋陽暖意融融的,拂在身上,溫煦如春水流觴。
真是個適宜出行的明媚好天氣。
公主府長史許謹言親送她登車,一麵履行職責,替長公主切切叮囑,無非注意飲食,珍重玉躬雲雲,最後不忘再加上一句早日返程。
樓襄略想了想,還是撩開車窗帷簾,問道,“西府有消息麽?父親,是不是還在生氣?”
許謹言人如其名,迴答的很是謹慎,“殿下無須掛懷,長公主自會處置妥當,您隻管安心前去就是。待您迴來,一切都會迎刃而解。”
她明白問不出什麽,隻好頷首一笑。放下簾子,那抹笑意漸漸凝結在唇角。父親終歸是要記恨她了。百無聊賴之下,轉動著車內懸掛的銀香球,她輕輕哂了哂,也罷,銜恨雖非她所願,到底還能算是一種情緒,無論如何,總好過平日裏令人心下生寒的視而不見。
車子在青石板路麵上緩緩前行,馬蹄聲嗒嗒作響,漸行漸遠,公主府的鎏金飛簷,終於隱沒於視線之外,相鄰的禮國府也同樣不再望得見。她知道自己離開那片喧囂越來越遠,可惜有些難以言說的悵然卻像堅硬的青石一樣,橫亙在心上眉尖。
大覺寺坐落在西山,出城十幾裏,路麵尚且平緩。進入山麓間,道路變得迂迴婉轉。所幸這個時節,林木依然蔥蘢,山泉靜靜流淌,水質清澈,溪流底部的碎石在陽光下閃爍著斑斕的色澤。
到了地方已盡黃昏,夕陽西下,林間倦鳥紛紛迴歸故窠,鳴聲陣陣,愈發襯出山中靜謐清幽。
寺中住持在山門處靜候已久,慧生和端生扶她下車,住持迎上前躬身施禮,“郡主萬福。”
樓襄亦雙手合十,還禮道,“大師一向可好?”
住持含笑說好,“禪房已收拾妥當,請郡主移駕前往。”
當即有僧人在前頭引領,其實年年來住,早已輕車熟路,不過小沙彌仍是盡心盡職,繞過幾重殿宇,將她領至後院禪房處。
“殿下今年來的早,住持接到府上中官來報,忙命人漏夜打掃出來,匆忙之下恐有不周之處,萬望殿下見諒。”
她擺首,語氣謙和,“該說是我叨擾,年年都麻煩你們。”說著迴首,示意端生將預備好的金錁子呈與小沙彌。
小沙彌欠身接過,並無特別歡喜之色,隻道,“多謝郡主為鄙寺布施。”言畢再行一禮,方才轉身出去。
待人走遠,慧生不以為然道,“拿都拿了,還說什麽給寺院布施,莫非金錁子沒進他的口袋?真真是此地無銀。”
端生正侍弄帶來的香案、香料等物,一一擺放在高幾上,聽見這話迴眸笑道,“倒也未必,大覺寺香火旺盛,一年到頭光燈油錢都比尋常廟宇多出不少。何況京師達官貴人雲集,哪個不是財大氣粗的主兒?和尚們見慣大手筆,這點賞賜還真不一定瞧的上眼。”
慧生撇撇嘴,“要這麽說,窮人家也不必賣兒賣女了,孩子養不活隻往廟門口一送,吃喝不愁,保不齊日後還能發達富貴也未可知。”
樓襄閑坐在圈椅上聽她二人鬥嘴,半晌倒是一笑,“旁人怎麽想我不知道,我卻覺得這地方不錯,迴頭要是找不著好人家,幹脆剪了頭發把自己送過來,做個比丘尼,就這麽過一輩子也挺自在。”
端生曉得她說玩話,並不當真,莞爾一笑自去盤弄她的香料。慧生卻不滿道,“殿下嘴裏總沒個忌諱,怎麽就找不著好人家?您要是找不著,那滿京城的姑娘誰還有指望?”
因嫌這話不吉利,她說完轉身,衝著外麵連連啐了兩記。
端生見她作態,故意調侃,“看把你急的,這麽憂心,隻怕還是替自己發愁多些罷?”
這句倒也不是信口胡諏,說到她們這群人日後的歸宿,無非兩條路。跟著主子出閣,倘若能得恩典,允她們在外頭尋個女婿,一夫一妻的單過,那自然是最圓滿的結局。倘若一不小心被未來儀賓看上,向主子討了去收房,便是一輩子充人侍妾的命。
當然,即便隻有兩條路,也還是見仁見智,並非所有人都覺得做姨娘不是好歸宿。
慧生聽她調笑,自然不依,趕著上前要擰她的嘴,“這個爛了舌頭的,好意思說我?咱們難道不是一樣的人!我隻瞪大了眼睛看,看你將來能不能找個一心一計,心裏眼裏隻有你的好夫婿。”
倆人打打鬧鬧的,笑作一團。樓襄歪著頭瞧了一會兒,忽然作了個噓聲的動作,“佛門清淨地,你們也差不多點,聽外頭有人來了。”
果然敲門聲起,小沙彌去而複返,身後又跟了幾個僧人,原是來為她們送晚飯。
打開食盒,一共八碟八碗。雖是素齋,卻勝在品相精致,用料講究,讓人看一眼就能勾起食欲。
慧生讚了聲好香,接著道,“清粥小菜,調理腸胃最是合宜。”
“說得挺像那麽迴事,哪次迴去你不是吵著要肉吃。”端生笑著拆台,“住上不到十天,兩隻眼睛準餓得直冒綠光。”
兩人一麵玩笑,也不耽誤伺候樓襄用飯。端生取出自帶的銀湯匙、銀箸,綠釉白竹金碗,為她盛湯。攪了一刻,再以手背試過溫度,覺得合適方奉至她麵前。
“都坐下一塊兒用罷。既到了這裏,就該入鄉隨俗。所謂世法平等,在我跟前也就不必那麽拘束。”
倆人聞言,相對笑笑,搬了小凳子放在下首,身子卻隻挨著凳子一點,仍舊保持半蹲半坐的姿勢。
飯罷,她吩咐端生,“去跟外頭侍衛們說,留兩個值夜的,其餘人都迴去,教大夥兒早點歇著。”
端生應是,退出傳令去了。樓襄掃一眼屋子陳設,指著一個竹子編的藤椅,“把這個搬出去,再煮一壺普茶,咱們到外頭坐著喝茶消食。”
“又瞧星星去?仔細吹著,現如今一早一晚可都涼了。”
樓襄說無妨,慧生沒奈何,隻得拿了鬥篷給她披上。步出屋外,月色如水亦如霜,空氣裏彌散著濕漉漉的霧氣,抬眼望,漫天星鬥璀璨奪目,似乎比在城裏看的還要浩瀚。
山裏晚上略有些風,拂過樹梢,葉子發出沙沙的聲響。偶爾有幾聲鳥鳴,夾雜著秋蟲呢喃,更顯夜色恬淡。
樓襄歪在藤椅上,閉目片刻,忽聽身後人哧地笑出聲來。
她睜眼,轉著茶盞問,“瞧見什麽了,這麽高興?”
慧生搖頭,“不是瞧見,是想起慕容郡主的話,您說,鬆濤聽上去該是什麽動靜啊?”
這話問住她了,她也沒聽過,隻能憑想象猜測,“或許像海浪,鬆針碰撞在一起本來沒那麽大聲音,可是成片成片的鬆樹一起作響,也該是極壯闊的罷。”
話音方落,卻聽得一陣馬蹄疾馳,伴隨著人聲嘈雜,火光衝天。及至近前,聲勢愈大,林間雀鳥乍驚之下,急急忙忙飛撲騰空,盤旋在樹梢枝頭,久久不敢停駐歸巢。
片刻之後,住持帶著一群身穿甲胄的人進入院中,樓襄站起身,微微頷首,“大師,出什麽事了?”
“驚擾郡主。”住持看向身後一人,“這位是京西大營指揮使,夜巡時撞見行蹤詭異之人,他們一路追蹤至此,為防賊人藏匿於鄙寺,亦為郡主安危,特來此搜查。”
那指揮使待他說完,躬身行禮,“郡主殿下金安,臣奉命前來搜查,請殿下不必驚慌。”
“要進屋子麽?”她迴首一顧,納罕道,“可我方才一直坐在這兒,並沒見有人闖進來。”
慧生睨著那一群兵士,咕噥一句,“才熏了香,這麽多人一起進去,全攪和了,叫人還怎麽睡啊。”
樓襄轉頭瞪她一眼,示意噤聲,再對著指揮使和顏道,“辛苦你們了,我這裏確實沒有人進來。我的侍衛一直在院外,若真有賊人前來,他們定然不會放過,還是請指揮使去別處仔細查看,免得耽擱時機放走賊人。”
那指揮使尚有些猶豫,沉吟半日,覺得她語氣十分篤定,又再三確認了一遍,方才勉強頷首,“打擾郡主,臣等告退。”
眾人魚貫退出,旋即馬嘶人沸聲又起,兵士手中的火把將一方山林渲染得恍如白晝,但也不過須臾,那片火光便隱沒在遠處消失不見。
被這麽一鬧,樓襄也沒了星夜閑坐的心情,吩咐慧生收拾東西,迴房預備安置。
進了屋子,她喚端生打水,半晌卻沒聽見對方搭腔。
慧生正鋪床,笑了一聲,“不會是睡著了罷?這丫頭偷懶,等我去嚇她一嚇。”
樓襄也起了狹促,躡手躡腳的往裏間去。才推開門,一股淡淡的的血腥氣直竄入鼻,她登時一凜,直覺不妙。再定睛看去,隻見端生被人捂住口鼻,滿眼驚恐,正衝著她嗚嗚咽咽的連連搖頭。
說時遲,端生身後露出一個人來,是個身量很高的男子。一襲黑衣,臉上戴著網罩,看不清容貌。隻有一雙眼睛露在外麵,目光如露如電,在她臉上冷冷掃過。
莫非這就是那指揮使口中的賊人?樓襄隻覺惱恨,想不到一時大意,竟誤使賊人闖入!可這個時候不能慌,畢竟端生還在對方手上,她強迫自己鎮定下來,昂然迎向那人視線。
四目相對,中間也不過隔了五六步的距離,她看清那人的眼睛,很是深邃,也很是平靜,透著冷漠與審慎,還有幾分不合時宜的傲岸,仿佛在無聲言說,他並不需要轄製她,也根本不屑於轄製這屋子裏任何一個人。
他就這樣定定注視她,確實沒有一星半點暴起傷害她的意思。
奇怪的,她竟莫名覺得心跳安穩下來,隨後視線下移,她看見他左手手臂上中了一箭,再往下看,她留意到他腰間別有一柄短刀。
心口倏然一鬆,他明明身懷利器,卻隻用手捂住端生的嘴,令她不至發出聲。僅憑這一點,她大膽揣測——這個人應該無意傷她們性命。
樓襄望著他,沉聲道,“你放開她,我保你平安無事。”
那人深深凝視她,少頃驀然鬆手,將端生用力向前一推。他自己卻將身抵靠在牆上,手按傷處,發出一聲極輕的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