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推廣棉花種植
重整山河,從穿成宋欽宗開始 作者:沐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益同樣聽不懂什麽叫科研,一臉茫然的望著趙桓。
趙桓便給他把什麽叫科研做了一番解釋,劉益這才明白,興奮的點頭說道:
“官家能夠有這樣的高瞻遠矚,臣一定不辜負官家的期望,把科研寺這幫人帶好,完成官家交辦的任務,做出成果。”
“如此甚好,各方麵的人才,不管是國子監的還是地方上的,三教九流都可以,不管是誰,隻要他有這個本事,便把他招到科研寺來從事研究。
如果你不方便出麵的,可以上折子告訴朕,朕來處理,總之在你麾下科研寺裏的人要是真正的人才,不管是理論上的還是實踐動手上的,要是各行業的頂尖的存在,能夠完成科研任務的。
例如農耕方麵經驗豐富的老農,機械製造的工匠,善於配置火藥的煉丹師,航海經驗豐富的老船工,絲綿紡織工匠,布匹上色印染工匠等等,隻要能夠創新就可以,朕就不給你多做限製,由你去物色。”
“多謝官家對臣的信任。”
趙桓想起一件事,又說道:“你馬上派一隊人去海南島,那裏有棉花種植,而且有很多紡織棉花的工匠,他們對棉花紡織經驗獨到,去重金聘請一些棉紡工匠來,研究並改進棉紡機械,下一步朕要全麵推廣棉花種植,建立大型棉紡廠,當然也推廣民間棉紡作坊,那時候就要用得著你們研製的棉紡機了。這是目前朕交給你們的第一項任務。”
在北宋末年,棉花還沒有在全國範圍推廣,隻在海南島、新疆等地有種植。
棉花種植不占用耕地,對土地和灌溉要求都不高,同時,棉花是北方禦寒的重要經濟作物,能讓很多人不至於在嚴寒中凍死。
而棉花的紡織技術,這時候是海南島最先進,因為那裏在廣泛種植棉花,紡織棉布。
直到宋末元初,黃道婆從海南島引起棉花紡織技術,並且無償傳授給長江口附近百姓,由於技術進步,解決了棉芯脫籽等關鍵問題,在朝廷鼓勵和支持下,棉花開始大規模種植。
趙桓要將這個進程提速一百年,現在就加速推廣棉花種植,這是後世最為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將會解決百姓的禦寒問題,也能給廣大南遷百姓一種新的生活選擇。
趙桓交給劉益的任務隻是對棉紡機的改進。至於棉花推廣種植,他準備交給司農卿黃淵璟。這是司農寺的事情。
劉益告辭離開,馬上著手科研寺的籌建,並招集天下能人。
接著,趙桓召見了司農卿黃淵璟,把大規模引進棉花種植的事情交給了他,讓他盡快將棉花種植推廣到北方及長江流域。
為此,他傳旨戶部尚書梅執禮,讓他們撥給司農寺一百萬貫,專門用來推廣棉花種植,並將此項開支列入財政預算。
黃淵璟很激動,這是皇帝第一次交給他任務,而且是這麽重要的任務,當即磕頭表示赴湯蹈火也要完成使命。
黃淵璟退下之後。
這時,聶宇來了。
趙桓立刻吩咐傳見。
聶宇是大理寺少卿,朝會等場合時常能跟皇帝見麵,所以很熟。
趙桓說道:
“朕將原來的宗正寺與大宗正司合並,宗正寺更名為裁判司,專門用於民商事審判,要在縣州路和中央建立四級專門的裁判機構,從低到高,實行兩審終審,朕準備讓你擔任新的衙門裁判司寺卿。”
聶宇急忙起身,長揖一禮,說道:“臣聽從官家差遣!”
“成立裁判司,並且自上而下要設立專門的衙門。朕會撥一千萬貫用於修建裁判寺四級衙門。
這筆錢可能不夠,朕會讓工部先選重要的府州開始建設。一步步來,最終所有的州縣都要有裁判寺衙門。
裁判寺是獨立於當地的衙門之外,成為一個專門的審理民商事案件的機構,有點類似於提刑司。
但提刑司是審刑獄的,而你們裁判司是審理民商事案件的,需要起草兩部法律,一部是《民商事訴訟法》,一部是《民商法》。”
趙桓準備把現代社會的民商事法律揉在一起,選擇其中最重要的最基礎的一些條款規定進去,形成一個基礎性的民商法通則,將來再進一步擴充和充實完善。
而訴訟法是保證訴訟順利進行的法律,能保證裁判的公正,程序就一定要嚴格,程序公正,是實體公正的重要保障。
趙桓又接著說道:
“民商事訴訟要收費,要製定一個收費標準,按照爭議金額的一定比例收取,當然,要規定訴訟費的減免製度,對於窮苦百姓打官司的,要在訴訟費上進行減免,同時,裁判寺要提供必要的幫助。
民商事訴訟很專業,很多百姓不懂民商事法律,必須要專門的法律人士提供幫助,所以還要組建律師團隊,百姓俗稱的訴棍,專門替人打官司的。
但是一定要把這個思想糾正過來,替人打官司不可恥,而且要鼓勵百姓通過訴訟來解決爭端。
律師是幫助朝廷規範法治的重要力量,要盡快建立起律師隊伍,當然要進行規範。
從開始就要規定相關的《律師法》加以調整,當然這個可以放在後麵。
你先把《民商法》和《民商事訴訟法》這兩部法律組織熟悉這方麵法律製度的人起草,然後組織進行討論,定稿後提交給朕審閱。
朕會告訴你一些重要條款,你記下來,寫入法典之中,然後把充實完善,這樣就不會閉門造車了。”
皇帝趙桓的這一番話信息量太大,聶宇都有些懵了,尤其是皇帝居然還要鼓勵訴棍。
在古代打官司是朝廷特別不喜歡的事情,官司泛濫會敗壞社會風氣,會引導人重利輕義。
可是官家卻鼓勵人打官司,不僅建立專門的機構來解決這些關係,而且還要讓經過法律培訓的人來幫他們當訴棍打官司,這就顛覆了他之前的認知了。
不過他不敢提出任何異議,他聽得出皇帝對這件事非常重視,如果自己的思想跟不上皇帝的思想,沒有轉變過來,那麽不換思想就換人。
趙桓便給他把什麽叫科研做了一番解釋,劉益這才明白,興奮的點頭說道:
“官家能夠有這樣的高瞻遠矚,臣一定不辜負官家的期望,把科研寺這幫人帶好,完成官家交辦的任務,做出成果。”
“如此甚好,各方麵的人才,不管是國子監的還是地方上的,三教九流都可以,不管是誰,隻要他有這個本事,便把他招到科研寺來從事研究。
如果你不方便出麵的,可以上折子告訴朕,朕來處理,總之在你麾下科研寺裏的人要是真正的人才,不管是理論上的還是實踐動手上的,要是各行業的頂尖的存在,能夠完成科研任務的。
例如農耕方麵經驗豐富的老農,機械製造的工匠,善於配置火藥的煉丹師,航海經驗豐富的老船工,絲綿紡織工匠,布匹上色印染工匠等等,隻要能夠創新就可以,朕就不給你多做限製,由你去物色。”
“多謝官家對臣的信任。”
趙桓想起一件事,又說道:“你馬上派一隊人去海南島,那裏有棉花種植,而且有很多紡織棉花的工匠,他們對棉花紡織經驗獨到,去重金聘請一些棉紡工匠來,研究並改進棉紡機械,下一步朕要全麵推廣棉花種植,建立大型棉紡廠,當然也推廣民間棉紡作坊,那時候就要用得著你們研製的棉紡機了。這是目前朕交給你們的第一項任務。”
在北宋末年,棉花還沒有在全國範圍推廣,隻在海南島、新疆等地有種植。
棉花種植不占用耕地,對土地和灌溉要求都不高,同時,棉花是北方禦寒的重要經濟作物,能讓很多人不至於在嚴寒中凍死。
而棉花的紡織技術,這時候是海南島最先進,因為那裏在廣泛種植棉花,紡織棉布。
直到宋末元初,黃道婆從海南島引起棉花紡織技術,並且無償傳授給長江口附近百姓,由於技術進步,解決了棉芯脫籽等關鍵問題,在朝廷鼓勵和支持下,棉花開始大規模種植。
趙桓要將這個進程提速一百年,現在就加速推廣棉花種植,這是後世最為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將會解決百姓的禦寒問題,也能給廣大南遷百姓一種新的生活選擇。
趙桓交給劉益的任務隻是對棉紡機的改進。至於棉花推廣種植,他準備交給司農卿黃淵璟。這是司農寺的事情。
劉益告辭離開,馬上著手科研寺的籌建,並招集天下能人。
接著,趙桓召見了司農卿黃淵璟,把大規模引進棉花種植的事情交給了他,讓他盡快將棉花種植推廣到北方及長江流域。
為此,他傳旨戶部尚書梅執禮,讓他們撥給司農寺一百萬貫,專門用來推廣棉花種植,並將此項開支列入財政預算。
黃淵璟很激動,這是皇帝第一次交給他任務,而且是這麽重要的任務,當即磕頭表示赴湯蹈火也要完成使命。
黃淵璟退下之後。
這時,聶宇來了。
趙桓立刻吩咐傳見。
聶宇是大理寺少卿,朝會等場合時常能跟皇帝見麵,所以很熟。
趙桓說道:
“朕將原來的宗正寺與大宗正司合並,宗正寺更名為裁判司,專門用於民商事審判,要在縣州路和中央建立四級專門的裁判機構,從低到高,實行兩審終審,朕準備讓你擔任新的衙門裁判司寺卿。”
聶宇急忙起身,長揖一禮,說道:“臣聽從官家差遣!”
“成立裁判司,並且自上而下要設立專門的衙門。朕會撥一千萬貫用於修建裁判寺四級衙門。
這筆錢可能不夠,朕會讓工部先選重要的府州開始建設。一步步來,最終所有的州縣都要有裁判寺衙門。
裁判寺是獨立於當地的衙門之外,成為一個專門的審理民商事案件的機構,有點類似於提刑司。
但提刑司是審刑獄的,而你們裁判司是審理民商事案件的,需要起草兩部法律,一部是《民商事訴訟法》,一部是《民商法》。”
趙桓準備把現代社會的民商事法律揉在一起,選擇其中最重要的最基礎的一些條款規定進去,形成一個基礎性的民商法通則,將來再進一步擴充和充實完善。
而訴訟法是保證訴訟順利進行的法律,能保證裁判的公正,程序就一定要嚴格,程序公正,是實體公正的重要保障。
趙桓又接著說道:
“民商事訴訟要收費,要製定一個收費標準,按照爭議金額的一定比例收取,當然,要規定訴訟費的減免製度,對於窮苦百姓打官司的,要在訴訟費上進行減免,同時,裁判寺要提供必要的幫助。
民商事訴訟很專業,很多百姓不懂民商事法律,必須要專門的法律人士提供幫助,所以還要組建律師團隊,百姓俗稱的訴棍,專門替人打官司的。
但是一定要把這個思想糾正過來,替人打官司不可恥,而且要鼓勵百姓通過訴訟來解決爭端。
律師是幫助朝廷規範法治的重要力量,要盡快建立起律師隊伍,當然要進行規範。
從開始就要規定相關的《律師法》加以調整,當然這個可以放在後麵。
你先把《民商法》和《民商事訴訟法》這兩部法律組織熟悉這方麵法律製度的人起草,然後組織進行討論,定稿後提交給朕審閱。
朕會告訴你一些重要條款,你記下來,寫入法典之中,然後把充實完善,這樣就不會閉門造車了。”
皇帝趙桓的這一番話信息量太大,聶宇都有些懵了,尤其是皇帝居然還要鼓勵訴棍。
在古代打官司是朝廷特別不喜歡的事情,官司泛濫會敗壞社會風氣,會引導人重利輕義。
可是官家卻鼓勵人打官司,不僅建立專門的機構來解決這些關係,而且還要讓經過法律培訓的人來幫他們當訴棍打官司,這就顛覆了他之前的認知了。
不過他不敢提出任何異議,他聽得出皇帝對這件事非常重視,如果自己的思想跟不上皇帝的思想,沒有轉變過來,那麽不換思想就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