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屋內當即有數位村民迅速圍攏到祝三齊的身旁,目光聚焦於他麵前的書籍,卻無人上手翻動。


    祝明月曾私下問過婆媳倆,兩個李子村有多少人讀過書。


    王翠翠在村裏待的年頭長,對於村裏的情況了如指掌。別說讀書,她連哪些人認字都能一個個全報出來。兩個村莊加起來,上百戶人家,數百口人,真正識字的卻寥寥無幾,不足一手之數。


    以李東、李西村的地理位置,日子怎麽都稱不上難過。那些更偏僻的地方,說不定全村睜眼瞎。


    李四海的手不自覺地攥緊,掌心沁出細密的汗珠。他緊張地在袍子上反複擦拭,最終還是未能鼓起勇氣去觸碰那些書籍。他的目光無意間掠過最上層的一本書,封皮似曾相識,似乎與孫輩啟蒙時所用的書本頗為相似。


    李啟祥滿懷激動轉身麵向祝明月,急切地問道:“祝娘子,依你看,是個什麽章程?”


    祝明月淡定道:“依我淺見,先修幾間小屋子,先生住一間,餘下的做課堂。兩個村裏不分男女老少,都可以去學識字、算數。”


    這所坐落在村裏的小學堂,並非啟蒙,而是掃盲。


    沒看祝明月隻帶了書籍,沒有筆墨嗎?學字用沙盤即可。


    《三字經》外的其他書,都隻是裝點門麵的東西。隻待學生有更高的追求後,才可能派上用場。


    祝明月掃視屋內屋外的人群,強調,“我的意思是,無論是小娘子,還是在場或不在場的姐妹、嫂子、嬸子,都可以去學。任何人不得阻攔。”


    祝明月強勢,在場沒有人會不合群地跳出來非議這不符合規矩,至少明麵上是如此。


    畢竟,出錢的是大爺,誰也不想得罪這位財大氣粗的貴人。


    隻有一個中年婦人不安地將頭發攏到耳後,低聲問道:“我們學這些有用嗎?”


    富貴人家,子弟讀書被視為理所當然。李開德家剛剛嶄露頭角,也將女孩送去讀書,這足以說明讀書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隻是,對於女子讀書的好處,村民們卻一時難以想通。


    威逼之後,便是利誘。


    祝明月淺笑道:“長安一些作坊、店鋪招女工,做得好一樣能當管事、大掌櫃。想出頭,至少得認字,看得懂賬冊、文書。”


    說著,微微向左側一指,“我身邊這位程娘子便是如此。”


    程珍玉心領神會,向眾人微微點頭示意。


    李子村的人原以為祝三齊是個大管事,畢竟隨隨便便就敲定一筆幾百畝地的買賣。


    但從祝明月等人進村後,祝三齊無論站還是坐都在程珍玉之後,地位一目了然。


    身份高下,不用到齊地,在關中就能分辨清楚。


    祝明月沒說,那些招收女工的作坊、店鋪,多是她旗下的產業。既然不曾延伸到武功,也就點到即止,免得李子村以為她“拐帶”婦女。


    祝明月用更加現實的理由“誘惑”眾人,“女子識字與否,嫁人的前程大不一樣。往後教導兒女也會更加順手。”


    “再者,識字會算賬,說不定將來真能主內,把著全家的賬呢!”


    李東、李西聚族而居,雜姓極少,意味著村裏出生的女孩大多姓李,同姓不婚,總是要外嫁的。


    一個悶頭做事的小媳婦和一個主持中饋的當家娘子。過的日子天差地別,能給娘家的迴饋也截然不同。


    李啟祥在一旁連忙附和道:“還是祝娘子說得在理!”


    隻是心中暗自嘀咕,她一個未婚娘子,說起嫁人如此坦蕩,且時時刻刻想著“當家做主”,著實讓人心裏有些奇怪。但結合她的做派,並不難理解。


    說完女人的益處,祝明月一碗水端平,也得提提小學堂對男人的好處。


    比如進城做工更方便,比如朝廷不定期開科舉,讀書好一樣可以做官。


    實則祝明月心裏清楚得很,哪怕往後科舉常態化,兩個李子村二十年內也出不了一個科舉進士。


    如果是像杜喬一樣的舉進士,他們或許連舉薦的資格都拿不到。


    但香餌就是要這般掛在前頭,才能激發人們奮鬥的動力。


    祝明月深知大多數人天性懶惰,居住在村裏的人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規律,好不自在,強逼他們讀書,隻是平添痛苦。


    所以祝明月對他們隻是順口帶過,真正的重點是那些小孩子。


    勸學的法寶,無非是考考考。考核之餘,更有獎勵。


    祝明月不想等這陣熱度之後,小學堂陷入停滯,荒草環繞。


    她希望是一個良性循環,哪怕隻是《三字經》的循環。


    祝明月和李啟祥簡單討論幾句方案,村裏的主事人進來,道是吉時已到,可以開席了。


    既然是流水席,那麽巳時開席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祝明月去內間理了理衣裙發飾,準備出去敬酒。


    李啟祥則趁著這個空當,趕緊吩咐家人去辦幾件事。


    此時正值初春時節,今日難得是個有暖陽的好天氣。隨著日頭漸高,村中的空地上,一張張大小不一地桌子錯落有致地鋪開。


    桌上各式農家菜肴琳琅滿目,既有山野間的清新野菜,也有河中捕撈的鮮魚活蝦,更有村民們自家飼養的雞鴨鵝肉,香氣撲鼻,令人垂涎欲滴。


    流水席正式開始了,參與宴席操辦的村民身著最體麵的衣裳,穿梭於席間,將一盤盤熱騰騰的美食送至每張桌前。


    孩童們興奮地在桌旁嬉戲,偶爾被大人捉住,塞上一塊剛出鍋的米糕,笑得合不攏嘴。老人們則圍坐一起,品著米酒聊著家常。


    現在最熱門的話題,自然是祝明月剛才提議在村中修建學堂,讓兩個村的人都能去讀書的事情。


    村民對此認知尚且懵懂,但那些應邀或者不請自來的大戶卻被祝明月的大手筆嚇得不輕。


    哪怕細聽下來,隻是認字算數,並非正經的啟蒙,投入亦不容小覷。


    但對祝明月而言,賬不是這麽算的。她隻需投入幾間小房子,每年支付一筆束修,以及一部分勸學獎品,就能穩固一個基本盤,劃算得很。


    難的是找到一個能承擔如此龐大工作量的教書先生。


    這種難事,自然是交給地頭蛇李啟祥籌辦,他人麵熟。


    宴席用的酒水是農家自釀的米酒,並不醉人。


    祝明月立於首席,手捧一碗微濁的米酒,朗聲而道:“諸位鄉鄰,今日小女子歸鄉,特設此流水席,聊表心意。幸得老天眷顧,略有小成,富貴不忘根本,鄉梓始終最重。願風調雨順,歲歲安康,大家共享此宴,開懷暢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謝邀,人在長安,正準備造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燈闌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燈闌珊並收藏謝邀,人在長安,正準備造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