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維唯往屍體旁一站,叫了聲:“叮叮。”
叮叮立刻自賬外擠進去,取下身上背著的布包交給阿敏拿著,從裏麵取出皂角、蒼術。這時權釋之也叫人端了碳盆來,叮叮便將皂角和蒼術在炭盆中點燃。
然後又從布包裏取出白色的罩衣給獨孤維唯反穿在身上,紮緊袖口。臉上罩了個大口罩,隻剩一雙大眼在外。手上則套了薄羊皮做的手套。
做好這一切,向著屍身躬身,道一聲:“得罪!”
然後伸手掀開覆在屍身上的白布,那穩婆仵作極有眼色伸手接過。
屍體身上穿著件花布衣衫,生的胖大,正是被獨孤維唯叫做大花豬的那位。
她突然明白王家挑這人下手的目的了,這位陳三嫂當時欲偷襲她,被她甩了個嘴啃泥,又編小曲戲弄,可以說讓王夫人丟了大醜,所以主子拿她泄憤也就能理解了。
死者生的白胖,而此時一張臉卻透著青黑。獨孤維唯一見這臉色,肚裏先冷笑三聲,麵上卻不動聲色,微微彎下腰翻開死者眼瞼仔細查看。
在場不少人都忍不住暗歎這姑娘的大膽,別說是個小少女,就是一般男子怕也沒膽子去翻檢屍體。
當然,刑部官員們的心中難免有些敬佩。平素查命案,跟屍體打交道的都是衙差或仵作,上官通常站得遠遠的,哪會親自動手檢查屍體。
就是那幾名被推舉進來作見證的老者都是極愕然。主要是視覺效果反差太大,一個生的嬌花帶露般的豆蔻少女在一具屍體上翻翻撿撿,著實有些讓人接受不來。
就是蕭鐸和沒個正行的權宜之,心中都生出佩服的情緒來。
獨孤維唯且不管別人心中作何感想,她隻管將死者的眼睛、鼻子、嘴巴、耳朵一一檢查一遍。然後雙手按在死者頭部,散了發,一點一點摸索。
頭部檢查完,跟屈中桓要了綿紙備用,然後看看屍身,很想將死者的衣服扒了檢查身上,但考慮到這個時代的人接受不了這行為,便略過這個環節,左右對於死者的死因,她大概有了判斷。
接下來讓阿敏幫著解了死者的衣帶,撩起一點上裳下擺,僅露出左腰部。
她把死者的腰腹處打量一通,仔細查看皮膚上的痕跡,然後直起身蹙著眉頭思考,似乎是遇到了難題。
大家都不敢出聲,怕打亂了她的思緒。隻有王管家和王大夫及陳三根免不了心中惴惴,相顧而視,都在彼此的眼中看到幾分不安。
少傾見她突然雙眉一展,眼中慢慢漾出微笑來。
眾人雖看不見她的笑臉,但見那一雙大眼彎成了月牙,便知她心情相當愉悅。
獨孤維唯拍拍手掌道:“屈大人請看這裏----”
這般一說,大家都忍不住把身體往前湊,想看得更清楚點。
左側最前麵站著太子、公主、屈大人和老伯爺,右側圍了權宜之、牟翊和幾名老者,把視線擋得嚴嚴實實,隻急的後排的官員抓耳撓腮,俱感腿到用時方恨短,恨隻恨爹娘沒給自己生兩條大長腿好讓他們看清楚。
一根戴了羊皮手套的手指在屍體的腰腹上的淤青上點了點,道:“諸位請看這裏,人體受到擊打,皮下毛細血管,哦,就是皮膚裏很細很細的血管破裂,在皮膚下形成了淤青。因為人活著的時候血液是流通的,傷處才會形成這樣的淤青,所以可以判斷此處是生前受的擊打。”
又伸指點點淤青旁邊約莫一寸左右,拳頭大小的淺色痕跡,道:“諸位再看此處,這處若不細看很容易就把它忽略了,但它卻是關鍵所在......”
直起身,目光在人群中找到權釋之:“權大人可還記得白術身上的傷痕是什麽樣子的?”
“記得,白術案因為是下官接手的第一樁命案,所以記憶深刻。當時白術胸前有兇手拳頭擊打留下來的受力點,呈暗紫色。拳印周圍有密密麻麻連成片狀的出血點。”權釋之毫不猶豫道。
“權大人記得很清楚,的確是這樣的。那麽為什麽白術的屍體上會有大片的出血點?”
“二小姐曾說過,那是因為白術的肋骨折斷紮進心包,造成體內出血,這些血液排不出去,便會滲入體表,形成大片的出血點。”
權釋之說到這裏,腦中靈光一閃,興奮的道:“哦,我知道了,這位陳三嫂體表並沒有連成一片的出血點,說明她體內沒有淤血,脾髒壓根沒有破裂!”
獨孤維唯含笑看他一眼,讚許的點點頭。
權釋之眼巴巴瞅著獨孤維唯,見她認同,立刻咧嘴笑開。
權宜之瞠目不忍直視,自家二弟這幅蠢樣子還怎麽把人小姑娘拐迴去做媳婦?虧他還費那麽大勁替他籠絡人,結果......不用想,這事肯定沒戲了。
“不見得吧!脾髒破沒破難道作為大夫,草民還診不出來?要靠什麽出血點不出血點的來判斷?”王德興眼見別人推翻他的說法,忙辨道。
獨孤維唯似笑非笑瞅他一眼,道:“這很好證明,拿刀割開死者的皮膚便能看到脾髒到底破沒破。”
“這怎麽能行?小人的婆娘都已經冤死了,還要把她開膛破肚,二小姐不能這麽糟踐人呐......”陳三根雙眼幹幹的哭道。
獨孤維唯搖頭失笑:“陳三叔你別哭了,方才還為了三嫂子的死開心呢,這會兒再哭是不是太假了?還有,下次再假哭,麻煩好歹流幾滴淚。”
陳三根一臉窘迫,忙伸手捂臉。
不知是誰沒忍住撲哧一聲笑了,接著又是幾聲忍俊不禁的笑聲。
王長祿眼神連閃,道:“陳兄弟也別傷心,若能證明弟妹真的是被人打死的,讓打死弟妹的兇手抵命,就是被人破腹也值得了,想來弟妹在九泉之下也不會怨怪陳兄弟。”
獨孤維唯聽了這話玩味得看了王長祿一眼。
而賬外,緊貼著帷帳傾聽的小廝爺同時離開,去往對麵小樓報信。
小樓中正坐著王敬則父子兩人,聽到下人不停地稟報進度,眉頭就沒有舒展過。
叮叮立刻自賬外擠進去,取下身上背著的布包交給阿敏拿著,從裏麵取出皂角、蒼術。這時權釋之也叫人端了碳盆來,叮叮便將皂角和蒼術在炭盆中點燃。
然後又從布包裏取出白色的罩衣給獨孤維唯反穿在身上,紮緊袖口。臉上罩了個大口罩,隻剩一雙大眼在外。手上則套了薄羊皮做的手套。
做好這一切,向著屍身躬身,道一聲:“得罪!”
然後伸手掀開覆在屍身上的白布,那穩婆仵作極有眼色伸手接過。
屍體身上穿著件花布衣衫,生的胖大,正是被獨孤維唯叫做大花豬的那位。
她突然明白王家挑這人下手的目的了,這位陳三嫂當時欲偷襲她,被她甩了個嘴啃泥,又編小曲戲弄,可以說讓王夫人丟了大醜,所以主子拿她泄憤也就能理解了。
死者生的白胖,而此時一張臉卻透著青黑。獨孤維唯一見這臉色,肚裏先冷笑三聲,麵上卻不動聲色,微微彎下腰翻開死者眼瞼仔細查看。
在場不少人都忍不住暗歎這姑娘的大膽,別說是個小少女,就是一般男子怕也沒膽子去翻檢屍體。
當然,刑部官員們的心中難免有些敬佩。平素查命案,跟屍體打交道的都是衙差或仵作,上官通常站得遠遠的,哪會親自動手檢查屍體。
就是那幾名被推舉進來作見證的老者都是極愕然。主要是視覺效果反差太大,一個生的嬌花帶露般的豆蔻少女在一具屍體上翻翻撿撿,著實有些讓人接受不來。
就是蕭鐸和沒個正行的權宜之,心中都生出佩服的情緒來。
獨孤維唯且不管別人心中作何感想,她隻管將死者的眼睛、鼻子、嘴巴、耳朵一一檢查一遍。然後雙手按在死者頭部,散了發,一點一點摸索。
頭部檢查完,跟屈中桓要了綿紙備用,然後看看屍身,很想將死者的衣服扒了檢查身上,但考慮到這個時代的人接受不了這行為,便略過這個環節,左右對於死者的死因,她大概有了判斷。
接下來讓阿敏幫著解了死者的衣帶,撩起一點上裳下擺,僅露出左腰部。
她把死者的腰腹處打量一通,仔細查看皮膚上的痕跡,然後直起身蹙著眉頭思考,似乎是遇到了難題。
大家都不敢出聲,怕打亂了她的思緒。隻有王管家和王大夫及陳三根免不了心中惴惴,相顧而視,都在彼此的眼中看到幾分不安。
少傾見她突然雙眉一展,眼中慢慢漾出微笑來。
眾人雖看不見她的笑臉,但見那一雙大眼彎成了月牙,便知她心情相當愉悅。
獨孤維唯拍拍手掌道:“屈大人請看這裏----”
這般一說,大家都忍不住把身體往前湊,想看得更清楚點。
左側最前麵站著太子、公主、屈大人和老伯爺,右側圍了權宜之、牟翊和幾名老者,把視線擋得嚴嚴實實,隻急的後排的官員抓耳撓腮,俱感腿到用時方恨短,恨隻恨爹娘沒給自己生兩條大長腿好讓他們看清楚。
一根戴了羊皮手套的手指在屍體的腰腹上的淤青上點了點,道:“諸位請看這裏,人體受到擊打,皮下毛細血管,哦,就是皮膚裏很細很細的血管破裂,在皮膚下形成了淤青。因為人活著的時候血液是流通的,傷處才會形成這樣的淤青,所以可以判斷此處是生前受的擊打。”
又伸指點點淤青旁邊約莫一寸左右,拳頭大小的淺色痕跡,道:“諸位再看此處,這處若不細看很容易就把它忽略了,但它卻是關鍵所在......”
直起身,目光在人群中找到權釋之:“權大人可還記得白術身上的傷痕是什麽樣子的?”
“記得,白術案因為是下官接手的第一樁命案,所以記憶深刻。當時白術胸前有兇手拳頭擊打留下來的受力點,呈暗紫色。拳印周圍有密密麻麻連成片狀的出血點。”權釋之毫不猶豫道。
“權大人記得很清楚,的確是這樣的。那麽為什麽白術的屍體上會有大片的出血點?”
“二小姐曾說過,那是因為白術的肋骨折斷紮進心包,造成體內出血,這些血液排不出去,便會滲入體表,形成大片的出血點。”
權釋之說到這裏,腦中靈光一閃,興奮的道:“哦,我知道了,這位陳三嫂體表並沒有連成一片的出血點,說明她體內沒有淤血,脾髒壓根沒有破裂!”
獨孤維唯含笑看他一眼,讚許的點點頭。
權釋之眼巴巴瞅著獨孤維唯,見她認同,立刻咧嘴笑開。
權宜之瞠目不忍直視,自家二弟這幅蠢樣子還怎麽把人小姑娘拐迴去做媳婦?虧他還費那麽大勁替他籠絡人,結果......不用想,這事肯定沒戲了。
“不見得吧!脾髒破沒破難道作為大夫,草民還診不出來?要靠什麽出血點不出血點的來判斷?”王德興眼見別人推翻他的說法,忙辨道。
獨孤維唯似笑非笑瞅他一眼,道:“這很好證明,拿刀割開死者的皮膚便能看到脾髒到底破沒破。”
“這怎麽能行?小人的婆娘都已經冤死了,還要把她開膛破肚,二小姐不能這麽糟踐人呐......”陳三根雙眼幹幹的哭道。
獨孤維唯搖頭失笑:“陳三叔你別哭了,方才還為了三嫂子的死開心呢,這會兒再哭是不是太假了?還有,下次再假哭,麻煩好歹流幾滴淚。”
陳三根一臉窘迫,忙伸手捂臉。
不知是誰沒忍住撲哧一聲笑了,接著又是幾聲忍俊不禁的笑聲。
王長祿眼神連閃,道:“陳兄弟也別傷心,若能證明弟妹真的是被人打死的,讓打死弟妹的兇手抵命,就是被人破腹也值得了,想來弟妹在九泉之下也不會怨怪陳兄弟。”
獨孤維唯聽了這話玩味得看了王長祿一眼。
而賬外,緊貼著帷帳傾聽的小廝爺同時離開,去往對麵小樓報信。
小樓中正坐著王敬則父子兩人,聽到下人不停地稟報進度,眉頭就沒有舒展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