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時代,黃河還不是‘黃’河,而是華夏民族公認的母親河:大河。
在黃河——即大河上遊,後世的黃土高原,如今尚還是成片的草原,乃至叢林。
大河之水尚還清澈;
與後世的‘黃河’相比,這個時代的大河,可謂是有百般不同。
唯一與後世‘黃河’如出一轍的,是那波濤洶湧的巨大水流,單就是讓人聽到那水流行動,便不免會生成一股源自靈魂深處的恐懼。
——怕水,是人類在內的所有靈長類生物,源自於靈魂的本能恐懼。
即便生存離不開水,甚至文明出現後的農耕、畜牧也都離不開水,人類對水資源,都始終懷揣著最高的敬畏。
因為早在遠古,乃至原始時期,大自然的殘酷便將‘水’的恐怖,纂刻進了人類的靈魂,乃至基因傳續之中。
而在這個時代的華夏大地,除去東、南沿海地區,是對海洋懷揣最高敬畏外,長期居住在內陸的人——無論是中原的華夏農耕文明,還是草原上的遊牧文明,都是對大河懷著最高的敬畏之心。
在關中東門戶:函穀關外,東西流向的大河,讓函穀關成為了當今天下,乃至華夏曆史數一數二的雄關。
即便到了後世,雄關函穀,也依舊享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美譽。
在遼闊的關東地區,大河的各支脈,更是滋潤了那片相較於關中、巴蜀更貧瘠的土地,養活了大半個華夏文明。
甚至於草原。
甚至於遊牧民族前後數千年的棲息地:草原,也依舊是靠這條華夏文明的母親河,才擁有了第一塊極度適宜的牧場。
——河套。
也被如今的漢人、被如今的華夏文明稱之為:河南地。
其地風景秀麗,雖說不上四季如春,也至少是氣候適宜;
即便到了凜冬臘月,也總還能讓住在氈帳裏的遊牧民族,不必擔心一覺睡去,便要與世長辭。
時值秋八月下旬,大河依舊波濤洶湧,草原依舊萬裏青綠。
並未跟隨單於庭攻掠馬邑,而是負責留守的幕南各部——主要是依附於右賢王,即匈奴八柱‘右四柱’的各部族,也終於忙完了一整日的忙碌。
——或是找友人,亦或是鄰居部族的舊相識摔了場跤、打了場獵;
或是同自己帳中,亦或是他人,乃至其他部族的女人,滾了一場酣暢淋漓的草皮。
總而言之,又是枯燥、乏味,卻又無比充實、愉快的一天過去。
到了晚間,青壯們身著胡袍,腰係胡刀,齊聚於部落營地的中心地帶,圍坐在篝火邊上。
草原今年的狀況很不錯。
經過去年——乃至過去幾年的‘大亂鬥’,無數鮮血、骨肉滋養著草原,讓今年的水草格外肥美、豐盛。
牛羊都畜夠了肥膘,每日擠出來的奶,都夠牧民們給奴隸也分出一些!
馬匹健碩非凡,撒丫狂奔小半日,都還能有力氣在黃昏時分‘伺機而動’,尋個俊俏的小母馬共度良宵。
牲畜尚且如此,支配並擁有著這些牲畜,且幾乎不需要承擔生產、勞作任務的牧民青壯,自然更是容光煥發,精神頭十足!
圍聚在篝火邊,看著部落的女人們圍著篝火翩翩起舞,牧民們也慷慨的拿出珍藏許久的肉幹,就著頭人難得賜下的馬奶酒——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好不快活。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樣一幕,和中原農耕文明,於秋收之後大擺宴席,普天同慶是一樣的。
都是一派安寧、祥和。
隻是沒有人注意到:恰恰是在這篝火晚會的氛圍愈發熱烈,月光也愈發明亮的黑夜;
在河南地與北地郡的分界線:朝那塞以西三十餘裏的大河東畔——在本該空無一人,亦或是本該有零星小部族紮營的大河東畔,幾乎是眨眼的功夫,便不知從何竄出了數以萬計的黑影!
和草原上的遊牧之民——甚至任何生物都不同:他們直立行走,頗具人形!
可他們又不獨自行走,而是大都兩兩成對,並以一根大腿粗的長木‘連’在一起。
原本應該出現的鳥叫、獸鳴,甚至於人類存在所應該發出的一切響動,都消失在了這一夜的大河東畔。
有的,隻是大河水流那震耳欲聾的‘咆哮’聲,以及那一道道宛若幽靈的黑影……
“再傳三軍!”
“——馬銜枚,人銜草,任何人不得發出響動!”
“尤其是不得口吐我漢家之言!”
···
“遂營按計劃行事!”
“騎甲、乙兩部都尉蓄勢待發,隻等浮橋搭設完成,便迅速渡河!”
分明是鄭重其事的軍令,卻仿若賊人密謀——即便是欒布身邊三五步距離的將士們,也隻模模糊糊聽了個大概。
而後,便是欒布的將令一邊口口相傳,傳到每一位將士耳中,同時,先遣部隊:遂營都尉,也已經開始有了動作。
在這個時代,無論上遊還是下遊,無論是此處的河套、北地交接,還是函穀關外的關中、關東交接,橫渡大河,都是一件危險係數極高的事。
原因無他;
除了官方及極少數貴族,擁有足夠抵抗激流、滾浪的大型船舶之外,這個時代絕大多數人想要橫渡大河,都隻能通過羊皮筏。
說是‘筏’,其實不過是一隻長寬各不注意丈,以木框為架、羊皮為麵——雖可容納三四人,卻隻能單人乘坐的方形漂浮物。
即便有了這羊皮筏,也不是說你就能坐進去,而後用雙手劃木漿劃過大河,而是要緊緊握住那條橫跨整條大河的繩索,一點點‘摸著繩子過河’。
很顯然,大河在河南地以東的這片流域,並沒有供人涉水而過的跨河繩索。
就連此刻,大軍將士匯集著的地方,也是漢家花費了足足大半個月的時間,才艱難找到的水流稍緩處。
可水流相對較緩,必然就意味著相較於別處,這處的河床——即兩岸間距更寬,且水更深。
也隻有這樣的地方——隻有這般更深、更寬的河域,才能將洶湧而下的大河之水稍稍安撫下些許。
選擇水流稍緩處,是不得不做的選擇。
至於這麽做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
“稟將軍!”
“遂營甲部都尉報:此處,大河兩岸間距足近二百步——超過一裏!”
耳邊傳來副官刻意壓低音量的稟奏聲,欒布隻麵色凝重的微微點下頭,並沒做出反應。
河寬超過一裏!
足二百步!
這意味著漢軍原定的一些計劃,不得不做出一些發出巨大響動、極可能影響行動隱蔽性的改動。
隻是欒布很清楚:事到如今,弓在弦上……
“按照原定計劃,由遂營甲、乙都尉,各遣涉水司馬先行渡河!”
“——渡河之後,涉水甲司馬留守原地,開始搭設浮橋。”
“乙司馬四散巡視,以免走漏風聲!”
河寬出乎預料的寬,對於漢軍此次行動最大的影響,便是浮橋的搭設工作。
根據漢家原定的行動計劃,遂營都尉搭設浮橋的整個過程如下。
先以‘涉水士’,即善水之人遊到對岸——遊過去多少算多少。
而後,用射程、力量足夠的遠程武器,如建議投石器,將綁有繩索的石頭投到對岸。
等石頭投過去,也就等同於兩岸之間,有了繩索相連。
再由先前遊過去的‘涉水士’,將綁在石頭上的繩索解下,並在稍遠離河灘處紮下木樁,將一條條接連兩岸的繩索固定住,前期工作便算是完成了。
到這一步,後續部分就容易多了。
由後續遂營部隊自東岸開始,將一條條長木固定在三條橫跨兩岸的繩索之上,一根木頭一根木頭朝著對岸鋪,一直到浮橋連接兩岸位置。
相對先前,遊過河、投石器扔繩索等操作,這一步的危險性大大降低,隻是稍繁瑣了些。
而在原定計劃中,負責將繩索的一頭投到對岸的投石器,大致射程便是二百步。
——畢竟是建議投石器,而非攻城用的巨型投石器,二百步的射程,已然算是鬼斧神工。
隻是這二百步的射程,是單隻投射石頭的射程。
若是石頭上,再被榜上一根二百多步——足四百多米長的粗麻繩,那射程不說減半,也總歸是要打些折扣……
“用床弩!”
“將繩索綁在床弩弩箭尾部,直接射到對岸!”
欒布有了決斷,其餘眾人即便是對這一方案發出的響動有所質疑,卻也無一人出言表示反對。
——沒辦法。
原定的投石器,那動靜也不算小;
如今投石器不夠用,那就用備用方案:動靜更大的床弩,也是沒辦法的辦法。
說到底,減小動靜,避免被對岸——被河南地沿河地區的匈奴人發覺,是此戰‘盡可能去做’的事。
做到了,後續就輕鬆一些,做不到,後續就麻煩一些、吃力一些。
但搭設浮橋、大軍渡河,卻是完全沒有商量的事。
總不能說怕動靜太大、驚動了對岸,就取消了這次行動?
還是那句話。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此刻,那一輛輛被將士們合力推上前,其上搭載巨大床弩的二輪人力車,也恰恰正蓄勢待發。
沒有‘噗通’‘噗通’的突兀響動。
得到行動開始的指令後,涉水士們隻悄無聲息的在岸邊下了水。
至於之後,是自由泳還是潛泳——各憑本事,反正水麵上的水流聲本就不小。
待遊過對岸,並匯集在一起,原本各五百人,共計一千人的兩支涉水司馬,卻隻剩下不到七百人。
還沒開戰,這兩部司馬便戰損超過三成。
但將士們根本沒時間神傷,隻得抓緊時間,繼續按照計劃進行後續工作。
——分出四百人,朝著周圍區域小心查探,看看有沒有迷路的匈奴人在附近‘暗中觀察’;
剩下三百人,則以火光朝東岸發送了信號,而後便沿著河畔走遠了些,以免被即將射響的床弩射爛。
邦邦邦!
邦邦邦!
邦邦邦!!!
一陣密集的巨響,讓兩岸的漢軍將士都下意識屏住唿吸,分明是清涼的秋葉,卻不知有多少人額角冒出了汗水。
——動靜太大了!
即便是隔著一條大河,將近一裏的舉例,還有整條河麵來作為緩衝,對岸的涉水士們也還是覺得:床弩不是從對岸發出的,而是從自己耳邊,或是身後三五步發出。
很快,涉水士們便反應過來,當即也投入到了四下查探、巡視之中。
過了足有兩炷香的功夫,對岸才再次亮起一處轉瞬即逝的火光。
繼續行動!
床弩動靜大了大,卻也為涉水士們省了不少事,給大軍省下了不少時間。
——河套地區的地勢,比北地要高!
即便是不到一裏的距離,大河兩岸的高度,也同樣差了足夠數丈!
東畔的床弩射出巨矢,即便是以仰角拋射,卻也還是在西畔斜紮進了泥土之中。
而且紮的及深!
涉水士們不需要再專門派幾十號人拉著繩子,再挖坑、埋樁、固定繩索;
尾部綁著繩索,被床弩深深射入土裏的巨矢,已經是再好不過的固定樁。
簡單檢查、補充固定一番,而後便是正式開始搭設浮橋。
一根根浮木出現在河麵,並一根根有序排列成平台。
期間,也還是時不時有重物落水的響動。
有時是木;
有時是人。
隻是時間緊迫,無論是在河麵忙碌的遂營將士,還是在河畔整裝待發的作戰部隊,都隻能為那些犧牲者默哀片刻,而後便將哀痛化作憤怒,乃至這一戰最原始的勇氣來源。
過了足近一個時辰,原本在月光照耀下銀裝素裹的河麵,多出了足足十五條三五丈寬,二百餘步長的浮橋。
——這些浮橋很不穩!
人踩上去,橋麵會劇烈的上下浮動不說,也沒個護欄、扶手之類——就是一麵光禿禿的滾木浮橋。
但這,已經是這個時代的極限。
在這個古老的時代,趁夜在大河河麵,花費不到一個時辰,搭建出這樣的建議浮橋,已經是極限,乃至奇跡……
“渡河!”
“騎都尉先渡,而後四散巡視戒備!”
“無論步、騎,皆不得並排而過,而當自橋中速渡!”
“天亮之前,務必在對岸紮下營盤,並完成修整!!!”
在黃河——即大河上遊,後世的黃土高原,如今尚還是成片的草原,乃至叢林。
大河之水尚還清澈;
與後世的‘黃河’相比,這個時代的大河,可謂是有百般不同。
唯一與後世‘黃河’如出一轍的,是那波濤洶湧的巨大水流,單就是讓人聽到那水流行動,便不免會生成一股源自靈魂深處的恐懼。
——怕水,是人類在內的所有靈長類生物,源自於靈魂的本能恐懼。
即便生存離不開水,甚至文明出現後的農耕、畜牧也都離不開水,人類對水資源,都始終懷揣著最高的敬畏。
因為早在遠古,乃至原始時期,大自然的殘酷便將‘水’的恐怖,纂刻進了人類的靈魂,乃至基因傳續之中。
而在這個時代的華夏大地,除去東、南沿海地區,是對海洋懷揣最高敬畏外,長期居住在內陸的人——無論是中原的華夏農耕文明,還是草原上的遊牧文明,都是對大河懷著最高的敬畏之心。
在關中東門戶:函穀關外,東西流向的大河,讓函穀關成為了當今天下,乃至華夏曆史數一數二的雄關。
即便到了後世,雄關函穀,也依舊享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美譽。
在遼闊的關東地區,大河的各支脈,更是滋潤了那片相較於關中、巴蜀更貧瘠的土地,養活了大半個華夏文明。
甚至於草原。
甚至於遊牧民族前後數千年的棲息地:草原,也依舊是靠這條華夏文明的母親河,才擁有了第一塊極度適宜的牧場。
——河套。
也被如今的漢人、被如今的華夏文明稱之為:河南地。
其地風景秀麗,雖說不上四季如春,也至少是氣候適宜;
即便到了凜冬臘月,也總還能讓住在氈帳裏的遊牧民族,不必擔心一覺睡去,便要與世長辭。
時值秋八月下旬,大河依舊波濤洶湧,草原依舊萬裏青綠。
並未跟隨單於庭攻掠馬邑,而是負責留守的幕南各部——主要是依附於右賢王,即匈奴八柱‘右四柱’的各部族,也終於忙完了一整日的忙碌。
——或是找友人,亦或是鄰居部族的舊相識摔了場跤、打了場獵;
或是同自己帳中,亦或是他人,乃至其他部族的女人,滾了一場酣暢淋漓的草皮。
總而言之,又是枯燥、乏味,卻又無比充實、愉快的一天過去。
到了晚間,青壯們身著胡袍,腰係胡刀,齊聚於部落營地的中心地帶,圍坐在篝火邊上。
草原今年的狀況很不錯。
經過去年——乃至過去幾年的‘大亂鬥’,無數鮮血、骨肉滋養著草原,讓今年的水草格外肥美、豐盛。
牛羊都畜夠了肥膘,每日擠出來的奶,都夠牧民們給奴隸也分出一些!
馬匹健碩非凡,撒丫狂奔小半日,都還能有力氣在黃昏時分‘伺機而動’,尋個俊俏的小母馬共度良宵。
牲畜尚且如此,支配並擁有著這些牲畜,且幾乎不需要承擔生產、勞作任務的牧民青壯,自然更是容光煥發,精神頭十足!
圍聚在篝火邊,看著部落的女人們圍著篝火翩翩起舞,牧民們也慷慨的拿出珍藏許久的肉幹,就著頭人難得賜下的馬奶酒——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好不快活。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樣一幕,和中原農耕文明,於秋收之後大擺宴席,普天同慶是一樣的。
都是一派安寧、祥和。
隻是沒有人注意到:恰恰是在這篝火晚會的氛圍愈發熱烈,月光也愈發明亮的黑夜;
在河南地與北地郡的分界線:朝那塞以西三十餘裏的大河東畔——在本該空無一人,亦或是本該有零星小部族紮營的大河東畔,幾乎是眨眼的功夫,便不知從何竄出了數以萬計的黑影!
和草原上的遊牧之民——甚至任何生物都不同:他們直立行走,頗具人形!
可他們又不獨自行走,而是大都兩兩成對,並以一根大腿粗的長木‘連’在一起。
原本應該出現的鳥叫、獸鳴,甚至於人類存在所應該發出的一切響動,都消失在了這一夜的大河東畔。
有的,隻是大河水流那震耳欲聾的‘咆哮’聲,以及那一道道宛若幽靈的黑影……
“再傳三軍!”
“——馬銜枚,人銜草,任何人不得發出響動!”
“尤其是不得口吐我漢家之言!”
···
“遂營按計劃行事!”
“騎甲、乙兩部都尉蓄勢待發,隻等浮橋搭設完成,便迅速渡河!”
分明是鄭重其事的軍令,卻仿若賊人密謀——即便是欒布身邊三五步距離的將士們,也隻模模糊糊聽了個大概。
而後,便是欒布的將令一邊口口相傳,傳到每一位將士耳中,同時,先遣部隊:遂營都尉,也已經開始有了動作。
在這個時代,無論上遊還是下遊,無論是此處的河套、北地交接,還是函穀關外的關中、關東交接,橫渡大河,都是一件危險係數極高的事。
原因無他;
除了官方及極少數貴族,擁有足夠抵抗激流、滾浪的大型船舶之外,這個時代絕大多數人想要橫渡大河,都隻能通過羊皮筏。
說是‘筏’,其實不過是一隻長寬各不注意丈,以木框為架、羊皮為麵——雖可容納三四人,卻隻能單人乘坐的方形漂浮物。
即便有了這羊皮筏,也不是說你就能坐進去,而後用雙手劃木漿劃過大河,而是要緊緊握住那條橫跨整條大河的繩索,一點點‘摸著繩子過河’。
很顯然,大河在河南地以東的這片流域,並沒有供人涉水而過的跨河繩索。
就連此刻,大軍將士匯集著的地方,也是漢家花費了足足大半個月的時間,才艱難找到的水流稍緩處。
可水流相對較緩,必然就意味著相較於別處,這處的河床——即兩岸間距更寬,且水更深。
也隻有這樣的地方——隻有這般更深、更寬的河域,才能將洶湧而下的大河之水稍稍安撫下些許。
選擇水流稍緩處,是不得不做的選擇。
至於這麽做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
“稟將軍!”
“遂營甲部都尉報:此處,大河兩岸間距足近二百步——超過一裏!”
耳邊傳來副官刻意壓低音量的稟奏聲,欒布隻麵色凝重的微微點下頭,並沒做出反應。
河寬超過一裏!
足二百步!
這意味著漢軍原定的一些計劃,不得不做出一些發出巨大響動、極可能影響行動隱蔽性的改動。
隻是欒布很清楚:事到如今,弓在弦上……
“按照原定計劃,由遂營甲、乙都尉,各遣涉水司馬先行渡河!”
“——渡河之後,涉水甲司馬留守原地,開始搭設浮橋。”
“乙司馬四散巡視,以免走漏風聲!”
河寬出乎預料的寬,對於漢軍此次行動最大的影響,便是浮橋的搭設工作。
根據漢家原定的行動計劃,遂營都尉搭設浮橋的整個過程如下。
先以‘涉水士’,即善水之人遊到對岸——遊過去多少算多少。
而後,用射程、力量足夠的遠程武器,如建議投石器,將綁有繩索的石頭投到對岸。
等石頭投過去,也就等同於兩岸之間,有了繩索相連。
再由先前遊過去的‘涉水士’,將綁在石頭上的繩索解下,並在稍遠離河灘處紮下木樁,將一條條接連兩岸的繩索固定住,前期工作便算是完成了。
到這一步,後續部分就容易多了。
由後續遂營部隊自東岸開始,將一條條長木固定在三條橫跨兩岸的繩索之上,一根木頭一根木頭朝著對岸鋪,一直到浮橋連接兩岸位置。
相對先前,遊過河、投石器扔繩索等操作,這一步的危險性大大降低,隻是稍繁瑣了些。
而在原定計劃中,負責將繩索的一頭投到對岸的投石器,大致射程便是二百步。
——畢竟是建議投石器,而非攻城用的巨型投石器,二百步的射程,已然算是鬼斧神工。
隻是這二百步的射程,是單隻投射石頭的射程。
若是石頭上,再被榜上一根二百多步——足四百多米長的粗麻繩,那射程不說減半,也總歸是要打些折扣……
“用床弩!”
“將繩索綁在床弩弩箭尾部,直接射到對岸!”
欒布有了決斷,其餘眾人即便是對這一方案發出的響動有所質疑,卻也無一人出言表示反對。
——沒辦法。
原定的投石器,那動靜也不算小;
如今投石器不夠用,那就用備用方案:動靜更大的床弩,也是沒辦法的辦法。
說到底,減小動靜,避免被對岸——被河南地沿河地區的匈奴人發覺,是此戰‘盡可能去做’的事。
做到了,後續就輕鬆一些,做不到,後續就麻煩一些、吃力一些。
但搭設浮橋、大軍渡河,卻是完全沒有商量的事。
總不能說怕動靜太大、驚動了對岸,就取消了這次行動?
還是那句話。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此刻,那一輛輛被將士們合力推上前,其上搭載巨大床弩的二輪人力車,也恰恰正蓄勢待發。
沒有‘噗通’‘噗通’的突兀響動。
得到行動開始的指令後,涉水士們隻悄無聲息的在岸邊下了水。
至於之後,是自由泳還是潛泳——各憑本事,反正水麵上的水流聲本就不小。
待遊過對岸,並匯集在一起,原本各五百人,共計一千人的兩支涉水司馬,卻隻剩下不到七百人。
還沒開戰,這兩部司馬便戰損超過三成。
但將士們根本沒時間神傷,隻得抓緊時間,繼續按照計劃進行後續工作。
——分出四百人,朝著周圍區域小心查探,看看有沒有迷路的匈奴人在附近‘暗中觀察’;
剩下三百人,則以火光朝東岸發送了信號,而後便沿著河畔走遠了些,以免被即將射響的床弩射爛。
邦邦邦!
邦邦邦!
邦邦邦!!!
一陣密集的巨響,讓兩岸的漢軍將士都下意識屏住唿吸,分明是清涼的秋葉,卻不知有多少人額角冒出了汗水。
——動靜太大了!
即便是隔著一條大河,將近一裏的舉例,還有整條河麵來作為緩衝,對岸的涉水士們也還是覺得:床弩不是從對岸發出的,而是從自己耳邊,或是身後三五步發出。
很快,涉水士們便反應過來,當即也投入到了四下查探、巡視之中。
過了足有兩炷香的功夫,對岸才再次亮起一處轉瞬即逝的火光。
繼續行動!
床弩動靜大了大,卻也為涉水士們省了不少事,給大軍省下了不少時間。
——河套地區的地勢,比北地要高!
即便是不到一裏的距離,大河兩岸的高度,也同樣差了足夠數丈!
東畔的床弩射出巨矢,即便是以仰角拋射,卻也還是在西畔斜紮進了泥土之中。
而且紮的及深!
涉水士們不需要再專門派幾十號人拉著繩子,再挖坑、埋樁、固定繩索;
尾部綁著繩索,被床弩深深射入土裏的巨矢,已經是再好不過的固定樁。
簡單檢查、補充固定一番,而後便是正式開始搭設浮橋。
一根根浮木出現在河麵,並一根根有序排列成平台。
期間,也還是時不時有重物落水的響動。
有時是木;
有時是人。
隻是時間緊迫,無論是在河麵忙碌的遂營將士,還是在河畔整裝待發的作戰部隊,都隻能為那些犧牲者默哀片刻,而後便將哀痛化作憤怒,乃至這一戰最原始的勇氣來源。
過了足近一個時辰,原本在月光照耀下銀裝素裹的河麵,多出了足足十五條三五丈寬,二百餘步長的浮橋。
——這些浮橋很不穩!
人踩上去,橋麵會劇烈的上下浮動不說,也沒個護欄、扶手之類——就是一麵光禿禿的滾木浮橋。
但這,已經是這個時代的極限。
在這個古老的時代,趁夜在大河河麵,花費不到一個時辰,搭建出這樣的建議浮橋,已經是極限,乃至奇跡……
“渡河!”
“騎都尉先渡,而後四散巡視戒備!”
“無論步、騎,皆不得並排而過,而當自橋中速渡!”
“天亮之前,務必在對岸紮下營盤,並完成修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