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有說有笑,不一會就到了房子謀休息的屋舍。雖說是一院之長,房子謀的屋舍卻是簡單的很。除了學院標配的各項起居用品,生活所需,隻有那一麵牆的書籍孤本,才算是能展現房子謀這個天湖書院院長,名滿天下大才子的特征了。
進了屋子,房子謀熟門熟路的從一個一直溫著的爐子裏拿下水壺,給許哲二人衝泡了一杯他一路上念念叨叨半天的君山銀針,嘴裏笑著抱歉:“寒磣了些,將就著點吧~”
鄒城軒四處打量了屋舍一番,有些不滿的抱怨:“你怎麽還沒有把青姨她們帶上來,一個人住著,有個冷熱交替的都沒人曉得。”
房子謀已經年過不惑,卻一直沒有娶妻,隻有兩個年老色衰的滕妾陪著。本來是和他一起住在天湖書院的,隻是最近因為些事情,兩人便被房子謀趕下山去,住在了天湖縣城內。因為是轄內的事情,鄒城軒倒是知道一些。
房子謀笑笑,也不做聲,隻是對著鄒城軒稍稍解釋:“還有些事情沒解決,等完了就喊她們迴來。”
鄒城軒明顯對著這個結局不甚滿意,隻是許哲在眼前,也沒有多說,隻是站起身子,“我去找找有什麽孤本小說,你們兩位慢慢聊。”
等到鄒城軒出了門,房子謀看了一眼一直緊繃的許哲,笑道:“別緊張,我不吃人。”
許哲勉強笑笑:“難得見一迴讀書前輩,一直想著不能緊張呢,就是鬆不下來。”
房子謀怔了一下,“你倒是坦率。”也不管許哲繼續緊繃的身軀,調笑道:“我倒是要書信一封給之遙兄,讓他以後得隔三差五的喊學生說說話才行。”
房子謀嘴裏的之遙兄指的是通達書院的院長:錢浩錢之遙。雖說和房子謀不是同鄉同年,但是大家都是學院院長,又同為大明十大書院之一,兩人之間倒是常有書信往來,房子謀這麽說也不奇怪。
許哲配合的笑笑,終究放鬆了很多。畢竟也是新世紀的新新人類,不管怎麽說也不能墜了氣勢不是。
兩人喝著好茶隨意聊著天,房子謀做為年少得誌的少有英才,於詩書論語都有自己獨到的見地,許哲雖然來自後代見多識廣,但是就知識的融會貫通倒是並沒有這個浸韻在知識海洋裏一輩的的老人來的通暢。
自己的官路還長,以後少不得要和同僚同年談談人生,談談理想,因此許哲對於這塊短板倒是一直想要彌補。如今有了機會,自然順勢而上,一時間倒是變成了了學子請教般的一問一答。
房子謀不愧是常年教書的,各項要點深入淺出,鞭辟入裏,一時間說到了話頭上,更是滔滔不絕沒個停歇,這也正合了許哲的意,自然側身洗耳恭聽,時不時捧捧梗,拍上兩句馬屁,說的房子謀心裏舒坦的不要不要的。
直到在外書房挑選書籍的鄒城軒冷聲咳嗽幾聲,房子謀才如夢初醒的看著許哲,好一會,有些不好意思的摸摸胡須:“咳,延年你對於當今朝廷如何看待?”
冷不丁聽到這麽一句話,許哲差點一口茶水噴到房子謀臉上。這就好比說兩個文人在探討學問,其中一個突然來句‘你對於我國未來二十年的規劃有什麽想法’一個道理,也太假太空了吧。
似乎也意思到自己的漏洞,房子謀不好意思的摸摸胡子:“大明朝開國至今,受先祖隆恩,百姓安居樂業,如今聖上更是勵精圖治,雄才大略。我等貧寒學子,更是要感沐聖上隆恩,一心報國才行。”
這是定下基調,表示今天的所有話都是在自我奮進的意思。許哲點點頭表示讚同,一臉認真的看著房子謀,期待他下麵的幹貨。
“隻是千裏之提潰於蟻穴,如今雖說一片太平,但是太平之下掩蓋的漏洞弊端卻也是不少。不說別的,就如今的選官製度,我等學子十年寒窗,好容易鯉魚跳龍門當了天子門生,卻卡在一個選官上,大量的學子滿懷著一腔報國熱血,卻欲入無門。而在很多邊遠偏僻地區,卻有大量的官職空閑在那裏,實在是浪費的很。”
大明朝選官製度,按照規矩,一旦學子應試通過,當了舉人,原則上就有了做官的入場券,隻要把自己的籍貫檔案掛在吏部,自然有對應人員對接,篩選需要安排官員的地方,一封文書,便可以正式上位。
然而現實生活中,卻是有很大的差異的。首先說說一甲,因為都是在聖上麵前露過臉的,自然享受優先待遇。除了前三名按照慣例選入翰林院,其餘一甲舉子大多進入國子監或是其餘六部當差。
而二甲以下人員,那就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若是世家豪門出身自然不怵,但如許哲這種貧寒學子,能夠得了一兩個縣令的位置,已經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了。大多學子考了二甲,三甲的,就隻能在京城候著機會,每天天不亮的就去吏部等待召見,等到天灰灰各部下衙後再離去。
若是實在不想等的,也行,去吏部取了自己的籍貫檔案,自然有小吏將名字劃去,表示自願迴到原籍,以後除非天子召喚,不再出仕。隻是大家寒窗苦讀數十載,為的不就是這最後的一哆嗦麽,又怎忍心自己斷了自己的上進之路。
也因此京城內角各處嘎達,經常有常年等待的舉人學子,投遞無門後隻能或自薦入豪門混口飯吃,期待得貴人相中以助一臂之力;或開課教書育人邊教邊等,本尊也曾經在京城等待近一個月,自然曉得其中艱辛。
而絕大部分舉子,在科舉結束後,眼看做官無望,就隻能心灰意冷的迴到原籍。本朝對於讀書人向來多有優待,以舉子身份迴到原籍,雖說無法做官,但是在原籍混個教化,當個富家翁還是可以的。
隻是這樣,青雲之路也就從此斷送了。
若是大明朝官員冗餘,實在沒有多餘的位置給新科舉子也就罷了,但是事實卻恰好相反。這就要說到大明的官員上任製度了。
大明朝自□□立國以來,一向堅持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簡單的說,就是聖上賦予了士大夫階層很大的權力。
本朝官員上任,有三條途徑。一條就是如許哲這樣科舉考試,取得舉人功名後去吏部掛籍,等待吏部的調遣;一條就是世家恩蔭,如趙太守這樣世家豪門出身,家中有□□禦賜的誓書鐵券,族中後代弟子在成年後,可以自行恩蔭當官;第三種就是舉薦,如現在的禮部尚書李澤源這種,雖然尚未科舉也不是世家出身,但是本身才華橫溢世人皆知,被聖上禦賜金書後破格當官。
第一種需要賭上十年寒窗,第三種則需要名滿天下,兩種都不是好走的路,相比之下,第二種似乎隻要一個好出身就可以了。
事實也正是如此,現在所謂的世家豪門,大多是當年跟隨先祖爺創立大明的一幫老臣子。先祖自身也不過是個書香小戶出身,他手底的一幫老臣子又能有什麽學識。當時建了國,先祖也是擔心這幫老臣子拚命掙出來的一場富貴如同水中月,鏡中花,富不過三代才給的恩惠。
卻沒有想到人心易變,當年誓死追隨的一幫老臣子,在先祖身故後,在自家子弟開始成長後,心裏發野獸卻開始撕咬鐵籠,最終破籠而出。
都是拚命掙來的前程,誰又舍得百年之後的基業毀於一旦,幹脆你幫我,我幫你。他們又深的皇家信任,安插個把官員職務也是輕而易舉。如此一代代傳承下來,等到眾人警覺,才發現如今的大明朝,重要點的職位都已經有了他們的影子。
比如趙家,就把雍州一片劃為自家後花園。在趙太守長成能夠獨立一方大員之前,雍州太守向來是由趙家簇擁擔任。而九年前趙太守學成手藝,過了族內測試,初來雍州,也是從區區主簿做起,等到逐漸熟悉了雍州要務,再找個機會跳過主簿,擔任太守。
然而事實上,在他雙腳踏入雍州的那一刻,就已經成了這片土地真正的話語者。
如今的大明朝,北部張家占據了軍方要務,不僅在朝廷占了兵部尚書的實權,更是在北部扶持起自己的簇擁:郝家。而南方許家,西方夏家,東方王家,更是從四麵下手,瓜分了大明朝廷的各項實權。
六部尚書,倒有五個是這些人背後撐出來的。
而所有的選官派官,職位更迭,更是牢牢掌握在這群人的手裏。即便你考取功名又如何,得不到他們的支持,就隻能渾渾噩噩的待在京城,等待他們嘴角掉下的殘羹剩菜。而他們,則手握著大明朝大量的官職。
七品之下還好說些,像是如太守或是以上的官職,即便家中子弟尚未能夠出仕,他們也會找信得過的人先守著位置,等到子弟成長。或是如同之前的泗水,或明或暗的幹脆任命當地土人為實權,選個好拿捏的寒門當擺設。
而如許哲這種真正寒窗苦讀出身的學子,卻無法得到相應的待遇。
這件事情許哲知道,房子謀知道,趙太守知道,聖上也知道。
寒門要奮起,需要更多的話語權和掌控力;豪門要堅守,甚至逐漸擴大優勢保證寒門無法跟進,繼續折騰;聖上要穩定,保證雙方繼續敵對的前提下守住江山的安穩。
三方都在博弈,而許哲,則開始成為這場棋局裏最微不足道的一顆棋子。
進了屋子,房子謀熟門熟路的從一個一直溫著的爐子裏拿下水壺,給許哲二人衝泡了一杯他一路上念念叨叨半天的君山銀針,嘴裏笑著抱歉:“寒磣了些,將就著點吧~”
鄒城軒四處打量了屋舍一番,有些不滿的抱怨:“你怎麽還沒有把青姨她們帶上來,一個人住著,有個冷熱交替的都沒人曉得。”
房子謀已經年過不惑,卻一直沒有娶妻,隻有兩個年老色衰的滕妾陪著。本來是和他一起住在天湖書院的,隻是最近因為些事情,兩人便被房子謀趕下山去,住在了天湖縣城內。因為是轄內的事情,鄒城軒倒是知道一些。
房子謀笑笑,也不做聲,隻是對著鄒城軒稍稍解釋:“還有些事情沒解決,等完了就喊她們迴來。”
鄒城軒明顯對著這個結局不甚滿意,隻是許哲在眼前,也沒有多說,隻是站起身子,“我去找找有什麽孤本小說,你們兩位慢慢聊。”
等到鄒城軒出了門,房子謀看了一眼一直緊繃的許哲,笑道:“別緊張,我不吃人。”
許哲勉強笑笑:“難得見一迴讀書前輩,一直想著不能緊張呢,就是鬆不下來。”
房子謀怔了一下,“你倒是坦率。”也不管許哲繼續緊繃的身軀,調笑道:“我倒是要書信一封給之遙兄,讓他以後得隔三差五的喊學生說說話才行。”
房子謀嘴裏的之遙兄指的是通達書院的院長:錢浩錢之遙。雖說和房子謀不是同鄉同年,但是大家都是學院院長,又同為大明十大書院之一,兩人之間倒是常有書信往來,房子謀這麽說也不奇怪。
許哲配合的笑笑,終究放鬆了很多。畢竟也是新世紀的新新人類,不管怎麽說也不能墜了氣勢不是。
兩人喝著好茶隨意聊著天,房子謀做為年少得誌的少有英才,於詩書論語都有自己獨到的見地,許哲雖然來自後代見多識廣,但是就知識的融會貫通倒是並沒有這個浸韻在知識海洋裏一輩的的老人來的通暢。
自己的官路還長,以後少不得要和同僚同年談談人生,談談理想,因此許哲對於這塊短板倒是一直想要彌補。如今有了機會,自然順勢而上,一時間倒是變成了了學子請教般的一問一答。
房子謀不愧是常年教書的,各項要點深入淺出,鞭辟入裏,一時間說到了話頭上,更是滔滔不絕沒個停歇,這也正合了許哲的意,自然側身洗耳恭聽,時不時捧捧梗,拍上兩句馬屁,說的房子謀心裏舒坦的不要不要的。
直到在外書房挑選書籍的鄒城軒冷聲咳嗽幾聲,房子謀才如夢初醒的看著許哲,好一會,有些不好意思的摸摸胡須:“咳,延年你對於當今朝廷如何看待?”
冷不丁聽到這麽一句話,許哲差點一口茶水噴到房子謀臉上。這就好比說兩個文人在探討學問,其中一個突然來句‘你對於我國未來二十年的規劃有什麽想法’一個道理,也太假太空了吧。
似乎也意思到自己的漏洞,房子謀不好意思的摸摸胡子:“大明朝開國至今,受先祖隆恩,百姓安居樂業,如今聖上更是勵精圖治,雄才大略。我等貧寒學子,更是要感沐聖上隆恩,一心報國才行。”
這是定下基調,表示今天的所有話都是在自我奮進的意思。許哲點點頭表示讚同,一臉認真的看著房子謀,期待他下麵的幹貨。
“隻是千裏之提潰於蟻穴,如今雖說一片太平,但是太平之下掩蓋的漏洞弊端卻也是不少。不說別的,就如今的選官製度,我等學子十年寒窗,好容易鯉魚跳龍門當了天子門生,卻卡在一個選官上,大量的學子滿懷著一腔報國熱血,卻欲入無門。而在很多邊遠偏僻地區,卻有大量的官職空閑在那裏,實在是浪費的很。”
大明朝選官製度,按照規矩,一旦學子應試通過,當了舉人,原則上就有了做官的入場券,隻要把自己的籍貫檔案掛在吏部,自然有對應人員對接,篩選需要安排官員的地方,一封文書,便可以正式上位。
然而現實生活中,卻是有很大的差異的。首先說說一甲,因為都是在聖上麵前露過臉的,自然享受優先待遇。除了前三名按照慣例選入翰林院,其餘一甲舉子大多進入國子監或是其餘六部當差。
而二甲以下人員,那就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若是世家豪門出身自然不怵,但如許哲這種貧寒學子,能夠得了一兩個縣令的位置,已經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了。大多學子考了二甲,三甲的,就隻能在京城候著機會,每天天不亮的就去吏部等待召見,等到天灰灰各部下衙後再離去。
若是實在不想等的,也行,去吏部取了自己的籍貫檔案,自然有小吏將名字劃去,表示自願迴到原籍,以後除非天子召喚,不再出仕。隻是大家寒窗苦讀數十載,為的不就是這最後的一哆嗦麽,又怎忍心自己斷了自己的上進之路。
也因此京城內角各處嘎達,經常有常年等待的舉人學子,投遞無門後隻能或自薦入豪門混口飯吃,期待得貴人相中以助一臂之力;或開課教書育人邊教邊等,本尊也曾經在京城等待近一個月,自然曉得其中艱辛。
而絕大部分舉子,在科舉結束後,眼看做官無望,就隻能心灰意冷的迴到原籍。本朝對於讀書人向來多有優待,以舉子身份迴到原籍,雖說無法做官,但是在原籍混個教化,當個富家翁還是可以的。
隻是這樣,青雲之路也就從此斷送了。
若是大明朝官員冗餘,實在沒有多餘的位置給新科舉子也就罷了,但是事實卻恰好相反。這就要說到大明的官員上任製度了。
大明朝自□□立國以來,一向堅持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簡單的說,就是聖上賦予了士大夫階層很大的權力。
本朝官員上任,有三條途徑。一條就是如許哲這樣科舉考試,取得舉人功名後去吏部掛籍,等待吏部的調遣;一條就是世家恩蔭,如趙太守這樣世家豪門出身,家中有□□禦賜的誓書鐵券,族中後代弟子在成年後,可以自行恩蔭當官;第三種就是舉薦,如現在的禮部尚書李澤源這種,雖然尚未科舉也不是世家出身,但是本身才華橫溢世人皆知,被聖上禦賜金書後破格當官。
第一種需要賭上十年寒窗,第三種則需要名滿天下,兩種都不是好走的路,相比之下,第二種似乎隻要一個好出身就可以了。
事實也正是如此,現在所謂的世家豪門,大多是當年跟隨先祖爺創立大明的一幫老臣子。先祖自身也不過是個書香小戶出身,他手底的一幫老臣子又能有什麽學識。當時建了國,先祖也是擔心這幫老臣子拚命掙出來的一場富貴如同水中月,鏡中花,富不過三代才給的恩惠。
卻沒有想到人心易變,當年誓死追隨的一幫老臣子,在先祖身故後,在自家子弟開始成長後,心裏發野獸卻開始撕咬鐵籠,最終破籠而出。
都是拚命掙來的前程,誰又舍得百年之後的基業毀於一旦,幹脆你幫我,我幫你。他們又深的皇家信任,安插個把官員職務也是輕而易舉。如此一代代傳承下來,等到眾人警覺,才發現如今的大明朝,重要點的職位都已經有了他們的影子。
比如趙家,就把雍州一片劃為自家後花園。在趙太守長成能夠獨立一方大員之前,雍州太守向來是由趙家簇擁擔任。而九年前趙太守學成手藝,過了族內測試,初來雍州,也是從區區主簿做起,等到逐漸熟悉了雍州要務,再找個機會跳過主簿,擔任太守。
然而事實上,在他雙腳踏入雍州的那一刻,就已經成了這片土地真正的話語者。
如今的大明朝,北部張家占據了軍方要務,不僅在朝廷占了兵部尚書的實權,更是在北部扶持起自己的簇擁:郝家。而南方許家,西方夏家,東方王家,更是從四麵下手,瓜分了大明朝廷的各項實權。
六部尚書,倒有五個是這些人背後撐出來的。
而所有的選官派官,職位更迭,更是牢牢掌握在這群人的手裏。即便你考取功名又如何,得不到他們的支持,就隻能渾渾噩噩的待在京城,等待他們嘴角掉下的殘羹剩菜。而他們,則手握著大明朝大量的官職。
七品之下還好說些,像是如太守或是以上的官職,即便家中子弟尚未能夠出仕,他們也會找信得過的人先守著位置,等到子弟成長。或是如同之前的泗水,或明或暗的幹脆任命當地土人為實權,選個好拿捏的寒門當擺設。
而如許哲這種真正寒窗苦讀出身的學子,卻無法得到相應的待遇。
這件事情許哲知道,房子謀知道,趙太守知道,聖上也知道。
寒門要奮起,需要更多的話語權和掌控力;豪門要堅守,甚至逐漸擴大優勢保證寒門無法跟進,繼續折騰;聖上要穩定,保證雙方繼續敵對的前提下守住江山的安穩。
三方都在博弈,而許哲,則開始成為這場棋局裏最微不足道的一顆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