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藝人眉飛色舞,說唱段的初識便是入話的起興。
“上迴說道,傅生雲舒殿試不中,名落孫山,並無顏麵告辭迴家,置酒與楚先生話別,反被楚先生三言兩語勸得投筆從戎,入行伍後,擬定今日啟程,隨衛將軍麾下趕赴遼東……”說到此處,那先生起調兒而唱,聽調兒門,頓挫間的律正合了“沁園春”。
明明是蔣溪竹先進的茶樓門,奈何蔣丞相一介書生,實在擠不過這火爆的行情,站在門口瞧著眾人來來往往,擔心擠了這個碰了那個,愣是君子得寸步難行。
倒是李承祚熟門熟路入鄉隨俗,摩肩接踵的人群愣是讓他辟出了一條縫,不分青紅皂白抓著蔣溪竹就往裏衝,眼疾手快的搶了個二樓臨欄杆的位置,轉頭兒朝蔣溪竹笑出了一臉的春、風。
這些尋樂子的地方,這沒正形的皇帝一向比蔣溪竹熟的多,蔣丞相尚在這魚龍混雜的地方束手束腳,一身清貴傲然的賢者風骨與周遭的嘈雜格格不入,而李承祚已經興致勃勃地叫上了一壺據說是明前的毛峰,嗑著瓜子兒搖著扇子,就著樓下說得口沫橫飛話本子聽了個興衝衝。
真是傻不錯兒外加不知愁。
蔣溪竹懶得跟他搭茬兒,幹脆默不作聲的喝茶,剛抿了一口,就有點兒皺眉——此地散客常來常往,拿出來待人的從來不是什麽好茶葉,漱口都嫌味道澀,皇帝居然也是個窮就乎不講究,蔣溪竹實在想不明白,李承祚是怎麽能在喝慣了八百裏加急的凍頂烏龍後,還把這漱口水喝的津津有味的。
就在丞相楞了會兒神兒的功夫,李承祚這不講究的皇帝已經蝗蟲過境一樣的磕光了一盤兒瓜子兒,不像個天子反倒像倉庫裏的大耗子精轉世,蔣溪竹無語地從那裏外幹淨的瓷碟兒裏瞧出李承祚餓了的事實——也是,中午沒吃飽,又可著京城浪了一下午,胃裏就算不變成個無底洞,起碼也得是個天坑。
李承祚嘴邊沒了嚼頭兒,卻並不想鬆快精神,一揚手高喊了一聲招唿來夥計,挑挑揀揀的要了一包兒五香花生,一邊兒聽話本一邊兒吃,捏花生的聲音嘎嘣脆,紅色的花生皮兒叫他拈的滿桌子都是,如此吃了幾個,冷不丁拈了一顆,轉手就塞進了蔣溪竹的嘴裏。
蔣丞相下意識張嘴就吃了進去,一邊兒嚼著酥香的花生,一邊兒迴想他府上的情景,琢磨著他舅舅跟他爹是不是已經被皇帝那一番在飯桌上的“不賞臉”嚇哭了。
“醉花陰”裏麵鬧哄哄的,即使說的是他喜歡的本子,蔣溪竹也全然沒有聽段子的心情,直到那說書人說完了這段兒,才後知後覺的準備著聽兩耳朵,不料一抬眼,正好對上了李承祚剛從台上轉迴來的一對桃花眼。
這還真是有點兒本末倒置,蔣溪竹想,他這推崇備至的人聽不下去,話裏話外看不上這書的人反倒聽的熱火朝天,口頭嫌棄,舉止倒是挺正直。
《鳳凰樓》講的是一個自負有經天緯地之才,卻懷才如懷哪吒怎麽也遇不到伯樂的書生的故事,此人曆經挫折毫不氣餒,最後另辟蹊徑,建立了一個上至皇親國戚、下至江湖草莽皆肯為之驅使的組織,名為“鳳凰樓”,最後實現了他的“理想抱負”。
這個故事聽著,有點兒像謀反——這也是蔣溪竹納悶兒為什麽李承祚作為一個皇帝,居然沒禁了這書的原因。
說書人正講到書生落第那一段兒。
“扮官做賊,異想天開。”李承祚信手又一次捏開了花生,動作行雲流水,顯然在這市井之地作這幅及時行樂的紈絝形容早已不是一次兩次,“聽聽這段兒說的,覺得滿腹經綸也治不好天下,所以投筆從戎去和遼東的契丹人較勁,你說契丹那群傻蠻子招他惹他了?人家冤不冤……再說了,你看他還沒殺出點兒成績就覺得自己是運籌帷幄的第一謀臣,要我說,這不叫叱吒風雲,這叫不學無術。”
蔣溪竹:“……”
滿京皆知,昔日的太子如今的皇帝才是“不學無術”這一群體的扛把子。
蔣丞相實在沒想到,這仿佛沒了盼頭的“三十年河西”居然真的轉到了李承祚那頭兒——居然有人能落他老人家如此一句切身之評,這寫出《鳳凰樓》的“三變居士”也是何其有幸,該不枉此生了。
蔣溪竹被皇帝這不怕開水燙的風範硬生生折磨出了枯槁的形容,總覺得自己遲早要累死在這朝廷上方全他“死而後已”的平生之誌。
有這麽個主子,滿朝文武都不容易,蔣丞相悠悠一聲歎氣,決定過了清明寒食,上個折子跟李承祚商議商議,給滿朝同僚漲點兒俸祿,權當安慰他們那寢食難安的肉、體與心靈。
“醉花陰”中的旁人可不管官居高位的蔣丞相如何憂心社稷關愛下屬,一眾俗人百姓,有樂兒就識,有熱鬧就湊,說書人方才說完一折,架不住滿堂喊“好”喊得震天響,被掌櫃千催萬請,勉為其難的反了場。
人群見那說書先生迴來,激動的聲音幾乎要掀翻了廳堂頂。
蔣溪竹被這沸反盈天的聲音驚了醒,下意識去看那說書藝人站的台上。
眼光掃出的同時,餘光卻見李承祚捏著花生碎殼兒的手微不可查地停滯了一瞬,隨後他那修長的手指一彈,信手將那隻剩下仁兒的花生彈了出去,隨即皺起了他那兩道遠山一般的眉道:“這聲音……”
周遭太亂,蔣溪竹沒聽清他說了什麽,剛想去問,提起來的一口中氣到底沒壓過沸反盈天的人群,耳邊亂哄哄的聲響頃刻就把整個“醉花陰”淹沒了進去。
樓下的茶客視線一致,目不轉睛的盯著台上。
琴師的弦樂與鑼鼓相合著奏響,鏗鏘之聲蓋過了滿堂,幾個琴師低著頭,像是見慣了天下間的熱鬧,一片喧嘩之中唯他門靜默如孤立山寺淒晚。
台前燈後,不是人間豔華。
說唱藝人緩了一口氣,合著樂聲起調兒而唱,嗓是好嗓,曲是好曲,唱法兒卻自成一家,蔣溪竹在一篇紛擾魔音之中聽了三句,才辨別出那是一闕“鶴衝天”的調子。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遊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這一曲本是開場,“醉花陰”中燈火輝煌,比白晝還多了幾份奢靡的光亮,燈紅酒綠之中透著一股子莫名的醉生夢死,不知不覺就讓人眩暈了光華。
蔣溪竹在那明光之中迷了眼,心裏無端生出幾分心悸地荒唐,而台上唱句未斷,不等停頓就婉轉清音出了後半場。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藝人的嗓調兒刻意用了過高的高腔兒,使得這原本呢喃的詞曲平白多了幾分仿佛能穿透迷霧的力量,娓娓道來的抑憤陡然化作了帶著戾氣一般的哀怨,纏綿的拉扯陡然鋒利如刀。
蔣溪竹被他唱的心裏一頓,不舒服地皺了皺眉,那“唱”字的餘音還未落,他卻仿佛被那挑高的腔調劈開了混沌的心室,尖銳地感受到了一絲奇異的疼,然而沒等他明白那是什麽,被一束白光刺得渾身上下陡然一個激靈。
隻見樓下台上,那身形沉穩的說書藝人驟然向二樓望來,突然小帽一摘,方才還笑容和煦的臉上猝然之間轉化成了滿是殺意的兇光,手中做台上擬物用的白扇麵兒折扇猝然張牙舞爪地露出了真容——扇骨非竹,而是堅硬冰涼的冷鐵,一展一轉的時候,淒厲地折射了“醉花陰”中上上下下刺眼的寒芒。
那是同一瞬間的事,那“說書人”暴起的同時像是同時牽動了牽線傀儡的傀儡絲,他身後那一眾樂俑一般的樂師動作整齊劃一地抱琴起身,琴音鏘然破空,仿佛有形一般隨著那“說書人”同手同腳地劃破了“醉花陰”醉生夢死的奢靡沉醉。
殺機崩現!
所有人在目睹這一變故的同時都愣了,隨後有反應快的立刻明白了過來,尖叫著奪路而逃。
有一個就有更多個,方才聽書聽得津津有味的人群,被這位“嗷”的一嗓子帶動了充沛的逃亡情緒,人堆裏像是耗子窩兒裏混進了貓,一眾人等稀裏糊塗地驚慌四散慌不擇路,叫喊聲、吵嚷聲混雜著桌椅板凳被踢倒的劈裏啪啦之聲,瞬間充斥了整個茶樓。
“醉花陰”裏瞬間亂作了一團,唯有台上那一眾彈著破空而哀厲琴聲的琴師們依然不動如山,指下十麵埋伏之音,像是給一場好戲開的無雙序幕。
二樓之上的人大多順著樓梯跑的稀裏慌張,恐怕在那“說書人”的眼裏,天啟皇帝這個金燦燦的目標像禿子腦袋上的虱子一樣閃耀,挾持著寒鐵腥鏽之氣的殺招直奔李承祚而來,一絲猶豫偏頗都無。
這是早有預謀的行刺!他們是奔李承祚來的!
蔣溪竹從頭冷到了腳,下意識去護李承祚,卻護了個空,反被李承祚拍案而起一把鉗住手腕,一拽攔在身後。
“君遲,別逞能。”李承祚背對蔣溪竹,卻帶著他頃刻之間向後撤開了數丈,以手中那中看不中用的金邊兒扇子為“劍”,一招兒攔住了轉瞬就追到眼前的冷鐵扇刀。
蔣溪竹被他一句話說愣了,光顧著悔恨自己百無一用是書生,根本沒看懂他手下拆招兒的精準利落。
李承祚並不與步步緊逼的刺客硬抗,護著蔣溪竹一路退至牆角兒,當胸一腳將那招招殺意的“說書人”踹得後退了七八步。
“來者何人?”李承祚低喝一聲,語氣卻不太正經,以至於絲毫沒有威脅性,反而像作死的挑釁,“朕才不沾稀裏糊塗的人命,報上名來,等你化成灰了,朕也好賞你這刺殺過皇帝的殊榮。”
蔣溪竹:“……”
“上迴說道,傅生雲舒殿試不中,名落孫山,並無顏麵告辭迴家,置酒與楚先生話別,反被楚先生三言兩語勸得投筆從戎,入行伍後,擬定今日啟程,隨衛將軍麾下趕赴遼東……”說到此處,那先生起調兒而唱,聽調兒門,頓挫間的律正合了“沁園春”。
明明是蔣溪竹先進的茶樓門,奈何蔣丞相一介書生,實在擠不過這火爆的行情,站在門口瞧著眾人來來往往,擔心擠了這個碰了那個,愣是君子得寸步難行。
倒是李承祚熟門熟路入鄉隨俗,摩肩接踵的人群愣是讓他辟出了一條縫,不分青紅皂白抓著蔣溪竹就往裏衝,眼疾手快的搶了個二樓臨欄杆的位置,轉頭兒朝蔣溪竹笑出了一臉的春、風。
這些尋樂子的地方,這沒正形的皇帝一向比蔣溪竹熟的多,蔣丞相尚在這魚龍混雜的地方束手束腳,一身清貴傲然的賢者風骨與周遭的嘈雜格格不入,而李承祚已經興致勃勃地叫上了一壺據說是明前的毛峰,嗑著瓜子兒搖著扇子,就著樓下說得口沫橫飛話本子聽了個興衝衝。
真是傻不錯兒外加不知愁。
蔣溪竹懶得跟他搭茬兒,幹脆默不作聲的喝茶,剛抿了一口,就有點兒皺眉——此地散客常來常往,拿出來待人的從來不是什麽好茶葉,漱口都嫌味道澀,皇帝居然也是個窮就乎不講究,蔣溪竹實在想不明白,李承祚是怎麽能在喝慣了八百裏加急的凍頂烏龍後,還把這漱口水喝的津津有味的。
就在丞相楞了會兒神兒的功夫,李承祚這不講究的皇帝已經蝗蟲過境一樣的磕光了一盤兒瓜子兒,不像個天子反倒像倉庫裏的大耗子精轉世,蔣溪竹無語地從那裏外幹淨的瓷碟兒裏瞧出李承祚餓了的事實——也是,中午沒吃飽,又可著京城浪了一下午,胃裏就算不變成個無底洞,起碼也得是個天坑。
李承祚嘴邊沒了嚼頭兒,卻並不想鬆快精神,一揚手高喊了一聲招唿來夥計,挑挑揀揀的要了一包兒五香花生,一邊兒聽話本一邊兒吃,捏花生的聲音嘎嘣脆,紅色的花生皮兒叫他拈的滿桌子都是,如此吃了幾個,冷不丁拈了一顆,轉手就塞進了蔣溪竹的嘴裏。
蔣丞相下意識張嘴就吃了進去,一邊兒嚼著酥香的花生,一邊兒迴想他府上的情景,琢磨著他舅舅跟他爹是不是已經被皇帝那一番在飯桌上的“不賞臉”嚇哭了。
“醉花陰”裏麵鬧哄哄的,即使說的是他喜歡的本子,蔣溪竹也全然沒有聽段子的心情,直到那說書人說完了這段兒,才後知後覺的準備著聽兩耳朵,不料一抬眼,正好對上了李承祚剛從台上轉迴來的一對桃花眼。
這還真是有點兒本末倒置,蔣溪竹想,他這推崇備至的人聽不下去,話裏話外看不上這書的人反倒聽的熱火朝天,口頭嫌棄,舉止倒是挺正直。
《鳳凰樓》講的是一個自負有經天緯地之才,卻懷才如懷哪吒怎麽也遇不到伯樂的書生的故事,此人曆經挫折毫不氣餒,最後另辟蹊徑,建立了一個上至皇親國戚、下至江湖草莽皆肯為之驅使的組織,名為“鳳凰樓”,最後實現了他的“理想抱負”。
這個故事聽著,有點兒像謀反——這也是蔣溪竹納悶兒為什麽李承祚作為一個皇帝,居然沒禁了這書的原因。
說書人正講到書生落第那一段兒。
“扮官做賊,異想天開。”李承祚信手又一次捏開了花生,動作行雲流水,顯然在這市井之地作這幅及時行樂的紈絝形容早已不是一次兩次,“聽聽這段兒說的,覺得滿腹經綸也治不好天下,所以投筆從戎去和遼東的契丹人較勁,你說契丹那群傻蠻子招他惹他了?人家冤不冤……再說了,你看他還沒殺出點兒成績就覺得自己是運籌帷幄的第一謀臣,要我說,這不叫叱吒風雲,這叫不學無術。”
蔣溪竹:“……”
滿京皆知,昔日的太子如今的皇帝才是“不學無術”這一群體的扛把子。
蔣丞相實在沒想到,這仿佛沒了盼頭的“三十年河西”居然真的轉到了李承祚那頭兒——居然有人能落他老人家如此一句切身之評,這寫出《鳳凰樓》的“三變居士”也是何其有幸,該不枉此生了。
蔣溪竹被皇帝這不怕開水燙的風範硬生生折磨出了枯槁的形容,總覺得自己遲早要累死在這朝廷上方全他“死而後已”的平生之誌。
有這麽個主子,滿朝文武都不容易,蔣丞相悠悠一聲歎氣,決定過了清明寒食,上個折子跟李承祚商議商議,給滿朝同僚漲點兒俸祿,權當安慰他們那寢食難安的肉、體與心靈。
“醉花陰”中的旁人可不管官居高位的蔣丞相如何憂心社稷關愛下屬,一眾俗人百姓,有樂兒就識,有熱鬧就湊,說書人方才說完一折,架不住滿堂喊“好”喊得震天響,被掌櫃千催萬請,勉為其難的反了場。
人群見那說書先生迴來,激動的聲音幾乎要掀翻了廳堂頂。
蔣溪竹被這沸反盈天的聲音驚了醒,下意識去看那說書藝人站的台上。
眼光掃出的同時,餘光卻見李承祚捏著花生碎殼兒的手微不可查地停滯了一瞬,隨後他那修長的手指一彈,信手將那隻剩下仁兒的花生彈了出去,隨即皺起了他那兩道遠山一般的眉道:“這聲音……”
周遭太亂,蔣溪竹沒聽清他說了什麽,剛想去問,提起來的一口中氣到底沒壓過沸反盈天的人群,耳邊亂哄哄的聲響頃刻就把整個“醉花陰”淹沒了進去。
樓下的茶客視線一致,目不轉睛的盯著台上。
琴師的弦樂與鑼鼓相合著奏響,鏗鏘之聲蓋過了滿堂,幾個琴師低著頭,像是見慣了天下間的熱鬧,一片喧嘩之中唯他門靜默如孤立山寺淒晚。
台前燈後,不是人間豔華。
說唱藝人緩了一口氣,合著樂聲起調兒而唱,嗓是好嗓,曲是好曲,唱法兒卻自成一家,蔣溪竹在一篇紛擾魔音之中聽了三句,才辨別出那是一闕“鶴衝天”的調子。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遊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這一曲本是開場,“醉花陰”中燈火輝煌,比白晝還多了幾份奢靡的光亮,燈紅酒綠之中透著一股子莫名的醉生夢死,不知不覺就讓人眩暈了光華。
蔣溪竹在那明光之中迷了眼,心裏無端生出幾分心悸地荒唐,而台上唱句未斷,不等停頓就婉轉清音出了後半場。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藝人的嗓調兒刻意用了過高的高腔兒,使得這原本呢喃的詞曲平白多了幾分仿佛能穿透迷霧的力量,娓娓道來的抑憤陡然化作了帶著戾氣一般的哀怨,纏綿的拉扯陡然鋒利如刀。
蔣溪竹被他唱的心裏一頓,不舒服地皺了皺眉,那“唱”字的餘音還未落,他卻仿佛被那挑高的腔調劈開了混沌的心室,尖銳地感受到了一絲奇異的疼,然而沒等他明白那是什麽,被一束白光刺得渾身上下陡然一個激靈。
隻見樓下台上,那身形沉穩的說書藝人驟然向二樓望來,突然小帽一摘,方才還笑容和煦的臉上猝然之間轉化成了滿是殺意的兇光,手中做台上擬物用的白扇麵兒折扇猝然張牙舞爪地露出了真容——扇骨非竹,而是堅硬冰涼的冷鐵,一展一轉的時候,淒厲地折射了“醉花陰”中上上下下刺眼的寒芒。
那是同一瞬間的事,那“說書人”暴起的同時像是同時牽動了牽線傀儡的傀儡絲,他身後那一眾樂俑一般的樂師動作整齊劃一地抱琴起身,琴音鏘然破空,仿佛有形一般隨著那“說書人”同手同腳地劃破了“醉花陰”醉生夢死的奢靡沉醉。
殺機崩現!
所有人在目睹這一變故的同時都愣了,隨後有反應快的立刻明白了過來,尖叫著奪路而逃。
有一個就有更多個,方才聽書聽得津津有味的人群,被這位“嗷”的一嗓子帶動了充沛的逃亡情緒,人堆裏像是耗子窩兒裏混進了貓,一眾人等稀裏糊塗地驚慌四散慌不擇路,叫喊聲、吵嚷聲混雜著桌椅板凳被踢倒的劈裏啪啦之聲,瞬間充斥了整個茶樓。
“醉花陰”裏瞬間亂作了一團,唯有台上那一眾彈著破空而哀厲琴聲的琴師們依然不動如山,指下十麵埋伏之音,像是給一場好戲開的無雙序幕。
二樓之上的人大多順著樓梯跑的稀裏慌張,恐怕在那“說書人”的眼裏,天啟皇帝這個金燦燦的目標像禿子腦袋上的虱子一樣閃耀,挾持著寒鐵腥鏽之氣的殺招直奔李承祚而來,一絲猶豫偏頗都無。
這是早有預謀的行刺!他們是奔李承祚來的!
蔣溪竹從頭冷到了腳,下意識去護李承祚,卻護了個空,反被李承祚拍案而起一把鉗住手腕,一拽攔在身後。
“君遲,別逞能。”李承祚背對蔣溪竹,卻帶著他頃刻之間向後撤開了數丈,以手中那中看不中用的金邊兒扇子為“劍”,一招兒攔住了轉瞬就追到眼前的冷鐵扇刀。
蔣溪竹被他一句話說愣了,光顧著悔恨自己百無一用是書生,根本沒看懂他手下拆招兒的精準利落。
李承祚並不與步步緊逼的刺客硬抗,護著蔣溪竹一路退至牆角兒,當胸一腳將那招招殺意的“說書人”踹得後退了七八步。
“來者何人?”李承祚低喝一聲,語氣卻不太正經,以至於絲毫沒有威脅性,反而像作死的挑釁,“朕才不沾稀裏糊塗的人命,報上名來,等你化成灰了,朕也好賞你這刺殺過皇帝的殊榮。”
蔣溪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