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淩河】
當晚,祖大壽與左都督何可綱會和於大淩河城中。
軍民入城修整了兩日後,便馬不停蹄地開始了城牆的修葺工事。
因害怕金兵來襲,城中民夫日夜趕工,工事進展得很快,原本到八月中旬便能竣工,誰知道初六日,城牆雉堞還沒修完,皇太極便已率領八旗軍,兵臨城下了。
得知皇太極圍攻大淩河時,祖大壽心裏是咯噔一聲,下令四閉城門,匆忙率士卒躲入城中,和何可綱倉促整軍,準備迎敵。
皇太極此行來勢洶洶,光是在城內聽著外頭兵馬的動靜滔天,粗略估算,起碼有不下四萬兵馬。
然而城中他和何可綱的部下不過數千人,剩下都是民夫,出城交戰,沒有半分勝算。除了抵死守城,以候援兵外,別無他法。
誰知金兵來了三日,便挖了三日的戰壕,根本沒有半點要攻城的意思。
祖大壽和何可綱站在城樓上,望著四麵城外烏泱泱的金兵,整個大淩河城外,被挖出了四道壕溝,金兵幹脆還建築一道一丈多高的牆。
萬萬沒想到,皇太極會出這樣的狠招,祖大壽從城樓上向下望去,“連挖四壕,彎曲難行,器具全備,這皇太極——當真是狡詐!”
何可綱是一籌莫展道,“咱們的糧草隻夠吃幾天了,這樣下去,援兵不來,我們會被活活困死在這——”
祖大壽被逼得急了,朝城外吐一口唾沫,罵道:“呸——他娘的,要打就打!伸頭一刀,縮頭一刀。把我們圍死在這兒,算什麽英雄好漢!”
說著就抓起□□,對何可綱道:“管不了那麽多了,我先率五百人突圍,若是能衝破金兵的戰壕,自然會從錦州帶援兵來救!”
祖大壽向來雷厲風行,頃刻間,就帶著自己的五百步兵出了南門。
金兵自然早有準備,在戰壕裏守株待兔,祖大壽與金兵交手兩三個迴合,隻身殺入敵營,毫發無損,但見形勢實在難以突圍,為不折損士卒,又灰溜溜地退迴了城中。
接下裏的十天,皇太極依然按兵不動,隻圍不攻。
大淩河城中斷糧,援兵不至,將士們坐困愁城,驚恐萬分。祖大壽還想力圖突圍,破此困局,於是率一眾兵馬,企圖出城誘戰。
金兵等了這十天,也有些蠢蠢欲動,一瞧見城中有人出來,立馬跟打了雞血似的往上湧。
正白旗部圖賴先入,達爾哈繼之,四麵環攻,貝勒多爾袞亦率兵入。何可綱見金軍中了計,立刻令城內炮矢俱發,圖賴被創,副將、備禦等四元大將戰歿。
皇太極聽聞後,重責了圖賴等人輕舉妄動,不聽勸阻,多爾袞也被叫到了禦帳。
皇太極對這位年僅十九歲的弟弟是青睞有加,所以並沒有因擅自攻城一事當麵責罰多爾袞,隻是對圖賴說道:“今日好在墨爾根戴青貝勒沒有大礙,倘有疏失,你們誰人擔待得起?”隨後才教育多爾袞,“你年輕氣盛,本汗理解。本汗像你這麽大的時候,也恨不得每迴打仗都衝在最前頭。可你如今貴為貝勒,又是本汗的幼弟,明軍的炮彈不長眼,衝鋒入城這樣危險的事情,下次還是不要做了。”
“大汗教誨,多爾袞牢記在心。”
多爾袞反省道,並按照皇太極的意思處置了擅自輕進的部下。
壬子,皇太極故技重施,派人射書城中,招蒙古人出降。
乙卯,再遺書祖大壽曰:“往者我欲和,爾國君臣以宋為鑒,不我應。爾國非宋,我亦非金,何不達若此。本汗今厭兵革,更以書往,惟將軍裁之。”祖大壽不答。
丁巳,明鬆山兵二千來援助大淩河,然眾寡懸殊,被金兵在城外擊敗。
丁卯,總兵吳襄、宋偉率錦州兵六千前來救援。
這一日上午起了大霧,幾尺外不識人。忽有青氣衝敵營,辟若門,阿濟格率兵軍乘霧迎敵,大敗明軍。
此時的孫承宗已趕赴錦州,親自督戰救援大淩河。吳襄、宋偉第一次援助兵敗後,九月丁亥,孫承宗再派吳襄領六千兵馬前去支援。
皇太極得到哨探來報,親自率軍到長山迎敵。途中見煙塵起,便知前頭是明朝的援兵。皇太極下令諸軍勿行,並自率二百親兵,與貝勒多鐸沿著山路潛進。
明軍的哨探發現後,六千大軍一路掩殺過來,皇太極率二百親兵渡河,衝殺過去,明軍六千多人竟是被二百人衝殺得潰不成軍,緊接著後路大軍趕到,勢不可擋,一番乘勝追擊,六千人潰敗而逃。
至此,明軍三次援助大淩河,皆以失敗告終。
祖大壽一眾在大淩河城中是坐以待斃,毫無出路,所有的希望都壓在了援軍身上。
這明軍救援潰敗的消息還沒傳入大淩河,皇太極就先想出了一招以假亂真的誘敵之計。
皇太極先前聞之祖大壽隻身闖敵營的舉動,格外欽佩,傳令全軍,不許殺祖大壽,要活捉他為己用。於是,為誘祖大壽出城,皇太極命三軍設伏山內,並讓金兵士卒穿上明軍將士的衣甲,舉著明軍的旗幟,假裝高喊著殺入金兵大營。
這邊城中的祖大壽聽見了動靜,在城樓上一看,喜出忘外,以為是錦州的援軍來了,當即率兵出城欲與援軍迴合。
誰知等他出了城,哪裏還有什麽援軍,滿眼都是蜂擁而上的金兵!
祖大壽大驚失色,自知中了埋伏,在重重圍困下,竭力廝殺,才得以狼狽遁迴城中。
至此之後,祖大壽心有餘悸,便緊閉城門,無論金兵如何引誘,都不肯出城。
這邊的大淩河城中,被圍困了整整四十八天後,已有如人間煉獄。
海蘭珠抱著葉布舒和袁文弼,躲在屋中,不敢出門半步。
一個月前,城中的糧食就已經吃光了,城裏人先將千匹戰馬都殺了,吃馬肉過活,不久,馬肉吃完了後,開始人相食之……
城中加上士兵和築城民夫,原有三萬兵民,到今日,已經活生生餓死了一萬人。
不僅如此,為了果腹,城中人隻能炊骨析骸,以人骨為柴火,以人肉為食,整座大淩河,成了一座活人墳,空氣中無不彌漫著血腥的氣味。
才一歲大的袁文弼,因為沒有奶水,一直在哭。眾人攢給祖大壽的糧食,也所剩無幾了。海蘭珠餓著肚子都無所謂,但見到葉布舒餓得麵黃肌瘦,是心如刀割。
她麵前,隻剩下兩個選擇。一,活生生餓死,二,吃人肉苟活。
這晚祖大壽迴來後,海蘭珠便跪地請求道:“祖將軍,投降吧……援軍不會來了,事到如今,投降,還能救下這兩萬軍民,免遭生靈塗炭……”
祖大壽清楚她話中的分量,也知如今是彈盡糧絕,山窮水盡……別無他法了。
“今日我若降了金,祖上世世代代忠臣良將的基業,就毀於一旦了……我祖大壽,一生戎馬,難道真要背上賣國求榮的‘漢奸’之名,苟且偷生嗎?”
“有些事情,冥冥中,是注定的……”
祖大壽不會知道,他祖氏一族,最後的結局,不僅僅是降了金……數十年後,他還會是那個親自寫信招降吳三桂的人。
海蘭珠懇請道:“我知道,要邁出這一步很難……想想文弼,想想城中的兩萬人命。走到今日,將軍的對大明的忠義,已皇天可鑒。隻要……投降之日,將軍將我和葉布舒交給皇太極,兩萬軍民不僅可以性命無虞,將軍還能全身而退。”
“全身而退……什麽叫做全身而退?”
“全身而退地迴到錦州,繼續效忠大明。”
祖大壽驚顫,“你所言,可是真的?”
“我明知道大淩河之圍是怎樣慘絕,為何還要來?”
海蘭珠搖頭苦歎,“將軍,還不能死……不久的將來,將軍就會明白,所謂天命,是無法逆轉的……”
乙未,明太仆寺卿監軍道張春,總兵吳襄、鍾緯等,再以馬步兵四萬來援,壁小淩河。
戊戌,明援兵趨大淩河,距城十五裏。
皇太極命兩翼騎兵衝擊之,莽古爾泰與德格類率正藍旗圍其南,為左翼。這次一鼓作氣來了四萬明軍,到底不是那麽好打發的。莽古爾泰在左翼強攻不下,其部被明軍重創,於是便迴營向皇太極請奏。
“大汗,我的正藍旗已是傷亡慘重,不能再攻了!”
皇太極聽後,下令讓右翼繼續強攻,並偶然詰問道:“本汗聽聞,你的部下每次出兵都不聽從號令,從而貽誤了軍機。”
莽古爾泰方才從戰場上殺迴來,正是血氣方剛,腦子一熱,憤怒道:“沒有這樣的事!”
皇太極一挑眉,急著趕去前線督戰,也未與他置氣,隻道:“如若是誣告,當治誣告者之罪;如若其言屬實,你所率之部,倘能無罪?”言已,皇太極便將身去乘馬。
莽古爾泰一聽要治他的罪,頓時氣不打一處來。心裏想著,這個老八,當真是當了汗王,厲害了!才除掉了阿敏,這下莫不是要拿他開刀了!
“大汗!為何偏偏要與我過不去呢——”
莽古爾泰上前一步,手握佩刀,對著皇太極怒目而視道:“這幾年來,我自認已對大汗極盡承順了!大汗難道還想殺了我嗎?”
德格類趕緊攔在他麵前,一拳錘在他胸前,厲聲道:“五哥!你瘋了嗎!怎麽敢說這樣大逆不道之話——這可是悖逆之罪!”
此話一出,更是火上澆油,以莽古爾泰的脾氣,當然非得爭出個是非來才肯罷休。
“我說錯了嗎!大汗這樣咄咄逼人,到底意欲為何!”
說著,便將那佩刀抽出刀鞘,就要上前去與皇太極幹架。
“這個大汗都讓你當了,你還想怎樣——”
皇太極也不甘示弱,氣勢淩人地騎在馬上,逼上前怒聲道:“莽古爾泰!本汗敬你是兄長,你倘若再這樣目無汗威,出言相辱,我豈能饒你!”
“饒?除了對待漢人之外,大汗什麽時候有過這份憐憫之心了!我這個三貝勒的位置,遲早是保不住了,不如今日來個痛快——”
德格類拚命拉住發了瘋的莽古爾泰,周圍的士兵也紛紛執刀相向。
皇太極氣得大喝:“你可別忘了!當年你弑母以邀寵——如此說來,你又算是個什麽東西!”
“放開我——都給我滾開!”
莽古爾泰對眾人拳打腳踢,好幾個壯漢一同上來,才將他牢牢壓在地上,不得動彈。
“本汗是大金國汗,今日你膽敢出此逆言,在你心裏,可有尊卑之別!”
皇太極抓著韁繩,濃眉間泛著惱色,咬牙切齒道:“戰事迫在眉睫,本汗迴來再處置你!”
當晚,祖大壽與左都督何可綱會和於大淩河城中。
軍民入城修整了兩日後,便馬不停蹄地開始了城牆的修葺工事。
因害怕金兵來襲,城中民夫日夜趕工,工事進展得很快,原本到八月中旬便能竣工,誰知道初六日,城牆雉堞還沒修完,皇太極便已率領八旗軍,兵臨城下了。
得知皇太極圍攻大淩河時,祖大壽心裏是咯噔一聲,下令四閉城門,匆忙率士卒躲入城中,和何可綱倉促整軍,準備迎敵。
皇太極此行來勢洶洶,光是在城內聽著外頭兵馬的動靜滔天,粗略估算,起碼有不下四萬兵馬。
然而城中他和何可綱的部下不過數千人,剩下都是民夫,出城交戰,沒有半分勝算。除了抵死守城,以候援兵外,別無他法。
誰知金兵來了三日,便挖了三日的戰壕,根本沒有半點要攻城的意思。
祖大壽和何可綱站在城樓上,望著四麵城外烏泱泱的金兵,整個大淩河城外,被挖出了四道壕溝,金兵幹脆還建築一道一丈多高的牆。
萬萬沒想到,皇太極會出這樣的狠招,祖大壽從城樓上向下望去,“連挖四壕,彎曲難行,器具全備,這皇太極——當真是狡詐!”
何可綱是一籌莫展道,“咱們的糧草隻夠吃幾天了,這樣下去,援兵不來,我們會被活活困死在這——”
祖大壽被逼得急了,朝城外吐一口唾沫,罵道:“呸——他娘的,要打就打!伸頭一刀,縮頭一刀。把我們圍死在這兒,算什麽英雄好漢!”
說著就抓起□□,對何可綱道:“管不了那麽多了,我先率五百人突圍,若是能衝破金兵的戰壕,自然會從錦州帶援兵來救!”
祖大壽向來雷厲風行,頃刻間,就帶著自己的五百步兵出了南門。
金兵自然早有準備,在戰壕裏守株待兔,祖大壽與金兵交手兩三個迴合,隻身殺入敵營,毫發無損,但見形勢實在難以突圍,為不折損士卒,又灰溜溜地退迴了城中。
接下裏的十天,皇太極依然按兵不動,隻圍不攻。
大淩河城中斷糧,援兵不至,將士們坐困愁城,驚恐萬分。祖大壽還想力圖突圍,破此困局,於是率一眾兵馬,企圖出城誘戰。
金兵等了這十天,也有些蠢蠢欲動,一瞧見城中有人出來,立馬跟打了雞血似的往上湧。
正白旗部圖賴先入,達爾哈繼之,四麵環攻,貝勒多爾袞亦率兵入。何可綱見金軍中了計,立刻令城內炮矢俱發,圖賴被創,副將、備禦等四元大將戰歿。
皇太極聽聞後,重責了圖賴等人輕舉妄動,不聽勸阻,多爾袞也被叫到了禦帳。
皇太極對這位年僅十九歲的弟弟是青睞有加,所以並沒有因擅自攻城一事當麵責罰多爾袞,隻是對圖賴說道:“今日好在墨爾根戴青貝勒沒有大礙,倘有疏失,你們誰人擔待得起?”隨後才教育多爾袞,“你年輕氣盛,本汗理解。本汗像你這麽大的時候,也恨不得每迴打仗都衝在最前頭。可你如今貴為貝勒,又是本汗的幼弟,明軍的炮彈不長眼,衝鋒入城這樣危險的事情,下次還是不要做了。”
“大汗教誨,多爾袞牢記在心。”
多爾袞反省道,並按照皇太極的意思處置了擅自輕進的部下。
壬子,皇太極故技重施,派人射書城中,招蒙古人出降。
乙卯,再遺書祖大壽曰:“往者我欲和,爾國君臣以宋為鑒,不我應。爾國非宋,我亦非金,何不達若此。本汗今厭兵革,更以書往,惟將軍裁之。”祖大壽不答。
丁巳,明鬆山兵二千來援助大淩河,然眾寡懸殊,被金兵在城外擊敗。
丁卯,總兵吳襄、宋偉率錦州兵六千前來救援。
這一日上午起了大霧,幾尺外不識人。忽有青氣衝敵營,辟若門,阿濟格率兵軍乘霧迎敵,大敗明軍。
此時的孫承宗已趕赴錦州,親自督戰救援大淩河。吳襄、宋偉第一次援助兵敗後,九月丁亥,孫承宗再派吳襄領六千兵馬前去支援。
皇太極得到哨探來報,親自率軍到長山迎敵。途中見煙塵起,便知前頭是明朝的援兵。皇太極下令諸軍勿行,並自率二百親兵,與貝勒多鐸沿著山路潛進。
明軍的哨探發現後,六千大軍一路掩殺過來,皇太極率二百親兵渡河,衝殺過去,明軍六千多人竟是被二百人衝殺得潰不成軍,緊接著後路大軍趕到,勢不可擋,一番乘勝追擊,六千人潰敗而逃。
至此,明軍三次援助大淩河,皆以失敗告終。
祖大壽一眾在大淩河城中是坐以待斃,毫無出路,所有的希望都壓在了援軍身上。
這明軍救援潰敗的消息還沒傳入大淩河,皇太極就先想出了一招以假亂真的誘敵之計。
皇太極先前聞之祖大壽隻身闖敵營的舉動,格外欽佩,傳令全軍,不許殺祖大壽,要活捉他為己用。於是,為誘祖大壽出城,皇太極命三軍設伏山內,並讓金兵士卒穿上明軍將士的衣甲,舉著明軍的旗幟,假裝高喊著殺入金兵大營。
這邊城中的祖大壽聽見了動靜,在城樓上一看,喜出忘外,以為是錦州的援軍來了,當即率兵出城欲與援軍迴合。
誰知等他出了城,哪裏還有什麽援軍,滿眼都是蜂擁而上的金兵!
祖大壽大驚失色,自知中了埋伏,在重重圍困下,竭力廝殺,才得以狼狽遁迴城中。
至此之後,祖大壽心有餘悸,便緊閉城門,無論金兵如何引誘,都不肯出城。
這邊的大淩河城中,被圍困了整整四十八天後,已有如人間煉獄。
海蘭珠抱著葉布舒和袁文弼,躲在屋中,不敢出門半步。
一個月前,城中的糧食就已經吃光了,城裏人先將千匹戰馬都殺了,吃馬肉過活,不久,馬肉吃完了後,開始人相食之……
城中加上士兵和築城民夫,原有三萬兵民,到今日,已經活生生餓死了一萬人。
不僅如此,為了果腹,城中人隻能炊骨析骸,以人骨為柴火,以人肉為食,整座大淩河,成了一座活人墳,空氣中無不彌漫著血腥的氣味。
才一歲大的袁文弼,因為沒有奶水,一直在哭。眾人攢給祖大壽的糧食,也所剩無幾了。海蘭珠餓著肚子都無所謂,但見到葉布舒餓得麵黃肌瘦,是心如刀割。
她麵前,隻剩下兩個選擇。一,活生生餓死,二,吃人肉苟活。
這晚祖大壽迴來後,海蘭珠便跪地請求道:“祖將軍,投降吧……援軍不會來了,事到如今,投降,還能救下這兩萬軍民,免遭生靈塗炭……”
祖大壽清楚她話中的分量,也知如今是彈盡糧絕,山窮水盡……別無他法了。
“今日我若降了金,祖上世世代代忠臣良將的基業,就毀於一旦了……我祖大壽,一生戎馬,難道真要背上賣國求榮的‘漢奸’之名,苟且偷生嗎?”
“有些事情,冥冥中,是注定的……”
祖大壽不會知道,他祖氏一族,最後的結局,不僅僅是降了金……數十年後,他還會是那個親自寫信招降吳三桂的人。
海蘭珠懇請道:“我知道,要邁出這一步很難……想想文弼,想想城中的兩萬人命。走到今日,將軍的對大明的忠義,已皇天可鑒。隻要……投降之日,將軍將我和葉布舒交給皇太極,兩萬軍民不僅可以性命無虞,將軍還能全身而退。”
“全身而退……什麽叫做全身而退?”
“全身而退地迴到錦州,繼續效忠大明。”
祖大壽驚顫,“你所言,可是真的?”
“我明知道大淩河之圍是怎樣慘絕,為何還要來?”
海蘭珠搖頭苦歎,“將軍,還不能死……不久的將來,將軍就會明白,所謂天命,是無法逆轉的……”
乙未,明太仆寺卿監軍道張春,總兵吳襄、鍾緯等,再以馬步兵四萬來援,壁小淩河。
戊戌,明援兵趨大淩河,距城十五裏。
皇太極命兩翼騎兵衝擊之,莽古爾泰與德格類率正藍旗圍其南,為左翼。這次一鼓作氣來了四萬明軍,到底不是那麽好打發的。莽古爾泰在左翼強攻不下,其部被明軍重創,於是便迴營向皇太極請奏。
“大汗,我的正藍旗已是傷亡慘重,不能再攻了!”
皇太極聽後,下令讓右翼繼續強攻,並偶然詰問道:“本汗聽聞,你的部下每次出兵都不聽從號令,從而貽誤了軍機。”
莽古爾泰方才從戰場上殺迴來,正是血氣方剛,腦子一熱,憤怒道:“沒有這樣的事!”
皇太極一挑眉,急著趕去前線督戰,也未與他置氣,隻道:“如若是誣告,當治誣告者之罪;如若其言屬實,你所率之部,倘能無罪?”言已,皇太極便將身去乘馬。
莽古爾泰一聽要治他的罪,頓時氣不打一處來。心裏想著,這個老八,當真是當了汗王,厲害了!才除掉了阿敏,這下莫不是要拿他開刀了!
“大汗!為何偏偏要與我過不去呢——”
莽古爾泰上前一步,手握佩刀,對著皇太極怒目而視道:“這幾年來,我自認已對大汗極盡承順了!大汗難道還想殺了我嗎?”
德格類趕緊攔在他麵前,一拳錘在他胸前,厲聲道:“五哥!你瘋了嗎!怎麽敢說這樣大逆不道之話——這可是悖逆之罪!”
此話一出,更是火上澆油,以莽古爾泰的脾氣,當然非得爭出個是非來才肯罷休。
“我說錯了嗎!大汗這樣咄咄逼人,到底意欲為何!”
說著,便將那佩刀抽出刀鞘,就要上前去與皇太極幹架。
“這個大汗都讓你當了,你還想怎樣——”
皇太極也不甘示弱,氣勢淩人地騎在馬上,逼上前怒聲道:“莽古爾泰!本汗敬你是兄長,你倘若再這樣目無汗威,出言相辱,我豈能饒你!”
“饒?除了對待漢人之外,大汗什麽時候有過這份憐憫之心了!我這個三貝勒的位置,遲早是保不住了,不如今日來個痛快——”
德格類拚命拉住發了瘋的莽古爾泰,周圍的士兵也紛紛執刀相向。
皇太極氣得大喝:“你可別忘了!當年你弑母以邀寵——如此說來,你又算是個什麽東西!”
“放開我——都給我滾開!”
莽古爾泰對眾人拳打腳踢,好幾個壯漢一同上來,才將他牢牢壓在地上,不得動彈。
“本汗是大金國汗,今日你膽敢出此逆言,在你心裏,可有尊卑之別!”
皇太極抓著韁繩,濃眉間泛著惱色,咬牙切齒道:“戰事迫在眉睫,本汗迴來再處置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