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到金州府,潘小安向安陸海做了工作報告。
他詳細的訴說了,此次海外擴張的成果,以及戰略意義。
安陸海六部,對於潘小安的戰果,表示認同。
在宋人心裏,沒有什麽功績,比開疆拓土更偉大。
至於繼續增加軍費,提高軍人待遇,增加武器經費,這些問題,就不再是問題。無非是,銀子多少而已。
隻要能打下土地,花再多銀子也值得。
“小安大人,隨著土地不斷擴大,安國府的官員,明顯不夠用。咱們是不是,也應該舉行科舉考試?”
諸葛瑞是吏部尚書,也充當著宰相的角色。他覺得,自己有必要提這件事。
“諸葛,你這個建議是對的。我想是應該選拔一批人才。
隻是,類似於科舉的事情,咱們安國是不辦的。
如果真要選拔人才,還是選拔一些百科技藝人才吧。”
“小安大人,科技人才專職於技術。他們對於事務的協調,十分不擅長。
如果瑣事羈絆了,他們太多精力。這對他們來說,反而是一種危害。”
諸葛瑞繼續分析,“這些科技人才,領會別人意圖,是較為遲鈍的。
他們無法快速捕捉,咱們需要的是什麽?
或者說,他們更傾向於自己的研發,而不是從大局考慮,整體考慮。
這樣,就需要一些人,來協調,管理和運營這些事情。”
聽到這裏,潘小安也不得不信服。
這就好比,後世很多技術大拿。他們的技術確實是好。但生活中,他們更像小白。
也許是不屑,也許是不願浪費時間。他們甚至於,不願與別人交流。
讓他們領導一個技術部門,他們肯定是擅長的。
若是讓他們管理資金,人事,進出原料,場地建設等等問題,他們又不擅長了。
這時候,就需要一些八麵玲瓏,懂變通的人。
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老話說,少一種人,不能成為世界。
嘴巴巧,善逢迎的人,確實有他們存在的道理。至少,他們比老實人更能讓人開心。
“那就在技術人才裏,選拔官員吧。你們做出章程,下發安國州府。
凡是年滿十八周歲,有中學學曆的,都可以參加考試。
這次,咱們總共選拔三百六十五名官員。你們覺得如何?”
諸葛瑞等人,便表示讚同。
很快,一道政令,就下發到各府縣。安國二年夏,五月初一,開始大考。
以後,每三年大考一次,為年輕人,提供一個上升渠道。
潘小安並不想增加過多的政務人員。
一是,會增加百姓負擔。一是,他想改變一下,千百年來,科舉為王的風氣。
可現實是,僅憑潘小安一人,現在還改變不了什麽。
安國大考的消息傳達之後,瞬間引爆全國。人們圍在一起議論,這可是名留史冊,千載難逢的機會。
既然有考試,當然就會有第一名。這個第一名,可不就是安國的狀元郎嗎?
誰會成為第一個狀元郎呢?
家裏有學子的人,隻要學曆夠,都去報名參加。
而那些沒有拿到學業證的人,又懊悔起來。
而另一些,原本不想讓自家孩子上學的人,又把孩子送進了學堂。
潘小安很無語。自己小嘴叭叭,這個理論,那個理論的去宣傳。
還不如一個實打實的官職,對百姓更有吸引力。
為這件事,潘小安足足鬱悶了三天。
“官人,還氣嗎?”
“月如,不氣了。其實,一直也沒有生氣。是我太過理想化。
我以為,自己是小農民,不慕官職,向往自由自在,百姓們也會這樣想。
但現實是,他們每個人都想進步啊。”
張月如把他抱進懷裏,“你不是常說財帛動人心嗎?你卻忘了,權利才更加動人心。”
潘小安嘿嘿笑起來,不知道他在笑什麽?
但張月如知道,潘小安他不高興。
她勸不了潘小安,她也不想勸。一個人的觀念,很難被改變。
潘小安如此,她也如此,安國人如此,整個天下人都如此。
張月如能給潘小安的,隻有她的溫柔,她無盡的溫柔。
潘小安淹沒在張月如的溫柔裏,不能自拔。
愛江山,還是愛美人?這還用選嗎?沒有江山,就沒有美人啊。
這道理,潘小安其實是懂的。
既然決定要大考,就要把這件事辦的精細起來。
怎麽考,考什麽,去哪裏考,如何防止考試作弊等等,這些零零碎碎的問題,要討論很久。
報名為期一個月,報考的安國年輕人,總共有三萬五千多人。
百裏挑一的比例,學生考中的比例還是蠻大的。
但這其中,又有問題出來。像海州府,東港府,那裏的學堂,都是剛剛建設,小學畢業的,都沒有幾個,哪裏有中學學曆?
所以,這兩府的年輕人,又不樂意起來。他們聚集在官府,想要討一個說法。
沒奈何,潘小安隻能在寫一封告安國年輕人書:
安國年輕人:
聽聞你們為了自己的權益,而向官府勇敢表達。我心裏很高興。
這一合法合規的訴求方式,我們安陸海以及各府縣,都會支持。
但古語有雲:學業有先後。你們沒能上學,沒有拿到文憑,這不是你們的過錯。
但,學校的大門,始終為你們打開。隻要你們有一顆勤奮好學的心,便可隨時進入學堂。
十八歲也好,八十歲也好,享受教育的機會,都是均等的。
我期待著,能在第二屆,第三屆大考裏,看到你們的身影。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便是不能走學業仕途一路,也可以走商貿,技術,才藝一路。
隻要你們能繼續保持熱情,懷著一顆勇敢的心,就一定能過上理想的生活。
這一篇告年輕人書,潘小安用白話文書寫。他想以一種讓年輕人,所有人都聽從懂得方式,來解說一件事。
有了這份告年輕人書,各地的年輕人,開始安穩下來。
他們這才發現,學習的機會一直都在,隻是他們急乎乎的,以為錯過了而已。
他詳細的訴說了,此次海外擴張的成果,以及戰略意義。
安陸海六部,對於潘小安的戰果,表示認同。
在宋人心裏,沒有什麽功績,比開疆拓土更偉大。
至於繼續增加軍費,提高軍人待遇,增加武器經費,這些問題,就不再是問題。無非是,銀子多少而已。
隻要能打下土地,花再多銀子也值得。
“小安大人,隨著土地不斷擴大,安國府的官員,明顯不夠用。咱們是不是,也應該舉行科舉考試?”
諸葛瑞是吏部尚書,也充當著宰相的角色。他覺得,自己有必要提這件事。
“諸葛,你這個建議是對的。我想是應該選拔一批人才。
隻是,類似於科舉的事情,咱們安國是不辦的。
如果真要選拔人才,還是選拔一些百科技藝人才吧。”
“小安大人,科技人才專職於技術。他們對於事務的協調,十分不擅長。
如果瑣事羈絆了,他們太多精力。這對他們來說,反而是一種危害。”
諸葛瑞繼續分析,“這些科技人才,領會別人意圖,是較為遲鈍的。
他們無法快速捕捉,咱們需要的是什麽?
或者說,他們更傾向於自己的研發,而不是從大局考慮,整體考慮。
這樣,就需要一些人,來協調,管理和運營這些事情。”
聽到這裏,潘小安也不得不信服。
這就好比,後世很多技術大拿。他們的技術確實是好。但生活中,他們更像小白。
也許是不屑,也許是不願浪費時間。他們甚至於,不願與別人交流。
讓他們領導一個技術部門,他們肯定是擅長的。
若是讓他們管理資金,人事,進出原料,場地建設等等問題,他們又不擅長了。
這時候,就需要一些八麵玲瓏,懂變通的人。
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老話說,少一種人,不能成為世界。
嘴巴巧,善逢迎的人,確實有他們存在的道理。至少,他們比老實人更能讓人開心。
“那就在技術人才裏,選拔官員吧。你們做出章程,下發安國州府。
凡是年滿十八周歲,有中學學曆的,都可以參加考試。
這次,咱們總共選拔三百六十五名官員。你們覺得如何?”
諸葛瑞等人,便表示讚同。
很快,一道政令,就下發到各府縣。安國二年夏,五月初一,開始大考。
以後,每三年大考一次,為年輕人,提供一個上升渠道。
潘小安並不想增加過多的政務人員。
一是,會增加百姓負擔。一是,他想改變一下,千百年來,科舉為王的風氣。
可現實是,僅憑潘小安一人,現在還改變不了什麽。
安國大考的消息傳達之後,瞬間引爆全國。人們圍在一起議論,這可是名留史冊,千載難逢的機會。
既然有考試,當然就會有第一名。這個第一名,可不就是安國的狀元郎嗎?
誰會成為第一個狀元郎呢?
家裏有學子的人,隻要學曆夠,都去報名參加。
而那些沒有拿到學業證的人,又懊悔起來。
而另一些,原本不想讓自家孩子上學的人,又把孩子送進了學堂。
潘小安很無語。自己小嘴叭叭,這個理論,那個理論的去宣傳。
還不如一個實打實的官職,對百姓更有吸引力。
為這件事,潘小安足足鬱悶了三天。
“官人,還氣嗎?”
“月如,不氣了。其實,一直也沒有生氣。是我太過理想化。
我以為,自己是小農民,不慕官職,向往自由自在,百姓們也會這樣想。
但現實是,他們每個人都想進步啊。”
張月如把他抱進懷裏,“你不是常說財帛動人心嗎?你卻忘了,權利才更加動人心。”
潘小安嘿嘿笑起來,不知道他在笑什麽?
但張月如知道,潘小安他不高興。
她勸不了潘小安,她也不想勸。一個人的觀念,很難被改變。
潘小安如此,她也如此,安國人如此,整個天下人都如此。
張月如能給潘小安的,隻有她的溫柔,她無盡的溫柔。
潘小安淹沒在張月如的溫柔裏,不能自拔。
愛江山,還是愛美人?這還用選嗎?沒有江山,就沒有美人啊。
這道理,潘小安其實是懂的。
既然決定要大考,就要把這件事辦的精細起來。
怎麽考,考什麽,去哪裏考,如何防止考試作弊等等,這些零零碎碎的問題,要討論很久。
報名為期一個月,報考的安國年輕人,總共有三萬五千多人。
百裏挑一的比例,學生考中的比例還是蠻大的。
但這其中,又有問題出來。像海州府,東港府,那裏的學堂,都是剛剛建設,小學畢業的,都沒有幾個,哪裏有中學學曆?
所以,這兩府的年輕人,又不樂意起來。他們聚集在官府,想要討一個說法。
沒奈何,潘小安隻能在寫一封告安國年輕人書:
安國年輕人:
聽聞你們為了自己的權益,而向官府勇敢表達。我心裏很高興。
這一合法合規的訴求方式,我們安陸海以及各府縣,都會支持。
但古語有雲:學業有先後。你們沒能上學,沒有拿到文憑,這不是你們的過錯。
但,學校的大門,始終為你們打開。隻要你們有一顆勤奮好學的心,便可隨時進入學堂。
十八歲也好,八十歲也好,享受教育的機會,都是均等的。
我期待著,能在第二屆,第三屆大考裏,看到你們的身影。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便是不能走學業仕途一路,也可以走商貿,技術,才藝一路。
隻要你們能繼續保持熱情,懷著一顆勇敢的心,就一定能過上理想的生活。
這一篇告年輕人書,潘小安用白話文書寫。他想以一種讓年輕人,所有人都聽從懂得方式,來解說一件事。
有了這份告年輕人書,各地的年輕人,開始安穩下來。
他們這才發現,學習的機會一直都在,隻是他們急乎乎的,以為錯過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