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推薦潮汕美食,嘿嘿


    一、潮汕菜的起源


    潮萊的形成和發展,源遠流長。早在盛唐時代,被貶至潮州為刺史的韓愈,就曾於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寫過《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一書,是古代介紹潮汕飲食特殊風味的代表作。詩文曰:“鱟魚尾如蛇,口眼不相營。蛤即是蝦蟆,同實浪異名。章舉馬甲柱,鬥以怪自呈。其餘數十種,莫不可歎驚。我來卸魑魅,自宜味南烹。調以鹹與酸。”由此可見,在韓愈被貶潮州之前,潮州已有相當水平的烹飪技藝。韓愈在傳播中原文化的同時,也帶來了內地的飲食文化。與潮汕當地的飲食兩相融合,久而久之,形成了獨特的南方烹飪流派——潮萊。


    1、普寧炸豆腐


    普寧炸豆腐是潮汕特色菜之一,是將普寧豆腐切件,


    放入熱油中炸製而成,吃時蘸上韭菜鹽水,外酥內嫩,風味相當獨特。普寧


    豆腐呈方塊狀,有黃、白之分,以黃皮的普寧豆腐為多見,可以焗、


    煎或油炸,普寧炸豆腐就用了油炸之法


    2、豬腸脹糯米


    粿體呈球狀,能夠明顯地看到裏麵包的餡。餡有甜有鹹,如綠豆餡、豆沙、芋泥等等。


    因為熟的生粉不易沾手,相對無米粿來說還是比較容易做,但要做成皮厚度均勻和做得更圓也並非那麽容易。


    4、落湯錢


    “潮


    汕落湯錢”是在潮州傳統小食“糯米錢”的基礎上,加以創新而演變來的,它吸收傳統小食的優良做法,


    而對傳統小食一些不足之處加以改進,從而使這一小食更加


    完美,是一款具有代表性的創新


    潮州小食。“潮汕落湯錢”在製法上繼承了“糯米錢”的一些優點,比如糯米粉團煮熟後,放置盆中,用木棒反複擂攪,這樣的好處


    是


    使熟粉團更加純滑,更具韌性。但傳統“糯米錢”是在粉團熟後,用


    手捏成小塊,滾上糖粉白芝麻後即成,這樣既不衛生,且煮熟糯米粉團直接食用,口感太粘,


    所以“潮汕落湯錢”改成熟糯米團入鍋用蔥油煎至兩麵微脆,再改刀切塊裝盤,便克服了傳統“糯米錢”的不


    足之處。


    5、潮汕鹵鵝


    潮汕特產的獅頭鵝,肉質肥美,鹵鵝是地方風味食品,香滑入味,肥而不膩。


    16、菜脯


    介紹:


    選用地產蘿卜,配食鹽,經傳統醃曬而成,是潮汕地區居家佐餐的傳統小菜,口感香脆,是佐餐和饋贈親友之佳品。17、綠豆糕


    介紹:汕樟林古港,是明清年代“紅頭船”的“通洋總匯之地”。每逢中秋佳節,千家萬戶手巧藝妙的賢慧婦女,常喜愛加工製作美食糕點———綠豆糕,其傳統技術工藝和加工製作方法考究,蒸熟後金碧晶瑩,入口清香甜美,風味獨特,既是一味適合時令的可口藥膳糕點,又是樟林飲食文化獨創的一種營養豐富的美食,堪稱是潮汕地區中秋糕點的佼佼者。


    介紹:傳統名小食,首創於清代初年,原名為糯米湯圓,現以潮州市太平路尾傳統名店胡榮泉製作的鴨母撚最為正宗。鴨母撚類似北方的湯圓,傳統製作要求嚴格。鴨母撚的餡有四樣,即綠豆餡、紅豆沙、芋泥、芝麻糖,每粒的餡約15克。鴨母撚放在白糖水中煮至浮上水麵即熟。傳統賣鴨母撚每碗三粒,每粒的餡各不相同,為區分每粒餡的不同,在包的時候,不同餡的鴨母撚形狀各異,如有的形狀略圓、有的略尖等,各有記號。


    19、菜頭粿


    介紹:


    民間小食。又稱蘿卜糕。菜頭係蘿卜俗名,菜頭粿是潮汕地


    方年糕的一種,每逢過年時節,各家各戶都有蒸製。製作時先將蘿卜刮去粗皮,刨成絲,下鼎鍋炒軟,加


    入臘腸粒、蝦米粒、香菇粒、


    芹菜粒,和入適量味精、精鹽、胡椒粉,同米漿、薯粉拌勻,然後入蒸籠內(先用布墊於籠底)蒸熟,以筷子插入不粘為熟。又法:蘿


    卜


    絲不經炒過,直接拌入大米粉及其他配料,以水調勻再入蒸籠蒸熟。食用時將菜頭粿切塊,下平底鍋用油煎至呈金黃色即成。


    菜頭粿外酥內嫩,味道清香而不甜膩。20、春餅


    介紹:


    原是立春日的食品,唐宋時稱為春盤。清代以後製作上有了


    改進,其餡料由芹、韭、筍組成,表示勤勞、長久、蓬勃之意。以後成為四時皆備的小食,稱為春餅。製


    作用料逐步改進。現代潮汕春


    餅的用料和製法:將麵料製成的薄餅皮披開,放入用魚露、味精、胡椒粉、麻油、豬油攪拌均勻的綠豆瓣,豬肉,鮮蝦肉,香茹,蝦米


    和蒜茸,包成卷狀,用稀麵糊粘緊接合處,放入約180c的油鍋炸至呈金黃色。其特點是:外皮酥脆,餡料濃香。


    (1)西天巷蠔烙


    名小食。蠔烙為潮汕傳統食品,市場炒賣或家庭膳食均極普遍。最先在汕頭市安平路漳潮會館(俗稱老會館)左旁,有幾攤賣蠔烙的小吃店,由於製作精工,故有老會館蠔烙的稱譽。1930年前後,楊二首先在升平路西天巷口營業,後來又有胡錦興、姚老四等人相繼在附近繼續專賣。為了生意競爭,他們各自設法提高烹製技術和質量,形成了馳名海內外的西天巷蠔烙。蠔烙以鮮蠔(學名牡蠣)為主料,以鬃頭肉煎解的豬油、上等雪粉、鮮鴨蛋為配料,辣椒醬、上等魚露、蔥粒等為調料。用料專選達濠蠔仔、雪粉、蔥粒拌勻下平底鍋(俗稱煎鼎),用旺火厚膋烙煎,淋上蛋漿,並配入適量上等魚露、辣椒醬,煎至兩麵呈金黃色。品嚐時放上洗淨切碎的芫荽和配上上等魚露為佐料。具有外酥內嫩,香脆鮮美的特點。


    (2)牛肉丸


    名小食。來源於客家菜。早期賣牛肉丸的小販大部分是客家人,他們挑著小擔在汕頭市挨街串巷叫賣。尤其晚上,在韓堤路八角亭至公園後麵的韓江一帶,常有穿梭小舟,船頭掛著一盞小燈,專為停泊在那裏的客家貨船供賣夜宵,專賣牛肉丸湯。20世紀40年代的新興街一帶飲食攤檔甚多,以羅錦章製作的牛肉丸最具特色而聞名。以後又有外馬路大香山牛肉丸和鎮邦街牛肉丸,各小食攤檔均有經營。選用新鮮的牛腿包肉作料,去筋後切成塊,放在大砧板上,用特製的方形錘刀兩把(重量3公斤左右),上下不聽地用力把牛腿肉槌成肉漿,加入少量雪粉、精鹽、上等魚露和味精,繼續再槌15分鍾,隨後用大缽盛裝,加入方魚末、白肉粒和味精,拌勻,用手使勁攪撻,至肉漿粘手不掉下為止,然後用手抓肉漿,握緊拳擠成丸,用羹匙掏進溫水盆裏,再用慢火煮丸約8分鍾,撈起牛肉丸。食時用原湯和牛肉丸下鍋煮至初沸(煮時水不能太沸,否則牛肉丸不爽滑),加入適量味精、芝麻油、胡椒粉和芹菜粒,配上沙茶醬或辣椒醬佐食。


    (3)粿汁


    地方風味小食。米製品之一。注重輔助料的調配。輔助料用久醇的豬肉鹵汁、經醃製鹵爛的五花肉和用油煎成金黃色的蒜頭粒。民間粿汁主料製法有兩種:用米製粿條切成條狀,和入米漿煮成稀糊;用米漿下鼎烙成薄片,然後剪成角形,和入米漿煮成稀糊。食用時,在熱粿汁中披上幾片鹵爛的五花肉,撒上蒜頭粒,再淋上熱鹵汁即可。不淡不膩,潤滑清口。


    4(4)草粿


    廣州人稱涼粉。是用仙人草(涼粉草)煎取藥液,濾汁去渣加入薯粉,充分攪拌均勻,加熱煮滾後,盛於容器(一般為木桶或大鋁鍋)冷凝成膏,稱為草粿。色粽晶瑩,風味清香。吃時用手持著銅勺切成一片片裝進碗裏,邊裝邊蘸入白砂糖,入口頓感甜潤嫩滑,清涼爽口,風味誘人,價錢便宜,吃用方便,可藥可粿,適合時令,具有清暑解渴除熱毒之效,是潮汕夏日解暑風行的愜意傳統小吃。(5)普寧豆幹


    民俗小吃。用大豆作主要原料,摻以薯粉、石膏、鹵水製成的豆製品。製作工序是:磨漿、除渣、煮漿、配膏、試粉、摻膏粉、拌和定鹵、包塊、壓塊、煮熟,有的煮熟後還用梔子上色。特點是外皮柔韌,內肉嫩滑。普寧市人烹調豆幹的方法主要有煎、焗、炸等3種。油炸豆幹更是普寧的民俗風味。其皮酥脆,肉嫩滑,清中有香。蘸以蒜頭蓉,更覺可口。有華僑把普寧豆幹的製作工藝帶到國外,經營此項生意。


    5(6)老媽宮粽球


    名小食。粽球為潮汕傳統民俗食品。外形為六角球狀。1920年,張強德父子在汕頭市升平路頭媽祖宮(即老媽宮)附近擺攤經營粽球,張強德死後,其子張良傑在老媽宮對麵小巷內租用一間小鋪,開設了順德號粽球店。因粽球質量好,且占有地利,生意日隆,順德號的粽球也逐漸成為潮汕和海外潮人所喜愛的老媽宮粽球。主料采用的糯米,必須顆粒飽滿且大小均勻。製作時先淘洗幹淨,用清水浸泡6小時,撈起放在竹篩晾幹,次日下鍋用豬油炒後,加適量上等魚露,再炒至米粒晶瑩透亮,油香潤滑,用盆盛裝待用。老媽宮粽球裏有甜、鹹雙拚料餡,甜料餡部分為綠豆沙餡(或烏豆沙餡)和水晶餡,外麵用豬網膋包裹;鹹料餡部分為香菇、蝦米、臘腸、方魚末、蓮子、栗子和經醃製的南乳鬃頭肉。然後用竹葉、鹹草包裹紮成六角球形,放進鍋內煮熟。食時解開竹葉盛盤,有棱有角,晶瑩潤滑、甘甜香鹹。當時,老媽宮粽球店裏,懸掛一塊橫匾,寫著“食定正知”4個大字。此句一直在潮汕社會流傳著。(7)水晶球


    名小食。水晶球製作精細,注重於□□和餡料。分甜、鹹兩種,餡料不同,各有風味特色。選用上等雪粉,和冷清水拌成漿,把加入適量清水煮沸衝入雪粉漿,用木棒不斷攪拌使之稠結後,在案板上晾涼,再用篩過的雪粉和衝熟的粉皮揉勻成塊,製成透亮□□。甜餡料一般選用由紅小豆製成的甜豆沙(或甜芋泥);鹹餡料選用綠豆,先壓成豆片去殼,蒸熟後


    6加入豬肉粒、蝦米粒、蔥粒、胡椒粉和魚露,一起拌勻即成,用水晶狀□□包上不同餡料製成球狀,放進蒸籠蒸熟取出,最後放進煮沸的豬油浸煮。水晶球色白透明,甜餡味道清甜,鹹餡香鬱,具有潮州風味。早在20世紀40年代,汕頭市的小公園附近行街的潮成號,為專賣水晶球、蝦米筍粿等的小食店。


    潮州小吃是潮州人民千百年來,在生活中所共同創造出來的,所以從它產生的那一天起,便和潮州人民的生活,結下了不解之緣,因而也使它具有一種鮮明的民俗性,這是潮州小食最為突出的特點。潮州小食和潮州人民的生活,關係極其密切。潮州小食造價低廉,原料都是生活中極其普通的材料,所以一般的人民大眾,都做得起,吃得起。由於潮州小食千百年來,有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廣大的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使它帶上了濃鬱的地方色彩、濃鬱的潮汕風味。


    “素菜葷做,見菜不見肉”


    是潮州素菜烹製方法的基本核心,也是潮州素菜的特色。蔬菜一般特點是偏於清淡,故在烹製素菜時,便要用肉類共燉,使肉類的濃香和蔬菜的芬芳結合在一起,產生一種特別可口的複合味;但為了突出素菜的特點,上桌時,又要把肉類去掉。潮州素菜的這一烹調方法充分體現了“有味者使之出,無味者使之入”這一烹調基本規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妖豔賤貨的自我修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孤餘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孤餘並收藏妖豔賤貨的自我修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