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李綱的歡喜
重整山河,從穿成宋欽宗開始 作者:沐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現代的征兵製軍屬不隨軍,所以不存在這個問題,但在宋朝募兵製的情況下,這是一個必須切實解決好的問題。
南宋在與金軍作戰中,這個問題日顯突出,所以後期南宋實行了屯兵。
也就是軍隊固定駐防區域,這樣家屬便可在屯兵之處集中安置,軍隊一般隻在布防的區域作戰,也就不用帶著家屬千裏轉移,這是募兵條件下最穩妥的辦法。
韓世忠雖然之前也沒有統帥過太多的軍隊,但是他畢竟年紀大了,對家眷安頓這一類關係到士兵士氣的問題格外關注。
他的提議立刻得到了張叔夜的讚同。
張叔夜拱手道:“老臣深以為然,老臣每次率兵作戰,最頭痛的便是家眷的安全,若是能夠屯兵一處還好,若是連續行軍,那就別想有太快的行軍速度,因為無數的家眷拖累。”
趙桓點頭說道:“你們說的都很好,聽了諸卿的話之後,朕已經有了計較。”
說罷,把目光望向了嶽飛:“鵬舉,你說說你的意見。”
嶽飛有點緊張,他現在才二十歲剛出頭,但初生牛犢不怕虎,天生一股衝勁。
當下拱手說道:
“臣以為,一支軍隊必須由一個統帥指揮,不能夠有兩個以上的統帥,現在軍中的監軍對統帥的指揮幹預太大,非常不利於作戰。監軍和統帥作戰意圖不一致時,很容易造成指揮的混亂,導致兵敗。
所以,臣認為,應該廢除監軍的軍事指揮權。監軍隻負責對統帥失職的督察和彈劾,而且隻能是事後進行,不能戰前左右軍事指揮。”
聽到嶽飛這話,吳玠等年青一代沒什麽感覺,但李綱、張叔夜和姚友仲這幾個老臣卻嚇得臉都白了。
隻有薛弼低眉沉默,不做任何表態。
一旁列席的宰相何栗按捺不住,厲聲喝斥道:“官家麵前,休得信口雌黃!”
嶽飛的話不能不讓他們臉上變色。
因為監軍製度是大宋的祖宗家法,說白了就是皇帝不放心帥臣獨自領軍,生怕擁兵自重甚至起兵謀反,所以才派出皇帝信得過的人作為監軍,目的就是限製軍權。
因此,皇帝賦予監軍很大的權力,監軍不直接不統兵指揮作戰,但是監軍對統帥的作戰計劃卻擁有一票否決權。
也就是說,帥臣製定的作戰計劃,如果監軍不同意,那就不能實施,必須要報給皇帝來最終裁決,由此一來往往貽誤戰機。
這個弊病顯而易見,但凡懂兵的人誰都知道不能這樣。
軍隊必須統一思想統一指揮,就像一艘船,如果有兩個掌舵的艄公,各自想行駛的方向又不一致,那船就絕對無法順利前行。
更何況大宋皇帝用來分製軍權的還不隻監軍這一個,還有各種名目設置的統兵官,都可以對一場戰鬥指手劃腳。軍事指揮不統一,不敗才怪了。
何栗之所以喝斥嶽飛,就是因為監軍製度這種特殊性。
大宋監軍是皇帝親信,是監督帥臣軍權的,若不讓監軍事前否定帥臣的抉擇,就無法阻止帥臣利用軍權威脅皇權。
你嶽飛不讓皇帝派監軍事前監督,想幹什麽?你想擁兵自重嗎?
這個問題如果上綱上線那就麻煩了,眼見大殿氣氛陡然緊張,嶽飛也有些手足無措,趙桓卻擺手微笑說道:
“朕說了,今日會議暢所欲言,有什麽說什麽,朕就是要聽聽各位的意見。
放心,朕這點度量還是有的,今日言者無罪。”
眾人這才舒了一口氣,其實李綱、姚友仲、張叔夜這些多年的領兵大將都讚同嶽飛的意見,隻是這話不能這麽說。
李綱聽說了嶽飛作戰的勇猛,年紀輕輕便有如此將才,又敢仗義執言,也十分賞識,所以忙起身幫他說話:
“陛下,鵬舉之言,其實是想強調軍隊指揮的一致性,不要受到無益的掣肘,倒不是對監軍本身有什麽異議。”
趙桓點頭說道:“這個朕自然知道,其實嶽飛所說朕也很讚同,軍隊必須要指揮統一,才能夠打勝仗。
坦白的說,誰都知道,設置監軍就是擔心領兵官有不臣之心嘛。
別的皇帝可能有這個擔心,朕這裏不會。
因為你們都是朕絕對信任的將領,朕堅信,不管什麽時候,你們都不會起兵造朕的反。”
這是實話,曆史上這些將領的確都是絕對忠臣,包括張俊,雖然是大奸臣,但也是絕對忠於宋高宗趙構的,這都是蓋棺定論了的。
所以,趙桓欽定的這些武將都不是起兵造反的人,對此趙桓有絕對的自信,而不隻是籠絡之言。
嶽飛等人當然不知道,但他們都感到熱血沸騰,皇帝對他們如此信任,把心掏出來都願意。
當下全都跪在地上磕頭:“臣等誓死效忠陛下!”
“諸卿平身。”
嶽飛等人這才起身落座。
趙桓又接著說道:
“朕一方麵對你們絕對信任,另一方麵,嘿嘿,其實你們也沒辦法擁兵自重甚至起兵造反,因為朕要親自領兵出征,禦駕親征。”
李綱大驚失色,急忙躬身說道:
“萬萬不可,官家九五之尊,無需以身犯險。”
趙桓說道:
“朕之前設立了親征行營司,作為朕禦駕親征的統兵機構。天下之兵,都歸於朕的親征行營司,集全國之兵,與金軍決戰到底!”
“陛下親自領兵作戰,固然鼓舞士氣,穩定軍心,但……”
“朕意已決,卿無需多言。”
“可是陛下,臣覺得……”
“牛皋!”
趙桓突然大聲打斷了李綱的話。
牛皋出列,躬身施禮:“你來跟李卿說說,朕的聖旨該當如何?”
牛皋躬身答應,轉身對李綱抱拳道:
“李大人,皇帝說了,抗旨不遵者斬,並賜於我一對金鐧,若有抗旨不遵者,準我用金鐧敲碎他的腦袋!”
李綱愣了。
趙桓又對薛弼說道:“你告訴李卿,朕之前對抗旨不遵者是如何處置的。”
薛弼趕緊把之前皇帝的親舅舅王宗濋以及親弟弟沂王趙?等人因為抗旨不遵被皇帝親自斬首的事情說了。
李綱聞言,反而大喜,跪地磕頭道:
“大敵當前,陛下乾綱獨斷,理應如此。臣知罪,從今以後,但凡陛下聖旨,臣謹遵恪守,絕不敢再有半句異議。”
李綱深知一點,金國入侵,國難當頭,若皇帝沒有乾綱獨斷的擔當和氣魄,不能殺伐果決,那麽就沒辦法率領軍民取得抗金戰爭的勝利。
現在的皇帝如此果決,正是他心目中皇帝應該有的,因此他更多的是歡喜。
南宋在與金軍作戰中,這個問題日顯突出,所以後期南宋實行了屯兵。
也就是軍隊固定駐防區域,這樣家屬便可在屯兵之處集中安置,軍隊一般隻在布防的區域作戰,也就不用帶著家屬千裏轉移,這是募兵條件下最穩妥的辦法。
韓世忠雖然之前也沒有統帥過太多的軍隊,但是他畢竟年紀大了,對家眷安頓這一類關係到士兵士氣的問題格外關注。
他的提議立刻得到了張叔夜的讚同。
張叔夜拱手道:“老臣深以為然,老臣每次率兵作戰,最頭痛的便是家眷的安全,若是能夠屯兵一處還好,若是連續行軍,那就別想有太快的行軍速度,因為無數的家眷拖累。”
趙桓點頭說道:“你們說的都很好,聽了諸卿的話之後,朕已經有了計較。”
說罷,把目光望向了嶽飛:“鵬舉,你說說你的意見。”
嶽飛有點緊張,他現在才二十歲剛出頭,但初生牛犢不怕虎,天生一股衝勁。
當下拱手說道:
“臣以為,一支軍隊必須由一個統帥指揮,不能夠有兩個以上的統帥,現在軍中的監軍對統帥的指揮幹預太大,非常不利於作戰。監軍和統帥作戰意圖不一致時,很容易造成指揮的混亂,導致兵敗。
所以,臣認為,應該廢除監軍的軍事指揮權。監軍隻負責對統帥失職的督察和彈劾,而且隻能是事後進行,不能戰前左右軍事指揮。”
聽到嶽飛這話,吳玠等年青一代沒什麽感覺,但李綱、張叔夜和姚友仲這幾個老臣卻嚇得臉都白了。
隻有薛弼低眉沉默,不做任何表態。
一旁列席的宰相何栗按捺不住,厲聲喝斥道:“官家麵前,休得信口雌黃!”
嶽飛的話不能不讓他們臉上變色。
因為監軍製度是大宋的祖宗家法,說白了就是皇帝不放心帥臣獨自領軍,生怕擁兵自重甚至起兵謀反,所以才派出皇帝信得過的人作為監軍,目的就是限製軍權。
因此,皇帝賦予監軍很大的權力,監軍不直接不統兵指揮作戰,但是監軍對統帥的作戰計劃卻擁有一票否決權。
也就是說,帥臣製定的作戰計劃,如果監軍不同意,那就不能實施,必須要報給皇帝來最終裁決,由此一來往往貽誤戰機。
這個弊病顯而易見,但凡懂兵的人誰都知道不能這樣。
軍隊必須統一思想統一指揮,就像一艘船,如果有兩個掌舵的艄公,各自想行駛的方向又不一致,那船就絕對無法順利前行。
更何況大宋皇帝用來分製軍權的還不隻監軍這一個,還有各種名目設置的統兵官,都可以對一場戰鬥指手劃腳。軍事指揮不統一,不敗才怪了。
何栗之所以喝斥嶽飛,就是因為監軍製度這種特殊性。
大宋監軍是皇帝親信,是監督帥臣軍權的,若不讓監軍事前否定帥臣的抉擇,就無法阻止帥臣利用軍權威脅皇權。
你嶽飛不讓皇帝派監軍事前監督,想幹什麽?你想擁兵自重嗎?
這個問題如果上綱上線那就麻煩了,眼見大殿氣氛陡然緊張,嶽飛也有些手足無措,趙桓卻擺手微笑說道:
“朕說了,今日會議暢所欲言,有什麽說什麽,朕就是要聽聽各位的意見。
放心,朕這點度量還是有的,今日言者無罪。”
眾人這才舒了一口氣,其實李綱、姚友仲、張叔夜這些多年的領兵大將都讚同嶽飛的意見,隻是這話不能這麽說。
李綱聽說了嶽飛作戰的勇猛,年紀輕輕便有如此將才,又敢仗義執言,也十分賞識,所以忙起身幫他說話:
“陛下,鵬舉之言,其實是想強調軍隊指揮的一致性,不要受到無益的掣肘,倒不是對監軍本身有什麽異議。”
趙桓點頭說道:“這個朕自然知道,其實嶽飛所說朕也很讚同,軍隊必須要指揮統一,才能夠打勝仗。
坦白的說,誰都知道,設置監軍就是擔心領兵官有不臣之心嘛。
別的皇帝可能有這個擔心,朕這裏不會。
因為你們都是朕絕對信任的將領,朕堅信,不管什麽時候,你們都不會起兵造朕的反。”
這是實話,曆史上這些將領的確都是絕對忠臣,包括張俊,雖然是大奸臣,但也是絕對忠於宋高宗趙構的,這都是蓋棺定論了的。
所以,趙桓欽定的這些武將都不是起兵造反的人,對此趙桓有絕對的自信,而不隻是籠絡之言。
嶽飛等人當然不知道,但他們都感到熱血沸騰,皇帝對他們如此信任,把心掏出來都願意。
當下全都跪在地上磕頭:“臣等誓死效忠陛下!”
“諸卿平身。”
嶽飛等人這才起身落座。
趙桓又接著說道:
“朕一方麵對你們絕對信任,另一方麵,嘿嘿,其實你們也沒辦法擁兵自重甚至起兵造反,因為朕要親自領兵出征,禦駕親征。”
李綱大驚失色,急忙躬身說道:
“萬萬不可,官家九五之尊,無需以身犯險。”
趙桓說道:
“朕之前設立了親征行營司,作為朕禦駕親征的統兵機構。天下之兵,都歸於朕的親征行營司,集全國之兵,與金軍決戰到底!”
“陛下親自領兵作戰,固然鼓舞士氣,穩定軍心,但……”
“朕意已決,卿無需多言。”
“可是陛下,臣覺得……”
“牛皋!”
趙桓突然大聲打斷了李綱的話。
牛皋出列,躬身施禮:“你來跟李卿說說,朕的聖旨該當如何?”
牛皋躬身答應,轉身對李綱抱拳道:
“李大人,皇帝說了,抗旨不遵者斬,並賜於我一對金鐧,若有抗旨不遵者,準我用金鐧敲碎他的腦袋!”
李綱愣了。
趙桓又對薛弼說道:“你告訴李卿,朕之前對抗旨不遵者是如何處置的。”
薛弼趕緊把之前皇帝的親舅舅王宗濋以及親弟弟沂王趙?等人因為抗旨不遵被皇帝親自斬首的事情說了。
李綱聞言,反而大喜,跪地磕頭道:
“大敵當前,陛下乾綱獨斷,理應如此。臣知罪,從今以後,但凡陛下聖旨,臣謹遵恪守,絕不敢再有半句異議。”
李綱深知一點,金國入侵,國難當頭,若皇帝沒有乾綱獨斷的擔當和氣魄,不能殺伐果決,那麽就沒辦法率領軍民取得抗金戰爭的勝利。
現在的皇帝如此果決,正是他心目中皇帝應該有的,因此他更多的是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