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謀話沒有說透,許哲也沒有追問,兩人都不是蠢人,自然知道這三兩句所表露的意思。聽到房子謀的話,許哲隻是點頭:“兩派之爭,積怨已久,恐非一時半會可以解決的。”
“所以我等更要為之奮鬥。”房子謀一拍桌子,滿臉的剛毅:“延年可知,近十年來,我等學子被選中的概率愈發低下,即便僥幸得了些許位置,上任期間也是命運多舛,波折不斷。單說我這天湖書院,十年前每科尚能錄取十餘人,最近幾年卻是已經降至三五人了。”
天湖書院雖然位列大明十大書院,其底蘊卻沒有其餘書院那麽濃厚,而天湖書院的院長,不知何時傳出的風聲,說是更加致力於傾向培養寒門學子。學院中各種優待措施不斷,引得周圍城鎮的學子都以進入天湖書院為榮。
然而寒門多了,世家學子必然減少,這直接影響了世家學子的求學名額,尤其是一些家中沒有條件興建族學,隻能依賴書院求學的三流世家,更是如鯁在喉。也因此這幾年來,雙方之間的矛盾日益嚴重,甚至已經到了兩派老死不相往來的情形。
而同時培養如此多的寒門學子,也引得眾多富商豪強對天湖書院的未來產生質疑,要知道富商豪強接連不斷的投資學院,修路建屋,求得就是學子科舉中第後的在官場人脈對於自己的幫助。哪怕一份香火情,對於他們來說就已經夠了。
世人皆知,科舉及第後,世家豪門優於三流世家,三流世家優於貧寒學子,如今書院越來越多的貧寒學子入校,世家人員確實愈發稀少,長此下去,天湖書院能否繼續位列大明十大書院之一,還尚未可知。
世人逐利,眼見著大廈將傾,自然避之不及。即便臉麵上過不去的,對待天湖書院的態度也較之之前冷淡了幾分。房子謀明知道造成現狀的原由,但是要他低下頭對著世家搖尾吐舌,他卻是死也不願意。
“東翁可曾拜訪過太守大人,想必轄內書院如此境地,太守大人必然心如刀絞。”大明朝官員考評,大致沿襲了唐朝的‘四善二十七最’考評方案,除了‘德義有聞、清慎明著、公平可稱、始勤匪懈’,更有二十七條詳細規定的考評標準。
其中像是雍州這樣,天湖書院做為大明十大書院之一,在弘揚太守德義有聞這條上有著極大的作用。一般的太守縣令,無不扒著求著,盼望雙方往來和睦。不說別的,書院學子科舉及第後,以後同朝為官,說不得還有互相幫襯的時候。
說到這個,房子謀更是一肚子的火氣:“如何不幫襯,幫襯的很呢~自他來了雍州,我天湖書院的寒門學子愈發多了,世家學子愈發少了,富商豪強更是除了零星幾個舊友,其餘都被這太守大人的不管不看不理不睬給澆了個透心涼。”
但凡商人,總是想著有來有往,互利不斷的。投資學院也不過打下個香火情,更多的是為了拍當地官員的馬屁,希望當地官員可以在可實現範圍內給予一定的優待。正所謂我已經投了這麽多錢給你砸名聲,你是不是也要給點幹貨我。長期投資的確收益漫長,但是短線收益還是可以得到一些的。
隻是這雍州太守卻不是個按照常理出牌的,他既不忽悠著大家參觀書院,也不帶著大家募捐集資,有機靈的先把事情做了前去拜訪他,也是擺出一副與我何幹的麵孔來。更不用說富商豪強想要置換一些生意買賣,不給拖後腿就不錯了。
一年兩年還不覺得,三五年下來,大家心裏也就摸清了這位太守大人的意思。雖說書院的開建對於官員的‘德義有聞’非常重要,但是抵不上人家不在乎啊。用後代的一句話說,就是:有錢,任性。
一來二去的,大家的熱情也就如同不斷被潑冷水的小火苗,慢慢的熄滅了。房子謀倒是試圖和趙太守聯係過,也算是遞個台階,可沒想到人家趙太守嘴裏說的客客氣氣,卻是動也不動,依舊保持‘不說不做不理不睬’的八字方針,把老房是氣了個仰倒。
直到這次閣老之爭浮出水麵,結合京城那位老夥計的前言後語,房子謀才算是大概摸了個通透。隻是現在自己已經上了船,除了一同靠岸,也就隻有一起沉船一條路可選了。因此雖說對於京城這位老夥計一直不得勁,但是為了這輩子辛苦建立的書院,房子謀還是得捏著鼻子幫忙奔波。
想到這裏,老房的臉色又陰鬱了很多:“大明朝說是十大書院,但是延年你是科舉過來的,自然知道除了我天湖書院,又有哪個書院是真正想著我們這些寒門學子的。貧寒人家,想要考個科舉,實在是難啊~”
許哲聽聞倒是心有戚戚,通達學院對比其他書院,已經算是開明許多的了。學院內雖說沒有分成兩派,但是依舊口角不斷。貧寒學子讀書不易,各項花銷都得省著來,對於貧寒學子來說是改善夥食的學院脯食在世家子看來卻是難以下咽,更不用說有時候貧寒子弟一個月的開銷卻比不上某些人家一晚的花費,長此下去,的確容易造成各項不公。
房子謀之前建立天湖學院,也許隻是單純的抱著一顆教書育人的心,但是經過這幾十年京城那位老夥計潛移默化的指引,早早的就被迫上了貧寒學子的這艘大船。而且時間久了,等級不公所帶來的待遇不公其實也已經影響了房子謀的內心。
從本心而言,他隻是想要給天下學子一個真正公平的選拔。
看著許哲沉默不語,房子謀也不理睬,隻是絮絮叨叨的開始念叨起來:“其實我來雍州建立天湖學院,以前倒是沒有什麽含義,隻是單純的覺得這邊民風淳樸,景色怡人,才想要在這邊定居罷了。”當然,還要躲避阿娘三五不時的催婚。
“我雖說仕途不得力,但是和京城趙家一向關係還可以,當時我考察環境的時候,趙家也是允了諾的。剛開始建立書院的時候,不止是澤源幫忙,其實趙家也出了不少力,我都記在心裏。”
“隻是人心易變啊~”房子謀捧著微熱的茶杯,看著嫋嫋升起的輕煙,放佛又迴到了那幾年。
“那時候澤源也是艱難,一個人在翰林院,舉步維艱。他也是個固執的,我勸他實在不行就和我一樣,歸隱山林,做個窮教書的,也是自得其樂。他卻是說,有些事情總是有人要去做的,自己不做,以後還是得後麵的人做。而且這種事情,越是做的晚,越是吃虧。”
“我是沒有他那樣的勇氣去麵對那些魑魅魍魎,要是依著我的脾氣,不打起來就不錯了,還不停的在裏麵轉圜妥協,那是堅決不可能的!”
“隻是沒有想到,這書院才剛剛步入正軌,趙家就急哄哄的想要來摘桃子了。這大明朝天南海北的,老早就被一群泥腿子打天下的老爺們給瓜分了,他趙家雖說是累世的公卿,多少年的爵位,但是在動亂麵前,還是服了軟,低了頭。”
“現在天下太平了,又想著死灰複燃,重整家族榮光了。之前那幾所書院他們插不進去腳,就打著我這個新開的主意。按著他們的道理,這天湖書院既然在他們的地盤上,又用了他們的人情,使了他們的手段,自然就應該姓‘趙。’”
“若是才開那幾年,我給了也就給了,天生對於我來說,也不過是不知道做什麽時候弄的一個樂子。可是快十年開下來,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心血被他人據為己有,看著那些寒窗苦讀,臥冰鑿洞的娃娃們,為了求得一張入場券,隻能放下自尊放下良知聽從擺布,我就一萬個不樂意。”
然後就是勸說,勸說,不停地勸說。不止是當時的趙家家主,還攜帶了以前的同年,同鄉,摯友不停的勸說。除了李澤源,所有人都覺得自己的堅持是錯的,覺得自己的本性是自私的。
那時候是真的苦啊~好多次自己都在想,不然就放棄吧,書院成了趙家的簇擁,以後書院的學子讀書也好,從政也罷,都有趙家在後麵撐著,對比自己一個人在官場上的舉步維艱摸爬滾打,也不失為一條正確的選擇。
可是還是下不了手啊。道法萬千,為誠者貴。讀書讀書,首先要學的便是明事理,懂是非。一人讀書人,若是連自己的堅持都沒有,隻能被動或是被迫的跟著上位人雲亦雲,又有什麽資格稱為一個讀書人。自己無法指揮學子選擇自己喜歡的道路,但是至少可以交給他們一個完全公平的選擇機會。
之後又是什麽呢。奔波,不停的奔波,趙家撤離,書院的各項開銷就需要其餘人來承擔。但是趙家在雍州經營多年,各項關係盤絲錯節,自己憑著少年中舉翰林出身的一張老臉和當時的雍州太守死扛,舍了讀書人的臉麵,好歹是撐過了最艱難的那幾年。
隻是等到趙家嫡係踏入雍州,自己就知道,好日子已經結束了。果然,就衝著趙成登陸上岸卻沒有登山拜訪,自己就知道來者不善。他也不需要做什麽,甚至不需要說什麽,趙家嫡支,長子長孫的地位,就是他最好的代言。
他所作所為,所有言行,都會有人去深入的分析。挾持著趙家嫡係的威勢,趙太守甚至不需要刻意打壓,就能讓天湖書院的招生縮減一半,各項建工全部暫緩,及第人員減少七成。
如今找上許哲,也不過是死馬當作活馬醫,行不行試試再說了。不管怎樣,哪怕能暫緩趙家的攻勢,也是好的。
“所以我等更要為之奮鬥。”房子謀一拍桌子,滿臉的剛毅:“延年可知,近十年來,我等學子被選中的概率愈發低下,即便僥幸得了些許位置,上任期間也是命運多舛,波折不斷。單說我這天湖書院,十年前每科尚能錄取十餘人,最近幾年卻是已經降至三五人了。”
天湖書院雖然位列大明十大書院,其底蘊卻沒有其餘書院那麽濃厚,而天湖書院的院長,不知何時傳出的風聲,說是更加致力於傾向培養寒門學子。學院中各種優待措施不斷,引得周圍城鎮的學子都以進入天湖書院為榮。
然而寒門多了,世家學子必然減少,這直接影響了世家學子的求學名額,尤其是一些家中沒有條件興建族學,隻能依賴書院求學的三流世家,更是如鯁在喉。也因此這幾年來,雙方之間的矛盾日益嚴重,甚至已經到了兩派老死不相往來的情形。
而同時培養如此多的寒門學子,也引得眾多富商豪強對天湖書院的未來產生質疑,要知道富商豪強接連不斷的投資學院,修路建屋,求得就是學子科舉中第後的在官場人脈對於自己的幫助。哪怕一份香火情,對於他們來說就已經夠了。
世人皆知,科舉及第後,世家豪門優於三流世家,三流世家優於貧寒學子,如今書院越來越多的貧寒學子入校,世家人員確實愈發稀少,長此下去,天湖書院能否繼續位列大明十大書院之一,還尚未可知。
世人逐利,眼見著大廈將傾,自然避之不及。即便臉麵上過不去的,對待天湖書院的態度也較之之前冷淡了幾分。房子謀明知道造成現狀的原由,但是要他低下頭對著世家搖尾吐舌,他卻是死也不願意。
“東翁可曾拜訪過太守大人,想必轄內書院如此境地,太守大人必然心如刀絞。”大明朝官員考評,大致沿襲了唐朝的‘四善二十七最’考評方案,除了‘德義有聞、清慎明著、公平可稱、始勤匪懈’,更有二十七條詳細規定的考評標準。
其中像是雍州這樣,天湖書院做為大明十大書院之一,在弘揚太守德義有聞這條上有著極大的作用。一般的太守縣令,無不扒著求著,盼望雙方往來和睦。不說別的,書院學子科舉及第後,以後同朝為官,說不得還有互相幫襯的時候。
說到這個,房子謀更是一肚子的火氣:“如何不幫襯,幫襯的很呢~自他來了雍州,我天湖書院的寒門學子愈發多了,世家學子愈發少了,富商豪強更是除了零星幾個舊友,其餘都被這太守大人的不管不看不理不睬給澆了個透心涼。”
但凡商人,總是想著有來有往,互利不斷的。投資學院也不過打下個香火情,更多的是為了拍當地官員的馬屁,希望當地官員可以在可實現範圍內給予一定的優待。正所謂我已經投了這麽多錢給你砸名聲,你是不是也要給點幹貨我。長期投資的確收益漫長,但是短線收益還是可以得到一些的。
隻是這雍州太守卻不是個按照常理出牌的,他既不忽悠著大家參觀書院,也不帶著大家募捐集資,有機靈的先把事情做了前去拜訪他,也是擺出一副與我何幹的麵孔來。更不用說富商豪強想要置換一些生意買賣,不給拖後腿就不錯了。
一年兩年還不覺得,三五年下來,大家心裏也就摸清了這位太守大人的意思。雖說書院的開建對於官員的‘德義有聞’非常重要,但是抵不上人家不在乎啊。用後代的一句話說,就是:有錢,任性。
一來二去的,大家的熱情也就如同不斷被潑冷水的小火苗,慢慢的熄滅了。房子謀倒是試圖和趙太守聯係過,也算是遞個台階,可沒想到人家趙太守嘴裏說的客客氣氣,卻是動也不動,依舊保持‘不說不做不理不睬’的八字方針,把老房是氣了個仰倒。
直到這次閣老之爭浮出水麵,結合京城那位老夥計的前言後語,房子謀才算是大概摸了個通透。隻是現在自己已經上了船,除了一同靠岸,也就隻有一起沉船一條路可選了。因此雖說對於京城這位老夥計一直不得勁,但是為了這輩子辛苦建立的書院,房子謀還是得捏著鼻子幫忙奔波。
想到這裏,老房的臉色又陰鬱了很多:“大明朝說是十大書院,但是延年你是科舉過來的,自然知道除了我天湖書院,又有哪個書院是真正想著我們這些寒門學子的。貧寒人家,想要考個科舉,實在是難啊~”
許哲聽聞倒是心有戚戚,通達學院對比其他書院,已經算是開明許多的了。學院內雖說沒有分成兩派,但是依舊口角不斷。貧寒學子讀書不易,各項花銷都得省著來,對於貧寒學子來說是改善夥食的學院脯食在世家子看來卻是難以下咽,更不用說有時候貧寒子弟一個月的開銷卻比不上某些人家一晚的花費,長此下去,的確容易造成各項不公。
房子謀之前建立天湖學院,也許隻是單純的抱著一顆教書育人的心,但是經過這幾十年京城那位老夥計潛移默化的指引,早早的就被迫上了貧寒學子的這艘大船。而且時間久了,等級不公所帶來的待遇不公其實也已經影響了房子謀的內心。
從本心而言,他隻是想要給天下學子一個真正公平的選拔。
看著許哲沉默不語,房子謀也不理睬,隻是絮絮叨叨的開始念叨起來:“其實我來雍州建立天湖學院,以前倒是沒有什麽含義,隻是單純的覺得這邊民風淳樸,景色怡人,才想要在這邊定居罷了。”當然,還要躲避阿娘三五不時的催婚。
“我雖說仕途不得力,但是和京城趙家一向關係還可以,當時我考察環境的時候,趙家也是允了諾的。剛開始建立書院的時候,不止是澤源幫忙,其實趙家也出了不少力,我都記在心裏。”
“隻是人心易變啊~”房子謀捧著微熱的茶杯,看著嫋嫋升起的輕煙,放佛又迴到了那幾年。
“那時候澤源也是艱難,一個人在翰林院,舉步維艱。他也是個固執的,我勸他實在不行就和我一樣,歸隱山林,做個窮教書的,也是自得其樂。他卻是說,有些事情總是有人要去做的,自己不做,以後還是得後麵的人做。而且這種事情,越是做的晚,越是吃虧。”
“我是沒有他那樣的勇氣去麵對那些魑魅魍魎,要是依著我的脾氣,不打起來就不錯了,還不停的在裏麵轉圜妥協,那是堅決不可能的!”
“隻是沒有想到,這書院才剛剛步入正軌,趙家就急哄哄的想要來摘桃子了。這大明朝天南海北的,老早就被一群泥腿子打天下的老爺們給瓜分了,他趙家雖說是累世的公卿,多少年的爵位,但是在動亂麵前,還是服了軟,低了頭。”
“現在天下太平了,又想著死灰複燃,重整家族榮光了。之前那幾所書院他們插不進去腳,就打著我這個新開的主意。按著他們的道理,這天湖書院既然在他們的地盤上,又用了他們的人情,使了他們的手段,自然就應該姓‘趙。’”
“若是才開那幾年,我給了也就給了,天生對於我來說,也不過是不知道做什麽時候弄的一個樂子。可是快十年開下來,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心血被他人據為己有,看著那些寒窗苦讀,臥冰鑿洞的娃娃們,為了求得一張入場券,隻能放下自尊放下良知聽從擺布,我就一萬個不樂意。”
然後就是勸說,勸說,不停地勸說。不止是當時的趙家家主,還攜帶了以前的同年,同鄉,摯友不停的勸說。除了李澤源,所有人都覺得自己的堅持是錯的,覺得自己的本性是自私的。
那時候是真的苦啊~好多次自己都在想,不然就放棄吧,書院成了趙家的簇擁,以後書院的學子讀書也好,從政也罷,都有趙家在後麵撐著,對比自己一個人在官場上的舉步維艱摸爬滾打,也不失為一條正確的選擇。
可是還是下不了手啊。道法萬千,為誠者貴。讀書讀書,首先要學的便是明事理,懂是非。一人讀書人,若是連自己的堅持都沒有,隻能被動或是被迫的跟著上位人雲亦雲,又有什麽資格稱為一個讀書人。自己無法指揮學子選擇自己喜歡的道路,但是至少可以交給他們一個完全公平的選擇機會。
之後又是什麽呢。奔波,不停的奔波,趙家撤離,書院的各項開銷就需要其餘人來承擔。但是趙家在雍州經營多年,各項關係盤絲錯節,自己憑著少年中舉翰林出身的一張老臉和當時的雍州太守死扛,舍了讀書人的臉麵,好歹是撐過了最艱難的那幾年。
隻是等到趙家嫡係踏入雍州,自己就知道,好日子已經結束了。果然,就衝著趙成登陸上岸卻沒有登山拜訪,自己就知道來者不善。他也不需要做什麽,甚至不需要說什麽,趙家嫡支,長子長孫的地位,就是他最好的代言。
他所作所為,所有言行,都會有人去深入的分析。挾持著趙家嫡係的威勢,趙太守甚至不需要刻意打壓,就能讓天湖書院的招生縮減一半,各項建工全部暫緩,及第人員減少七成。
如今找上許哲,也不過是死馬當作活馬醫,行不行試試再說了。不管怎樣,哪怕能暫緩趙家的攻勢,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