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叔即位後,一直生活在長安大明宮,又稱東內,東內極大,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四倍多。
這麽大的地方自然養著成千上萬的女子,一旦登上後妃寶座,那就是享樂的天堂。
紫宸殿北有橫街,街北即後妃居住的寢殿區。
李沂蹦蹦跳跳迴了母親史才人的宮殿中,史才人正站在門口觀望兒子,聽身邊宦官說著李沂的事,她可是一會兒驚一會兒喜,摟著李沂一邊往裏走,一邊一個勁地啃,嘴裏念叨“兒啊”之類。
皇帝後宮一直有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妻的說法,這是皇帝有正規名號的龐大妻妾群。
大唐後宮除皇後以外,另有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各一人,為四妃即三夫人,正一品。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各一人,為九嬪,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為二十七世婦。寶林二十七人,正六品;禦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為八十一禦妻。
縱觀整個大唐後宮妃嬪,也隻有光叔一人不僅沒冊立過皇後,且沒冊立過四妃。
光叔學習他父親唐憲宗不立皇後,說是因為怕皇後吃醋,進而幹涉自己寵愛別的女人,妨礙自己在三千粉黛中尋歡作樂。這借口令人啼笑皆非,也由此可見他的荒淫無度。
不立皇後,不僅皇帝可以隨心所欲,粉黛三千想泡誰就泡誰,間接帶來的另一個好處則是,後宮的女人們窺視皇後的寶座,暗地裏更是你爭我奪,其結果必將促使她們更加癡情纏綿於皇帝身邊,圍著皇帝團團轉。
這真是一箭雙雕啊,應當說,唐憲宗的這門心思,這個小九九算盤打的確實挺高明。
或許也是唐憲宗很注重吸取曆史教訓,在他看來,之前的幾位唐朝皇後,諸如高宗的武皇後、中宗的韋皇後、肅宗的張皇後。
她們要麽牽製皇帝,覬覦皇權;要麽黨同伐異,拉攏山頭;要麽假傳聖旨,攪亂宮廷。反正都是以皇後的高貴身份幹預朝政,都讓丈夫一籌莫展,忍氣吞聲。
唐憲宗的確是在有意壓製後妃,隻要沒有名號,這些妃嬪就沒有機會幹預朝政,也就不會肆意興風作浪。
要知道唐憲宗的郭貴妃可是名將郭子儀的孫女,郭子儀忠臣不造反,難保郭家後人效仿藩鎮割據的事情再次發生,其目的也是為了避免郭家坐大。
唐憲宗執意不立皇後的做法,為後來的兒孫們開了一個很不好的先例,繼任的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生前都沒有冊立過皇後。
顯而易見,不立皇後的甜頭,唐憲宗本人以及他的兒子、孫子都嚐到了,作為男人,沒有限製的欲望,使他們看起來活的很陽光燦爛。然而,在品嚐到這種瀟灑走一迴的甜頭時,他們也吞下了致命的苦果。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唐憲宗經常吃長生不老藥以及壯陽藥,這樣一來,越吃身體越虛弱,越虛弱越吃,如此的惡性循環,致使其身心受到了很大的傷害,性情變得暴躁無常,以至於濫殺無辜,搞得身邊人人自危,最後,愣是叫太監給毒死了。
至於他的那兩個兒子、三個孫子,比如穆宗、敬宗、武宗皇帝,和他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了禦女多多,達到快感,他們經常吃方士配的金丹,淫樂不悛。
穆宗是吃藥吃死了。敬宗呢?因為太荒淫無度,也叫宦官給殺了。
他們的年紀都不是很大,唐憲宗和敬宗是暴死的,那不用說了。穆宗活了三十歲;文宗活了三十三歲;武宗活了三十三歲;宣宗盡管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歲數雖然相對大一些,也隻活了五十歲,但他在位僅十三年,亦算不上長壽。
很顯然,他們如此的短壽,與他們的縱欲過度有著很大的關係。
不立皇後,使唐憲宗及其後世子孫得到了性福,避免了來自皇後和外戚勢力的幹擾,同時也引發了不少問題。
一是雖滿足了一己私欲,但卻缺少了皇後的監管,致使皇帝大都荒淫短命;二是生母地位較低,皇太子缺失了應有的威信,無形中淡化了人們對於皇權的尊崇;三是沒有了爭權對手,宦官勢力越發猖獗。
唐朝後期,宦官欺負太子、謀害皇帝如同兒戲,說讓誰當皇帝就讓誰當皇帝,雖說宦官手中掌握著宮中禁軍左右神策軍實權,但究其根源,不能不說與後位空虛有著莫大關聯,至少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唐憲宗作為唐朝晚期不立皇後的皇帝,有著這樣一位帶頭大哥,對晚唐而言,皇權旁落和帝國覆亡,唐憲宗有著不容忽視的責任。
光叔身邊最大的妃嬪也隻是吳昭儀,生了四皇子夔王李滋。其次是李沂目前所見過的張婕妤、梁美人、羅才人、長城郡夫人錢氏、武威郡夫人曹氏、南安郡夫人仇氏。
最受寵的當屬於晁美人,生了光叔的長子李溫,也就是後來的唐懿宗李漼。
娘倆兒正談著心,皇帝聖旨來了。一番勉力,一頓讚揚,賞賜了很多東西,最重要的一個則是可開府儀同三司守鎮州大都督充成德軍節度使鎮冀深趙觀察處置等使。
鎮州大都督、成德軍節度使、鎮冀深趙觀察處置等使,這是虛的,且不說是不是虛銜,安史之亂後,河北三鎮就是獨立的藩鎮勢力,賞這官職有點那種自我安慰的精神。
真正有用的是開府儀同三司,唐代散官的最高官階,從一品。開府,指以自己的名義自置幕府與幕僚部屬。開到什麽級別,用什麽級別的儀仗,明確了同三司一樣的待遇。
三司,就是三公三師。太師、太傅、太保,是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是為三公。
這表示慶王李沂可出閣開府了!不用生活在皇宮內院或呆在十六王宅裏。從此可以樹立旗幟,來處理自己所理軍政事務,開府建牙可以自由任免下屬官員,甚至有權利製定實行部分法律政策。
古代官僚根據級別不同,設置的府第形製、規模也不一樣,即使有錢,也不能蓋更大的府第,否則就是違製,而違製是謀反的前兆,這可是抄家滅族的大罪。
同樣出門的儀式也有嚴格的製度,鳴鑼開道,旗、牌、傘、扇都有嚴格的等級製度。所以,開府儀同三司盡管不是具體的職務,但不僅僅是個榮譽,也是社會地位的肯定。
在唐代,官多而職位少,因此許多裁撤的官員給予散官,也是一種變相的儲備人才。唐代以散官定官員班位,而以職事官定其職守。
散官,又被稱為散位、本品或本階,文武百官都擁有散位、本品,是隨人走的,不論幹什麽都是不變的。職事官隨個人的才能錄用,遷徙不定;本品則依對官吏勞績的考核而穩步上升。
在入仕之初,官員首先獲得的是本品;在任滿解職的時候,這本品依然維係著官員個人的身份地位;在授予職事官時,本品的高低是必須考慮的因素。
比如散官似軍銜,決定的是級別和待遇問題;職事官則似軍職,決定的是權力和義務的問題。
這讓李沂很興奮,不說做不做太子,最起碼不用呆在皇宮坐以待斃,出去有府第了,總能想到辦法,畢竟活下去才是第一條。
也是這一年,太皇太後郭氏崩於興慶宮。朝野上下一片嘩然!
這位郭太皇太後可是唐憲宗的嫡妻郭貴妃,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前前後後經曆了八個皇帝,五次位居皇太後或太皇太後之尊。
她是唐德宗的外甥女,唐順宗的表妹兼兒媳婦,唐憲宗的表姑兼結發妻子,她是唐穆宗的母親,後來又曆經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四朝,地位相當尊貴之極。
光叔對於生母鄭太後孝養至誠,親奉在宮內。此時宮中除了鄭太後以外,還有兩位太後。一位是文宗生母積慶太後蕭氏,另一位是當年鄭太後曾經服侍過的郭貴妃,郭氏在其子穆宗登基後成為太後,孫子敬宗登基後又成為太皇太後。
郭氏自被穆宗尊為太後起,一直以來都是唐朝皇室的母儀代表,不論郭氏與每位皇帝之間親疏與否,郭氏一直都受到每位皇帝的尊敬與孝養,即使敬宗、文宗各自尊生母為太後,對於郭氏的孝養依然如舊。
但是光叔登基後,因生母鄭太後曾為郭太皇太後當年的侍女,主仆關係並不好,兩人之間素有舊怨,連帶著光叔也對郭太皇太後有所疏遠,因此相較於先前諸帝,光叔對郭太皇太後的孝養較為疏薄,引起郭太皇太後的不悅。
因對光叔的禮薄不滿,故鬱鬱不樂,郭氏與幾名侍從登臨勤政樓,準備跳樓自盡,左右侍從趕緊攔住。但這件事還是在宮內傳開,多數人認為是光叔不孝所至。光叔聽聞郭太皇太後跳樓一事後,非常憤怒。當晚,郭太皇太後在興慶宮突然暴崩身亡。
朝野上下一致認為,郭太皇太後是被光叔派人毒死的。因為,下毒是唐代消滅仇敵的慣用手法,因此,誰又能否認,郭太皇太後之死與光叔毫無關係呢?當然,這是私下聊聊。
李沂以前隻在電視劇裏看到過後妃爭寵,他現在可是親眼目睹了宮闈鬥爭,不得不讓人感慨!
史書後妃傳中列有大唐皇後二十六人、妃嬪十人,還有見於史書的女子約六十人。傳中的三十六個後妃,有十五個結局淒慘。九個死於政敵毒手,兩個死於爭寵,兩個失蹤,一個自殺,一個獲罪而死。
宮闈鬥爭占了半數,後妃們這一生,何其可笑,何其可悲,又何其可歎!
後宮佳麗三千,有得意的,自然就有失意的,妒嫉、孤獨、憂愁、煩惱,命運莫測,惴惴不安,惶惶不可終日,坐在高座上的後妃們被這種種情緒所圍擾,為了安享天年,叫她們如何不爭不鬥?
妃嬪互相之間勾心鬥角,卻又持著底線不傷人,爭風吃醋,謀取皇帝的寵愛。
例如武則天。那純粹是血淋淋的屠殺,當然這種情況往往是皇帝已經死了,或是皇帝太懦弱受製於後妃,或是後妃太得寵,皇帝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最怕的就是有計謀的爭鬥,甚至是政治鬥爭的延伸,這樣的方式有很多,口蜜腹劍、勾結外臣、利用巫術、借刀殺人、冤獄陷害。多數時候,宮闈鬥爭不僅僅是女人之間爭個寵那麽簡單,而是政治上的一種鬥爭。
參與進來的人何止嬪妃本人?宦官、外臣、長公主、皇帝奶媽都有可能是宮鬥的主角。這完全已經不是後妃間的相鬥了,而是後妃與第三方勢力在爭鬥。
後宮風雲著實令人無比唏噓!
這麽大的地方自然養著成千上萬的女子,一旦登上後妃寶座,那就是享樂的天堂。
紫宸殿北有橫街,街北即後妃居住的寢殿區。
李沂蹦蹦跳跳迴了母親史才人的宮殿中,史才人正站在門口觀望兒子,聽身邊宦官說著李沂的事,她可是一會兒驚一會兒喜,摟著李沂一邊往裏走,一邊一個勁地啃,嘴裏念叨“兒啊”之類。
皇帝後宮一直有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妻的說法,這是皇帝有正規名號的龐大妻妾群。
大唐後宮除皇後以外,另有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各一人,為四妃即三夫人,正一品。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各一人,為九嬪,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為二十七世婦。寶林二十七人,正六品;禦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為八十一禦妻。
縱觀整個大唐後宮妃嬪,也隻有光叔一人不僅沒冊立過皇後,且沒冊立過四妃。
光叔學習他父親唐憲宗不立皇後,說是因為怕皇後吃醋,進而幹涉自己寵愛別的女人,妨礙自己在三千粉黛中尋歡作樂。這借口令人啼笑皆非,也由此可見他的荒淫無度。
不立皇後,不僅皇帝可以隨心所欲,粉黛三千想泡誰就泡誰,間接帶來的另一個好處則是,後宮的女人們窺視皇後的寶座,暗地裏更是你爭我奪,其結果必將促使她們更加癡情纏綿於皇帝身邊,圍著皇帝團團轉。
這真是一箭雙雕啊,應當說,唐憲宗的這門心思,這個小九九算盤打的確實挺高明。
或許也是唐憲宗很注重吸取曆史教訓,在他看來,之前的幾位唐朝皇後,諸如高宗的武皇後、中宗的韋皇後、肅宗的張皇後。
她們要麽牽製皇帝,覬覦皇權;要麽黨同伐異,拉攏山頭;要麽假傳聖旨,攪亂宮廷。反正都是以皇後的高貴身份幹預朝政,都讓丈夫一籌莫展,忍氣吞聲。
唐憲宗的確是在有意壓製後妃,隻要沒有名號,這些妃嬪就沒有機會幹預朝政,也就不會肆意興風作浪。
要知道唐憲宗的郭貴妃可是名將郭子儀的孫女,郭子儀忠臣不造反,難保郭家後人效仿藩鎮割據的事情再次發生,其目的也是為了避免郭家坐大。
唐憲宗執意不立皇後的做法,為後來的兒孫們開了一個很不好的先例,繼任的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生前都沒有冊立過皇後。
顯而易見,不立皇後的甜頭,唐憲宗本人以及他的兒子、孫子都嚐到了,作為男人,沒有限製的欲望,使他們看起來活的很陽光燦爛。然而,在品嚐到這種瀟灑走一迴的甜頭時,他們也吞下了致命的苦果。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唐憲宗經常吃長生不老藥以及壯陽藥,這樣一來,越吃身體越虛弱,越虛弱越吃,如此的惡性循環,致使其身心受到了很大的傷害,性情變得暴躁無常,以至於濫殺無辜,搞得身邊人人自危,最後,愣是叫太監給毒死了。
至於他的那兩個兒子、三個孫子,比如穆宗、敬宗、武宗皇帝,和他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了禦女多多,達到快感,他們經常吃方士配的金丹,淫樂不悛。
穆宗是吃藥吃死了。敬宗呢?因為太荒淫無度,也叫宦官給殺了。
他們的年紀都不是很大,唐憲宗和敬宗是暴死的,那不用說了。穆宗活了三十歲;文宗活了三十三歲;武宗活了三十三歲;宣宗盡管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歲數雖然相對大一些,也隻活了五十歲,但他在位僅十三年,亦算不上長壽。
很顯然,他們如此的短壽,與他們的縱欲過度有著很大的關係。
不立皇後,使唐憲宗及其後世子孫得到了性福,避免了來自皇後和外戚勢力的幹擾,同時也引發了不少問題。
一是雖滿足了一己私欲,但卻缺少了皇後的監管,致使皇帝大都荒淫短命;二是生母地位較低,皇太子缺失了應有的威信,無形中淡化了人們對於皇權的尊崇;三是沒有了爭權對手,宦官勢力越發猖獗。
唐朝後期,宦官欺負太子、謀害皇帝如同兒戲,說讓誰當皇帝就讓誰當皇帝,雖說宦官手中掌握著宮中禁軍左右神策軍實權,但究其根源,不能不說與後位空虛有著莫大關聯,至少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唐憲宗作為唐朝晚期不立皇後的皇帝,有著這樣一位帶頭大哥,對晚唐而言,皇權旁落和帝國覆亡,唐憲宗有著不容忽視的責任。
光叔身邊最大的妃嬪也隻是吳昭儀,生了四皇子夔王李滋。其次是李沂目前所見過的張婕妤、梁美人、羅才人、長城郡夫人錢氏、武威郡夫人曹氏、南安郡夫人仇氏。
最受寵的當屬於晁美人,生了光叔的長子李溫,也就是後來的唐懿宗李漼。
娘倆兒正談著心,皇帝聖旨來了。一番勉力,一頓讚揚,賞賜了很多東西,最重要的一個則是可開府儀同三司守鎮州大都督充成德軍節度使鎮冀深趙觀察處置等使。
鎮州大都督、成德軍節度使、鎮冀深趙觀察處置等使,這是虛的,且不說是不是虛銜,安史之亂後,河北三鎮就是獨立的藩鎮勢力,賞這官職有點那種自我安慰的精神。
真正有用的是開府儀同三司,唐代散官的最高官階,從一品。開府,指以自己的名義自置幕府與幕僚部屬。開到什麽級別,用什麽級別的儀仗,明確了同三司一樣的待遇。
三司,就是三公三師。太師、太傅、太保,是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是為三公。
這表示慶王李沂可出閣開府了!不用生活在皇宮內院或呆在十六王宅裏。從此可以樹立旗幟,來處理自己所理軍政事務,開府建牙可以自由任免下屬官員,甚至有權利製定實行部分法律政策。
古代官僚根據級別不同,設置的府第形製、規模也不一樣,即使有錢,也不能蓋更大的府第,否則就是違製,而違製是謀反的前兆,這可是抄家滅族的大罪。
同樣出門的儀式也有嚴格的製度,鳴鑼開道,旗、牌、傘、扇都有嚴格的等級製度。所以,開府儀同三司盡管不是具體的職務,但不僅僅是個榮譽,也是社會地位的肯定。
在唐代,官多而職位少,因此許多裁撤的官員給予散官,也是一種變相的儲備人才。唐代以散官定官員班位,而以職事官定其職守。
散官,又被稱為散位、本品或本階,文武百官都擁有散位、本品,是隨人走的,不論幹什麽都是不變的。職事官隨個人的才能錄用,遷徙不定;本品則依對官吏勞績的考核而穩步上升。
在入仕之初,官員首先獲得的是本品;在任滿解職的時候,這本品依然維係著官員個人的身份地位;在授予職事官時,本品的高低是必須考慮的因素。
比如散官似軍銜,決定的是級別和待遇問題;職事官則似軍職,決定的是權力和義務的問題。
這讓李沂很興奮,不說做不做太子,最起碼不用呆在皇宮坐以待斃,出去有府第了,總能想到辦法,畢竟活下去才是第一條。
也是這一年,太皇太後郭氏崩於興慶宮。朝野上下一片嘩然!
這位郭太皇太後可是唐憲宗的嫡妻郭貴妃,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前前後後經曆了八個皇帝,五次位居皇太後或太皇太後之尊。
她是唐德宗的外甥女,唐順宗的表妹兼兒媳婦,唐憲宗的表姑兼結發妻子,她是唐穆宗的母親,後來又曆經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四朝,地位相當尊貴之極。
光叔對於生母鄭太後孝養至誠,親奉在宮內。此時宮中除了鄭太後以外,還有兩位太後。一位是文宗生母積慶太後蕭氏,另一位是當年鄭太後曾經服侍過的郭貴妃,郭氏在其子穆宗登基後成為太後,孫子敬宗登基後又成為太皇太後。
郭氏自被穆宗尊為太後起,一直以來都是唐朝皇室的母儀代表,不論郭氏與每位皇帝之間親疏與否,郭氏一直都受到每位皇帝的尊敬與孝養,即使敬宗、文宗各自尊生母為太後,對於郭氏的孝養依然如舊。
但是光叔登基後,因生母鄭太後曾為郭太皇太後當年的侍女,主仆關係並不好,兩人之間素有舊怨,連帶著光叔也對郭太皇太後有所疏遠,因此相較於先前諸帝,光叔對郭太皇太後的孝養較為疏薄,引起郭太皇太後的不悅。
因對光叔的禮薄不滿,故鬱鬱不樂,郭氏與幾名侍從登臨勤政樓,準備跳樓自盡,左右侍從趕緊攔住。但這件事還是在宮內傳開,多數人認為是光叔不孝所至。光叔聽聞郭太皇太後跳樓一事後,非常憤怒。當晚,郭太皇太後在興慶宮突然暴崩身亡。
朝野上下一致認為,郭太皇太後是被光叔派人毒死的。因為,下毒是唐代消滅仇敵的慣用手法,因此,誰又能否認,郭太皇太後之死與光叔毫無關係呢?當然,這是私下聊聊。
李沂以前隻在電視劇裏看到過後妃爭寵,他現在可是親眼目睹了宮闈鬥爭,不得不讓人感慨!
史書後妃傳中列有大唐皇後二十六人、妃嬪十人,還有見於史書的女子約六十人。傳中的三十六個後妃,有十五個結局淒慘。九個死於政敵毒手,兩個死於爭寵,兩個失蹤,一個自殺,一個獲罪而死。
宮闈鬥爭占了半數,後妃們這一生,何其可笑,何其可悲,又何其可歎!
後宮佳麗三千,有得意的,自然就有失意的,妒嫉、孤獨、憂愁、煩惱,命運莫測,惴惴不安,惶惶不可終日,坐在高座上的後妃們被這種種情緒所圍擾,為了安享天年,叫她們如何不爭不鬥?
妃嬪互相之間勾心鬥角,卻又持著底線不傷人,爭風吃醋,謀取皇帝的寵愛。
例如武則天。那純粹是血淋淋的屠殺,當然這種情況往往是皇帝已經死了,或是皇帝太懦弱受製於後妃,或是後妃太得寵,皇帝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最怕的就是有計謀的爭鬥,甚至是政治鬥爭的延伸,這樣的方式有很多,口蜜腹劍、勾結外臣、利用巫術、借刀殺人、冤獄陷害。多數時候,宮闈鬥爭不僅僅是女人之間爭個寵那麽簡單,而是政治上的一種鬥爭。
參與進來的人何止嬪妃本人?宦官、外臣、長公主、皇帝奶媽都有可能是宮鬥的主角。這完全已經不是後妃間的相鬥了,而是後妃與第三方勢力在爭鬥。
後宮風雲著實令人無比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