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結束,許哲前腳進門,後腳二子,哦不,應該稱唿他為許浩元了,拎著一個幹癟癟的包袱,就顛顛的進了家門,美名其曰:跟隨左右。
到晚上,許蒙牛也被許家大伯帶著送了過來。一起過來的還有大伯娘和許家長子也就是許哲的堂兄堂嫂一起,帶著剛剛會走路的小子們,小小的屋子熱熱鬧鬧了半天。
不過許哲是見不到這個場景了,現在的他早已離了村子,坐在了李明顯的書房裏。李明顯,字慎之,大明朝燕京省潤州人,許哲同鄉,前麵提到的幫助許哲得到縣令寶座的貴人就是他了。
不同於許哲的家無二兩金,李明顯真正算的上是大明朝的標準士紳階級。當許哲祖輩在戰火中不斷求生時,李家則在屯糧衛田;當許哲祖輩由南向北血淚遷徙時,李家則在關鍵時候站對立場,雖然沒有獲得官蔭,但也算吃喝不愁,萬事隨心;當許哲祖輩落戶潤州,為了填飽肚子而埋頭苦幹時,李家早已延請名師,族中弟子相繼讀書,預備詩書傳家了。
李家枝繁葉茂,現任家主李時茂育有七子三女。李明顯是李家二房長子,無需立宗承家,壓力自然小了不少。再加上他小小年紀已是秀才,前途似錦,家中倒也頗為看重。許哲的縣令之位與其說是李明顯出力,不如說是李家的一項投資。
不管實際如何,在臨走之前,許哲總是要登門拜訪一下的。已許哲目前的身份,李時茂也無需刻意招待,隨便說了兩句話就使人帶著往李明顯這邊來了。李明顯早已得到消息,站在書房門口等候了。
李家雖說不是潤州一等一的家族,但是對於許哲來說,依舊是個龐然大物。光是李明顯的書房就比許哲家還要寬敞些。一進的大院子,裏麵坐南朝北的一條屋子全部打通,僅僅用屏風隔著。院子裏種著幾顆大大的香樟樹,看著也有好幾十年的樹齡了,枝繁葉茂,散發著陣陣清香。屋子兩旁起了幾個角子,應該是給仆人休息燒水之類用的。
許哲離著院子老遠就看見李明顯穿著一身的白色袍子,邊邊角落還繡著些許花草,手裏拿著把扇子裝模作樣的晃著,笑眯眯的看著許哲走進。
“不嫌冷啊,裝什麽騷包。”許哲揮著拳頭對著李明顯來了那麽一下,隨即勾肩搭背的進了院子。雖然之前沒有怎麽見過麵,但是在原先許哲的記憶裏對著這個李明顯的刻畫可不少。簡單來說,這個李明顯對了現任許哲的胃口。
顯然是被許哲的自來熟弄楞了,李明顯恍惚了一下才慢半拍的反應過來:“等著,騷包是什麽意思?”
“額,”這次是許哲愣了,饃饃腦袋:“啊哈,那個,你最近看的什麽書啊。。。”
無語的翻了個白眼,知道不是什麽好話,李明顯也就不再追究了:“走走走,我給你看看我最近找到的幾本藏書。。。”
兩人對著一本破的不能再破的古籍研究了半天,究竟研究出來什麽東西我們暫且不說,倒是進屋倒水的小廝看著爭得臉紅脖子粗的兩人習以為常,淡定自如的繼續做自己的事情。
末了,許哲和李明顯坐在書房用來招待客人的側間各自捧著一杯濃茶,緩緩的舒了一口氣:“還是你來了我才有意思,哎,以後你去任職我可就難熬了。”
“你這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想這麽悠閑的過日子還不行呢。”許哲看著碗裏碧綠的茶水,悠悠然歎了一口氣:“哎,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喝到如此純正的上猶茶了~”
翻了翻白眼,李明顯無語凝噎:“許延年我的許大人,我這裏一共也就五兩不到了,還要喝到明年新茶上季,你還來瓜分,不仗義啊。”
“好的,我知道慎之你最是仗義了。對比我們同窗六年的友誼,果然隻有你李慎之可以稱得上是摯友二字啊!”明朝的采茶工藝暫且不說,但是新官上任,下屬拜訪的時候總不能請人喝些大茶葉沫子吧,就是許哲肯,下麵估計分分鍾就傳出新任縣令是個窮逼的話了。雖說這是個大實話,但是能拖一天還是最好拖一天的。許哲表示讀書人尤其是當官的讀書人還是要些臉麵的。
“四有,記得給我灌上三兩,一會我帶走啊。”
“哪有三兩,一共就五兩啊五兩,最多二兩。”
“二兩就二兩,四有,聽見了沒有,別忘記哈。”
“你乍我!”李明顯瞪著眼睛,手點著許哲不停:“許延年啊許延年,虧我之前還想著你是至誠君子呢,沒想到,你。。。”
許哲咧著嘴,但笑不語。
李明顯點了半天,發現被指著的人不但沒有半點愧疚,倒是趁機又吃了幾塊點心,頓時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感歎了半天,隨即話鋒一轉:“這樣也好,我原先還想著這次你出仕到底是好是壞呢,現在倒是白擔心了。”
“你不擔心,我卻快擔心死了。也不知道那個邕城到底是什麽個地方。我還想問問你呢,那邊有什麽可以接觸的人嗎?”
瞪了許哲一眼,“廢話,一點人沒有我怎麽把你弄過去啊。”
“那邕城隸屬雍州,為雍州32縣城之一。雍州守備張大義,是我三堂叔夫人那邊的一個表哥,雖說關係有些遠了,但是好歹年年都還走動。我這邊已經托三堂叔去信了,你到了那邊可以便宜行事。”
大明朝一共十八個省,雍州省在大明西北地區,許哲在腦子裏估算了一下,大約在現在的陝甘寧區域。當然,具體在什麽地方,文科狗表示隻能汪汪汪了。
由於地處幹旱,經常缺水,加上地動頻繁,雍州的糧食產量並不高。更何況太祖自西北起兵,而北方男兒多豪傑,響應者無數,雍州自然不能免俗。連年戰亂,說雍州十室九空都不為過。更有民間童諺‘清明奈何馬蹄疾’,意思是清明節鬼門大開,眾鬼卻依舊要快快趕去,不然祭品就被吃完了。寓意雍州死人比活人多以至於連祭祀的人都很少。
雖然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雍州區域有所緩解,但是連年糧食的不豐產導致雍州一直需要從外省調糧,而幾十年的戰亂帶給雍州的同樣也有彪悍的民風。說點大白話就是:雍州不是一個省油的燈。
李明顯說的雍州守備,是指雍州省目前最大的武官boss。負責整改雍州地區的協防,治安,叛亂和反賊等所有拿著武器意圖對所有其他人等尤其大明朝有損傷的行為。雖然說武不如文,但是許哲隻是雍州下屬邕城的縣令,而張大義卻是整個雍州的武力*oss,這根大腿還是挺粗的。
而李明顯的考量其實許哲心裏也有數。自古文武各成一派,文武互輕既是古就有之,也是為帝者的需求。許哲和張大義各自恪守不同陣營,走的太近不但對雙方不利,對於各自所代表的師門派別也弊大於利。
看到許哲陷入思考,李明顯很是鬆了一口氣,這些官場上的彎彎繞繞自己從小接觸,倒是沒什麽適應不良,但是許哲農家子弟出身,對於這些蠅營苟且並不了解。如果自己的話他聽不懂或者聽不進,這對於以後他能得到的李家支持是有很大關係的。同鄉隻是基礎,而以後官場上的關係卻不是一句同鄉可以解決的。
“雍州太守趙成,京城人。據說和當朝太傅衛大人家是姻親關係,這次當上雍州太守也是走的他的路子。他雖說是心學派人,但是心學向來不爭是非,不惹塵埃,和我們儒學倒也無甚瓜葛。你到了那邊,想來他也不會為難你。”
自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以來,經曆唐宋元三代,隨著戰亂和動蕩,各家各派開始收斂,壓縮,避退,融合。現在大明朝堂上比較清晰的三派就是:心學,儒學,法學。
心學主張無為而治,講究為任者順應天時,以百姓需求為主而不多加幹預。稅收等各項雜稅越少越好,官府官方對於百姓生活不參加,不支持,不反對,不讚成。秉承這一觀點的大部分都是皇戚和傳統士族以及少部分上層官員。
法學則主張一切以法進行。法學者相信動亂或者反叛皆來自於對於百姓了解的不清晰。如果所有事情都加幹預,都了解甚至指揮,那麽就不會發生百年前的動亂。上個周氏王朝動亂的根源就是對於百姓無休止的放縱。這一觀點幾乎得到了整個大明所有武官階級的讚同。
儒學主張以人為本。社會教化為主,對於弱勢或者反叛百姓多加教導,人人明禮則萬事平安。追求有教無類,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一觀點的支持者大部分是新興士族並且目前有逐漸壯大的趨勢。
李氏原先也是地主,這些年才延請名師,教授子弟,逐漸發展,算是新興士族。許哲更是不用說了,如果父母健在,估計也都在田裏忙活呢,因此許哲和李明顯同屬儒家也就無可厚非了。
“雖說趙成是心學不會為難你,但是難就難在雍州民風彪悍,百年來的傳統就是主法家。大部分官員都是法學的支持者,就是張叔那邊也是信奉法家為多,而法學相對偏激,聽說你的前任就是我們儒門派人,但是結局並不算良好。我擔心你這邊過去怕是也困難重重啊。”
“這倒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了。”許哲不在意的聳聳肩,李家雖說在潤州算得上是地頭蛇,但是這世間隱士豪門何其多,其中培育的子弟更是不知凡幾。能夠在豪門士族的嘴裏搶到一塊肉已經是不容易了,還想著是塊大肥肉?
沒睡醒吧。
到晚上,許蒙牛也被許家大伯帶著送了過來。一起過來的還有大伯娘和許家長子也就是許哲的堂兄堂嫂一起,帶著剛剛會走路的小子們,小小的屋子熱熱鬧鬧了半天。
不過許哲是見不到這個場景了,現在的他早已離了村子,坐在了李明顯的書房裏。李明顯,字慎之,大明朝燕京省潤州人,許哲同鄉,前麵提到的幫助許哲得到縣令寶座的貴人就是他了。
不同於許哲的家無二兩金,李明顯真正算的上是大明朝的標準士紳階級。當許哲祖輩在戰火中不斷求生時,李家則在屯糧衛田;當許哲祖輩由南向北血淚遷徙時,李家則在關鍵時候站對立場,雖然沒有獲得官蔭,但也算吃喝不愁,萬事隨心;當許哲祖輩落戶潤州,為了填飽肚子而埋頭苦幹時,李家早已延請名師,族中弟子相繼讀書,預備詩書傳家了。
李家枝繁葉茂,現任家主李時茂育有七子三女。李明顯是李家二房長子,無需立宗承家,壓力自然小了不少。再加上他小小年紀已是秀才,前途似錦,家中倒也頗為看重。許哲的縣令之位與其說是李明顯出力,不如說是李家的一項投資。
不管實際如何,在臨走之前,許哲總是要登門拜訪一下的。已許哲目前的身份,李時茂也無需刻意招待,隨便說了兩句話就使人帶著往李明顯這邊來了。李明顯早已得到消息,站在書房門口等候了。
李家雖說不是潤州一等一的家族,但是對於許哲來說,依舊是個龐然大物。光是李明顯的書房就比許哲家還要寬敞些。一進的大院子,裏麵坐南朝北的一條屋子全部打通,僅僅用屏風隔著。院子裏種著幾顆大大的香樟樹,看著也有好幾十年的樹齡了,枝繁葉茂,散發著陣陣清香。屋子兩旁起了幾個角子,應該是給仆人休息燒水之類用的。
許哲離著院子老遠就看見李明顯穿著一身的白色袍子,邊邊角落還繡著些許花草,手裏拿著把扇子裝模作樣的晃著,笑眯眯的看著許哲走進。
“不嫌冷啊,裝什麽騷包。”許哲揮著拳頭對著李明顯來了那麽一下,隨即勾肩搭背的進了院子。雖然之前沒有怎麽見過麵,但是在原先許哲的記憶裏對著這個李明顯的刻畫可不少。簡單來說,這個李明顯對了現任許哲的胃口。
顯然是被許哲的自來熟弄楞了,李明顯恍惚了一下才慢半拍的反應過來:“等著,騷包是什麽意思?”
“額,”這次是許哲愣了,饃饃腦袋:“啊哈,那個,你最近看的什麽書啊。。。”
無語的翻了個白眼,知道不是什麽好話,李明顯也就不再追究了:“走走走,我給你看看我最近找到的幾本藏書。。。”
兩人對著一本破的不能再破的古籍研究了半天,究竟研究出來什麽東西我們暫且不說,倒是進屋倒水的小廝看著爭得臉紅脖子粗的兩人習以為常,淡定自如的繼續做自己的事情。
末了,許哲和李明顯坐在書房用來招待客人的側間各自捧著一杯濃茶,緩緩的舒了一口氣:“還是你來了我才有意思,哎,以後你去任職我可就難熬了。”
“你這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想這麽悠閑的過日子還不行呢。”許哲看著碗裏碧綠的茶水,悠悠然歎了一口氣:“哎,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喝到如此純正的上猶茶了~”
翻了翻白眼,李明顯無語凝噎:“許延年我的許大人,我這裏一共也就五兩不到了,還要喝到明年新茶上季,你還來瓜分,不仗義啊。”
“好的,我知道慎之你最是仗義了。對比我們同窗六年的友誼,果然隻有你李慎之可以稱得上是摯友二字啊!”明朝的采茶工藝暫且不說,但是新官上任,下屬拜訪的時候總不能請人喝些大茶葉沫子吧,就是許哲肯,下麵估計分分鍾就傳出新任縣令是個窮逼的話了。雖說這是個大實話,但是能拖一天還是最好拖一天的。許哲表示讀書人尤其是當官的讀書人還是要些臉麵的。
“四有,記得給我灌上三兩,一會我帶走啊。”
“哪有三兩,一共就五兩啊五兩,最多二兩。”
“二兩就二兩,四有,聽見了沒有,別忘記哈。”
“你乍我!”李明顯瞪著眼睛,手點著許哲不停:“許延年啊許延年,虧我之前還想著你是至誠君子呢,沒想到,你。。。”
許哲咧著嘴,但笑不語。
李明顯點了半天,發現被指著的人不但沒有半點愧疚,倒是趁機又吃了幾塊點心,頓時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感歎了半天,隨即話鋒一轉:“這樣也好,我原先還想著這次你出仕到底是好是壞呢,現在倒是白擔心了。”
“你不擔心,我卻快擔心死了。也不知道那個邕城到底是什麽個地方。我還想問問你呢,那邊有什麽可以接觸的人嗎?”
瞪了許哲一眼,“廢話,一點人沒有我怎麽把你弄過去啊。”
“那邕城隸屬雍州,為雍州32縣城之一。雍州守備張大義,是我三堂叔夫人那邊的一個表哥,雖說關係有些遠了,但是好歹年年都還走動。我這邊已經托三堂叔去信了,你到了那邊可以便宜行事。”
大明朝一共十八個省,雍州省在大明西北地區,許哲在腦子裏估算了一下,大約在現在的陝甘寧區域。當然,具體在什麽地方,文科狗表示隻能汪汪汪了。
由於地處幹旱,經常缺水,加上地動頻繁,雍州的糧食產量並不高。更何況太祖自西北起兵,而北方男兒多豪傑,響應者無數,雍州自然不能免俗。連年戰亂,說雍州十室九空都不為過。更有民間童諺‘清明奈何馬蹄疾’,意思是清明節鬼門大開,眾鬼卻依舊要快快趕去,不然祭品就被吃完了。寓意雍州死人比活人多以至於連祭祀的人都很少。
雖然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雍州區域有所緩解,但是連年糧食的不豐產導致雍州一直需要從外省調糧,而幾十年的戰亂帶給雍州的同樣也有彪悍的民風。說點大白話就是:雍州不是一個省油的燈。
李明顯說的雍州守備,是指雍州省目前最大的武官boss。負責整改雍州地區的協防,治安,叛亂和反賊等所有拿著武器意圖對所有其他人等尤其大明朝有損傷的行為。雖然說武不如文,但是許哲隻是雍州下屬邕城的縣令,而張大義卻是整個雍州的武力*oss,這根大腿還是挺粗的。
而李明顯的考量其實許哲心裏也有數。自古文武各成一派,文武互輕既是古就有之,也是為帝者的需求。許哲和張大義各自恪守不同陣營,走的太近不但對雙方不利,對於各自所代表的師門派別也弊大於利。
看到許哲陷入思考,李明顯很是鬆了一口氣,這些官場上的彎彎繞繞自己從小接觸,倒是沒什麽適應不良,但是許哲農家子弟出身,對於這些蠅營苟且並不了解。如果自己的話他聽不懂或者聽不進,這對於以後他能得到的李家支持是有很大關係的。同鄉隻是基礎,而以後官場上的關係卻不是一句同鄉可以解決的。
“雍州太守趙成,京城人。據說和當朝太傅衛大人家是姻親關係,這次當上雍州太守也是走的他的路子。他雖說是心學派人,但是心學向來不爭是非,不惹塵埃,和我們儒學倒也無甚瓜葛。你到了那邊,想來他也不會為難你。”
自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以來,經曆唐宋元三代,隨著戰亂和動蕩,各家各派開始收斂,壓縮,避退,融合。現在大明朝堂上比較清晰的三派就是:心學,儒學,法學。
心學主張無為而治,講究為任者順應天時,以百姓需求為主而不多加幹預。稅收等各項雜稅越少越好,官府官方對於百姓生活不參加,不支持,不反對,不讚成。秉承這一觀點的大部分都是皇戚和傳統士族以及少部分上層官員。
法學則主張一切以法進行。法學者相信動亂或者反叛皆來自於對於百姓了解的不清晰。如果所有事情都加幹預,都了解甚至指揮,那麽就不會發生百年前的動亂。上個周氏王朝動亂的根源就是對於百姓無休止的放縱。這一觀點幾乎得到了整個大明所有武官階級的讚同。
儒學主張以人為本。社會教化為主,對於弱勢或者反叛百姓多加教導,人人明禮則萬事平安。追求有教無類,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一觀點的支持者大部分是新興士族並且目前有逐漸壯大的趨勢。
李氏原先也是地主,這些年才延請名師,教授子弟,逐漸發展,算是新興士族。許哲更是不用說了,如果父母健在,估計也都在田裏忙活呢,因此許哲和李明顯同屬儒家也就無可厚非了。
“雖說趙成是心學不會為難你,但是難就難在雍州民風彪悍,百年來的傳統就是主法家。大部分官員都是法學的支持者,就是張叔那邊也是信奉法家為多,而法學相對偏激,聽說你的前任就是我們儒門派人,但是結局並不算良好。我擔心你這邊過去怕是也困難重重啊。”
“這倒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了。”許哲不在意的聳聳肩,李家雖說在潤州算得上是地頭蛇,但是這世間隱士豪門何其多,其中培育的子弟更是不知凡幾。能夠在豪門士族的嘴裏搶到一塊肉已經是不容易了,還想著是塊大肥肉?
沒睡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