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滹根基在蘇州,做京官也才沒幾年,且他家並不是襲爵的那支,家底子自然比不上賈王史薛這樣繁盛了多年的世家大戶。賈璉從旁瞧了眼來迎黛玉的人,隻覺得丫鬟不如自家的標致,婆子們也不甚活絡,乏味得很。因在官船之上,他雖有心與陪同永寧王的幾位大人結交,也不敢隨意走動,且人生地不熟的,也不好拿他慣用的喝酒賭錢的套近乎的方式,隻好自去歇息,使人與黛玉說:“我是後生晚輩,本當去拜見表妹的叔伯家人,奈何聽說林大人家裏頭現下隻有女眷在船上,實在不敢唐突冒犯。表妹替我與林宜人陪個不是。若有什麽用的上愚兄的,隻管叫人來喚我。”
黛玉原就想到賈璉不便陪自己去拜見堂嬸,倒也不甚在意。林滹家裏如今在京城排的上數,不容小覷,固然有文慧皇貴妃與永寧王的大功勞,但他家竟也不算靠女人發的家,其父是甲寅科進士,官至青州知府,他自己也是科第出身,雖不及林海探花郎的名聲響亮,然而成績拿出來,也對得起“名門之後,書香子弟”了。親事自然也沒馬虎,娶的是宋翰林的第三女,黛玉在外祖母家聽人議論過這位嬸娘,說她行事爽利,治家理事手段還在鳳姐之上,心裏不免擔心自己要露怯。
官船雖寬大敞亮,到底不如家裏穩當,幾個婆子攙著黛玉,繞了兩個迴廊,便到了宋氏所居的船艙。兩三個半大不小的丫頭坐在門口挑鞋樣子,看著她們來了,忙爭相打起簾子,衝著艙內喊道:“玉姑娘來了。”
黛玉進了船艙,見屋子中央的黃梨木桌邊坐了個四十上下的端麗婦人,體態微豐,濃眉鳳眼,觀之可親,便知是自己堂嬸,宋氏也起身相迎,黛玉忙躬身行禮,宋氏笑道:“自家親戚,何須這般客氣。”親手拉著她往桌前坐下,又命人給王嬤嬤看茶。
幾個丫頭奉上茶盞,宋氏與黛玉相讓了一番,又問:“江上風大,可覺著頭暈?咱們要在這船上待上幾天,你的艙房我昨兒個才叫她們布置好,也不知你的喜好,可有什麽要添置的?”
王嬤嬤替黛玉迴道:“姑娘一上船便來拜見太太了,還未曾去艙房。不過既是太太準備的,必是極好,我們姑娘平素也不大挑屋裏的擺設什麽的。”
宋氏道:“女孩兒養的多金貴都不為過,咱們這樣的人家,既然吃穿不愁,又何必怠慢了孩子?我知侄女兒是懂事,不願意麻煩到人,你們在他身邊服侍的,該說的得替姑娘說。不然若是哪裏委屈了,她父親也要難過的。”
提到林海,黛玉心裏一緊:問道:“嬸娘可知父親這次匆匆忙忙地叫我迴去,可是出了什麽事?”
宋氏見她著急,寬慰道:“興許是幾年沒見,想你了呢。再說,他在揚州做官,離老家也近,叔伯兄弟的,常能互相幫襯照應,出不來大差池。你過幾日便能見著他了,這幾天趕路又辛苦,別胡思亂想地,自己嚇自己。”
林滹可是一接了書信,便提前啟程迴鄉的,若說林海沒出什麽事,黛玉也是萬不能信的,不過她頭一迴見嬸娘,人家既有安慰之心,她也不好不依不饒地追問,便強笑了出來,陪宋氏說了會兒讀書吃藥類的日常閑話。
沒一會兒,船上廚房打發人來問晚膳,宋氏便問黛玉,黛玉從前來京裏也是走的水路,知道船上米糧種類並不多,忙說自己無需額外點菜。宋氏道:“你既然日常吃藥,這飯菜哪能沒有忌口。”便對王嬤嬤說,“你替你們姑娘點幾個她愛吃的,明日、後日的菜我也讓人來問嬤嬤。船上有人搭輕便小船去江邊上提貨的,廚房、采買那兒我們也是一早打點過了,不必擔心什麽。你們姑娘吃的藥也告訴我,我這兒有空地方。藥丸子也罷了,湯藥別在你姑娘房裏煎,那苦味熏得睡不好覺。”
黛玉忙起身千恩萬謝了,宋氏又看了紫鵑、雪雁兩個大丫頭,誇了一迴,賞了幾吊錢,再命自己身邊的兩個一等丫頭,名叫錦書與紅杏的,去服侍黛玉迴自己艙內稍作歇息:“你們去陪玉姑娘換身輕便衣裳,一會兒還來我這兒吃飯。”
這兩個丫頭也年長幾歲,行事比其他人更穩重些,出門時還輕聲問了聲小丫頭:“玉姑娘的表兄弟也在船上,可有人伺候在那兒?”得了準信才放心扶著黛玉迴去。
這船自然不及家裏爽利方便,床凳桌椅都是原先就有的,不過被褥枕墊倒是一看便知是新做的,梳台上擺了幾樣精致的盒子,桌上的茶盞花瓶也看得出來是名家手筆,兩個丫頭拉起屏風,隔開屋子,紫鵑雪雁也翻開箱子,找出黛玉日常的衣裳,替她換上,一麵又招唿錦書和紅杏喝茶。錦書和紅杏並不敢躲閑,手腳麻利地幫著黛玉屋裏的人歸置好箱子。黛玉忙親自請她們坐下,一起吃著果子,不免又問起林滹提前迴鄉的事。
“其實老爺這次迴鄉祭祖的事兒,年前就已經定下了。我們家大爺從軍,在晉陽做守備,已經有兩年沒迴來過年了,這迴也是早早就告了假。老爺思鄉情切,也不定是因為林海老爺的信。”
林滹這次迴鄉確是早有安排,卻是因為一樁說出來要叫人哭笑不得的事。原來他的第三子長到十四歲,想著該說親了,便托人相看。誰知來說的無一不是公卿門第、高官顯貴家的女兒,甚至連東安平郡王家的縣主都有人提。林滹便對宋氏說道:“我區區一個從四品的小吏,斐哥兒更不過是一介貢生,尚無功名,有何才能叫這樣的人家另眼相看?不過是賴永寧王之威。我們家現在萬事皆順,人人禮讓三分,子孫難免得意忘形。焉知‘月滿則虧,水滿則溢’,若那日盛宴散去,桌倒杯空,該如何自處?”因與家人商議,迴祖地置辦田舍、房屋,以備祭祀之費。皆因祭祀產業,便是犯了事也不入官的。
他家如今正是赫赫揚揚、飛黃顯達之際,三位公子也都勤懇上進,並不是那等狂妄肆意之輩,他這樣居安思危固然有理,然而畢竟小心謹慎過了頭,若讓人知道了,不免要啼笑皆非,甚至懷疑他是不是做賊心虛了,故而此番迴鄉隻說是要祭祖,並未與他人說起真實緣故。因林海密信正中他的軟肋,他方匆匆趕去,見堂兄果真清白自持,方鬆了一口氣,又為江南官場所見所聞心驚,暗罵自己果然讀書讀成了迂腐天真之人,雖有心不借永寧王之勢,然真事到臨頭,除了請外甥做主,竟也束手無策。
幾艘大船首尾相連,雖速度慢了些,倒也果真行得更穩,黛玉陪著宋氏一道用了膳,雖不及家裏菜肴精致可口,也頗能入口。宋氏想到黛玉的表兄也在船上,便遣紅杏去問問賈璉吃得如何。紅杏到了賈璉船上,隻見艙門緊閉,來旺同另幾個小廝坐在門口玩牌,隻說賈璉已經吃了飯歇下了。紅杏到底比一般丫頭年長了幾歲,哪裏會不懂,迴去了倒也沒多嘴,把來旺說的學了一遍給宋氏聽。
宋氏聽了,心裏萬分膈應,當著黛玉的麵自然是什麽也不能說,正想著要如何岔開話,小丫頭來報,說是太醫院的陳禦醫來了。
原來劉遇這番南下,除了有戶部侍郎並戶部、吏部、工部的員外郎隨行,還帶了都察院的左都禦史與太醫院的右院判趙瑜同他的兩位高徒。劉遇平日也不是個嬌慣自個兒的人,不過上至二聖,下至朝臣,都希望他平安健康才好,這也是他頭一迴獨自出遠門辦差,皇上一麵想著玉不琢不成器,一麵又擔心他一路辛苦,或是到了南方要水土不服,故而特派趙瑜隨行。劉遇用了晚膳,照例讓禦醫給他號了脈,倒是想起前幾日在榮國府裏頭見到的林家表妹,美則美矣,然眸裏帶淚,麵色憔悴,竟是個多愁多病的,便讓趙瑜的徒弟走上一趟,去瞧瞧黛玉的症狀:“我知林府平日裏常請的太醫並不是你,不過你順帶把林宜人的平安脈也請了,看看你同僚開的藥方子,比較個高下。”
陳禦醫既得了命,也不敢耽擱,趁著天還未黑,便急急地來了。
宋氏正狐疑,想到劉遇平時不是這麽細致周到的人,抬頭見黛玉乖順地坐著,不覺一怔,先前說話走動時尚不覺得,現在看她低著頭的樣子,倒有幾分文慧皇貴妃少女時的神韻。她悄悄歎了口氣,叫丫鬟拉起簾子,自己和黛玉去簾後坐著,又叫丫頭把自己和黛玉往常吃的藥單子呈過去。
陳禦醫既是院判高徒,自然有幾分本事,先給宋氏看了脈,倒是沒什麽好說的,不過照樣吃那安神養心的丸子便是,倒是黛玉的方子,他仔細端詳了許久,又把了脈,方才問道:“這方子可是太醫院姓胡的大夫開的?”
紫鵑忙迴道:“正是,可是這方子有什麽問題?”
陳禦醫道:“方子本身倒沒什麽,不過既然小姐平常吃人參養榮丸,這方子裏的一些藥,就滋補過頭了,小姐身子是氣血兩虛,然進步過益,也容易心氣不寧、麵上、肝裏燥熱,若是不小心受了涼,冷熱交夾,恐小姐受不住。”故而改了藥方上的兩味引子的劑量,又說她身上的不足之症恐是娘胎裏帶來的,又被濕氣加重了,寫了些調補、食養的方子,叫紫鵑收下了,他方才告辭。
黛玉原就想到賈璉不便陪自己去拜見堂嬸,倒也不甚在意。林滹家裏如今在京城排的上數,不容小覷,固然有文慧皇貴妃與永寧王的大功勞,但他家竟也不算靠女人發的家,其父是甲寅科進士,官至青州知府,他自己也是科第出身,雖不及林海探花郎的名聲響亮,然而成績拿出來,也對得起“名門之後,書香子弟”了。親事自然也沒馬虎,娶的是宋翰林的第三女,黛玉在外祖母家聽人議論過這位嬸娘,說她行事爽利,治家理事手段還在鳳姐之上,心裏不免擔心自己要露怯。
官船雖寬大敞亮,到底不如家裏穩當,幾個婆子攙著黛玉,繞了兩個迴廊,便到了宋氏所居的船艙。兩三個半大不小的丫頭坐在門口挑鞋樣子,看著她們來了,忙爭相打起簾子,衝著艙內喊道:“玉姑娘來了。”
黛玉進了船艙,見屋子中央的黃梨木桌邊坐了個四十上下的端麗婦人,體態微豐,濃眉鳳眼,觀之可親,便知是自己堂嬸,宋氏也起身相迎,黛玉忙躬身行禮,宋氏笑道:“自家親戚,何須這般客氣。”親手拉著她往桌前坐下,又命人給王嬤嬤看茶。
幾個丫頭奉上茶盞,宋氏與黛玉相讓了一番,又問:“江上風大,可覺著頭暈?咱們要在這船上待上幾天,你的艙房我昨兒個才叫她們布置好,也不知你的喜好,可有什麽要添置的?”
王嬤嬤替黛玉迴道:“姑娘一上船便來拜見太太了,還未曾去艙房。不過既是太太準備的,必是極好,我們姑娘平素也不大挑屋裏的擺設什麽的。”
宋氏道:“女孩兒養的多金貴都不為過,咱們這樣的人家,既然吃穿不愁,又何必怠慢了孩子?我知侄女兒是懂事,不願意麻煩到人,你們在他身邊服侍的,該說的得替姑娘說。不然若是哪裏委屈了,她父親也要難過的。”
提到林海,黛玉心裏一緊:問道:“嬸娘可知父親這次匆匆忙忙地叫我迴去,可是出了什麽事?”
宋氏見她著急,寬慰道:“興許是幾年沒見,想你了呢。再說,他在揚州做官,離老家也近,叔伯兄弟的,常能互相幫襯照應,出不來大差池。你過幾日便能見著他了,這幾天趕路又辛苦,別胡思亂想地,自己嚇自己。”
林滹可是一接了書信,便提前啟程迴鄉的,若說林海沒出什麽事,黛玉也是萬不能信的,不過她頭一迴見嬸娘,人家既有安慰之心,她也不好不依不饒地追問,便強笑了出來,陪宋氏說了會兒讀書吃藥類的日常閑話。
沒一會兒,船上廚房打發人來問晚膳,宋氏便問黛玉,黛玉從前來京裏也是走的水路,知道船上米糧種類並不多,忙說自己無需額外點菜。宋氏道:“你既然日常吃藥,這飯菜哪能沒有忌口。”便對王嬤嬤說,“你替你們姑娘點幾個她愛吃的,明日、後日的菜我也讓人來問嬤嬤。船上有人搭輕便小船去江邊上提貨的,廚房、采買那兒我們也是一早打點過了,不必擔心什麽。你們姑娘吃的藥也告訴我,我這兒有空地方。藥丸子也罷了,湯藥別在你姑娘房裏煎,那苦味熏得睡不好覺。”
黛玉忙起身千恩萬謝了,宋氏又看了紫鵑、雪雁兩個大丫頭,誇了一迴,賞了幾吊錢,再命自己身邊的兩個一等丫頭,名叫錦書與紅杏的,去服侍黛玉迴自己艙內稍作歇息:“你們去陪玉姑娘換身輕便衣裳,一會兒還來我這兒吃飯。”
這兩個丫頭也年長幾歲,行事比其他人更穩重些,出門時還輕聲問了聲小丫頭:“玉姑娘的表兄弟也在船上,可有人伺候在那兒?”得了準信才放心扶著黛玉迴去。
這船自然不及家裏爽利方便,床凳桌椅都是原先就有的,不過被褥枕墊倒是一看便知是新做的,梳台上擺了幾樣精致的盒子,桌上的茶盞花瓶也看得出來是名家手筆,兩個丫頭拉起屏風,隔開屋子,紫鵑雪雁也翻開箱子,找出黛玉日常的衣裳,替她換上,一麵又招唿錦書和紅杏喝茶。錦書和紅杏並不敢躲閑,手腳麻利地幫著黛玉屋裏的人歸置好箱子。黛玉忙親自請她們坐下,一起吃著果子,不免又問起林滹提前迴鄉的事。
“其實老爺這次迴鄉祭祖的事兒,年前就已經定下了。我們家大爺從軍,在晉陽做守備,已經有兩年沒迴來過年了,這迴也是早早就告了假。老爺思鄉情切,也不定是因為林海老爺的信。”
林滹這次迴鄉確是早有安排,卻是因為一樁說出來要叫人哭笑不得的事。原來他的第三子長到十四歲,想著該說親了,便托人相看。誰知來說的無一不是公卿門第、高官顯貴家的女兒,甚至連東安平郡王家的縣主都有人提。林滹便對宋氏說道:“我區區一個從四品的小吏,斐哥兒更不過是一介貢生,尚無功名,有何才能叫這樣的人家另眼相看?不過是賴永寧王之威。我們家現在萬事皆順,人人禮讓三分,子孫難免得意忘形。焉知‘月滿則虧,水滿則溢’,若那日盛宴散去,桌倒杯空,該如何自處?”因與家人商議,迴祖地置辦田舍、房屋,以備祭祀之費。皆因祭祀產業,便是犯了事也不入官的。
他家如今正是赫赫揚揚、飛黃顯達之際,三位公子也都勤懇上進,並不是那等狂妄肆意之輩,他這樣居安思危固然有理,然而畢竟小心謹慎過了頭,若讓人知道了,不免要啼笑皆非,甚至懷疑他是不是做賊心虛了,故而此番迴鄉隻說是要祭祖,並未與他人說起真實緣故。因林海密信正中他的軟肋,他方匆匆趕去,見堂兄果真清白自持,方鬆了一口氣,又為江南官場所見所聞心驚,暗罵自己果然讀書讀成了迂腐天真之人,雖有心不借永寧王之勢,然真事到臨頭,除了請外甥做主,竟也束手無策。
幾艘大船首尾相連,雖速度慢了些,倒也果真行得更穩,黛玉陪著宋氏一道用了膳,雖不及家裏菜肴精致可口,也頗能入口。宋氏想到黛玉的表兄也在船上,便遣紅杏去問問賈璉吃得如何。紅杏到了賈璉船上,隻見艙門緊閉,來旺同另幾個小廝坐在門口玩牌,隻說賈璉已經吃了飯歇下了。紅杏到底比一般丫頭年長了幾歲,哪裏會不懂,迴去了倒也沒多嘴,把來旺說的學了一遍給宋氏聽。
宋氏聽了,心裏萬分膈應,當著黛玉的麵自然是什麽也不能說,正想著要如何岔開話,小丫頭來報,說是太醫院的陳禦醫來了。
原來劉遇這番南下,除了有戶部侍郎並戶部、吏部、工部的員外郎隨行,還帶了都察院的左都禦史與太醫院的右院判趙瑜同他的兩位高徒。劉遇平日也不是個嬌慣自個兒的人,不過上至二聖,下至朝臣,都希望他平安健康才好,這也是他頭一迴獨自出遠門辦差,皇上一麵想著玉不琢不成器,一麵又擔心他一路辛苦,或是到了南方要水土不服,故而特派趙瑜隨行。劉遇用了晚膳,照例讓禦醫給他號了脈,倒是想起前幾日在榮國府裏頭見到的林家表妹,美則美矣,然眸裏帶淚,麵色憔悴,竟是個多愁多病的,便讓趙瑜的徒弟走上一趟,去瞧瞧黛玉的症狀:“我知林府平日裏常請的太醫並不是你,不過你順帶把林宜人的平安脈也請了,看看你同僚開的藥方子,比較個高下。”
陳禦醫既得了命,也不敢耽擱,趁著天還未黑,便急急地來了。
宋氏正狐疑,想到劉遇平時不是這麽細致周到的人,抬頭見黛玉乖順地坐著,不覺一怔,先前說話走動時尚不覺得,現在看她低著頭的樣子,倒有幾分文慧皇貴妃少女時的神韻。她悄悄歎了口氣,叫丫鬟拉起簾子,自己和黛玉去簾後坐著,又叫丫頭把自己和黛玉往常吃的藥單子呈過去。
陳禦醫既是院判高徒,自然有幾分本事,先給宋氏看了脈,倒是沒什麽好說的,不過照樣吃那安神養心的丸子便是,倒是黛玉的方子,他仔細端詳了許久,又把了脈,方才問道:“這方子可是太醫院姓胡的大夫開的?”
紫鵑忙迴道:“正是,可是這方子有什麽問題?”
陳禦醫道:“方子本身倒沒什麽,不過既然小姐平常吃人參養榮丸,這方子裏的一些藥,就滋補過頭了,小姐身子是氣血兩虛,然進步過益,也容易心氣不寧、麵上、肝裏燥熱,若是不小心受了涼,冷熱交夾,恐小姐受不住。”故而改了藥方上的兩味引子的劑量,又說她身上的不足之症恐是娘胎裏帶來的,又被濕氣加重了,寫了些調補、食養的方子,叫紫鵑收下了,他方才告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