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如摸摸雙十兒的頭。“好孩子,娘不累。你還小,等大一點才能幹活。”
雙十兒拽起一株花生。“娘,我能拔動。”
張月如笑起來。
“娘,那小娃娃是太子吧?”
“那還用說。你沒聽見他叫雙十兒嗎?”
“大娘好”李師師打招唿。
老婦人與翠花趕忙站起身:“師師姑娘,師師姑娘你咋來了?”
李師師指指餐盒。“我來給你們送飯。”
“這,這怎麽好意思哦。”老婦人無以言表。
“夫人,你累不累?你看著七月,我來幹吧?”
“師師,你來試試?”
李師師將七月遞給張月如。她還真的想試一試。
李師師拔了一個來迴。正好拔了兩壟。
她有點想哭。
小時候練習舞蹈,練習繪畫,她覺得已經夠苦。可這農活真的不好幹。
這農活不好幹的點,不在於它到底有多累。而是這份髒累,讓人委屈,讓人卑微。
“師師,咋還累哭了?”
張月如擦擦李師師的小臉。
“夫人,你和官人小時候都幹過這樣的活嗎?”
張月如搖搖頭。“我是嫁到潘家村之後,才下地幹活。未出嫁前,我家裏的條件還行。
至於官人,他家未敗落之前,還有書讀。聽村裏人說,他還考過秀才。
後來家道中落,這才搬到了大樹窩,開始種地。”
“你們也是夠辛苦的。”李師師很心疼他們。
“農人辛勞。官人是深有體會。這些年,他一直極力反對增加稅收,堅持提高農人的地位。
就是想讓農人更有尊嚴的生活。讓農人成為一個自豪的職業。”
李師師點點頭。這一次,她是真的懂了。
她更懂了潘小安那一句:我是小農民
說這句話需要勇氣,做這個身份需要力氣,打破偏見需要魄力。
“夫人先吃飯吧。吃完飯才有力氣幹活。”
李師師將飯菜擺出來。
涼拌黃瓜,小蔥豆腐…
李師師準備的飯菜,倒是精致。可是不管飽。
老婦人與翠花,第一次吃安國宮廷菜。倆人臉都綠了。
吃完飯。
翠花悄悄對老婦人說:“娘,咱們今年多交點糧吧。你看王妃她們,吃的是個啥哦。”
老婦人認同。“這飯菜素的,真可憐啊。翠花,晚上迴家,你就把鵝給我宰了。”
“師師,明日你再來送飯,多準備些肉食。農人也好,侍衛也好,他們不比咱們。
他們還是最喜歡吃肉。這菜太素,他們吃不飽,也吃不好。”
李師師便記下了。總是以自己的眼光看問題,是真的不行啊。
張月如在方家莊幹了十天的農活。
村裏的人,都知道王妃在方強家幹活。
村裏的裏正,帶人想來幫忙,卻被張月如拒絕。
“方強家有我們,人數已經足夠。你們要是真的空閑,就去幫其他村民吧。”
但這個消息越傳越快。
連附近村莊的村民,都趕到方家莊。他們也想看一看,王妃到底是怎麽幹活的?
方強的地裏,滿是百姓。
裏正怕有危險,報告給知縣衙門。知縣得知消息,趕忙帶人來維持秩序。
等他來到地裏,看到張月如站在馬車上講話:
“鄉親們,我想給你們每一家都幹點活。可隻有一個我,能怎麽辦呢?”
百姓都笑起來。他們可不是想讓張月如幹活,他們隻是想來看一看她。
王妃都能幹農活,他們還有什麽不能幹的?
這是安國百姓,最樸素的想法。
“今日你們能來看我,我很高興。但農時不等人,你們還是趕快迴去幹活吧。
等秋糧收完之後,我們會在縣裏為大家請一台戲,到時候你們可以去看看,休息休息。”
百姓便高興起來。
他們喜歡張月如這樣聊家常時的說話。而不是高高在上。
圍觀的百姓很聽勸。
他們已經看到了張月如,看到了安國王妃,這對於他們十分重要。
他們覺得能見王妃一麵,是件榮耀的事。
“王妃,卑職來遲。還請王妃恕罪。”
“知縣言重了。這裏的百姓,普遍衣著整齊,臉上沒有饑色。說明你做的很好。”
知縣心裏高興。“這都是我應該做的。”
“知縣,你自去忙碌。我們隻是微服,不敢勞動府縣。”
知縣便帶人離開。可方家莊的村外,明顯多了人巡邏。
張月如對此沒有辦法。這終歸是人家的一片“好意”。
中秋節臨近。
秋糧已經歸倉。
百姓們繳納了秋糧之後,就開始忙著過節。
李師師自掏腰包,為方家莊的村民發放月餅和豬肉。
這用潘小安的話說就是:“隻要百姓們遇上了咱們,總要讓他們得點實惠。”
臨安府。
新宋皇帝登基大典,即將拉開帷幕。
趙構提前進入皇宮居住。
新皇宮比不上汴梁的皇宮。麵積小了很多,但卻更加精致,美輪美奐。
趙構很喜歡這個皇宮。
此刻的他,正在試穿龍袍。
這龍袍金燦燦,比以往的任何龍袍都要華麗秀美。
趙構穿上龍袍之後,對著落地鏡,看了又看。
這做龍袍的人,手藝是真的好。這龍袍設計的人,品味是真的高。
而這穿龍袍的人,真是九五之尊。
他在內侍的指引下,緩緩邁步。這一舉一動,都要顯示出帝王的優雅與尊貴。
“眾愛卿平身”
趙構換著腔調,說這句話。他要盡可能說出自己想要的語氣。
至於定立年號,封賞百官,大赦天下。那都是由宰輔們製定。他隻需點頭同意即可。
趙構站在大殿中,看著龍椅。“明日之後,我就是這龍椅上的人,新宋的第一任皇帝。
我要驅逐金人,收複失地。重塑大宋的榮光。”
趙構突然信心百倍。他覺得,自己有能力,能完成這項壯舉。
汴梁城。
盧俊義在向潘小安匯報。
“安王,該準備的祭祀用品,已經準備齊備。
汴梁禦街前,已經搭好了高台。招魂用的物件,也都一一準備整齊。
而關於祭祀的消息,我們也散播出去。現在禦街前,已經擠滿了前來觀禮的百姓。”
“盧大哥,你要派得力人手前去維持秩序。
對於前來觀禮的百姓,一定要以禮相待。讓他們感受到,咱們安國的誠意與溫暖。”
雙十兒拽起一株花生。“娘,我能拔動。”
張月如笑起來。
“娘,那小娃娃是太子吧?”
“那還用說。你沒聽見他叫雙十兒嗎?”
“大娘好”李師師打招唿。
老婦人與翠花趕忙站起身:“師師姑娘,師師姑娘你咋來了?”
李師師指指餐盒。“我來給你們送飯。”
“這,這怎麽好意思哦。”老婦人無以言表。
“夫人,你累不累?你看著七月,我來幹吧?”
“師師,你來試試?”
李師師將七月遞給張月如。她還真的想試一試。
李師師拔了一個來迴。正好拔了兩壟。
她有點想哭。
小時候練習舞蹈,練習繪畫,她覺得已經夠苦。可這農活真的不好幹。
這農活不好幹的點,不在於它到底有多累。而是這份髒累,讓人委屈,讓人卑微。
“師師,咋還累哭了?”
張月如擦擦李師師的小臉。
“夫人,你和官人小時候都幹過這樣的活嗎?”
張月如搖搖頭。“我是嫁到潘家村之後,才下地幹活。未出嫁前,我家裏的條件還行。
至於官人,他家未敗落之前,還有書讀。聽村裏人說,他還考過秀才。
後來家道中落,這才搬到了大樹窩,開始種地。”
“你們也是夠辛苦的。”李師師很心疼他們。
“農人辛勞。官人是深有體會。這些年,他一直極力反對增加稅收,堅持提高農人的地位。
就是想讓農人更有尊嚴的生活。讓農人成為一個自豪的職業。”
李師師點點頭。這一次,她是真的懂了。
她更懂了潘小安那一句:我是小農民
說這句話需要勇氣,做這個身份需要力氣,打破偏見需要魄力。
“夫人先吃飯吧。吃完飯才有力氣幹活。”
李師師將飯菜擺出來。
涼拌黃瓜,小蔥豆腐…
李師師準備的飯菜,倒是精致。可是不管飽。
老婦人與翠花,第一次吃安國宮廷菜。倆人臉都綠了。
吃完飯。
翠花悄悄對老婦人說:“娘,咱們今年多交點糧吧。你看王妃她們,吃的是個啥哦。”
老婦人認同。“這飯菜素的,真可憐啊。翠花,晚上迴家,你就把鵝給我宰了。”
“師師,明日你再來送飯,多準備些肉食。農人也好,侍衛也好,他們不比咱們。
他們還是最喜歡吃肉。這菜太素,他們吃不飽,也吃不好。”
李師師便記下了。總是以自己的眼光看問題,是真的不行啊。
張月如在方家莊幹了十天的農活。
村裏的人,都知道王妃在方強家幹活。
村裏的裏正,帶人想來幫忙,卻被張月如拒絕。
“方強家有我們,人數已經足夠。你們要是真的空閑,就去幫其他村民吧。”
但這個消息越傳越快。
連附近村莊的村民,都趕到方家莊。他們也想看一看,王妃到底是怎麽幹活的?
方強的地裏,滿是百姓。
裏正怕有危險,報告給知縣衙門。知縣得知消息,趕忙帶人來維持秩序。
等他來到地裏,看到張月如站在馬車上講話:
“鄉親們,我想給你們每一家都幹點活。可隻有一個我,能怎麽辦呢?”
百姓都笑起來。他們可不是想讓張月如幹活,他們隻是想來看一看她。
王妃都能幹農活,他們還有什麽不能幹的?
這是安國百姓,最樸素的想法。
“今日你們能來看我,我很高興。但農時不等人,你們還是趕快迴去幹活吧。
等秋糧收完之後,我們會在縣裏為大家請一台戲,到時候你們可以去看看,休息休息。”
百姓便高興起來。
他們喜歡張月如這樣聊家常時的說話。而不是高高在上。
圍觀的百姓很聽勸。
他們已經看到了張月如,看到了安國王妃,這對於他們十分重要。
他們覺得能見王妃一麵,是件榮耀的事。
“王妃,卑職來遲。還請王妃恕罪。”
“知縣言重了。這裏的百姓,普遍衣著整齊,臉上沒有饑色。說明你做的很好。”
知縣心裏高興。“這都是我應該做的。”
“知縣,你自去忙碌。我們隻是微服,不敢勞動府縣。”
知縣便帶人離開。可方家莊的村外,明顯多了人巡邏。
張月如對此沒有辦法。這終歸是人家的一片“好意”。
中秋節臨近。
秋糧已經歸倉。
百姓們繳納了秋糧之後,就開始忙著過節。
李師師自掏腰包,為方家莊的村民發放月餅和豬肉。
這用潘小安的話說就是:“隻要百姓們遇上了咱們,總要讓他們得點實惠。”
臨安府。
新宋皇帝登基大典,即將拉開帷幕。
趙構提前進入皇宮居住。
新皇宮比不上汴梁的皇宮。麵積小了很多,但卻更加精致,美輪美奐。
趙構很喜歡這個皇宮。
此刻的他,正在試穿龍袍。
這龍袍金燦燦,比以往的任何龍袍都要華麗秀美。
趙構穿上龍袍之後,對著落地鏡,看了又看。
這做龍袍的人,手藝是真的好。這龍袍設計的人,品味是真的高。
而這穿龍袍的人,真是九五之尊。
他在內侍的指引下,緩緩邁步。這一舉一動,都要顯示出帝王的優雅與尊貴。
“眾愛卿平身”
趙構換著腔調,說這句話。他要盡可能說出自己想要的語氣。
至於定立年號,封賞百官,大赦天下。那都是由宰輔們製定。他隻需點頭同意即可。
趙構站在大殿中,看著龍椅。“明日之後,我就是這龍椅上的人,新宋的第一任皇帝。
我要驅逐金人,收複失地。重塑大宋的榮光。”
趙構突然信心百倍。他覺得,自己有能力,能完成這項壯舉。
汴梁城。
盧俊義在向潘小安匯報。
“安王,該準備的祭祀用品,已經準備齊備。
汴梁禦街前,已經搭好了高台。招魂用的物件,也都一一準備整齊。
而關於祭祀的消息,我們也散播出去。現在禦街前,已經擠滿了前來觀禮的百姓。”
“盧大哥,你要派得力人手前去維持秩序。
對於前來觀禮的百姓,一定要以禮相待。讓他們感受到,咱們安國的誠意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