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過得很快,轉眼又是一周。
苟超這日又到縣裏去接二蛋,順便再買迴一些濁酒,好繼續他的酒精提取大業。
從小到大類似於“愛迪生發明燈泡”的心靈雞湯聽過好多,也從不懷疑“失敗是成功他媽”這句至理名言,可接連的打擊還是讓苟超有些喪氣。
雖然從沒見過怎樣提純白酒,但其原理必然是因為乙醇與水的沸點不同,利用這一溫差來進行冷凝分離,且這一理論還久經實踐考驗,是真正可以操作的。
可為什麽操作起來就這麽難呢?
苟超發明的這套蒸餾裝置,密封意外的好。那日在院子裏煮了一會兒,沒多久,收集盤連在外麵的細竹管真的流出酒水來,當時給他激動地,差點一蹦三尺高。
然則,憑他一個門外漢的技術,又沒有溫度計這樣先進的工具輔助,最後冷凝了大半天,出來的酒水,度數基本沒有增高多少,也就跟把酒溫過一遍一樣,不過是酒香更加濃鬱,酒色更加清澈而已。
究其原因還是火候把握不行,往往火溫過高,不光乙醇變成蒸汽,後來,水也跟著汽化,一同又變成酒水混合物流了出來。
苟超不是生活在實驗室裏的工作人員,家中裏裏外外還有那麽多事情讓他擔著,整日忙得跟個陀螺似的,不能總耗在這件事上。前後一共試了六迴,還是達不到預期效果,就有些發急。
當然,這麽多次實驗下來,多少還是積攢了一點經驗。苟超發現每次蒸餾,最先出來的酒水酒勁最大,尤其第四次實驗,那會兒他起身添柴,一不留神把火星子濺到了剛流出的酒水裏,竟然將酒水給點著了!不過,等過了兩刻鍾後,即便拿點燃的木條去燒,也再燒不著那酒水。
時下已是四月末,進了五月就要準備麥收事宜,那時時間更加緊迫,根本不可能有空來胡亂折騰,苟超就決定再多買些酒水,大不了每次僅取少量頭酒,多蒸幾次,就不信弄不出高度白酒來。
從西門進,往城東走,會通過永寧縣最寬的兩條大街交匯而成的十字路口。這個十字路口的東部有一大片黃土路麵的空地,離縣衙也不遠,是舉行犯人梟首的地方。當然,在唐初治安較好,掌權者為了顯示其治理天下的能力,也明裏暗裏,多不許各州縣有太多死刑犯,這地方就成了雜耍藝人、貨擔小販的雲集之地。
“快走,快走,雲恩寺的高僧正在三棵樹那講經呢,再不去就來不及哩!”
這話自打進了內城,苟超就聽了不少,待行到十字街口這,果然見東南角聚集了一大群人。那東邊的空地,因為有三顆五六個人才能合抱的大榕樹,縣裏的居民都稱此處為“三棵樹”。也正是有了這三顆不知活了多久的巨樹存在,這樣好的地理位置才沒有被建築物取代。
苟超想象中的高僧,應該長得慈眉善目,和藹可親。
但人群中於木台上高坐的卻是一位身材高壯,□□著帶毛胸膛的怒目金剛,要不是那人剃了個鋥光瓦亮的大光頭,和村裏的張屠戶都有的一拚。
莫非是個花和尚魯智深一樣的角色?
苟超還在一旁自行腦補,那“怒目金剛”深沉地聲音就傳進了耳朵。
“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
那和尚看起來根本沒有用力大喊,聲音聽起來也不顯高亢,但卻在人來車往、嘈雜混亂之地,十分清晰地傳進了聽眾的耳朵。
苟超目測了與他的距離,兩人之間能有個二三十米,還隔著眾多的聽眾,卻能一字不差地捕捉到他的說辭。
莫非就是因為這個“異能”,如此一副兇神惡煞之象才被稱作高僧?
苟超是個偽無神論者,即,沒有任何宗教信仰,可對一些民間忌諱還半信半疑。
有心過去湊湊熱鬧,聽那和尚解說解說剛剛所述的深奧佛經。
可眼尖的他,餘光掃到打北邊來了幾位身著軟紗道袍的青年道士。那幾個道士直盯著台上講經之人,不時交首貼耳,嘀咕著什麽,
苟超看他們麵露不善,深覺此地不宜久留,趕緊駕著車往蒙學而去。
穿來此地一年多,雖說大部分時間都在石河子那個小山村裏撅著,但比起同村的鄉親,苟超算是來往縣城最為頻繁的,這點上,裏正都不如他。
來迴縣城以及其他村鎮去的多了,也就見識到許多本土特色。
其一就是本地道士都挺有錢,他平時碰到的不是穿綾羅,就是穿絹紗。
他還發現,道士群體在永寧地界很有勢力。那些有限接觸過的名人,多數都信奉道教,甚至還碰見過一位富商請道士到家中煉丹。那縣令縣丞家居生活中,也多穿道袍,就跟穿現代家居服一樣自然。
其二麽,就是道士與和尚似乎關係不太好,據說二者去年還論過好幾次道。
且,苟超覺得,佛教在本地的地位似乎是越來越高。尤其是普通老百姓,對佛教今生來世的因果說,遠比對道教的修身養性得道成仙更感興趣。
這次在蒙學門口,苟超又遇到了林二娘。
算起來,自打梭子到蒙學半月之後,幾乎每個沐休日,林二娘都會有事來此。
這次也沒出乎他的意料,就是比前幾次來得早點。
時隔一周就能見一次麵,林二娘的變化,便一點點顯露眼前。
苟超發現她不再像初見時的枯瘦,漸漸圓潤豐滿起來。今日更是小臉紅撲撲的,榮光煥發。
看看手裏的草鞋,這都是第二迴送了,苟超心裏不由琢磨,
“這丫頭該不會暗戀自己吧?”
辭別林二娘,三人坐著牛車往迴趕。苟超見二蛋不願說話,就問他,
“咋樣,這五日有沒有上算學課,陸夫子誇你聰明沒?”
二蛋有氣無力地迴了一句,
“上了,就今兒上的。”
那日,因為一道雞兔同籠的算數題哭了好長時間,但到最後,二蛋一隻兔子兩隻兔子的試算,花費半天時間竟真的獨立算出來了。
才五六歲啊,那麽小小的一丁點,竟有耐心蹲那進行如此複雜繁瑣的試算,苟超是自愧弗如。
“怎麽,讀者夫子說你沒算對?不能啊,你算的絕對正確。”
答案和自己列方程得出的結果一模一樣,不對都是見鬼了。
“對啊,夫子還拿俺舉例了呢。”
“既是誇你,你歎甚麽氣?”
二蛋跟個小大人兒似的,又“唉”了一聲,一手撐著下巴,憂鬱地答到,
“夫子可沒誇俺,被誇得是曾十二郎呐……”
得,這孩子不僅沒被誇獎,還成了“反麵教材”。
陸博士上課時先是檢查了九九歌的背誦情況,二蛋毋庸置疑地被誇了一句。
緊接著他又問到有誰做出那道雞兔同籠的趣味題。
結果,在座的學生全舉起手。
不過等夫子問完“誰是自己做的”之後,舉起小手的就僅剩下二蛋與曾十二郎。
緊接著就讓二人分享做題思路,二蛋的不再贅述,曾十二郎真如神童一般。
“……若籠子裏全是兩腳雞,就該有十八隻腳,這就多了八隻,那這八隻該是兔子的。而兔子有兩隻腳已算在‘雞’裏,那剩下的八隻腳應該每隻兔子還有兩隻,這樣想來兔子就該是四隻;那雞就該是五隻……”
二蛋記性好,把曾十二郎當時的動作學得惟妙惟肖,還要繼續往下說,就見自家兄長一驚一乍地慨歎道,
“我靠,還能這麽算!這個曾十二也太厲害啦!他才九歲吧?!”
看到苟超如此大的反應,二蛋撇撇嘴,更不想說話了,幹脆拄著下巴坐那發呆。
好麽,無形中又傷他自尊,這孩子好勝心也夠重的。
苟超見他悶悶不樂,想了一想說道,
“好了二蛋,就讓他先勝一局,朋友間有來有往才好麽,要是你總拿第一,會寂寞的。”
二蛋哪懂什麽寂寞不寂寞,根本不愛聽他的胡言亂語,目不轉睛地繼續發呆。
“行啦,跟你開玩笑呢,快樂一樂。你要是笑了,等有空阿兄就教你厲害的算學題,保證讓你甩出曾十二幾條街去……”
牛車經過十字路口時,苟超往三棵樹的方向望了一望,那個講經的高僧已然不在,後去的幾位道士也全不見蹤影。
這麽快就講完了?
正疑惑間,就聽行人嚼舌根。
這些行人大多是剛才的圍觀群眾,這會兒才散場,三三倆倆地往家迴。
“嘖嘖,爾沒瞧見,隻見那高僧飛起一腳,那矮胖道士就飛了出去……”
“幾位仙君也不知為甚,非要為難大德,見大德迴得滴水不漏,竟惱羞成怒……”
隻言片語裏,苟超總結出個大概。那些道士估計聽說有僧人來此地講經,就特意過來論道為難,結果沒人嘴皮子厲害,就改成了武鬥。
沒成想那講經和尚不過帶了兩個小沙彌,竟把六個青年道士揍的還手困難,最後還是官差過來平息了這場突發事故。
“……道佛二教爭得愈發厲害了。”
縣衙後堂,鄭縣令的幕僚分析了一通,如是總結。
縣令的桌前還擺著剛到公文,上麵寫著頡利可汗被活捉,舉族內遷,各族上書稱陛下為“天可汗”一事。
“添亂!”
苟超這日又到縣裏去接二蛋,順便再買迴一些濁酒,好繼續他的酒精提取大業。
從小到大類似於“愛迪生發明燈泡”的心靈雞湯聽過好多,也從不懷疑“失敗是成功他媽”這句至理名言,可接連的打擊還是讓苟超有些喪氣。
雖然從沒見過怎樣提純白酒,但其原理必然是因為乙醇與水的沸點不同,利用這一溫差來進行冷凝分離,且這一理論還久經實踐考驗,是真正可以操作的。
可為什麽操作起來就這麽難呢?
苟超發明的這套蒸餾裝置,密封意外的好。那日在院子裏煮了一會兒,沒多久,收集盤連在外麵的細竹管真的流出酒水來,當時給他激動地,差點一蹦三尺高。
然則,憑他一個門外漢的技術,又沒有溫度計這樣先進的工具輔助,最後冷凝了大半天,出來的酒水,度數基本沒有增高多少,也就跟把酒溫過一遍一樣,不過是酒香更加濃鬱,酒色更加清澈而已。
究其原因還是火候把握不行,往往火溫過高,不光乙醇變成蒸汽,後來,水也跟著汽化,一同又變成酒水混合物流了出來。
苟超不是生活在實驗室裏的工作人員,家中裏裏外外還有那麽多事情讓他擔著,整日忙得跟個陀螺似的,不能總耗在這件事上。前後一共試了六迴,還是達不到預期效果,就有些發急。
當然,這麽多次實驗下來,多少還是積攢了一點經驗。苟超發現每次蒸餾,最先出來的酒水酒勁最大,尤其第四次實驗,那會兒他起身添柴,一不留神把火星子濺到了剛流出的酒水裏,竟然將酒水給點著了!不過,等過了兩刻鍾後,即便拿點燃的木條去燒,也再燒不著那酒水。
時下已是四月末,進了五月就要準備麥收事宜,那時時間更加緊迫,根本不可能有空來胡亂折騰,苟超就決定再多買些酒水,大不了每次僅取少量頭酒,多蒸幾次,就不信弄不出高度白酒來。
從西門進,往城東走,會通過永寧縣最寬的兩條大街交匯而成的十字路口。這個十字路口的東部有一大片黃土路麵的空地,離縣衙也不遠,是舉行犯人梟首的地方。當然,在唐初治安較好,掌權者為了顯示其治理天下的能力,也明裏暗裏,多不許各州縣有太多死刑犯,這地方就成了雜耍藝人、貨擔小販的雲集之地。
“快走,快走,雲恩寺的高僧正在三棵樹那講經呢,再不去就來不及哩!”
這話自打進了內城,苟超就聽了不少,待行到十字街口這,果然見東南角聚集了一大群人。那東邊的空地,因為有三顆五六個人才能合抱的大榕樹,縣裏的居民都稱此處為“三棵樹”。也正是有了這三顆不知活了多久的巨樹存在,這樣好的地理位置才沒有被建築物取代。
苟超想象中的高僧,應該長得慈眉善目,和藹可親。
但人群中於木台上高坐的卻是一位身材高壯,□□著帶毛胸膛的怒目金剛,要不是那人剃了個鋥光瓦亮的大光頭,和村裏的張屠戶都有的一拚。
莫非是個花和尚魯智深一樣的角色?
苟超還在一旁自行腦補,那“怒目金剛”深沉地聲音就傳進了耳朵。
“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
那和尚看起來根本沒有用力大喊,聲音聽起來也不顯高亢,但卻在人來車往、嘈雜混亂之地,十分清晰地傳進了聽眾的耳朵。
苟超目測了與他的距離,兩人之間能有個二三十米,還隔著眾多的聽眾,卻能一字不差地捕捉到他的說辭。
莫非就是因為這個“異能”,如此一副兇神惡煞之象才被稱作高僧?
苟超是個偽無神論者,即,沒有任何宗教信仰,可對一些民間忌諱還半信半疑。
有心過去湊湊熱鬧,聽那和尚解說解說剛剛所述的深奧佛經。
可眼尖的他,餘光掃到打北邊來了幾位身著軟紗道袍的青年道士。那幾個道士直盯著台上講經之人,不時交首貼耳,嘀咕著什麽,
苟超看他們麵露不善,深覺此地不宜久留,趕緊駕著車往蒙學而去。
穿來此地一年多,雖說大部分時間都在石河子那個小山村裏撅著,但比起同村的鄉親,苟超算是來往縣城最為頻繁的,這點上,裏正都不如他。
來迴縣城以及其他村鎮去的多了,也就見識到許多本土特色。
其一就是本地道士都挺有錢,他平時碰到的不是穿綾羅,就是穿絹紗。
他還發現,道士群體在永寧地界很有勢力。那些有限接觸過的名人,多數都信奉道教,甚至還碰見過一位富商請道士到家中煉丹。那縣令縣丞家居生活中,也多穿道袍,就跟穿現代家居服一樣自然。
其二麽,就是道士與和尚似乎關係不太好,據說二者去年還論過好幾次道。
且,苟超覺得,佛教在本地的地位似乎是越來越高。尤其是普通老百姓,對佛教今生來世的因果說,遠比對道教的修身養性得道成仙更感興趣。
這次在蒙學門口,苟超又遇到了林二娘。
算起來,自打梭子到蒙學半月之後,幾乎每個沐休日,林二娘都會有事來此。
這次也沒出乎他的意料,就是比前幾次來得早點。
時隔一周就能見一次麵,林二娘的變化,便一點點顯露眼前。
苟超發現她不再像初見時的枯瘦,漸漸圓潤豐滿起來。今日更是小臉紅撲撲的,榮光煥發。
看看手裏的草鞋,這都是第二迴送了,苟超心裏不由琢磨,
“這丫頭該不會暗戀自己吧?”
辭別林二娘,三人坐著牛車往迴趕。苟超見二蛋不願說話,就問他,
“咋樣,這五日有沒有上算學課,陸夫子誇你聰明沒?”
二蛋有氣無力地迴了一句,
“上了,就今兒上的。”
那日,因為一道雞兔同籠的算數題哭了好長時間,但到最後,二蛋一隻兔子兩隻兔子的試算,花費半天時間竟真的獨立算出來了。
才五六歲啊,那麽小小的一丁點,竟有耐心蹲那進行如此複雜繁瑣的試算,苟超是自愧弗如。
“怎麽,讀者夫子說你沒算對?不能啊,你算的絕對正確。”
答案和自己列方程得出的結果一模一樣,不對都是見鬼了。
“對啊,夫子還拿俺舉例了呢。”
“既是誇你,你歎甚麽氣?”
二蛋跟個小大人兒似的,又“唉”了一聲,一手撐著下巴,憂鬱地答到,
“夫子可沒誇俺,被誇得是曾十二郎呐……”
得,這孩子不僅沒被誇獎,還成了“反麵教材”。
陸博士上課時先是檢查了九九歌的背誦情況,二蛋毋庸置疑地被誇了一句。
緊接著他又問到有誰做出那道雞兔同籠的趣味題。
結果,在座的學生全舉起手。
不過等夫子問完“誰是自己做的”之後,舉起小手的就僅剩下二蛋與曾十二郎。
緊接著就讓二人分享做題思路,二蛋的不再贅述,曾十二郎真如神童一般。
“……若籠子裏全是兩腳雞,就該有十八隻腳,這就多了八隻,那這八隻該是兔子的。而兔子有兩隻腳已算在‘雞’裏,那剩下的八隻腳應該每隻兔子還有兩隻,這樣想來兔子就該是四隻;那雞就該是五隻……”
二蛋記性好,把曾十二郎當時的動作學得惟妙惟肖,還要繼續往下說,就見自家兄長一驚一乍地慨歎道,
“我靠,還能這麽算!這個曾十二也太厲害啦!他才九歲吧?!”
看到苟超如此大的反應,二蛋撇撇嘴,更不想說話了,幹脆拄著下巴坐那發呆。
好麽,無形中又傷他自尊,這孩子好勝心也夠重的。
苟超見他悶悶不樂,想了一想說道,
“好了二蛋,就讓他先勝一局,朋友間有來有往才好麽,要是你總拿第一,會寂寞的。”
二蛋哪懂什麽寂寞不寂寞,根本不愛聽他的胡言亂語,目不轉睛地繼續發呆。
“行啦,跟你開玩笑呢,快樂一樂。你要是笑了,等有空阿兄就教你厲害的算學題,保證讓你甩出曾十二幾條街去……”
牛車經過十字路口時,苟超往三棵樹的方向望了一望,那個講經的高僧已然不在,後去的幾位道士也全不見蹤影。
這麽快就講完了?
正疑惑間,就聽行人嚼舌根。
這些行人大多是剛才的圍觀群眾,這會兒才散場,三三倆倆地往家迴。
“嘖嘖,爾沒瞧見,隻見那高僧飛起一腳,那矮胖道士就飛了出去……”
“幾位仙君也不知為甚,非要為難大德,見大德迴得滴水不漏,竟惱羞成怒……”
隻言片語裏,苟超總結出個大概。那些道士估計聽說有僧人來此地講經,就特意過來論道為難,結果沒人嘴皮子厲害,就改成了武鬥。
沒成想那講經和尚不過帶了兩個小沙彌,竟把六個青年道士揍的還手困難,最後還是官差過來平息了這場突發事故。
“……道佛二教爭得愈發厲害了。”
縣衙後堂,鄭縣令的幕僚分析了一通,如是總結。
縣令的桌前還擺著剛到公文,上麵寫著頡利可汗被活捉,舉族內遷,各族上書稱陛下為“天可汗”一事。
“添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