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朝曆代的開國皇帝,大多都是雄主。


    手握大權,生殺予奪。


    且兒孫向往,在當朝的地位崇高至極。


    大魏號稱以禮立國,以孝治天下。


    太祖的地位更是被兒孫捧上神壇。


    伴隨大魏開國,那些跟隨太祖東征西討的。


    都成為天下極貴之人。


    諸如四王八公等開國勳貴,都是立下無數軍功才能得封。


    而太祖身邊的親近人,自也雞犬升天,不容小覷。


    如薛家祖上,被封為紫微舍人的薛公。


    紫微即是帝星,舍人則是親信門人。


    所以,紫微舍人說白了。


    就是大魏太祖皇帝開國前的親信門客。


    正是有了這樣的關係,薛家才能成為金陵四大家族之一。


    可即使薛家這樣,太祖身邊的老人。


    比起甄家先祖,甄秋這位新寵。


    還是差了不止一籌。


    太祖皇帝先後六次南巡,第一次和最後一次間隔近二十年。


    在此期間,賈家和王家各自接駕一次。


    而獨獨甄家接駕了四次。


    除了第一次是被迫頂上去的,其餘三次都是太祖欽點。


    由此可知,太祖對甄秋接待的滿意程度。


    雖然沒有軍功就不能封爵,但甄家卻可以和勳貴聯姻。


    甚至還將最出色的女兒許給了,當時還是皇子的太上皇。


    成功被納為側妃,也就是如今薨逝的老太妃。


    更不要說,景順帝和忠順親王都是這位老太妃所出。


    因此,太上皇也延續了對甄家的榮寵。


    讓甄家的富貴延續至今。


    甄家就這樣,把持著天下有數的肥差。


    為皇帝打理鹽政二十幾年!


    從單純的豪富,變得又富有貴。


    成為江南首屈一指的世家大族。


    其派勢,絲毫不遜四王八公。


    甚至還猶有過之。


    也是因此,上一代的北靜郡王都和其聯姻。


    讓繼承人娶了甄家二姑娘,也就是現在的北靜王妃。


    可就是這樣聲勢浩大的甄家,如今顯然已經成了景順帝眼中的豬仔。


    隨時準備殺了過年。


    馮一博一開始覺得,這可能是太祖的大棋。


    畢竟大魏太祖雄才偉略,不可能想不到甄家掌握鹽政後會有什麽動作。


    甄家因為接待他為難的時候,太祖給甄秋賜予***厚祿。


    但顯然增發鹽引頂多是默認,並沒明旨。


    因此馮一博覺得這是太祖故意為之。


    這樣明顯的漏洞,朝廷就有借口隨時處置一眾鹽商。


    這很可能就是太祖皇帝,給下一代留下過年的肥豬。


    隻是沒想到,甄家女兒爭氣。


    竟然為太上皇連生兩個皇子。


    還是僅剩的兩個!


    陰差陽錯之下,才讓甄家僥幸過了二十年。


    可馮一博轉念再想,或許也是太祖皇帝給甄家的考驗。


    若適可而止就能永保富貴。


    顯然,甄家沒有通過考驗,還變本加厲。


    卻陰差陽錯下,僥幸到了今日。


    不管是哪一種情況,甄家三代人都從未停止獲利。


    把挖大魏牆角當成了理所當然的營生。


    直到景順帝忍無可忍,將甄應嘉調走。


    甄家這才慌了。


    可一切,都已經晚了!


    老太妃已經老了。


    若是皇帝想動他們,怕是等不了幾年。


    他們能做的就是,補上缺額。


    爭取獲得皇帝諒解。


    所以,甄家一邊給林如海下慢性毒藥。


    想讓他纏綿病榻,拖住查證的步伐。


    另一邊,不惜勾結倭寇。


    絲毫不顧為禍一方,隻為了更快積累財富。


    馮一博覺得,自己已經大致捋清了甄家的情況。


    所以對於林如海的想法,才不太支持。


    還等什麽?


    林如海聽聞他還讓自己等等,頓時有些不解。


    馮一博自覺已經透徹,便直接道:


    聖上既然有意收拾甄家,定然不止叔父這一步棋,想必已經有天羅地網等著甄家,想跑也跑不了。


    景順帝雖不是什麽千古一帝,但帝王心術不弱。


    不然也不會在太上皇還在的時候,就能頂著壓力把舊黨驅逐。


    剩下的與其說是新黨,不如說是帝黨。


    叔父若直接上奏,等於把事情拿到台麵上,打草驚蛇不說,還可能打亂聖上原有的節奏,不得不提前收網。


    那不是正好?


    林如海聞言卻有些不以為然,還道:


    早一點解決這事,我也好早日告老,將來你和黛玉再生幾個,我也能含飴弄孫,此生就無憾了。


    他經曆了揚州的事,早就疲憊不堪。


    現在馮一博又已經官複原職,再不用他擔心。


    若非還撐著要為妻子報仇,他早就告老歸隱了。


    甄家這三代人,除了摟錢,也結交無數人脈,關係盤根錯節。


    馮一博知道他著急,想要早日結束。


    但越是這個時候,就越要沉住氣。


    不然很容易被人鑽了空子。


    賈史王薛不過是金陵四大家族,甄家卻是江南的甄家,絕非浪得虛名。


    林如海聞言,頓覺女婿想多了,當即笑道:


    一博,你是不是想說,他們同氣連枝,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見馮一博點頭,林如海就要開啟教育模式。


    想告訴告訴這個女婿,真正的勳貴是什麽樣的。


    可沒等他說話,馮一博又搖搖頭,還道:


    是也不是。


    這話讓林如海一皺眉,顯然有些沒明白。


    好在馮一博沒賣關子,當即解釋道:


    我知大難臨頭各自飛的道理,但若有的救,想必他們還是不會袖手旁觀的。


    他可能不知道什麽是勳貴,但他知道利益集團的模式。


    如果需要付出的,和迴報不成正比。


    那就沒什麽人情可談。


    但如果付出不大,卻也不至於輕易斷腕。


    林如海聞言,頓時麵露疑惑。


    無論從景順帝的布局,還是從甄家的涉桉金額來看。


    他都覺得甄家死定了。


    可現在馮一博說什麽?


    有的救?


    見林如海一臉不解,馮一博又道:


    若是叔父打亂聖上計劃,很可能讓甄家有可乘之機。


    說到這裏,他麵露凝重,道:


    就像我之前所說,若四王八公等開國勳貴皆以老太妃屍骨未寒求情,以仁孝相逼,聖上即使有心嚴懲,也最多不過抄家。


    林如海聞言


    陷入沉思,馮一博卻還在繼續。


    打蛇不死,還有老親幫襯,早晚還有翻身的一天。


    聽了馮一博的分析,林如海不得不承認,自己有些急了。


    他說的這個可能性的確是存在的。


    可是……


    可我現在不出手,將來他們就不能求情了?


    林如海眉頭緊鎖,又道:


    到時候,他們最多把屍骨未寒變成在天之靈,若是想求情怎麽都有借口。


    他想到甄家不能被按死,心中恨意翻湧。


    我會將中毒之事說出,想來沒有賈家參與,想要說情也會大打折扣!


    如今元春有孕,賈家的地位就變得舉足輕重。


    若是說出賈敏死因,想必賈家會選擇沉默。


    尤其是不能動用宮裏的賢德妃,四王八公的威力就小了一半。


    那甄家即使不能滅族,也要誅個首惡表示表示。


    我覺得不如伺機而動,等聖上動手的時候,我們再拋出撒手鐧!


    馮一博搖了搖頭,道:


    如此方能一擊致命,為嬸娘報仇。


    林如海聞言一愣,問道:


    還有什麽撒手鐧?


    中毒的事,隻是他的猜測。


    雖然基本可以確認,但沒有證據,告到皇帝麵前也沒用。


    最多用來和賈府說說,讓他們不要出麵。


    林如海想不出還有什麽罪證,能作為殺手鐧的。


    就是叔父一家所中的毒,還有勾結倭寇,危害一方的事,都沒有證據,即使現在說了,也不足以威脅到甄家,甚至就算有證據,隻能作為貪墨大桉的邊角。


    馮一博顯然明白林如海的意思,卻又道:


    可若是等聖上動手,有人求情的時候拋出去,就能以此撬動四王八公,讓他們內部無法達成一致。


    林如海有些不解,問道:


    沒有證據,如何撬動?


    有時候,缺的就是一個借口,是不需要證據的。


    若是景順帝有心嚴懲,那隻要給他一個借口。


    至於證據,馮一博自然早有打算。


    而且隻要聖上開始對付甄家,想要什麽證據咱們就能給他什麽證據。


    林如海一愣,猶豫道:


    你是想?


    何必弄虛作假?


    馮一博微微一笑,又道:


    隻要甄家失勢,很多事就會浮出水麵,倭寇的事我有實證,叔父一家中毒的事,想必也不難找出經辦人手。


    正所謂:樹倒猢猻散。


    隻要皇帝先顯露出,對付甄家的意思。


    那甄家內部就很難再是鐵板一塊。


    林如海聞言,立刻驚訝道:


    你有實證?


    海西有句諺語,叫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馮一博笑了笑,卻沒有迴答林如海的問題,轉而又道:


    我們隻有在他垂死掙紮的時候加碼,才能用僅有的資源把他們壓死。


    你說的也有道理……


    林如海沉吟著,緩緩點頭,又皺眉道:


    那我現在就什麽都不做了?


    不是什麽都不做,隻是別直接掀蓋子。


    馮一博搖搖頭,又道:


    叔父可以先將最後一部分資料,依舊以秘折的形式交給聖上,其餘就等聖上的旨意。


    林如海其實也是關心則亂。


    因為壓抑太久,被老太妃之死觸動。


    又急於給賈敏報仇。


    現在被馮一博一勸,也徹底冷靜下來。


    他很快想通,馮一博說的確實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當下也不再糾結。


    留馮一博吃了午飯之後,林如海就將最後一批賬目寫成秘折。


    準備等皇帝迴來便遞上去。


    馮一博去後麵給林姑姑問了安,便也打道迴府。


    他剛一到家,尤老娘就帶著尤家姐妹過來了。


    還沒進門,尤老娘就急慌慌的喊道:


    大爺,您可迴來了!


    馮一博連忙起身迎道:


    怎麽了?老娘慢著些。


    娘仨上前見禮,尤老娘才道:


    我那大女兒剛打發人來找我,說他公公仙逝,家裏人卻都去給貴人送殯,全不在都中。


    賈敬死了?


    馮一博聞言一愣。


    這位賈家唯一的進士,他還一次沒見過。


    聽賈珍說,一直在都外玄真觀修煉道術。


    就連秦可卿葬禮都未曾下山一趟。


    怎麽說沒就沒了?


    她如今在城北家廟主持一應事宜,脫不開身,就想讓我帶著她兩個妹妹,過去幫著照看寧府後宅。


    兩府各自留人看家,其餘有些身份的都跟著送殯去了。


    榮府馮一博知道,是薛姨媽幫忙照看。


    內裏還有李紈、探春管事。


    沒想到寧府留下的竟然是尤氏。


    按理她是三品的誥命,該跟著去的。


    想來是家中實在無人,隻能讓她請假留下看家。


    現在賈敬顯然死在城外,尤氏就要出城處置。


    馮一博聞言,以為尤老娘隻是來和他請示。


    當下點點頭,應道:


    你們直接過去便是,府裏你們看著調派,用得上的就叫去。


    尤氏雖然不是尤老娘的親女兒,但畢竟有法禮關係。


    要盡些母女情分,也是應當的。


    何況,馮一博和賈珍也有走動。


    稍後他怕也要親自過去,送些奠儀。


    尤老娘聞言,卻有些猶豫,道:


    若是方便,最好大爺也能一起過去,幫我們娘們壓壓陣。


    馮一博聞言一愣。


    尤老娘見此,連忙解釋道:


    畢竟有母女的名分,我不好不去,但寧府的名聲……


    話未說盡,馮一博卻也明白其中的意思。


    雖然他和賈珍有些走動,卻很少去到寧府。


    說來也有避嫌之意。


    賈珍這人,怎麽說呢。


    平日人模狗樣的,看著沒什麽問題。


    可除了門口的一對石獅子,闔府上下就沒有他沒搞過的。


    府內風氣,也都被他帶壞。


    聽聞丫鬟小廝都能隨地亂搞,也無人會責難一句。


    甚至被人發現了,最大的可能就是加入。


    正是因此,惜春才被史老太君接過去。


    養在自己屋裏,以免沾染了這樣的名聲。


    尤老娘也是這樣。


    有母女名分在,此前尤氏也很照顧。


    自從迴來都中,也過去寧府竄過幾次門。


    但她再不敢帶著姐倆去過。


    單我們娘仨過去,也怕沒得就會讓人說嘴,萬一拖累馮府的門風,我可就成罪人了。


    說到此


    處,尤老娘微微一頓,才道:


    況我那大女兒也是這個意思呢。


    免費閱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紅樓:開局把薛寶釵帶迴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迷糊又無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迷糊又無奈並收藏紅樓:開局把薛寶釵帶迴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