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超撲了個空,兩位道士並不在田裏正家,而是被接到其二叔的那所大宅裏。
這所大宅,使用頻率越來越高,除了主動接待過兩次大人物,先前不少城裏來田老憨家定製桌椅的富商,也被拜托借住過。
村裏就沒什麽秘密可言,田老憨家日漸興盛的日子都被看在眼裏,私下裏傳言他家過不了多久就能蓋起一樣的青磚大瓦房來。
苟超想得又是一樣,眼見有不少外人來村,卻連個像樣的住所都沒有,他就尋思,要是在村裏建所宅院當旅店沒準還能賺點外塊。而且,在村裏開店不需要交稅,哪怕沒有生意,自家住著也舒服。不過,他現在可沒有那個財力,又確定到縣城教書,這計劃估計不會有重建天日的時候了。
“裏正在嗎?”
站在院門外喊了一聲,出於後世的習慣並沒有徑直走進敞開的院門。
“呀,大郎來啦,快進來,兩位道長等候多時了。”
田裏正聞言,從正屋裏出來招唿,嘴唇油汪汪的閃著光澤。他的身後隨即也出現兩道身影,正是一黃一青兩位盤著發髻的道士。
“晚生見過兩位道長。”
從沒與宗教人事打過交道,苟超不倫不類地作揖打拱。
“無量觀”
兩位道士一同行了道士禮,便打量起苟超。
田裏正極有眼力價,知道他們有事要談,便將他們引到裏間,自己則手腳麻利的將碗筷收拾一下,將整趟正房讓與他們說話。
黃袍道士看著能有六十來歲,須發灰白,長得慈眉善目,看起來就是個主事的;而他下首的青袍道士則正當壯年,身材魁梧兩眼生光,一看就不好相與。
果然,黃袍老道出聲做了自我介紹。
“無量觀,吾二人乃縣東青雲觀的修士,吾道號玄山,忝為鑒院,這位是清淨道友。”
玄山不玄山的聽不出啥意思,那“清淨”道友,長得可真不清淨,滿臉的橫肉,要是叫“屠龍”居士就應景了。
一緊張,就愛滿腦子跑火車,苟超也不知如何接話,就沉默著等待下文。
“此次前來並無他意,而是聞聽坊間傳聞,聽說此物乃是趙郎君所製,還有天竺數字一道,亦出自趙郎君,敢問可是實情?”
看著擺在麵前的精致算盤,以及那張寫滿漢字與數字對照的黃紙,苟超忍不住心裏嘀咕——
還坊間傳聞,自己就告訴過那麽兩個人,這就傳遍全縣城啦?不過清遠兄上迴隻說將算盤告訴過衙門中人,數字這東西也就與三五好友探討,看來他二人應該不是從“正規渠道”得知,否則直言就是,還什麽“坊間傳聞”。
但他也不打算隱瞞,連姓甚名誰、家庭住址都打聽明白,顯然是有備而來。再說,這一老一壯怎麽看也不像是沉迷算學的,那目的也就剩傳說中的遊方道士了。
想到此處,苟超索性不饒彎子,直言道,
“這些事情我一個鄉野小子哪裏曉得,都是從一位道長那裏學得,還隻學了一個皮毛。”
“趙郎君可否告知此道友姓名抑或道號,在哪修道?”
看著身體前傾,耳朵豎起老長的二位,心說,我就是告訴你,好像你們能找到似的。
“那位道長叫華景潤,我也不知道是道號,還是姓名,至於在哪修道就不了解了,當年他是遊方到我們村,印象中好像說過在茅山住了很久,其他就不得而知了。”
“茅山?”
黃袍老者沉吟許久,似是自言自語地接著說道,
“自貞白先生羽化後,茅山現為王真人所掌,其下最負盛名的便是潘真人,華姓高士不曾耳聞啊。”
古代交通這麽不便,你們是從哪裏知道茅山修士的?我靠,不過隨口一編,難道還編出個道教名山?茅山道士不都是現代電影裏胡編亂造的麽,怎麽這異世裏也有?
苟超挪挪膝蓋,心中變得忐忑起來。
“……在茅山修行,莫非是上清一脈。敢問趙郎君,華真人大概多少年歲,樣貌如何,可有特別之處?”
這下好了,越問越細,苟超隻能打起十二分精神與之周旋。從高矮胖瘦,到穿著打扮,再到模樣長相,隨身攜帶物品等等,好一通亂編。每編上幾句,旁邊一直不說話,仿佛職業保鏢的壯年道士還要一反常態的從頭提問一遍,有矛盾之處,就當場反複細究,嚇得苟超心肝亂顫,隻有絞盡腦汁,慎而又慎的小心應對。
“唿——”
目送那位清淨道長離開,頓感清淨不少,連膝蓋似乎都不怎麽疼了。
“嗬嗬,趙郎君看來不習慣跪坐,不如吾等盤膝而談吧。”說完,不等苟超迴應,就率先盤腿坐好。
老道長,您可真善解人意,隻是您如此善良,不如放我迴去,外麵的天兒可都要黑啦!
“讓道長見笑了,農家人不識禮儀,往常跪坐甚少,都是怎麽舒適怎麽來。”
“向往舒適亦是人之天性,道法講究順其自然,應乎天理,隻要在法度之內,不奢靡沉溺便無妨矣。”
兩人閑聊了一會兒,就見清淨道長手捧一張白紙又迴來了。兩手遞給黃袍老道,就跪坐在原來的位置,兩眼看向苟超。
“趙郎君且看,畫上之人與華真人是否相似?
看毛看!
↑
此是對盯著自己的壯年道士敢怒不敢言的內心活動。可當看到鋪在桌上的畫像之後,苟超震驚地想給他點一百個讚!
一手持拂塵,一手撚長須,衣帶飄然,目眺遠方。雖隻是毛筆畫,沒有著色,可鶴發童顏,仙風道骨之感躍然紙上。還自作主張地寥寥幾筆勾畫出遠山,雲霧,靠了,誰看誰都得說是一老神仙啊!
“對!就是他!簡直一模一樣!”
感到盯著自己的視線弱了下來,苟超真摯萬分地讚歎道,
“清淨道長真乃神人也!”
“嗬嗬,清淨道友於畫像一途極有天賦,但凡聽人細致描述後,都能畫個*不離十。”黃袍道長代為解釋一句,珍而重之的將畫像折好收進懷中。
“大郎,大郎,大郎在麽?”
道長剛要說話,外麵忽然傳來一陣男子喊聲。
“四郎怎地來了,大郎在屋內與道長說話呢。”
院子裏響起田裏正的迴應,房間內一時安靜下來。
“哦,某讓大郎帶了物事,這天都黑了還不見人,就尋了過來,可是攪擾啦?”
聽到這,苟超趕緊在屋裏喊道,“四郎,你等我一會兒,我這還有點事兒!”
“好嘞!”
苟超搓搓手,滿臉的“不好意思”,正待張口,就聽老道說到,
“是吾二人打擾了,隻還有一件事,想請求趙郎君。永寧一縣,大大小小的道觀十幾所,有不少道童,而道家修士多有用到算學之處,這天竺數字與算學入門妙用無窮,不知可否傳與眾道童修習?”
“可以可以,這本來就是華真人教我的,華真人作為道教人士,連我一外人都教,肯定不介意傳得更廣!”
苟超答得痛快,可這道長倒麵露難色了。
“可這天竺數字,吾等隻是耳聞些皮毛,不知我觀內道友日後能否有幸登門討教?”
嘮了大半天,這會兒可算是說到正題了!關鍵是馬上就要麥收,我就是願意教,也抽不出時間啊,總不能白幫忙不算,還耽誤地裏活計吧?
有心拒絕,又不敢得罪人。青雲觀的大名在永寧縣那是響當當得,就連生活在石河子這山野之所的村民,都曉得那裏的道士厲害。
組織組織語言,見那清淨道長等得眼冒兇光,苟超趕忙迴到,
“不敢當指教,就是互相交流交流。隻是眼看就要麥收,村子裏烏煙瘴氣的再擾了道君興致。要是道長們六月裏來,那時就能清淨不少。”
見人答應,老道士笑得更加和善,擺擺手說到,
“哎~農事乃社稷之本,吾等就是登門拜訪,亦會避開農忙,多謝趙郎君擔待了。天時已晚,趙郎君還有事在身,吾等就提前辭行了。”
院子裏張小四與田裏正說著閑話,見三人出來,上前打了聲招唿,就與苟超一道往趙家走去。
待走得遠了,確認路上無人,兩人才開口說話。
“還好你機智,前來解圍,不然,還不知道得嘮到啥時候,田裏正也夠舍得的,又給準備了蠟燭。”
聽苟超說得小聲,張小四也壓低聲音,嘿嘿一笑,迴到,
“不是有那個什麽楊博士的前車之鑒麽,俺看天黑大郎還不迴去,就猜是給絆住了。”
得意了一下,轉而又換上擔心的語氣,問道,
“聽說那兩個黃冠(代指道士)是青雲觀裏來的,青雲觀可是大道場,在永寧地界頗有勢力,信眾極多。俺方才掃了一眼,那年壯的,步行間似有功夫在身,那老道士笑得跟老狐狸似的,都不是易與之輩。他二人等了大半天都不曾離去到底是所謂何事,沒有為難大郎吧?”
都說娶了媳婦忘了娘,連娘都能忘,朋友還不得靠邊站?還有什麽,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誰動我衣服,我砍他手足!總之,人一旦有了小家,原來的親近之人,多少都會有點疏遠。早就做好心理準備的苟超,沒想到張小四還如從前一樣對他這個朋友細心照顧,胸中湧起陣陣感動。
“那看來一時半刻不會再來叨擾了。隻是縣裏的讀書人要像大郎討教,如今道門眾人亦來,可見大郎會的是門好學問,大郎不想由此出仕,就這麽白白教人?”
趙家住著短工,張四郎家又住著其三嫂與侄子(張屠戶家住滿了短工,其妻子就住到張小四家,平常剛好作伴),兩人幹脆就坐在上迴遇到野鴛鴦的那段上坡路上。
“我就會點算學,還是皮毛,那能夠當得了官,當個助教都不曉得能不能勝任。再者,我那點知識就是個算學入門,要是有能人能因此發現高深算學,也算對這社會,不,就是對天下,有點些微貢獻,權當是積德了。”
“好了,不說這個,這兩天凍青尋得怎麽樣,村裏有沒有傳出什麽口風?”
聽完苟超的事情,兩人重起話頭,說起尋找凍青的大事,這一嘮時間就有些長。
齊三娘睡醒起來,見天已黑透,不知是什麽時辰,懊惱自己的懶惰。明明剛吃完晚飯,太陽還沒落到山底,雞鴨沒喂,院子沒掃,竟然就躺炕上睡著了,這可真成了故事裏的懶婆娘。
有些心虛地往炕頭摸了摸,卻是摸了個空!借著暗淡的月光,齊三娘小聲喊道“四郎?”
這所大宅,使用頻率越來越高,除了主動接待過兩次大人物,先前不少城裏來田老憨家定製桌椅的富商,也被拜托借住過。
村裏就沒什麽秘密可言,田老憨家日漸興盛的日子都被看在眼裏,私下裏傳言他家過不了多久就能蓋起一樣的青磚大瓦房來。
苟超想得又是一樣,眼見有不少外人來村,卻連個像樣的住所都沒有,他就尋思,要是在村裏建所宅院當旅店沒準還能賺點外塊。而且,在村裏開店不需要交稅,哪怕沒有生意,自家住著也舒服。不過,他現在可沒有那個財力,又確定到縣城教書,這計劃估計不會有重建天日的時候了。
“裏正在嗎?”
站在院門外喊了一聲,出於後世的習慣並沒有徑直走進敞開的院門。
“呀,大郎來啦,快進來,兩位道長等候多時了。”
田裏正聞言,從正屋裏出來招唿,嘴唇油汪汪的閃著光澤。他的身後隨即也出現兩道身影,正是一黃一青兩位盤著發髻的道士。
“晚生見過兩位道長。”
從沒與宗教人事打過交道,苟超不倫不類地作揖打拱。
“無量觀”
兩位道士一同行了道士禮,便打量起苟超。
田裏正極有眼力價,知道他們有事要談,便將他們引到裏間,自己則手腳麻利的將碗筷收拾一下,將整趟正房讓與他們說話。
黃袍道士看著能有六十來歲,須發灰白,長得慈眉善目,看起來就是個主事的;而他下首的青袍道士則正當壯年,身材魁梧兩眼生光,一看就不好相與。
果然,黃袍老道出聲做了自我介紹。
“無量觀,吾二人乃縣東青雲觀的修士,吾道號玄山,忝為鑒院,這位是清淨道友。”
玄山不玄山的聽不出啥意思,那“清淨”道友,長得可真不清淨,滿臉的橫肉,要是叫“屠龍”居士就應景了。
一緊張,就愛滿腦子跑火車,苟超也不知如何接話,就沉默著等待下文。
“此次前來並無他意,而是聞聽坊間傳聞,聽說此物乃是趙郎君所製,還有天竺數字一道,亦出自趙郎君,敢問可是實情?”
看著擺在麵前的精致算盤,以及那張寫滿漢字與數字對照的黃紙,苟超忍不住心裏嘀咕——
還坊間傳聞,自己就告訴過那麽兩個人,這就傳遍全縣城啦?不過清遠兄上迴隻說將算盤告訴過衙門中人,數字這東西也就與三五好友探討,看來他二人應該不是從“正規渠道”得知,否則直言就是,還什麽“坊間傳聞”。
但他也不打算隱瞞,連姓甚名誰、家庭住址都打聽明白,顯然是有備而來。再說,這一老一壯怎麽看也不像是沉迷算學的,那目的也就剩傳說中的遊方道士了。
想到此處,苟超索性不饒彎子,直言道,
“這些事情我一個鄉野小子哪裏曉得,都是從一位道長那裏學得,還隻學了一個皮毛。”
“趙郎君可否告知此道友姓名抑或道號,在哪修道?”
看著身體前傾,耳朵豎起老長的二位,心說,我就是告訴你,好像你們能找到似的。
“那位道長叫華景潤,我也不知道是道號,還是姓名,至於在哪修道就不了解了,當年他是遊方到我們村,印象中好像說過在茅山住了很久,其他就不得而知了。”
“茅山?”
黃袍老者沉吟許久,似是自言自語地接著說道,
“自貞白先生羽化後,茅山現為王真人所掌,其下最負盛名的便是潘真人,華姓高士不曾耳聞啊。”
古代交通這麽不便,你們是從哪裏知道茅山修士的?我靠,不過隨口一編,難道還編出個道教名山?茅山道士不都是現代電影裏胡編亂造的麽,怎麽這異世裏也有?
苟超挪挪膝蓋,心中變得忐忑起來。
“……在茅山修行,莫非是上清一脈。敢問趙郎君,華真人大概多少年歲,樣貌如何,可有特別之處?”
這下好了,越問越細,苟超隻能打起十二分精神與之周旋。從高矮胖瘦,到穿著打扮,再到模樣長相,隨身攜帶物品等等,好一通亂編。每編上幾句,旁邊一直不說話,仿佛職業保鏢的壯年道士還要一反常態的從頭提問一遍,有矛盾之處,就當場反複細究,嚇得苟超心肝亂顫,隻有絞盡腦汁,慎而又慎的小心應對。
“唿——”
目送那位清淨道長離開,頓感清淨不少,連膝蓋似乎都不怎麽疼了。
“嗬嗬,趙郎君看來不習慣跪坐,不如吾等盤膝而談吧。”說完,不等苟超迴應,就率先盤腿坐好。
老道長,您可真善解人意,隻是您如此善良,不如放我迴去,外麵的天兒可都要黑啦!
“讓道長見笑了,農家人不識禮儀,往常跪坐甚少,都是怎麽舒適怎麽來。”
“向往舒適亦是人之天性,道法講究順其自然,應乎天理,隻要在法度之內,不奢靡沉溺便無妨矣。”
兩人閑聊了一會兒,就見清淨道長手捧一張白紙又迴來了。兩手遞給黃袍老道,就跪坐在原來的位置,兩眼看向苟超。
“趙郎君且看,畫上之人與華真人是否相似?
看毛看!
↑
此是對盯著自己的壯年道士敢怒不敢言的內心活動。可當看到鋪在桌上的畫像之後,苟超震驚地想給他點一百個讚!
一手持拂塵,一手撚長須,衣帶飄然,目眺遠方。雖隻是毛筆畫,沒有著色,可鶴發童顏,仙風道骨之感躍然紙上。還自作主張地寥寥幾筆勾畫出遠山,雲霧,靠了,誰看誰都得說是一老神仙啊!
“對!就是他!簡直一模一樣!”
感到盯著自己的視線弱了下來,苟超真摯萬分地讚歎道,
“清淨道長真乃神人也!”
“嗬嗬,清淨道友於畫像一途極有天賦,但凡聽人細致描述後,都能畫個*不離十。”黃袍道長代為解釋一句,珍而重之的將畫像折好收進懷中。
“大郎,大郎,大郎在麽?”
道長剛要說話,外麵忽然傳來一陣男子喊聲。
“四郎怎地來了,大郎在屋內與道長說話呢。”
院子裏響起田裏正的迴應,房間內一時安靜下來。
“哦,某讓大郎帶了物事,這天都黑了還不見人,就尋了過來,可是攪擾啦?”
聽到這,苟超趕緊在屋裏喊道,“四郎,你等我一會兒,我這還有點事兒!”
“好嘞!”
苟超搓搓手,滿臉的“不好意思”,正待張口,就聽老道說到,
“是吾二人打擾了,隻還有一件事,想請求趙郎君。永寧一縣,大大小小的道觀十幾所,有不少道童,而道家修士多有用到算學之處,這天竺數字與算學入門妙用無窮,不知可否傳與眾道童修習?”
“可以可以,這本來就是華真人教我的,華真人作為道教人士,連我一外人都教,肯定不介意傳得更廣!”
苟超答得痛快,可這道長倒麵露難色了。
“可這天竺數字,吾等隻是耳聞些皮毛,不知我觀內道友日後能否有幸登門討教?”
嘮了大半天,這會兒可算是說到正題了!關鍵是馬上就要麥收,我就是願意教,也抽不出時間啊,總不能白幫忙不算,還耽誤地裏活計吧?
有心拒絕,又不敢得罪人。青雲觀的大名在永寧縣那是響當當得,就連生活在石河子這山野之所的村民,都曉得那裏的道士厲害。
組織組織語言,見那清淨道長等得眼冒兇光,苟超趕忙迴到,
“不敢當指教,就是互相交流交流。隻是眼看就要麥收,村子裏烏煙瘴氣的再擾了道君興致。要是道長們六月裏來,那時就能清淨不少。”
見人答應,老道士笑得更加和善,擺擺手說到,
“哎~農事乃社稷之本,吾等就是登門拜訪,亦會避開農忙,多謝趙郎君擔待了。天時已晚,趙郎君還有事在身,吾等就提前辭行了。”
院子裏張小四與田裏正說著閑話,見三人出來,上前打了聲招唿,就與苟超一道往趙家走去。
待走得遠了,確認路上無人,兩人才開口說話。
“還好你機智,前來解圍,不然,還不知道得嘮到啥時候,田裏正也夠舍得的,又給準備了蠟燭。”
聽苟超說得小聲,張小四也壓低聲音,嘿嘿一笑,迴到,
“不是有那個什麽楊博士的前車之鑒麽,俺看天黑大郎還不迴去,就猜是給絆住了。”
得意了一下,轉而又換上擔心的語氣,問道,
“聽說那兩個黃冠(代指道士)是青雲觀裏來的,青雲觀可是大道場,在永寧地界頗有勢力,信眾極多。俺方才掃了一眼,那年壯的,步行間似有功夫在身,那老道士笑得跟老狐狸似的,都不是易與之輩。他二人等了大半天都不曾離去到底是所謂何事,沒有為難大郎吧?”
都說娶了媳婦忘了娘,連娘都能忘,朋友還不得靠邊站?還有什麽,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誰動我衣服,我砍他手足!總之,人一旦有了小家,原來的親近之人,多少都會有點疏遠。早就做好心理準備的苟超,沒想到張小四還如從前一樣對他這個朋友細心照顧,胸中湧起陣陣感動。
“那看來一時半刻不會再來叨擾了。隻是縣裏的讀書人要像大郎討教,如今道門眾人亦來,可見大郎會的是門好學問,大郎不想由此出仕,就這麽白白教人?”
趙家住著短工,張四郎家又住著其三嫂與侄子(張屠戶家住滿了短工,其妻子就住到張小四家,平常剛好作伴),兩人幹脆就坐在上迴遇到野鴛鴦的那段上坡路上。
“我就會點算學,還是皮毛,那能夠當得了官,當個助教都不曉得能不能勝任。再者,我那點知識就是個算學入門,要是有能人能因此發現高深算學,也算對這社會,不,就是對天下,有點些微貢獻,權當是積德了。”
“好了,不說這個,這兩天凍青尋得怎麽樣,村裏有沒有傳出什麽口風?”
聽完苟超的事情,兩人重起話頭,說起尋找凍青的大事,這一嘮時間就有些長。
齊三娘睡醒起來,見天已黑透,不知是什麽時辰,懊惱自己的懶惰。明明剛吃完晚飯,太陽還沒落到山底,雞鴨沒喂,院子沒掃,竟然就躺炕上睡著了,這可真成了故事裏的懶婆娘。
有些心虛地往炕頭摸了摸,卻是摸了個空!借著暗淡的月光,齊三娘小聲喊道“四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