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和煦,天朗氣清。


    馬家莊的養殖場,種植場和鐵匠鋪分布在馬家莊的三個角落。


    相互之間距離甚遠。


    一行人的第一站便是參觀養殖場。


    五個養豬場分布在一片低矮的丘陵上。


    這裏平坦幹燥且背風向陽,王剪看了很多地方最終選在這裏。


    不遠處還有一口水井,不用擔心牲畜飲水的問題。


    負責養豬場的幾名女子,見到王剪等人過來,紛紛恭敬地打了一個招唿,拘謹地站著不敢輕動。


    有甲士保護的,肯定不是小官。


    龍門縣的馬縣令,可是恭敬地站在那人身後呢!


    王剪朝她們揮手說道“不用管我們,各自忙去。”


    幾個女子這才放心地繼續做事,割豬草、煮豬食、打掃豬舍......


    女子身穿灰色和藍色的短袖和七分褲,看起來清爽幹練。


    房玄齡一肚子的好奇,隻是心心念閹割後的小豬,也沒多問。


    房玄齡幾人走到一個豬舍前,看到豬舍裏左右對稱分了十個柵欄,每個柵欄裏有五隻小豬。


    “為何把豬分開圈養?”房玄齡好奇問道。


    王剪指著趴在地上睡覺的豬崽,笑著解釋起來。


    “房相,這些小豬都是從各州縣買來的,把同體型的豬放一起,不會輕易打架爭食。”


    “豬分欄養,防止出現豬瘟時,讓其他健康豬染上豬瘟。”


    王剪跨進豬舍裏,抓起一隻胖乎乎,正唿唿大睡的小豬。


    費力舉起來,朝房玄齡三人說道。


    “房相,閹割後的豬,性情比較溫順,吃飽了就睡。”


    “這頭豬一個半月左右,已經有十來斤,一身都是瞟。”


    眼見為實。


    這些白白胖胖的小豬,完全證明了閹割之法的妙用。


    緊接著王剪又帶他們看了養雞場和養鴨場。


    七個養雞場在旁邊的小山丘上,這個點都躲在林中避暑。


    養鴨場安置在山穀裏,四個鴨場的四周都用籬笆圍住,中間都挖了一個大水坑,裏麵注滿了水。


    這群鴨子在水裏嘎嘎嘎地遊泳。


    房玄齡拍了拍王剪的肩膀,一臉的欣慰。


    “馬家莊有此成績,是花了大功夫,大心思做出來的。”


    看完養殖場,第二站則是鐵匠鋪。


    鐵匠鋪在村子後山的山腳下,這裏比較安靜私密。


    二十個鐵匠鋪的屋頂,正冒著煙霧。


    王剪帶他們看了一個,用傳統之法鍛造打井工具的鐵匠鋪。


    裏麵的溫度很高,像火爐一般灼熱,再加上裏麵的打鐵師傅在乒乒乓乓敲打鐵管。


    幾人也沒走進去,在門口看一下便去下一個地方。


    在房玄齡眼裏,馬家莊的鐵匠鋪不管是規模,還是冶煉技術,都遠不及官家的。


    打造些簡單的農具倒是沒問題。


    要是王剪帶他去看老鐵頭周邊的幾個鐵匠鋪,房玄齡的心裏就不會是這個想法。


    種植場分布在幾塊地方。


    王剪帶他們到最近的種植場,拐過一條狹長的山道便走到。


    田地打理的整整有條,像藝術品一般。


    一群和養殖場的人一樣穿著的女子,嘴裏哼著歌曲,挑著一擔水給新菜地澆水。


    這群年輕的女子的歌聲悠揚,清脆,讓幾人駐足聆聽了許久。


    “遠處蔚藍天空下


    湧動著金色的麥浪


    就在那裏曾是你和我


    愛過的地方”


    山風吹過,已經金黃的麥穗,一起一伏,麥浪滾滾,麥香飄飄。


    “好曲!”


    房玄齡第一次聽馬家莊的人唱歌,有些意猶未盡,不住地誇讚。


    “窺一斑而知全豹,王小兄弟既精通詩詞歌賦,又是器具巨匠,還懂農活養殖!真是個治國安邦的棟梁之材!”


    房玄齡拍著王剪的肩膀,滿意地說道。


    一直沒有收徒想法的房玄齡,在這一瞬間產生收王剪為衣缽傳人的衝動。


    房玄齡恨不得立刻把王剪帶迴長安,生怕這塊璞玉受到損傷,也怕被其他人捷足先登。


    “房相過譽了,小子略懂的終究是小道,像您這樣定國安邦的謀士,和牛將軍那樣開疆守土的戰將,才是國之柱石。”


    王剪朝房玄齡雙手抱拳,欽佩地說道。


    沒有人不喜歡被拍馬屁。


    沉浮官場多年的房玄齡,也心情大好起來,撫著須哈哈笑起來,直說小滑頭。


    一直默默服務,寡言少語的馬周,對王剪的評價又高了起來。


    原本他把王剪放在跟他同一高度,今日過後,他已經不敢想象王剪未來取得的高度了。


    他已經記不清,這是房相第幾次拍王剪的肩膀。


    驕陽似火,酷暑難耐。


    一行人站在大樹底下乘涼。


    偶爾吹來的陣陣山風,讓人沁透心扉。


    一身袍衫的房玄齡熱的汗流浹背,他用袖口擦著額頭上的汗珠,詢問道。


    “王小兄弟,她們穿的新服裝,也是出自你的手筆吧?”


    王剪點了點頭“咱們老百姓幹的都是流汗的粗活,平時披著大褂酷熱難耐,況且長袖子幹活不利索,也不耐髒。”


    “馬家莊所有人都換穿這種新式服裝,小子今日接待幾位貴客,才穿上袍衫。”


    王剪也熱的不行,裏麵的衣服已經被汗打濕。


    “盛名之下無虛士,恐怕同齡中人,無人能與你相提並論。”


    房玄齡負手而立,打量著馬家莊,忽然發出這樣的感慨。


    王剪趕緊謙虛迴答“房相過譽了,小子也是一平凡百姓,都是靠大家齊心協力實現的。”


    “馬家莊所有東西的革新,都需要很多人的配合,不管是新樣式服裝還是漚肥之法。”


    “我隻是動動嘴提出這個想法,由格物院的人去研討,並把它做出來。”


    “何為格物院?”


    又是一個新的東西,房玄齡一下來了興趣。


    小小的馬家莊,到底還藏著多少好東西?


    一會蹦出一個新詞,新技術。


    真他娘的刺激!


    “格物院,是馬家莊研發新器具、新技術的一個部門。”


    “做出的新器具和新技術,能提高效率,給人帶來方便。”


    了解清楚後,房玄齡撫須沉吟道。


    “王小兄弟,你說的這個格物院,和工部倒有些相似,掌土木水利工程,以及屯田和官府手工業之政令。”


    “可惜,這種方式隻適用於馬家莊。”


    房玄齡的感慨不無道理。


    格物院的核心,在於王剪這個領頭羊。


    沒有他提出研討方向,掌控大局,一般人根本實現不了。


    殊不知六部之一的工部,人才濟濟,手下能工巧匠無數。


    主管的工部尚書可是正三品的大牛。


    可以說要錢有錢,要人有人。


    沒有王剪這樣天馬行空思維的領頭人,多年來工部也是按部就班,製作古人傳下的具物。


    王剪很清楚,如果不是有數千年年來,一代又一代人的推陳出新,後世的他也不會知道這麽多。


    發明創造的前提在教育,在社會的發展進程。


    一群大字不識一個的人,在沒有輔佐工具,也沒有圖書古籍參考的情況下。


    別說發明創造了,腦子裏連遐想都沒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別鬧我隻想發財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蝸牛爬啊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蝸牛爬啊爬並收藏大唐:別鬧我隻想發財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