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5章 封駁皇後詔書
重整山河,從穿成宋欽宗開始 作者:沐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位在西北戰場上赫赫有名的大將,朱皇後是在軍中戰報中多次了解到的,所以也非常賞識。
現在太子身邊就缺乏軍中的官員將領,如果能夠為太子所用,那是最好不過的,趁他剛剛來投,還沒有被李綱等人籠絡,朱皇後決定先下手為強。
她把兒子趙諶叫到了宮中,把這件事告訴了他,讓他去拉攏李顯忠。
太子被朱皇後一點撥便立刻明白了其中的關鍵,於是迴來之後便下了帖子,請李顯忠在府上做客。
李顯忠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的,沒想到居然得到了太子爺的宴請,當真是受寵若驚。
畢竟說到底他不過是手裏有些兵的軍閥,歸順了大宋,能得到太子的賞識,自然喜出望外。
太子有意無意的提到了他現在麵臨的局麵,也暗示他自己需要軍中有自己的人,李顯忠會意,立刻向太子表忠心,願意追隨太子,輔佐太子,甘當太子馬前卒。
太子大喜,賞賜了他不少好東西,甚至還在京城給他置辦了一處府邸。
李顯忠知道京城開封的房價有多貴,這套房子可值不少錢,讓他更是感動,更是下決心輔佐太子。
在他看來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太子是皇帝的兒子,輔佐太子就是輔佐皇帝,沒什麽不對的。
太子進宮將這件事告訴了朱皇後。
朱皇後便跟黃小潤商量,把李顯忠提拔為侍衛親軍馬軍都虞侯。
這個任命得到皇帝趙桓的批準。
雖然都虞侯的官隻是從五品,不算很大,但是這可是皇帝身邊的親兵,尊貴又地位顯赫,而且不是皇家寵幸之人,根本不可能擔任這樣的職務的,這一點就已經遠比其他官職要顯貴重要的多。
李顯忠當然是感激涕零,滿意的不得了,逢人就說太子的好。
黃小潤發現這一點之後,她隻能是無奈搖頭卻不能說什麽,不過她並不打算繼續給兒子身邊拉人,那樣一來就與朱皇後矛盾公開了。
現在朝野上已經開始有人私下裏議論這件事,她不能夠跟朱皇後對立起來,一切都以大局為重。
她甚至也沒把這件事告訴皇帝,皇帝遠在中亞,告訴他隻會讓他擔心,還是自己來處理為好,她相信她能處理好這件事。
黃賢妃沒有繼續為兒子山河招攬人才,培植勢力,但並不等於皇後就停手。
朱皇後既然做了就要做到底,她要趁皇帝不在,將自己兒子的勢力培養起來,以保住兒子太子之位。
當然她也會嚴密監控,不讓太子對三皇子山河或其他的人造成傷害,這是她要警戒太子的。
在朱皇後進一步物色太子黨人選,擴充勢力的時候,中書舍人胡安國病故了。
胡安國擔任皇帝身邊的中書舍人多年,深得皇帝趙桓的器重,而中書舍人是皇帝身邊擔任記錄的官員,要記錄皇帝的一言一行,同時為皇帝提供參謀。
而皇帝趙桓禦駕親征中亞之前,中書舍人胡安國的病情就很重了,因此沒有隨行,而是留在了開封。
胡安國擔任中書舍人期間,寫了一本書,叫《春秋傳》,在他病故之前,他將這書獻給了朝廷,送到了朱皇後手中。
朱皇後看了之後非常讚賞。
朱皇後前去胡安國家探望病危的胡安國,詢問他誰可以接任中書舍人一職。
胡安國向朱皇後推舉了潘良貴。
潘良貴也是宋朝赫赫有名的大儒,太學博士,在朝堂和地方都曾擔任官職,現任尚書省左司員外郎。
此人自恃清高,恃才傲物,連宰相趙鼎,樞密使李綱和文思院總裁呂頤浩都愛搭不理的,所以一直沒有得到重用,常常吟詩作賦感歎懷才不遇。
他卻跟胡安國關係十分親密,胡安國很賞識他的才華,臨終前向朱皇後推舉了他。
朱皇後聽了他的故事之後,不由心中暗自琢磨,這倒是個人才,如果能夠為太子所用,那可以把他提拔起來。
於是他便私下裏告訴了太子,太子當然再次在府邸設宴,宴請了潘良貴。
潘良貴隻不過是個區區從六品的小官,能得到太子的宴請,自然是受寵若驚。
酒宴上太子露了口風,有招攬之意。
他立刻明白,這是他往上升遷的一個重要契機,哪有不接招的?馬上恭敬的起身跪地磕頭,誓死效忠追隨太子。
於是太子將此事告訴了朱皇後,朱皇後隨即與黃小潤商議之後,便任命他為中書舍人。
眼看著又替兒子招到了一員大將,而且是位置極為重要的,朱皇後非常高興。
可是朱皇後沒想到,她的任命詔書居然被給事中張致遠給封駁了。
門下省給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職權,就是對皇帝或者攝政下發的詔書有審查的權力,如果認為不妥,可以將其封駁。
因為在宋朝,皇帝的政令是必須經過門下審核才能發布的,否則名不正言不順。
所以宋朝的詔書抬頭不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而是“門下”,就表示經過門下審核的正式詔書,有法律效力。
一旦皇帝的詔書被門下省封駁,皇帝要麽就收迴詔書修改,要麽將這給事中撤職,換一個聽話的來。但這會招來群臣唾沫星子。
而被撤職的給事中也會成為文人的驕傲,一般皇帝是不會行使下策的。
當然皇帝還有一招就是撇開門下省直接頒發詔書。
這樣的詔書的法律效力會受到質疑,而這樣任命的官員也會被人非議。
皇帝一般也不願意走這條路,所以聖旨一旦被門下省封駁,那也就給當權者將了一軍,事情會很難辦。
一般情況下,官員給事中是不會直接封駁皇帝的詔書的,都會上勸誡請求皇帝收迴成命,而不會直接封駁。
可這位張致遠是個刺頭,他居然把朱皇後、黃曉潤聯名下發的聖旨給封駁了,是因為張致遠為人十分耿直,眼中不揉沙子。
他早就看清楚了,朱皇後想為太子培植勢力的企圖,而他對這位潘良貴很不以為然。
潘良貴曾經有一件事在朝堂上招惹非議,當時戶部侍郎向子湮曾經向朱皇後和黃小潤上奏相關事宜,但是向子湮這個人說話太囉嗦,一件事顛來倒去的說,費了很長時間。
而一同在睿思殿向朱皇後和黃曉潤稟奏政務的潘良貴實在忍耐不住,大聲嗬斥認為向子湮純粹是在浪費寶貴時間,讓他不要說了,趕緊退下,別耽誤後麵的人匯報事情。
這件事傳出來之後,潘良貴的目中無人,性格跋扈便傳播開去了。
現在太子身邊就缺乏軍中的官員將領,如果能夠為太子所用,那是最好不過的,趁他剛剛來投,還沒有被李綱等人籠絡,朱皇後決定先下手為強。
她把兒子趙諶叫到了宮中,把這件事告訴了他,讓他去拉攏李顯忠。
太子被朱皇後一點撥便立刻明白了其中的關鍵,於是迴來之後便下了帖子,請李顯忠在府上做客。
李顯忠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的,沒想到居然得到了太子爺的宴請,當真是受寵若驚。
畢竟說到底他不過是手裏有些兵的軍閥,歸順了大宋,能得到太子的賞識,自然喜出望外。
太子有意無意的提到了他現在麵臨的局麵,也暗示他自己需要軍中有自己的人,李顯忠會意,立刻向太子表忠心,願意追隨太子,輔佐太子,甘當太子馬前卒。
太子大喜,賞賜了他不少好東西,甚至還在京城給他置辦了一處府邸。
李顯忠知道京城開封的房價有多貴,這套房子可值不少錢,讓他更是感動,更是下決心輔佐太子。
在他看來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太子是皇帝的兒子,輔佐太子就是輔佐皇帝,沒什麽不對的。
太子進宮將這件事告訴了朱皇後。
朱皇後便跟黃小潤商量,把李顯忠提拔為侍衛親軍馬軍都虞侯。
這個任命得到皇帝趙桓的批準。
雖然都虞侯的官隻是從五品,不算很大,但是這可是皇帝身邊的親兵,尊貴又地位顯赫,而且不是皇家寵幸之人,根本不可能擔任這樣的職務的,這一點就已經遠比其他官職要顯貴重要的多。
李顯忠當然是感激涕零,滿意的不得了,逢人就說太子的好。
黃小潤發現這一點之後,她隻能是無奈搖頭卻不能說什麽,不過她並不打算繼續給兒子身邊拉人,那樣一來就與朱皇後矛盾公開了。
現在朝野上已經開始有人私下裏議論這件事,她不能夠跟朱皇後對立起來,一切都以大局為重。
她甚至也沒把這件事告訴皇帝,皇帝遠在中亞,告訴他隻會讓他擔心,還是自己來處理為好,她相信她能處理好這件事。
黃賢妃沒有繼續為兒子山河招攬人才,培植勢力,但並不等於皇後就停手。
朱皇後既然做了就要做到底,她要趁皇帝不在,將自己兒子的勢力培養起來,以保住兒子太子之位。
當然她也會嚴密監控,不讓太子對三皇子山河或其他的人造成傷害,這是她要警戒太子的。
在朱皇後進一步物色太子黨人選,擴充勢力的時候,中書舍人胡安國病故了。
胡安國擔任皇帝身邊的中書舍人多年,深得皇帝趙桓的器重,而中書舍人是皇帝身邊擔任記錄的官員,要記錄皇帝的一言一行,同時為皇帝提供參謀。
而皇帝趙桓禦駕親征中亞之前,中書舍人胡安國的病情就很重了,因此沒有隨行,而是留在了開封。
胡安國擔任中書舍人期間,寫了一本書,叫《春秋傳》,在他病故之前,他將這書獻給了朝廷,送到了朱皇後手中。
朱皇後看了之後非常讚賞。
朱皇後前去胡安國家探望病危的胡安國,詢問他誰可以接任中書舍人一職。
胡安國向朱皇後推舉了潘良貴。
潘良貴也是宋朝赫赫有名的大儒,太學博士,在朝堂和地方都曾擔任官職,現任尚書省左司員外郎。
此人自恃清高,恃才傲物,連宰相趙鼎,樞密使李綱和文思院總裁呂頤浩都愛搭不理的,所以一直沒有得到重用,常常吟詩作賦感歎懷才不遇。
他卻跟胡安國關係十分親密,胡安國很賞識他的才華,臨終前向朱皇後推舉了他。
朱皇後聽了他的故事之後,不由心中暗自琢磨,這倒是個人才,如果能夠為太子所用,那可以把他提拔起來。
於是他便私下裏告訴了太子,太子當然再次在府邸設宴,宴請了潘良貴。
潘良貴隻不過是個區區從六品的小官,能得到太子的宴請,自然是受寵若驚。
酒宴上太子露了口風,有招攬之意。
他立刻明白,這是他往上升遷的一個重要契機,哪有不接招的?馬上恭敬的起身跪地磕頭,誓死效忠追隨太子。
於是太子將此事告訴了朱皇後,朱皇後隨即與黃小潤商議之後,便任命他為中書舍人。
眼看著又替兒子招到了一員大將,而且是位置極為重要的,朱皇後非常高興。
可是朱皇後沒想到,她的任命詔書居然被給事中張致遠給封駁了。
門下省給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職權,就是對皇帝或者攝政下發的詔書有審查的權力,如果認為不妥,可以將其封駁。
因為在宋朝,皇帝的政令是必須經過門下審核才能發布的,否則名不正言不順。
所以宋朝的詔書抬頭不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而是“門下”,就表示經過門下審核的正式詔書,有法律效力。
一旦皇帝的詔書被門下省封駁,皇帝要麽就收迴詔書修改,要麽將這給事中撤職,換一個聽話的來。但這會招來群臣唾沫星子。
而被撤職的給事中也會成為文人的驕傲,一般皇帝是不會行使下策的。
當然皇帝還有一招就是撇開門下省直接頒發詔書。
這樣的詔書的法律效力會受到質疑,而這樣任命的官員也會被人非議。
皇帝一般也不願意走這條路,所以聖旨一旦被門下省封駁,那也就給當權者將了一軍,事情會很難辦。
一般情況下,官員給事中是不會直接封駁皇帝的詔書的,都會上勸誡請求皇帝收迴成命,而不會直接封駁。
可這位張致遠是個刺頭,他居然把朱皇後、黃曉潤聯名下發的聖旨給封駁了,是因為張致遠為人十分耿直,眼中不揉沙子。
他早就看清楚了,朱皇後想為太子培植勢力的企圖,而他對這位潘良貴很不以為然。
潘良貴曾經有一件事在朝堂上招惹非議,當時戶部侍郎向子湮曾經向朱皇後和黃小潤上奏相關事宜,但是向子湮這個人說話太囉嗦,一件事顛來倒去的說,費了很長時間。
而一同在睿思殿向朱皇後和黃曉潤稟奏政務的潘良貴實在忍耐不住,大聲嗬斥認為向子湮純粹是在浪費寶貴時間,讓他不要說了,趕緊退下,別耽誤後麵的人匯報事情。
這件事傳出來之後,潘良貴的目中無人,性格跋扈便傳播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