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春耕結束。


    張獻忠已經完成軍隊集結、糧草調動,隨時可能進攻安徽中北部。


    這個時候,李自成即將包圍北京,崇禎皇帝正打算上吊。


    武興鎮,黃家村,趙瀚的起事之地。


    一群農兵來到黃水家裏:“隊長,聽說別的鎮子都在出兵,咱們村、咱們鎮怎沒動靜?”


    黃水是個退伍軍人,左手無名指和小指殘缺,迴到老家擔任農兵隊長兼教官。他捧著一碗稀粥說:“武興鎮當兵的太多,早幾年打仗,次次都出農兵跟民夫。這次上頭說了,不從武興鎮征召,你們迴家老實種地去。”


    “憑甚不讓武興鎮出人?”


    “就是,咱武興人打仗,一個能頂十個。趙先生麾下的都督,咱們武興鎮占了一半!”


    “不要武興鎮出兵,咱們就去縣裏請願!”


    “啥是請願?”


    “請願你都不知道?學校裏張老師說的,一堆人去官府,求著官府答應事情就是請願。”


    “好,咱們都去請願!”


    “……”


    黃水猛地站起,嗬斥道:“都給老子站住!農兵也是兵,當兵的就該聽從軍令。現在軍令是啥?是武興鎮不用出兵,也不用出民夫。全部滾迴家裏去,要是找不到事幹,抱著自家婆娘天天折騰,給趙先生多生幾個娃種地納糧!”


    “哈哈哈哈!”


    這話引來一陣哄笑。


    黃水又說:“那張獻忠不知好歹,自己不種糧食,就來搶咱們的糧食。他要是把安徽打下來,還會來江西搶糧,你們樂意讓他搶?”


    “自是不樂意,咱自己種的糧,憑啥給他張獻忠?”


    “隊長,所以咱們才該出兵,幫著趙先生打死張獻忠那狗娘養的!”


    “……”


    “閉嘴,聽老子說完,”黃水嗬斥道,“鎮長、村長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今年各省大旱,趙先生手裏也缺糧打仗。既然不讓武興鎮出人,那咱們就該出糧。趙先生也不讓農民吃虧,這糧債券是有利息的,存幾年還能拿迴更多。我家裏的糧食,都會拿去官府買糧債券,隻留夠今年的口糧。”


    黃水捧著稀粥說道:“你們想想,退迴去十年,咱過的是啥日子?能吃得起白米飯,喝得起白米粥?我就來帶個頭,今後每天隻吃兩頓,每頓都隻吃稀的。多吃番薯、苞穀、高粱,把好糧食都省下來,送去給趙先生打仗!趙先生要是打輸了,咱家裏剩再多糧食,還不是要被張獻忠搶去?”


    “說得好!”


    “都聽上頭的話,咱們就不去打仗,把糧食都給趙先生!”


    “還要什麽利息?家裏的地都是趙先生給的,糧食都捐給官府,家裏夠吃就行了!”


    “走,捐糧食去!”


    “……”


    不管趙瀚自稱總兵、都督,還是自立為吳王,武興鎮這邊都愛叫“趙先生”。


    由於曆次作戰都有武興鎮的份,不僅中高級軍官很多,農兵和民夫獲賜的土地也多。以上田為計算標準,武興鎮的百姓田產,已經達到每人六畝的平均數。


    武興鎮的田早已不夠分,經常是打下新地盤,民夫或者農兵就留在那裏。然後把他們的妻兒也接去,在新的地方重新分田,把原有田產分給其他立功者。


    可以說他們思想覺悟很高,也可以說他們是新興利益群體,反正他們把趙瀚視為菩薩神靈。


    不僅武興鎮如此,整個廬陵縣也是如此。


    廬陵、吉水、安福這早期三縣,趙瀚的狂熱擁護者極多,三縣的人均田產已經超過五畝!


    為了不影響民生,也是為了平衡軍隊。這次在三縣之地,抽調的人力極少,武興鎮甚至不準再出人。


    但是……


    廬陵、吉水、安福三縣,農民自發掀起轟轟烈烈的獻糧運動。


    武興鎮的銀行糧庫前,一個農民高舉著糧債券,朝著眾人大喊:“看到沒有,我家裏的糧食都捐了。趙先生要糧,給便是了,別說利息,本錢都不用還!”


    說完,當眾把債券給撕毀,然後直接塞進嘴裏,一張一張的,硬生生吞下肚。


    “好!”


    “我家的糧也不要了,鄉親們做個見證。趙先生萬歲!”


    “算我一個!”


    “……”


    曆史上,為多爾袞泡製檄文,發明“滿清為大明報仇”理論的李雯,此時就在擔任武興鎮鎮長。


    去年把父親贖出大牢,父子倆迴到江南。


    李雯的父親做生意去了,李雯則麻溜報名當預備吏員。先是在江南擔任小吏,今年被升遷來到江西。


    對於江南、浙江的大族子弟,趙瀚有一個特別指示。願意做官做吏的,盡量遷調去江西,讓他們感受一下革命熱情,同時也讓他們知道當官的規矩!


    此時此刻,李雯看著競相撕毀債券的農民,終於徹底明白趙瀚為啥能壯大。


    這才叫民心可用。


    這才叫萬民敬仰。


    怕是趙瀚一聲令下,江西就能有幾十萬農民,自帶幹糧踴躍參軍打仗。


    處理完日常工作,李雯迴到屋裏給好友寫信,感慨趙瀚在江西的個人威望。同時又抱怨,武興鎮百姓不服管教,一個個都認死理兒,鎮長的工作不好幹,當得比大明的知縣還累。


    李雯根本不敢貪汙,甚至不敢怠政,這裏的百姓太恐怖了。


    武興鎮的少年兒童識字率更恐怖,七歲以上、十八歲以下,識字率接近百分之百。就算放在趙瀚的地盤,也是隻此一家,別無分號!


    鎮長要是敢糊弄百姓,立即就有一堆識字少年跑來講理。


    鎮長要是敢不講理,嘿嘿,指不定哪個少年,就是某位將軍的子侄輩。


    李雯感覺自己不是來當官的,他是來給武興鎮百姓當孫子的。


    一船又一船的糧食,運到湖口縣那邊堆放。


    無數農兵和民夫,被村鎮選送出來,自己前去縣城集結,又被知縣用船送去湖口。


    報名之人實在太多,原本打算,在江西、湖南各征兩萬農兵,再各征兩萬民夫。經過層層匯報請示,趙瀚答應各征三萬,並且……那些民夫,也有許多是農兵在報名。


    可以說,隻在江西、湖南兩省,趙瀚就一個月內爆兵十萬!


    好些人別看是民夫,拿起武器就是農兵,而且他們還真的自帶武器。


    思想覺悟高是一個方麵,還有就是為了立功賞田,武興鎮人均六畝田產擺在那裏,已經成了整個江西的活榜樣。


    江大山、江良這兩年蹲在廣東,已經把閩粵兩省的土匪剿清。


    順便摟草打兔子,在追擊土匪的過程中,把廣西的梧州府全部打下來,匯報請示上級派來官吏完成分田。


    現如今,駐紮廣東的一個師,除了防備廣西之外,已經沒什麽事情可做。


    從廣東調兵北上太麻煩,但調集軍官是可以的。


    江大山被任命為湖南農兵主帥,江良被任命為江西農兵主帥,各自帶著幾十個軍官北上接管部隊。


    他們比農兵還先抵達目的地,一個在巴陵練兵,一個在湖口練兵。


    說是練兵,其實就是整編部隊,順便練習大兵團協作。


    這兩人還在編練農兵的時候,安徽已經打起來!


    張獻忠、孫可望,進攻廣濟、黃梅地區。


    李定國、艾能奇,從泌陽出兵,先占名屬羅汝才的真陽縣,接著南下攻打趙瀚的羅山縣。


    白文選、劉文秀,直接進攻信陽州,但被堵在平靖關、九裏關不得寸進。


    平靖關,秦漢時期的天下九塞之一。


    孫武曾經率領吳兵,奪關而出,幾乎要滅掉楚國。


    此關原被羅汝才占領,羅汝才遁逃之後,又被大同軍給接收。


    白文選統率一萬多人前來攻打,駐守關隘的大同兵,僅有五百正兵、五百農兵、五百民夫而已。


    五峰嶺、鳳凰山對峙聳立,平靖關的位置在兩峰之間,將白文選的進兵通道給徹底卡死。


    “轟轟轟!”


    瓷質萬人敵,就跟不要錢一樣,隻要敵軍稍微聚集多些,就接二連三往下麵扔。


    白文選已經被炸得糊塗了,他倒是可以分出兩三千兵力,翻山越嶺從兩邊繞過去。但途中就有可能死一堆,就算能翻越成功,也得一兩個月時間。過去之後還沒有軍糧,想不餓死必須先去搶劫村落。


    連續進攻半月,白文選派人去問劉文秀,結果劉文秀先派人來了。


    “將軍,九裏關打不動,你這邊打得動不?”


    “打得動個屁!”


    除了這兩座關卡,更南邊也可以東出大別山。但是,那裏有大成關、白沙關、木陵關、黃土關、虎頭關等一係列關卡。


    各處通道,平均有兩道關塞,一道被張獻忠占領,一道被大同軍占領。大別山之中的通道,不適合大軍行進,派幾千偏師是最好的,可幾千偏師攻打,趙瀚派幾百農兵就能守下來。


    張獻忠的中路軍屁用沒有,被大別山和關卡給堵住了。


    雙方作戰,還得看南路和北路軍。


    四月中旬,崇禎已死。


    趙瀚帶著麾下親兵,親自去坐鎮支援廣濟,那裏有張獻忠和孫可望。


    濟州島的騎兵,也拉了一票過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朕趙瀚趙貞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梓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梓鈞並收藏朕趙瀚趙貞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