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裏挑一。
認識我們的人,有說我們低賤的,有說我們內涵的;有說我們自大的,有說我們溫和的;有說我們裝逼的,有說我們真誠的;有說我們自私的,有說我們慷慨的;有說我們刻薄的,有說我們寬厚的;
這些都是生活中的那個我,表現哪一方麵由自己決定,激發哪一方麵由他人定。
徐知誥恢複李姓後,改名李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跟大唐李家扯上血緣關係。這裏就有一個懸念,千年未決,李昪真的是李唐後人嗎
大唐有兩個李恪,此李恪非彼李恪。
第一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他的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楊妃,被立為太子,偉人毛公稱讚他為“英物”。
《新唐書》載:李世民有兩個兒子能力最強,其中之一就是李恪,“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可惜,太子李恪後被太尉長孫無忌所害。
李昪說的先祖李恪是唐憲宗第十子,封建王,詔為鄆州大都督、平盧軍淄青等州節度大使,一生未到封地就任。
《新唐書》載:“建王恪,元和元年始封。時淄青節度使李師古死,其弟師道丐符節,故詔恪為鄆州大都督、平盧軍淄青等州節度大使,以師道為留後,然不出合。長慶元年薨,無嗣。”史書上沒有記載李恪是何時生的,長慶元年(公元821年)五月廿一去世。根據唐憲宗長子李純出生的時間公元794年推斷,李恪死時應該還很年輕,估計不超過二十歲,史書上說他“無嗣”。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雲:“徐氏諸子請昪複姓,昪謙抑不敢忘徐氏恩,下其議百官,百官皆請,然後複姓李氏,改名曰昪。自言唐憲宗子建王恪生超,超生誌,為徐州判司;誌生榮。乃自以為建王四世孫,改國號曰唐。立唐高祖、太宗廟,追尊四代祖恪為孝靜皇帝,廟號定宗;曾祖超為孝平皇帝,廟號成宗;祖誌孝安皇帝,廟號惠宗;考榮孝德皇帝,廟號慶宗。奉徐溫為義父,徐氏子孫皆封王、公,女封郡、縣主。”
也就是說,徐知誥改叫李昪之後,給自己扯了一張很大的虎皮作為旗子,自己出身大唐李家,名門貴胄。民間常說“五百年前是一家”,不管李昪跟唐朝李家之間的血統是否純正,他姓李是千真萬確的。
從流浪兒到小和尚,再到貴臣養子的“逆襲”,後來一路奮鬥登上帝位,對李昪來說,這世間是真的有所謂的“猿糞”和“狗屎運”。
一代賢主
作為南唐的開國皇帝,李昪可以稱得上是個一個好皇帝,好領導。
對外國策:堅持休兵息戈,保境安民。
升元六年(942),吳越國遭受自然災害,南唐群臣都勸李昪趁機出兵滅掉吳越。李昪堅決拒絕,他認為國內百姓需要休養生息,應該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應對外開戰。
於是派使者慰問吳越國,送去了很多禮物。宰相馮延巳譏諷李昪為“田舍翁”,李昪對此隻是報以“嗬嗬”。
對內國策:禮賢下士,虛心納諫,勤於政事,提倡節儉,興利除弊。
連年的征戰,從中原一帶流落江淮的難民很多,李昪對此積極妥善安置,實行輕徭薄賦政策,使南唐社會經濟得到很大發展,一躍成為“十國”中的最強國。
李昪注重節儉,為了減少宮中燈油的消耗,他還發明了蠟燭。這個宮廷的奢侈品,很快推廣到民間,最終造福天下百姓,成為大眾的日用品。
南宋史學家、愛國詩人陸遊,在《南唐書》中曾這樣評價李昪:“帝生長兵間,知民厭亂。在位七年,兵不妄動,境內賴以休息。性節儉,常躡蒲履,用鐵盆盎。暑月,寢殿施青葛帷,左右宮婢裁數人,服飾樸陋。建國始,即金陵怡所為宮,惟加鴟尾,設闌檻而已,終不改作。仁厚恭儉,務在養民,有古賢主之風焉。”
說李昪是個好皇帝一點都不過分,他確實有古賢主之風。為了省錢,不給老百姓增加負擔,皇帝李昪穿布衣布鞋,內衣內褲甚至還打著補丁;為了省錢,不舍得點油燈,這玩意耗油,隻點幾根蠟燭;連皇宮也沒建造,隻是把之前的金陵的宅子稍加裝飾了一下,加了個代表皇帝的鴟吻,設了幾道一米線,加了道欄杆而已。如此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幾千年來,恐怕隻有偉人毛公一人可以與其媲美。
李昪未登帝之前,金陵城裏就流傳著兩首歌謠。
其一是:“徐徐東海出,漸漸入天衢。此夕一輪滿,清光何處無。”
其二是:“東海鯉魚飛上天。”
東海是徐氏的郡望,“鯉”字,通“李”的音,這兩首歌謠的幕後意思就是說,徐姓的李昪應當成為帝王。
李昪的死也早有歌謠預示。有位漁者名叫“迴同客人”,也有人說是呂洞賓,曾給李昪寫下一首《豆葉黃》的詩:“二月江南山水路,李花零落春無主。一個魚兒無覓處,風和雨,玉龍生甲歸天去。”
“玉龍生甲歸天去”指的就是皇上駕崩之日,李昪果真就在二月份駕崩了。
升元七年(943)二月,李昪背上生瘡,不久病情惡化,於當月二十二日在升元殿駕崩,享年五十六歲,廟號烈祖,遺命齊王李璟監國。
三月,李璟即皇帝位,是為南唐元宗,亦稱南唐中主。
李昪(徐知誥)完成了從孤兒到皇帝的人生華麗“逆襲”,在曆史的舞台上,書寫了一段可歌可泣成功創業的不朽傳奇。
朕很想退休
《孟子》雲:“舜視棄天下,猶棄敝屣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夢想著當皇帝,或者說要將皇帝進行到底,天天吃辣條,也有厭煩的那一天,李璟就是這樣的人。
李璟,字伯玉,初名徐景通,李昪長子。李昪(徐知誥)作為南吳權臣徐溫的養子,李璟從小就是官二代,初任駕部郎中,後累次升遷至諸衛大將軍。
作為父親李昪最看好的接班人,李璟可謂官運亨通,仕途顯達,一步一個台階,無驚無險,直登帝位。
吳順義七年(927),徐溫死後,李昪專政,李璟成為兵部尚書、參知政事。
天祚元年(935),李昪受封齊王,李璟被立為王太子。
天祚二年(936),李昪鎮守金陵,李璟留在揚州,為司徒、同平章事,與宋齊丘、王令謀等人,輔佐南吳睿帝楊溥。
升元元年(937),李昪要篡位時,召李璟迴到金陵為副都統。十月,李昪廢黜楊溥,自立為帝,建立南唐,封李璟為吳王,後封為齊王。
升元四年(940)八月,李璟被立為皇太子。
升元七年(943)二月,南唐烈祖李昪駕崩,長子李景通繼位,改名李璟,即南唐元宗,改年號為保大。
李璟尊奉其母宋氏為皇太後,妃鍾氏為皇後。封弟壽王李景遂為燕王,宣城王李景達為鄂王,李景逷封為保寧王。同年秋天,改封李景遂為齊王(李昪曾經做過的王位,預示著他將來要做皇帝)、諸道兵馬元帥、太尉、中書令;李景達為燕王、副元帥;封其子李弘冀為南昌王、江都尹。
李璟在父親李昪靈柩前立盟,相約兄弟世世繼立。就是說,李璟去世後,由弟弟繼承王位,這種“兄終弟及”的帝位傳承理念,被後來的大宋杜太後學了去了。
李璟立李景遂為皇太弟,認定他就是自己的接班人,將來的大唐皇帝。
還沒走兩步,就先把底牌亮出來了,李璟這是傻呢還是腦筋急轉彎呢
李璟也是給自己定了位的皇上,他的名片上寫的是:文藝青年。
“少年不知愁滋味”的他常與韓熙載、馮延巳等飲宴賦詩,試看這首《攤破浣溪沙》,滿滿的都是良人遠征,美人閨怨。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迴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無限恨,倚欄幹。
王安石曾問黃庭堅:“江南詞何者最好”
黃庭堅道:“一江春水向東流”。
王安石道:“未若‘細雨夢迴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為妙”。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也說:“後主雖善言情,辛不能出其(李璟)右之。”
比起皇圖霸業,李璟更喜歡“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一個皇上沒事幹,寫這種閨中詩,強說愁,純屬吃飽了閑扯淡。
在內政上,李璟以馮延巳、常夢錫為翰林學士,馮延魯為中書舍人,陳覺為樞密使,魏岑、查文徽為副使。
翰林學士常夢錫值班宣政殿,專門掌管密令。馮延巳等五人都以奸佞專權,南唐人稱之為“五鬼”。常夢錫屢次上言這五人不能用,李璟不采納,沒有這幾個“活鬧鬼”,這日子豈不太單調了。
有戒煙的、戒酒的、戒肉的、戒色的,戒當皇帝的,也有。
當皇帝十個月後,辣條吃多的李璟突然想“退休”了,他在幻想著退休後的快樂時光,可以寫寫詩,釣釣魚,打打牌,下下棋,唱唱歌,蹦蹦迪,甚至來個大唐逍遙遊,踏遍山山水水,找個沒人的地方隱居起來,曬曬太陽,享受一下詩與遠方。
保大元年(943)十二月,李璟下令將裏外事務全部委托給齊王李景遂,自己的皇太帝,將來的皇上現在就開始總領朝政。詔令隻有陳覺、查文徽能夠給自己奏報政事,群臣不被召見者,皆不得入內。
至此,在政務上,李璟基本上做了個甩手掌櫃的,他負責吟詩作賦,歌舞升平,代人寫愁,皇太帝齊王李景遂負責國事。
皇帝做到這個份上,說明李璟是個典型的“真會玩”、“敗家仔”,他是不想把老爹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治理好了,他隻要自己快活就好。在沒遇到強勁對手之前,李璟可以隨便胡思亂想,隨便鬧騰,畢竟,讓他哭的日子還在後麵。
國有忠臣,乃百姓之福也。南唐還是有忠臣的,給事中蕭儼上疏直言極諫,卻不被上報,奏折無法上達聖聽。
侍衛軍都虞候賈崇,為了能見李璟,冒死闖宮。見到皇上,賈崇跪倒哭奏道:“臣侍奉先帝三十年,先帝所以成就功業,在於任用群賢,雖然廣開言路,還有下情不能即時上達的。現在陛下剛剛登基,就立即與臣下斷絕往來,隔絕言路,致使那些功臣良將,到死恐怕都不能再見陛下一麵,臣傷心啊!”
李璟深受感動,給他賜座,同時安排禦膳。得知政事言路的利害之後,李璟立即收迴詔命,繼續上朝,接受群臣的政事奏報。
朕想玩點大的
如何評價一個朝代是否屬於盛世王朝,它有幾個評判標準,至少要做到三足鼎立:
其一是大一統,山河無恙,金甌無缺;其二是文治,人民殷富,四海升平;其三是武功,開疆拓土,四夷賓服。
既然在皇帝寶座上要繼續玩下去,那就玩點大的,搞點轟轟烈烈的事情,它不香嗎為了彰顯自己的武力,顯擺一下自己的大國皇帝風範,李璟仗著父親李昪留下來的軍事資本,一改老爹保境安民的保守國策,開始大規模對外用兵。
如果李璟真有重現“大唐盛世”文治武功的理想,和太宗李世民隔空幹杯,我們真的祝賀他了。
此時,我們不得不問一句:“李家皇帝,你有孫臏、吳起、諸葛亮這樣的軍師嗎你有白起、韓信、霍去病這樣將帥嗎”如果沒有,你憑什麽爭霸天下是憑借你的無知和好玩嗎
十國之一的閩國,統轄著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等五州,疆域和如今的福建省大致相當。
保大三年(945),南唐乘閩國內亂之機,派齊王李景遂、大將邊鎬,出兵占據建、汀、漳三州,俘虜閩主王延政,閩國滅亡。將王延政一族遷移到金陵,封王延政為饒州節度使。
這可能是李璟一生最值得炫耀的豐功偉績,也是他一生中最高光的時刻。
看到南唐用兵閩國,吳越國也乘勢出兵與南唐爭奪閩國之地,奪得福州。
閩舊將留從效退據泉、漳二州。南唐改泉、漳二州為清源軍,授留從效清源軍節度使之職、封為晉江王,承認其割據。
保大六年(948),後漢隱帝劉承佑年幼,中原衰弱,後漢李守貞反叛於河中,派其客將朱元前來向南唐求援。李璟以潤州節度使李金全為北麵行營招撫使,出兵攻打沭陽。
當時,淮北群盜、各路豪強大多送錢物給李璟,李璟見有機可乘,派神衛都虞候皇甫暉出兵海州(今連雲港)、泗州(今安徽泗縣),招納正相互混戰的各路武裝和因戰亂四散的流民。
蒙城守將鹹師朗等人相繼歸順皇甫暉,徐州守將成德欽不肯歸降,與皇甫暉戰於峒峿鎮,後唐軍被斬殺六百餘眾,皇甫暉大敗而迴。
保大九年(951),湖南的馬希粵與馬希祟兄弟兵戎相見,李璟派大將邊鎬趁機出兵,渾水摸魚,一舉滅掉馬楚。消滅了“五馬爭槽”內亂的馬楚和閩國,南唐疆土達到最大,此時的南唐也進入了它的巔峰時期。
不久,楚將周行逢崛起,先後攻占湖南各州,楚地得而複失。邊鎬抵禦不利,南唐軍全軍覆沒,邊鎬單騎從湖南逃迴。李璟怒氣難消,將邊鎬削職為民。
李璟靠著他爹給他留下的精兵強將,幾年間,在疆域的拓展上也算小有成績。
打人者必將挨打。這不,從保大十三年,李璟就開始攤上大事了,因為他遇到了一對王炸猛男組合,周世宗柴榮和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南唐的噩夢就此開啟。
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至交泰元年(公元958年),後周三度征伐南唐,南唐始終處於被動防禦的不利局麵。
壽州一戰,周世宗柴榮禦駕親征,先鋒趙匡胤率領後周大軍勢如破竹,接連攻占泗、濠、楚等州,南唐軍隊一潰千裏,淮河水軍全軍覆沒。
後周顯德五年(公元958年),揚、泰、滁、和、壽、濠、泗、楚、光、海等州,皆被後周攻占。
李璟破罐子破摔,索性上表柴榮,盡獻江北之地,包括淮南十四州及鄂州在江北的兩縣,請求劃江為界。
周世宗柴榮或許不想這麽快就滅掉南唐,於是賜書給李璟道:“大周皇帝恭問江南國主。”
五月,李璟去掉帝號,改稱國主,史稱南唐中主,奉周為正朔,連年號都改成後周紀年了,卑微至極。
自從東都揚州被後周奪去,金陵與後周之間隻隔著一條長江,周世宗柴榮和大將趙匡胤隨時可能打過長江來。
就在李璟糾結恐懼於後周的戰爭陰影之際,讓他津津樂道的“兄終弟及”也出劃子了,一個晴天霹靂般的噩耗傳來,他曾經的繼承人,皇太弟李景遂,被暗殺了。
弱爆了的李璟,本來想要甩鍋撂挑子,不得不繼續他的皇帝之路。
從“為賦新詞強說愁”,到“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李璟的心境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南唐這艘千瘡百孔的大船,已經無法在廣袤無垠的大海上再次乘風破浪,它已經偏離了航道,被曆史的大浪無情地拋棄,擱淺在沙灘上。
認識我們的人,有說我們低賤的,有說我們內涵的;有說我們自大的,有說我們溫和的;有說我們裝逼的,有說我們真誠的;有說我們自私的,有說我們慷慨的;有說我們刻薄的,有說我們寬厚的;
這些都是生活中的那個我,表現哪一方麵由自己決定,激發哪一方麵由他人定。
徐知誥恢複李姓後,改名李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跟大唐李家扯上血緣關係。這裏就有一個懸念,千年未決,李昪真的是李唐後人嗎
大唐有兩個李恪,此李恪非彼李恪。
第一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他的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楊妃,被立為太子,偉人毛公稱讚他為“英物”。
《新唐書》載:李世民有兩個兒子能力最強,其中之一就是李恪,“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可惜,太子李恪後被太尉長孫無忌所害。
李昪說的先祖李恪是唐憲宗第十子,封建王,詔為鄆州大都督、平盧軍淄青等州節度大使,一生未到封地就任。
《新唐書》載:“建王恪,元和元年始封。時淄青節度使李師古死,其弟師道丐符節,故詔恪為鄆州大都督、平盧軍淄青等州節度大使,以師道為留後,然不出合。長慶元年薨,無嗣。”史書上沒有記載李恪是何時生的,長慶元年(公元821年)五月廿一去世。根據唐憲宗長子李純出生的時間公元794年推斷,李恪死時應該還很年輕,估計不超過二十歲,史書上說他“無嗣”。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雲:“徐氏諸子請昪複姓,昪謙抑不敢忘徐氏恩,下其議百官,百官皆請,然後複姓李氏,改名曰昪。自言唐憲宗子建王恪生超,超生誌,為徐州判司;誌生榮。乃自以為建王四世孫,改國號曰唐。立唐高祖、太宗廟,追尊四代祖恪為孝靜皇帝,廟號定宗;曾祖超為孝平皇帝,廟號成宗;祖誌孝安皇帝,廟號惠宗;考榮孝德皇帝,廟號慶宗。奉徐溫為義父,徐氏子孫皆封王、公,女封郡、縣主。”
也就是說,徐知誥改叫李昪之後,給自己扯了一張很大的虎皮作為旗子,自己出身大唐李家,名門貴胄。民間常說“五百年前是一家”,不管李昪跟唐朝李家之間的血統是否純正,他姓李是千真萬確的。
從流浪兒到小和尚,再到貴臣養子的“逆襲”,後來一路奮鬥登上帝位,對李昪來說,這世間是真的有所謂的“猿糞”和“狗屎運”。
一代賢主
作為南唐的開國皇帝,李昪可以稱得上是個一個好皇帝,好領導。
對外國策:堅持休兵息戈,保境安民。
升元六年(942),吳越國遭受自然災害,南唐群臣都勸李昪趁機出兵滅掉吳越。李昪堅決拒絕,他認為國內百姓需要休養生息,應該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應對外開戰。
於是派使者慰問吳越國,送去了很多禮物。宰相馮延巳譏諷李昪為“田舍翁”,李昪對此隻是報以“嗬嗬”。
對內國策:禮賢下士,虛心納諫,勤於政事,提倡節儉,興利除弊。
連年的征戰,從中原一帶流落江淮的難民很多,李昪對此積極妥善安置,實行輕徭薄賦政策,使南唐社會經濟得到很大發展,一躍成為“十國”中的最強國。
李昪注重節儉,為了減少宮中燈油的消耗,他還發明了蠟燭。這個宮廷的奢侈品,很快推廣到民間,最終造福天下百姓,成為大眾的日用品。
南宋史學家、愛國詩人陸遊,在《南唐書》中曾這樣評價李昪:“帝生長兵間,知民厭亂。在位七年,兵不妄動,境內賴以休息。性節儉,常躡蒲履,用鐵盆盎。暑月,寢殿施青葛帷,左右宮婢裁數人,服飾樸陋。建國始,即金陵怡所為宮,惟加鴟尾,設闌檻而已,終不改作。仁厚恭儉,務在養民,有古賢主之風焉。”
說李昪是個好皇帝一點都不過分,他確實有古賢主之風。為了省錢,不給老百姓增加負擔,皇帝李昪穿布衣布鞋,內衣內褲甚至還打著補丁;為了省錢,不舍得點油燈,這玩意耗油,隻點幾根蠟燭;連皇宮也沒建造,隻是把之前的金陵的宅子稍加裝飾了一下,加了個代表皇帝的鴟吻,設了幾道一米線,加了道欄杆而已。如此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幾千年來,恐怕隻有偉人毛公一人可以與其媲美。
李昪未登帝之前,金陵城裏就流傳著兩首歌謠。
其一是:“徐徐東海出,漸漸入天衢。此夕一輪滿,清光何處無。”
其二是:“東海鯉魚飛上天。”
東海是徐氏的郡望,“鯉”字,通“李”的音,這兩首歌謠的幕後意思就是說,徐姓的李昪應當成為帝王。
李昪的死也早有歌謠預示。有位漁者名叫“迴同客人”,也有人說是呂洞賓,曾給李昪寫下一首《豆葉黃》的詩:“二月江南山水路,李花零落春無主。一個魚兒無覓處,風和雨,玉龍生甲歸天去。”
“玉龍生甲歸天去”指的就是皇上駕崩之日,李昪果真就在二月份駕崩了。
升元七年(943)二月,李昪背上生瘡,不久病情惡化,於當月二十二日在升元殿駕崩,享年五十六歲,廟號烈祖,遺命齊王李璟監國。
三月,李璟即皇帝位,是為南唐元宗,亦稱南唐中主。
李昪(徐知誥)完成了從孤兒到皇帝的人生華麗“逆襲”,在曆史的舞台上,書寫了一段可歌可泣成功創業的不朽傳奇。
朕很想退休
《孟子》雲:“舜視棄天下,猶棄敝屣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夢想著當皇帝,或者說要將皇帝進行到底,天天吃辣條,也有厭煩的那一天,李璟就是這樣的人。
李璟,字伯玉,初名徐景通,李昪長子。李昪(徐知誥)作為南吳權臣徐溫的養子,李璟從小就是官二代,初任駕部郎中,後累次升遷至諸衛大將軍。
作為父親李昪最看好的接班人,李璟可謂官運亨通,仕途顯達,一步一個台階,無驚無險,直登帝位。
吳順義七年(927),徐溫死後,李昪專政,李璟成為兵部尚書、參知政事。
天祚元年(935),李昪受封齊王,李璟被立為王太子。
天祚二年(936),李昪鎮守金陵,李璟留在揚州,為司徒、同平章事,與宋齊丘、王令謀等人,輔佐南吳睿帝楊溥。
升元元年(937),李昪要篡位時,召李璟迴到金陵為副都統。十月,李昪廢黜楊溥,自立為帝,建立南唐,封李璟為吳王,後封為齊王。
升元四年(940)八月,李璟被立為皇太子。
升元七年(943)二月,南唐烈祖李昪駕崩,長子李景通繼位,改名李璟,即南唐元宗,改年號為保大。
李璟尊奉其母宋氏為皇太後,妃鍾氏為皇後。封弟壽王李景遂為燕王,宣城王李景達為鄂王,李景逷封為保寧王。同年秋天,改封李景遂為齊王(李昪曾經做過的王位,預示著他將來要做皇帝)、諸道兵馬元帥、太尉、中書令;李景達為燕王、副元帥;封其子李弘冀為南昌王、江都尹。
李璟在父親李昪靈柩前立盟,相約兄弟世世繼立。就是說,李璟去世後,由弟弟繼承王位,這種“兄終弟及”的帝位傳承理念,被後來的大宋杜太後學了去了。
李璟立李景遂為皇太弟,認定他就是自己的接班人,將來的大唐皇帝。
還沒走兩步,就先把底牌亮出來了,李璟這是傻呢還是腦筋急轉彎呢
李璟也是給自己定了位的皇上,他的名片上寫的是:文藝青年。
“少年不知愁滋味”的他常與韓熙載、馮延巳等飲宴賦詩,試看這首《攤破浣溪沙》,滿滿的都是良人遠征,美人閨怨。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迴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無限恨,倚欄幹。
王安石曾問黃庭堅:“江南詞何者最好”
黃庭堅道:“一江春水向東流”。
王安石道:“未若‘細雨夢迴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為妙”。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也說:“後主雖善言情,辛不能出其(李璟)右之。”
比起皇圖霸業,李璟更喜歡“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一個皇上沒事幹,寫這種閨中詩,強說愁,純屬吃飽了閑扯淡。
在內政上,李璟以馮延巳、常夢錫為翰林學士,馮延魯為中書舍人,陳覺為樞密使,魏岑、查文徽為副使。
翰林學士常夢錫值班宣政殿,專門掌管密令。馮延巳等五人都以奸佞專權,南唐人稱之為“五鬼”。常夢錫屢次上言這五人不能用,李璟不采納,沒有這幾個“活鬧鬼”,這日子豈不太單調了。
有戒煙的、戒酒的、戒肉的、戒色的,戒當皇帝的,也有。
當皇帝十個月後,辣條吃多的李璟突然想“退休”了,他在幻想著退休後的快樂時光,可以寫寫詩,釣釣魚,打打牌,下下棋,唱唱歌,蹦蹦迪,甚至來個大唐逍遙遊,踏遍山山水水,找個沒人的地方隱居起來,曬曬太陽,享受一下詩與遠方。
保大元年(943)十二月,李璟下令將裏外事務全部委托給齊王李景遂,自己的皇太帝,將來的皇上現在就開始總領朝政。詔令隻有陳覺、查文徽能夠給自己奏報政事,群臣不被召見者,皆不得入內。
至此,在政務上,李璟基本上做了個甩手掌櫃的,他負責吟詩作賦,歌舞升平,代人寫愁,皇太帝齊王李景遂負責國事。
皇帝做到這個份上,說明李璟是個典型的“真會玩”、“敗家仔”,他是不想把老爹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治理好了,他隻要自己快活就好。在沒遇到強勁對手之前,李璟可以隨便胡思亂想,隨便鬧騰,畢竟,讓他哭的日子還在後麵。
國有忠臣,乃百姓之福也。南唐還是有忠臣的,給事中蕭儼上疏直言極諫,卻不被上報,奏折無法上達聖聽。
侍衛軍都虞候賈崇,為了能見李璟,冒死闖宮。見到皇上,賈崇跪倒哭奏道:“臣侍奉先帝三十年,先帝所以成就功業,在於任用群賢,雖然廣開言路,還有下情不能即時上達的。現在陛下剛剛登基,就立即與臣下斷絕往來,隔絕言路,致使那些功臣良將,到死恐怕都不能再見陛下一麵,臣傷心啊!”
李璟深受感動,給他賜座,同時安排禦膳。得知政事言路的利害之後,李璟立即收迴詔命,繼續上朝,接受群臣的政事奏報。
朕想玩點大的
如何評價一個朝代是否屬於盛世王朝,它有幾個評判標準,至少要做到三足鼎立:
其一是大一統,山河無恙,金甌無缺;其二是文治,人民殷富,四海升平;其三是武功,開疆拓土,四夷賓服。
既然在皇帝寶座上要繼續玩下去,那就玩點大的,搞點轟轟烈烈的事情,它不香嗎為了彰顯自己的武力,顯擺一下自己的大國皇帝風範,李璟仗著父親李昪留下來的軍事資本,一改老爹保境安民的保守國策,開始大規模對外用兵。
如果李璟真有重現“大唐盛世”文治武功的理想,和太宗李世民隔空幹杯,我們真的祝賀他了。
此時,我們不得不問一句:“李家皇帝,你有孫臏、吳起、諸葛亮這樣的軍師嗎你有白起、韓信、霍去病這樣將帥嗎”如果沒有,你憑什麽爭霸天下是憑借你的無知和好玩嗎
十國之一的閩國,統轄著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等五州,疆域和如今的福建省大致相當。
保大三年(945),南唐乘閩國內亂之機,派齊王李景遂、大將邊鎬,出兵占據建、汀、漳三州,俘虜閩主王延政,閩國滅亡。將王延政一族遷移到金陵,封王延政為饒州節度使。
這可能是李璟一生最值得炫耀的豐功偉績,也是他一生中最高光的時刻。
看到南唐用兵閩國,吳越國也乘勢出兵與南唐爭奪閩國之地,奪得福州。
閩舊將留從效退據泉、漳二州。南唐改泉、漳二州為清源軍,授留從效清源軍節度使之職、封為晉江王,承認其割據。
保大六年(948),後漢隱帝劉承佑年幼,中原衰弱,後漢李守貞反叛於河中,派其客將朱元前來向南唐求援。李璟以潤州節度使李金全為北麵行營招撫使,出兵攻打沭陽。
當時,淮北群盜、各路豪強大多送錢物給李璟,李璟見有機可乘,派神衛都虞候皇甫暉出兵海州(今連雲港)、泗州(今安徽泗縣),招納正相互混戰的各路武裝和因戰亂四散的流民。
蒙城守將鹹師朗等人相繼歸順皇甫暉,徐州守將成德欽不肯歸降,與皇甫暉戰於峒峿鎮,後唐軍被斬殺六百餘眾,皇甫暉大敗而迴。
保大九年(951),湖南的馬希粵與馬希祟兄弟兵戎相見,李璟派大將邊鎬趁機出兵,渾水摸魚,一舉滅掉馬楚。消滅了“五馬爭槽”內亂的馬楚和閩國,南唐疆土達到最大,此時的南唐也進入了它的巔峰時期。
不久,楚將周行逢崛起,先後攻占湖南各州,楚地得而複失。邊鎬抵禦不利,南唐軍全軍覆沒,邊鎬單騎從湖南逃迴。李璟怒氣難消,將邊鎬削職為民。
李璟靠著他爹給他留下的精兵強將,幾年間,在疆域的拓展上也算小有成績。
打人者必將挨打。這不,從保大十三年,李璟就開始攤上大事了,因為他遇到了一對王炸猛男組合,周世宗柴榮和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南唐的噩夢就此開啟。
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至交泰元年(公元958年),後周三度征伐南唐,南唐始終處於被動防禦的不利局麵。
壽州一戰,周世宗柴榮禦駕親征,先鋒趙匡胤率領後周大軍勢如破竹,接連攻占泗、濠、楚等州,南唐軍隊一潰千裏,淮河水軍全軍覆沒。
後周顯德五年(公元958年),揚、泰、滁、和、壽、濠、泗、楚、光、海等州,皆被後周攻占。
李璟破罐子破摔,索性上表柴榮,盡獻江北之地,包括淮南十四州及鄂州在江北的兩縣,請求劃江為界。
周世宗柴榮或許不想這麽快就滅掉南唐,於是賜書給李璟道:“大周皇帝恭問江南國主。”
五月,李璟去掉帝號,改稱國主,史稱南唐中主,奉周為正朔,連年號都改成後周紀年了,卑微至極。
自從東都揚州被後周奪去,金陵與後周之間隻隔著一條長江,周世宗柴榮和大將趙匡胤隨時可能打過長江來。
就在李璟糾結恐懼於後周的戰爭陰影之際,讓他津津樂道的“兄終弟及”也出劃子了,一個晴天霹靂般的噩耗傳來,他曾經的繼承人,皇太弟李景遂,被暗殺了。
弱爆了的李璟,本來想要甩鍋撂挑子,不得不繼續他的皇帝之路。
從“為賦新詞強說愁”,到“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李璟的心境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南唐這艘千瘡百孔的大船,已經無法在廣袤無垠的大海上再次乘風破浪,它已經偏離了航道,被曆史的大浪無情地拋棄,擱淺在沙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