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的轟鳴聲,也驚動了岸上的人。
東夷府碼頭上的了望塔,有士兵在那裏每日觀望。
他們看到海上有煙火燃起,便報告給柴進。
柴進便命人乘海船前去查看。
得到的迴報是,海上有兩夥人打了起來。一家船上掛著哪吒旗,一家船上掛著安字旗。
聽到安字旗,柴進心裏咯噔一下。
梁山上下,最恐懼的人莫過於潘小安。梁山軍占領魯東南之後,甚至於沒有再敢北上。
登州蓬萊島一線,那裏豎著大宋白虎郎的石碑。
宋江和吳用都明白,潘小安立這石碑的意思。
“這塊地方,我要罩著,你們不許來這裏。”
宋江與吳用商議之後,就命令大軍,退迴濰州。
他們與潘小安隔線對峙,互不打擾。
柴進得到這個情報,感覺事關重大。便趕忙跑去東夷府府衙,向宋江稟報。
宋江自從來到東夷府之後,反而喜歡上這個地方。
他命人繼續修蓋,劉良臣沒有修蓋完的府衙。
宋江打算在東夷府長期居住。這廣闊的山海,可比那水泊強上許多。
宋江聽完柴進的報告,良久無語。
“軍師,你對這件事怎麽看?”
吳用捋捋胡須,“公明哥哥,咱們不必在意。
那安字旗的船,便是潘小安的船。咱們也無需理會。
潘小安此刻在海上與別人戰鬥,他根本無暇顧及陸上。
便是他想來陸地,咱們隻需緊守海岸,他能耐咱們如何?”
宋江聽的連連點頭。“軍師所言極是”
“咱們梁山此刻坐擁如此多的土地,緊靠賦稅,便可維持大軍用度。
至於海上之事,咱們也不擅長,不如索性封閉如何?”
宋江提出這個建議。
“公明哥哥說的對。為了防止潘小安從海上偷襲,我也覺得還是封閉海上通道比較好。”
宋江見吳用認同自己的主張,便讓他寫下告示。
“公明哥哥,若是那些漁民不同意怎麽辦?”柴進詢問。
柴進掌管碼頭,他知道每日都有漁民出海捕魚。
“柴兄弟,政策需用嚴法。如果有人再敢下海捕魚,你就給我殺。”
宋江說到“殺”字時,滿眼都是殺氣。這殺氣讓人不寒而栗。
吳用便起草了告民書:
告示張貼之日起:凡東夷府百姓,不可有一人出海,不可有片木入海。
凡違令不遵者,第一次仗三十,罰銀三兩。第二次仗五十,罰銀五兩。第三次,斬立決。
這是宋江下達的封海令。海邊碼頭,海岸線上,有柴進派人十二時辰進行巡邏。
附近靠海為生的漁民,各個哭喪著臉。好在,還有潘小安分配給他們的土地。
當初潘小安給這些漁民辦理證件,每次出海需在碼頭報備。
這樣做不是為了收費,而是防止有漁民遇到風浪,遭遇危險。
東夷府的海船,可以按照數量前去救援。
而分發田畝時,潘小安也每人給了他們二畝地。
“東夷府的政策可以不變,但是宋庭的政策會有所改變。
一旦不能下海捕魚時,你們漁民也可以靠著這幾畝土地為生。”
東夷府在劉良臣管理之後,漁民還可以下海。等到了梁山來管理,連下海的機會都沒有。
這些漁民開始迫切想念潘小安。他們懷念那種自由航海,自由貿易的時代。
這些漁民的苦難還遠不止如此。
宋江要在海岸線上修圍擋。下了命令,每家每戶,逢三抽一前去參加勞動。
這自帶幹糧去修城牆,一瞬間又迴到,幫徽宗皇帝運送花石綱的時候。
東夷府的百姓,敢怒不敢言。
他們也不敢不聽從宋江的命令。梁山軍的刀,是真敢殺人。
“真是沒有想到。要是小安大人在時…”一個漁民說道。
“噓”另一個漁民趕快阻止他說話。“你是不想活了嗎?你要想死,別拉上我們。”
那人不服氣,你們都是忘恩負義之輩。
另一個漁民冷哼,“你們還不知道呢?那一位在海上鬧得兇,咱們這才在岸上築牆。”
“嗨,真的嗎?都說猛虎怕水。咱們那一位,偏是在海裏玩的開。”
“你懂啥?那可是天上的…”
“嘰嘰咕咕什麽?趕快幹活。修不完這一段,你們誰的不許休息。”
柴進的手下管事,兇惡的很。
人有時真的特別奇怪。這個管事祖上三代都老實巴交。
他被村裏的裏正欺負,這才投靠了梁山軍。
可這轉眼間,身份互換。他也開始欺負起人來。
宋江帶著吳用前來查看。看到漁民在賣力修牆,高興的哈哈大笑。
“軍師,看來東夷府的百姓,也怕潘小安迴來滋擾啊。你看他們幹起活來,多賣力。”
吳用認同的點點頭。
“公明哥哥,天下誰人不知你的威名。公明哥哥仁義布於四海,百姓當然贏糧而景從。”
吳用是文化人,說起話來好聽。把個宋江哄的心花怒放。
“軍師,我聽說你要納妾了。不知道是誰家女子?”
吳用老臉一紅。
“是東夷府鄉紳吳榮的嫡長女。”
“哦,這吳榮真是有心。不知幾時辦理喜宴?”宋江很關心。
“娶個女子而已。當不得公明哥哥垂問。”
“哎,軍師此言差矣。你我兄弟以命相搏,可不就是為了今日的榮耀嗎?
你這婚禮不但要辦,還要風光大辦。”
宋江在籠絡人心上,可是極為了得。
他迴到東夷府之後,就叫過宋清。“宋清,軍師要納妾。所有的費用,全從東夷府的府庫裏出。
你替他寫下請帖。軍中都統以上將領,要全部到場。
東夷府鄉紳,也要全部來祝賀。”
宋清表示記下了。
宋江看向顧大嫂,“這酒席之事,還得煩勞顧大嫂來辦理。
這牛羊肉,大肘子,扒雞,鯉魚,五大硬菜,必不可少。
東夷府酒廠裏的五年陳釀,也給我搬來幾壇。
這酒席能多豐盛,就要辦多豐盛。”
顧大嫂趕忙答應而去。
出了東夷府府門,顧大嫂看向北方,不由得暗暗歎氣。
“還是小安大人在時,這裏的氣氛好。”
顧大嫂總有一個預感,“這梁山軍最後的出路,不會太好!”
東夷府碼頭上的了望塔,有士兵在那裏每日觀望。
他們看到海上有煙火燃起,便報告給柴進。
柴進便命人乘海船前去查看。
得到的迴報是,海上有兩夥人打了起來。一家船上掛著哪吒旗,一家船上掛著安字旗。
聽到安字旗,柴進心裏咯噔一下。
梁山上下,最恐懼的人莫過於潘小安。梁山軍占領魯東南之後,甚至於沒有再敢北上。
登州蓬萊島一線,那裏豎著大宋白虎郎的石碑。
宋江和吳用都明白,潘小安立這石碑的意思。
“這塊地方,我要罩著,你們不許來這裏。”
宋江與吳用商議之後,就命令大軍,退迴濰州。
他們與潘小安隔線對峙,互不打擾。
柴進得到這個情報,感覺事關重大。便趕忙跑去東夷府府衙,向宋江稟報。
宋江自從來到東夷府之後,反而喜歡上這個地方。
他命人繼續修蓋,劉良臣沒有修蓋完的府衙。
宋江打算在東夷府長期居住。這廣闊的山海,可比那水泊強上許多。
宋江聽完柴進的報告,良久無語。
“軍師,你對這件事怎麽看?”
吳用捋捋胡須,“公明哥哥,咱們不必在意。
那安字旗的船,便是潘小安的船。咱們也無需理會。
潘小安此刻在海上與別人戰鬥,他根本無暇顧及陸上。
便是他想來陸地,咱們隻需緊守海岸,他能耐咱們如何?”
宋江聽的連連點頭。“軍師所言極是”
“咱們梁山此刻坐擁如此多的土地,緊靠賦稅,便可維持大軍用度。
至於海上之事,咱們也不擅長,不如索性封閉如何?”
宋江提出這個建議。
“公明哥哥說的對。為了防止潘小安從海上偷襲,我也覺得還是封閉海上通道比較好。”
宋江見吳用認同自己的主張,便讓他寫下告示。
“公明哥哥,若是那些漁民不同意怎麽辦?”柴進詢問。
柴進掌管碼頭,他知道每日都有漁民出海捕魚。
“柴兄弟,政策需用嚴法。如果有人再敢下海捕魚,你就給我殺。”
宋江說到“殺”字時,滿眼都是殺氣。這殺氣讓人不寒而栗。
吳用便起草了告民書:
告示張貼之日起:凡東夷府百姓,不可有一人出海,不可有片木入海。
凡違令不遵者,第一次仗三十,罰銀三兩。第二次仗五十,罰銀五兩。第三次,斬立決。
這是宋江下達的封海令。海邊碼頭,海岸線上,有柴進派人十二時辰進行巡邏。
附近靠海為生的漁民,各個哭喪著臉。好在,還有潘小安分配給他們的土地。
當初潘小安給這些漁民辦理證件,每次出海需在碼頭報備。
這樣做不是為了收費,而是防止有漁民遇到風浪,遭遇危險。
東夷府的海船,可以按照數量前去救援。
而分發田畝時,潘小安也每人給了他們二畝地。
“東夷府的政策可以不變,但是宋庭的政策會有所改變。
一旦不能下海捕魚時,你們漁民也可以靠著這幾畝土地為生。”
東夷府在劉良臣管理之後,漁民還可以下海。等到了梁山來管理,連下海的機會都沒有。
這些漁民開始迫切想念潘小安。他們懷念那種自由航海,自由貿易的時代。
這些漁民的苦難還遠不止如此。
宋江要在海岸線上修圍擋。下了命令,每家每戶,逢三抽一前去參加勞動。
這自帶幹糧去修城牆,一瞬間又迴到,幫徽宗皇帝運送花石綱的時候。
東夷府的百姓,敢怒不敢言。
他們也不敢不聽從宋江的命令。梁山軍的刀,是真敢殺人。
“真是沒有想到。要是小安大人在時…”一個漁民說道。
“噓”另一個漁民趕快阻止他說話。“你是不想活了嗎?你要想死,別拉上我們。”
那人不服氣,你們都是忘恩負義之輩。
另一個漁民冷哼,“你們還不知道呢?那一位在海上鬧得兇,咱們這才在岸上築牆。”
“嗨,真的嗎?都說猛虎怕水。咱們那一位,偏是在海裏玩的開。”
“你懂啥?那可是天上的…”
“嘰嘰咕咕什麽?趕快幹活。修不完這一段,你們誰的不許休息。”
柴進的手下管事,兇惡的很。
人有時真的特別奇怪。這個管事祖上三代都老實巴交。
他被村裏的裏正欺負,這才投靠了梁山軍。
可這轉眼間,身份互換。他也開始欺負起人來。
宋江帶著吳用前來查看。看到漁民在賣力修牆,高興的哈哈大笑。
“軍師,看來東夷府的百姓,也怕潘小安迴來滋擾啊。你看他們幹起活來,多賣力。”
吳用認同的點點頭。
“公明哥哥,天下誰人不知你的威名。公明哥哥仁義布於四海,百姓當然贏糧而景從。”
吳用是文化人,說起話來好聽。把個宋江哄的心花怒放。
“軍師,我聽說你要納妾了。不知道是誰家女子?”
吳用老臉一紅。
“是東夷府鄉紳吳榮的嫡長女。”
“哦,這吳榮真是有心。不知幾時辦理喜宴?”宋江很關心。
“娶個女子而已。當不得公明哥哥垂問。”
“哎,軍師此言差矣。你我兄弟以命相搏,可不就是為了今日的榮耀嗎?
你這婚禮不但要辦,還要風光大辦。”
宋江在籠絡人心上,可是極為了得。
他迴到東夷府之後,就叫過宋清。“宋清,軍師要納妾。所有的費用,全從東夷府的府庫裏出。
你替他寫下請帖。軍中都統以上將領,要全部到場。
東夷府鄉紳,也要全部來祝賀。”
宋清表示記下了。
宋江看向顧大嫂,“這酒席之事,還得煩勞顧大嫂來辦理。
這牛羊肉,大肘子,扒雞,鯉魚,五大硬菜,必不可少。
東夷府酒廠裏的五年陳釀,也給我搬來幾壇。
這酒席能多豐盛,就要辦多豐盛。”
顧大嫂趕忙答應而去。
出了東夷府府門,顧大嫂看向北方,不由得暗暗歎氣。
“還是小安大人在時,這裏的氣氛好。”
顧大嫂總有一個預感,“這梁山軍最後的出路,不會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