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鐵嶺沒有住下多久,轉眼間,金兵在大敗明軍於薩爾滸後,歇了不過三個月,就趁明軍不備,糾集兵馬,轉攻開原、鐵嶺。
得到消息後,我和李如柏一家唯有棄鐵嶺,轉投靠李如楨所駐兵的沈陽。
六月,後金兵數萬騎從靜安堡入,乘開原疏於防守之機,一舉而下,那薩爾滸一戰撿得一命的開原明總兵馬林,最終難敵金兵,戰死開原。隨後紛擁而至的自鐵嶺援兵也被逐一擊敗。戰報上說,金兵從開原掠迴的人畜財物,足足運了三日猶未盡。
這熊廷弼經略遼東的任書剛下,還未出關赴任,開原就失守了。
熊廷弼上言:“遼左,京師肩背;河東,遼鎮腹心;開原又河東根本。欲保遼東則開原必不可棄。敵未破開原時,北關、朝鮮猶足為腹背患。今已破開原,北關不敢不服,遣一介使,朝鮮不敢不從。既無腹背憂,必合東西之勢以交攻,然則遼、沈何可守也?乞速遣將士,備芻糧,修器械,毋窘臣用,毋緩臣期,毋中格以沮臣氣,毋旁撓以掣臣肘,毋獨遺臣以艱危,以致誤臣、誤遼,兼誤國也。”
此奏疏意在言明開原在遼東之重要,失開原,何以守遼沈?縱觀遼東,如今已不剩幾處地界不被金兵踏足了。況且開原城大民眾,是明朝聯絡女真和蒙古部落的重鎮。以此而懇請朝廷,不要再減扣糧餉,或是群臣相互肘擊,將此危機交托給我一人應對,這是不光是誤了我、誤了遼,更是誤國!
神宗聽後,全部允與準許,並和當日信賴楊鎬一般,賜其尚方寶劍。
我們才到沈陽不過兩日,鐵嶺便失守了。這時候,熊廷弼還未出山海關。金兵席卷遼東之速,已無人可擋。一時間,即便是沈陽,也開始民心搖晃,四處逃竄。
這個我熟悉的沈陽城,半年的時間,已經失去了當日的繁盛。李如楨駐兵沈陽,亦接到了支援鐵嶺的請求。鐵嶺已失,如今再去貿然支援,無疑是自尋死路。李如楨便以就算是奪迴了鐵嶺,也沒有來兵馬守住這鐵嶺衛為由,拒絕出兵,死守沈陽。
這天是李家好不容易聚首的家宴,李如柏一家家眷和李如楨一家家眷皆在府中。
眼下戰事吃緊,李如楨也無心扮演,隻是李如柏如今前來投靠他,也應當好好招待一番。我同屬在李如柏的家眷之中,有幸得以一入這沈陽總兵府。
薩爾滸戰一別後,李如柏也許久未見他這位四弟,兩人有生之年,得以再這樣相見,已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熊廷弼,又是他……”席間喝著酒,李如柏也不忘怨聲載道,“當年他經略遼東,愣是跟父親過不去。這個南蠻子,隻怕這次帶著尚方寶劍二赴遼東,又要拿我們李家開刀。”
“新官上任三把火,他想拿誰開刀都好,反正我李如楨問心無愧!他若懂得如何用兵,那就自己帶兵去支援鐵嶺吧!”李如楨氣不打一處來,前些日子因為未增援鐵嶺一事,被熊廷弼罵了個狗血淋頭。
“四弟,話不是這麽說的,”李如柏到底要老練圓滑些,勸誡道,“你我這些武將,不怕兵敗胡酋,怕得更是朝中那些言官……人言可畏,一封奏疏呈去,可能就是要殺頭的。”
李如楨還是不服氣,“他不就是握著皇上禦賜的尚方寶劍嗎?我就不信他有那個膽子,敢憑這一點就治我的罪,殺我的頭!”
“四弟,這句話千萬不要在外頭說,眼下這遼東,誰握著尚方寶劍,誰才是皇上眼前的紅人……雖說這尚方寶劍也不能斬總兵以上之官,但放眼日後,這南蠻子在遼東的日子還長呢,四弟萬萬不要去招惹他才是。此人決斷專橫,不通情達理,更不似楊鎬與咱們李家交情深厚……”
結果這一餐難得的家宴,就這麽活生生地被“熊廷弼”這三個字,給攪得食不知味了。
晚飯後,我獨自一人來到沈陽的街道上,看著冷冷清清的大街,以往熱鬧奢靡的酒樓,估計也都歇業逃難去了。唯剩沈陽的月亮,一如記憶中那般明亮。
今日白天,我曾懇請李如柏,能否派人一探範氏兄弟如今的狀況,誰知道下午李如柏的部下便告知我,範氏兄弟去年年末便已投誠後金了。
範文程終究是邁出了這一步,我心中是欣慰,也是悲哀。欣慰他終於得以施展他的才華,悲哀……是悲哀他身為漢人,後世不知會承受多少的謾罵。如今,我心中牽掛之人,悉數都在赫圖阿拉了。獨留我一人在這大明的土地上,思索著,煎熬著,行屍走肉般地活著。
七月,熊廷弼路經沈陽、遼陽,一路安撫邊民,一路前來遼東赴任。他到任後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斬首逃將劉遇節、王捷、王文鼎,以此祭奠死節的將士。
然而他的肅清遼東之舉措還沒有完,八月,又將貪汙行賄的將領陳倫給斬首了。最後他這新官上任的第三把火,終於燒到了李如楨頭上。
九月,熊廷弼以十不堪上書彈劾李如楨,以其擁兵畏敵,拒援鐵嶺一失職,令嚴法行,請求罷免李如楨遼東總兵官一職,申用李懷信赴任。李如楨無耐,隻能解甲歸田。
李家隻好又搬離了總兵府,入住農戶別院。
熊廷弼到了遼地之後,令僉事韓原善往撫沈陽,憚不肯行。繼命僉事閻鳴泰,至虎皮驛慟哭而返。最後熊廷弼隻好親自巡曆,自虎皮驛抵沈陽,複乘雪夜赴撫順。總兵賀世賢以撫順之地近敵營而阻止,熊廷弼卻說:“冰雪滿地,敵不料我來。”於是鼓吹入。時兵燹後,方圓數百裏了無人跡,熊廷弼祭諸了那些為守城而死者,大哭。緊接著耀兵奉集,相度形勢而還,所至招流移,繕守具,分置士馬,於是遼東人心複固。
萬曆四十八年,三月,神宗朱翊鈞因長期酒色無節,加上遼東戰事接二連三地慘敗,受國事困擾,終於病重不起。
四月,朝廷以遼東前線兵力不足為由,調派秦良玉率兵援遼,神宗賜其三品官服,並授其兄秦民屏為守備,其弟秦邦屏為都司僉書。
沒想到,我在這明朝的有生之年,真的能看見這位中華曆史上著名的女英雄赴任遼東。
這一年裏,金兵也沒有閑著。五月,金兵略地花嶺。六月,略王大人屯。
然而時下明廷中,卻發生了一件更大的事情。
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崩,終年五十六歲。二十二日發喪,二十三日頒布遺詔,命皇太子朱常洛嗣位。
一個月之後,皇宮裏爆發了舉朝震驚的“紅丸案”。這位本就身體羸弱的光宗皇帝,在位不過一個月,便因“紅丸案”而暴斃身亡。其長子朱由校繼位。緊著著,又爆發了“移宮案”。後宮黨派紛爭不斷,而那個臭名昭著的魏忠賢,也一躍登上了明末的政治舞台。
從神宗到光宗,再到朱由校,再到明末閹黨橫空出世。我知道,大明的末路已近。
原以為這明廷皇宮裏的鬧劇會就此收場,沒想到卻禍水東引,竟然還牽扯到了遠在遼東的熊廷弼身上。
八月,金兵略蒲河。將士失亡七百餘人,諸將世賢等亦有斬獲功。
這朱由校剛剛繼位,以給事中姚宗文為首的言官卻開始連章彈劾熊廷弼,說其事“荷戈之士徒供挑浚,尚方之劍逞誌作威”、“無謀者八,欺君者三”,熊廷弼惱火,極力辯解,再疏自明雲“遼已轉危為安,臣且之生致死。”最後自請繳還尚方劍,力求罷斥。
這遼東風雲變換,真的是一日一個天下。我雖不知這言官惑亂其中深淺,但想來熊廷弼雖有鎮遼之才,但實在不善人際。說熊廷弼這個人不懂治理遼地,倒不如說他是不懂籠絡遼臣之心。剛來遼東,就把原來的守將都得罪了個遍,加之他心情剛烈負氣,好謾罵,不為人下,自然玩不過那宦海沉浮,最終受人排擠。朱由校不堪眾臣之奏疏,最終準許熊廷弼去職。令袁應泰接應經略遼東,同樣賜尚方寶劍。
天高皇帝遠,這坐在順天府的朱由校不知遼東的真實情況,躲在沈陽的我,卻是知道得清清楚楚的。八月金兵入撫順而滋擾沈陽,熊廷弼親自駐兵沈陽前線,督兵對敵。致使這半年來,金兵都拿不下大的城池。可惜明末朝廷各種黨派勢力相爭,波及不斷,熊廷弼對朝中那些奏疏的人言,你們若是有疑惑,就親自來遼東看看,看看這遼東如今在我督軍之下到底有沒有那般不堪。
十月,袁應泰奉旨赴任遼東經略。持尚方寶劍後斬殺貪將何光先,又罷免大將李光榮及以下十餘人,準備策劃收複撫順之大計。與此同時,還一路收撫歸順了不少蒙古的邊民。蒙古時遭大災,不少人流落到遼東來乞討,袁應泰想招撫這些蒙古人,並讓他們上陣去對付金兵。卻沒想到,這些蒙古人居心叵測,根本是來者不善。
熊廷弼走後,不過半年,金兵卯足了兵力,終於拉開了遼沈之戰的序幕。
撫順、清河、開原、鐵嶺……到如今的沈陽、遼陽,放眼整個遼東,已無處可躲,無處可藏。李如柏又舉家遷迴了遼西首府廣寧,離開時,我最後看了一眼這沈陽城,看了一眼那大明的旌旗。因為我知道,若有生之年,我還能迴到沈陽的話,這裏隻怕……已經易主了。
天啟元年,三月十二日。金兵進攻沈陽,總兵官賀世賢、尤世功出城奮戰,敗北而迴。次日,金兵與詐降的蒙古人裏應外合,沈陽城遂失陷。沈陽是遼陽的屏障,沈陽一失,遼陽岌岌可危。袁應泰率領全部兵力,退守遼東首府遼陽。
為了勢必保住遼陽,袁應泰下令調集附近營堡所有的兵將,在城樓外挖了三四層城濠,引太子河水注濠,環城列炮把守。
三月十八日,金兵進攻遼陽,鏖戰三日,二十一日,袁應泰應戰失利,遼陽城內起火,守軍大亂,蒙古人帶著婦女在城門口迎接金兵,袁應泰知大勢已去,遼陽城不保,歎息對張銓道:“公無守城責,宜急去,吾死於此。”遂佩劍印自縊死。其妻弟姚居秀從之。仆唐世明憑屍大慟,縱火焚樓而死。遼陽遂失守。
在沈陽、遼陽和接連被攻占後不久,遼河以東大大小小七十餘座城堡都被金兵降服。
五月,□□哈赤大舉遷都遼陽,興建“東京城”。
得到消息後,我和李如柏一家唯有棄鐵嶺,轉投靠李如楨所駐兵的沈陽。
六月,後金兵數萬騎從靜安堡入,乘開原疏於防守之機,一舉而下,那薩爾滸一戰撿得一命的開原明總兵馬林,最終難敵金兵,戰死開原。隨後紛擁而至的自鐵嶺援兵也被逐一擊敗。戰報上說,金兵從開原掠迴的人畜財物,足足運了三日猶未盡。
這熊廷弼經略遼東的任書剛下,還未出關赴任,開原就失守了。
熊廷弼上言:“遼左,京師肩背;河東,遼鎮腹心;開原又河東根本。欲保遼東則開原必不可棄。敵未破開原時,北關、朝鮮猶足為腹背患。今已破開原,北關不敢不服,遣一介使,朝鮮不敢不從。既無腹背憂,必合東西之勢以交攻,然則遼、沈何可守也?乞速遣將士,備芻糧,修器械,毋窘臣用,毋緩臣期,毋中格以沮臣氣,毋旁撓以掣臣肘,毋獨遺臣以艱危,以致誤臣、誤遼,兼誤國也。”
此奏疏意在言明開原在遼東之重要,失開原,何以守遼沈?縱觀遼東,如今已不剩幾處地界不被金兵踏足了。況且開原城大民眾,是明朝聯絡女真和蒙古部落的重鎮。以此而懇請朝廷,不要再減扣糧餉,或是群臣相互肘擊,將此危機交托給我一人應對,這是不光是誤了我、誤了遼,更是誤國!
神宗聽後,全部允與準許,並和當日信賴楊鎬一般,賜其尚方寶劍。
我們才到沈陽不過兩日,鐵嶺便失守了。這時候,熊廷弼還未出山海關。金兵席卷遼東之速,已無人可擋。一時間,即便是沈陽,也開始民心搖晃,四處逃竄。
這個我熟悉的沈陽城,半年的時間,已經失去了當日的繁盛。李如楨駐兵沈陽,亦接到了支援鐵嶺的請求。鐵嶺已失,如今再去貿然支援,無疑是自尋死路。李如楨便以就算是奪迴了鐵嶺,也沒有來兵馬守住這鐵嶺衛為由,拒絕出兵,死守沈陽。
這天是李家好不容易聚首的家宴,李如柏一家家眷和李如楨一家家眷皆在府中。
眼下戰事吃緊,李如楨也無心扮演,隻是李如柏如今前來投靠他,也應當好好招待一番。我同屬在李如柏的家眷之中,有幸得以一入這沈陽總兵府。
薩爾滸戰一別後,李如柏也許久未見他這位四弟,兩人有生之年,得以再這樣相見,已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熊廷弼,又是他……”席間喝著酒,李如柏也不忘怨聲載道,“當年他經略遼東,愣是跟父親過不去。這個南蠻子,隻怕這次帶著尚方寶劍二赴遼東,又要拿我們李家開刀。”
“新官上任三把火,他想拿誰開刀都好,反正我李如楨問心無愧!他若懂得如何用兵,那就自己帶兵去支援鐵嶺吧!”李如楨氣不打一處來,前些日子因為未增援鐵嶺一事,被熊廷弼罵了個狗血淋頭。
“四弟,話不是這麽說的,”李如柏到底要老練圓滑些,勸誡道,“你我這些武將,不怕兵敗胡酋,怕得更是朝中那些言官……人言可畏,一封奏疏呈去,可能就是要殺頭的。”
李如楨還是不服氣,“他不就是握著皇上禦賜的尚方寶劍嗎?我就不信他有那個膽子,敢憑這一點就治我的罪,殺我的頭!”
“四弟,這句話千萬不要在外頭說,眼下這遼東,誰握著尚方寶劍,誰才是皇上眼前的紅人……雖說這尚方寶劍也不能斬總兵以上之官,但放眼日後,這南蠻子在遼東的日子還長呢,四弟萬萬不要去招惹他才是。此人決斷專橫,不通情達理,更不似楊鎬與咱們李家交情深厚……”
結果這一餐難得的家宴,就這麽活生生地被“熊廷弼”這三個字,給攪得食不知味了。
晚飯後,我獨自一人來到沈陽的街道上,看著冷冷清清的大街,以往熱鬧奢靡的酒樓,估計也都歇業逃難去了。唯剩沈陽的月亮,一如記憶中那般明亮。
今日白天,我曾懇請李如柏,能否派人一探範氏兄弟如今的狀況,誰知道下午李如柏的部下便告知我,範氏兄弟去年年末便已投誠後金了。
範文程終究是邁出了這一步,我心中是欣慰,也是悲哀。欣慰他終於得以施展他的才華,悲哀……是悲哀他身為漢人,後世不知會承受多少的謾罵。如今,我心中牽掛之人,悉數都在赫圖阿拉了。獨留我一人在這大明的土地上,思索著,煎熬著,行屍走肉般地活著。
七月,熊廷弼路經沈陽、遼陽,一路安撫邊民,一路前來遼東赴任。他到任後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斬首逃將劉遇節、王捷、王文鼎,以此祭奠死節的將士。
然而他的肅清遼東之舉措還沒有完,八月,又將貪汙行賄的將領陳倫給斬首了。最後他這新官上任的第三把火,終於燒到了李如楨頭上。
九月,熊廷弼以十不堪上書彈劾李如楨,以其擁兵畏敵,拒援鐵嶺一失職,令嚴法行,請求罷免李如楨遼東總兵官一職,申用李懷信赴任。李如楨無耐,隻能解甲歸田。
李家隻好又搬離了總兵府,入住農戶別院。
熊廷弼到了遼地之後,令僉事韓原善往撫沈陽,憚不肯行。繼命僉事閻鳴泰,至虎皮驛慟哭而返。最後熊廷弼隻好親自巡曆,自虎皮驛抵沈陽,複乘雪夜赴撫順。總兵賀世賢以撫順之地近敵營而阻止,熊廷弼卻說:“冰雪滿地,敵不料我來。”於是鼓吹入。時兵燹後,方圓數百裏了無人跡,熊廷弼祭諸了那些為守城而死者,大哭。緊接著耀兵奉集,相度形勢而還,所至招流移,繕守具,分置士馬,於是遼東人心複固。
萬曆四十八年,三月,神宗朱翊鈞因長期酒色無節,加上遼東戰事接二連三地慘敗,受國事困擾,終於病重不起。
四月,朝廷以遼東前線兵力不足為由,調派秦良玉率兵援遼,神宗賜其三品官服,並授其兄秦民屏為守備,其弟秦邦屏為都司僉書。
沒想到,我在這明朝的有生之年,真的能看見這位中華曆史上著名的女英雄赴任遼東。
這一年裏,金兵也沒有閑著。五月,金兵略地花嶺。六月,略王大人屯。
然而時下明廷中,卻發生了一件更大的事情。
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崩,終年五十六歲。二十二日發喪,二十三日頒布遺詔,命皇太子朱常洛嗣位。
一個月之後,皇宮裏爆發了舉朝震驚的“紅丸案”。這位本就身體羸弱的光宗皇帝,在位不過一個月,便因“紅丸案”而暴斃身亡。其長子朱由校繼位。緊著著,又爆發了“移宮案”。後宮黨派紛爭不斷,而那個臭名昭著的魏忠賢,也一躍登上了明末的政治舞台。
從神宗到光宗,再到朱由校,再到明末閹黨橫空出世。我知道,大明的末路已近。
原以為這明廷皇宮裏的鬧劇會就此收場,沒想到卻禍水東引,竟然還牽扯到了遠在遼東的熊廷弼身上。
八月,金兵略蒲河。將士失亡七百餘人,諸將世賢等亦有斬獲功。
這朱由校剛剛繼位,以給事中姚宗文為首的言官卻開始連章彈劾熊廷弼,說其事“荷戈之士徒供挑浚,尚方之劍逞誌作威”、“無謀者八,欺君者三”,熊廷弼惱火,極力辯解,再疏自明雲“遼已轉危為安,臣且之生致死。”最後自請繳還尚方劍,力求罷斥。
這遼東風雲變換,真的是一日一個天下。我雖不知這言官惑亂其中深淺,但想來熊廷弼雖有鎮遼之才,但實在不善人際。說熊廷弼這個人不懂治理遼地,倒不如說他是不懂籠絡遼臣之心。剛來遼東,就把原來的守將都得罪了個遍,加之他心情剛烈負氣,好謾罵,不為人下,自然玩不過那宦海沉浮,最終受人排擠。朱由校不堪眾臣之奏疏,最終準許熊廷弼去職。令袁應泰接應經略遼東,同樣賜尚方寶劍。
天高皇帝遠,這坐在順天府的朱由校不知遼東的真實情況,躲在沈陽的我,卻是知道得清清楚楚的。八月金兵入撫順而滋擾沈陽,熊廷弼親自駐兵沈陽前線,督兵對敵。致使這半年來,金兵都拿不下大的城池。可惜明末朝廷各種黨派勢力相爭,波及不斷,熊廷弼對朝中那些奏疏的人言,你們若是有疑惑,就親自來遼東看看,看看這遼東如今在我督軍之下到底有沒有那般不堪。
十月,袁應泰奉旨赴任遼東經略。持尚方寶劍後斬殺貪將何光先,又罷免大將李光榮及以下十餘人,準備策劃收複撫順之大計。與此同時,還一路收撫歸順了不少蒙古的邊民。蒙古時遭大災,不少人流落到遼東來乞討,袁應泰想招撫這些蒙古人,並讓他們上陣去對付金兵。卻沒想到,這些蒙古人居心叵測,根本是來者不善。
熊廷弼走後,不過半年,金兵卯足了兵力,終於拉開了遼沈之戰的序幕。
撫順、清河、開原、鐵嶺……到如今的沈陽、遼陽,放眼整個遼東,已無處可躲,無處可藏。李如柏又舉家遷迴了遼西首府廣寧,離開時,我最後看了一眼這沈陽城,看了一眼那大明的旌旗。因為我知道,若有生之年,我還能迴到沈陽的話,這裏隻怕……已經易主了。
天啟元年,三月十二日。金兵進攻沈陽,總兵官賀世賢、尤世功出城奮戰,敗北而迴。次日,金兵與詐降的蒙古人裏應外合,沈陽城遂失陷。沈陽是遼陽的屏障,沈陽一失,遼陽岌岌可危。袁應泰率領全部兵力,退守遼東首府遼陽。
為了勢必保住遼陽,袁應泰下令調集附近營堡所有的兵將,在城樓外挖了三四層城濠,引太子河水注濠,環城列炮把守。
三月十八日,金兵進攻遼陽,鏖戰三日,二十一日,袁應泰應戰失利,遼陽城內起火,守軍大亂,蒙古人帶著婦女在城門口迎接金兵,袁應泰知大勢已去,遼陽城不保,歎息對張銓道:“公無守城責,宜急去,吾死於此。”遂佩劍印自縊死。其妻弟姚居秀從之。仆唐世明憑屍大慟,縱火焚樓而死。遼陽遂失守。
在沈陽、遼陽和接連被攻占後不久,遼河以東大大小小七十餘座城堡都被金兵降服。
五月,□□哈赤大舉遷都遼陽,興建“東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