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海外航路隨著鬆江府市舶而變得更加繁榮。


    自大德二年裁撤市舶司,到現在已經一百五十年,市舶重啟,大量的織物通過海商,直接送往南洋。


    按照曆史而言,由鬆江府出發,前往倭國乃是最短航程,可時隔百餘年,民間的航路圖丟的丟,失的失,如果沒有朝廷的帶領,商海還是選擇前往南洋走成熟的航道比較保險。


    和鬆江府不同,天津已經獲得了通往倭國的航路圖,這可是經過陰陽官與艦隊實踐的航路,在各大海商看來,安全性比陌生航路還要有保證。


    因而,一部分海商就改變了目的地,通過市舶司所提供的部分海圖,就能直接前往長崎。


    相比南洋那些邦國,倭國的富裕程度還要更高些,所以能夠攫取的利益也更高。


    就好比你去一個原始部落所能換到的東西,肯定比不上文明開化的地區。


    出航的船隊之中,還有一艘官船,其目的並不是長崎,而是耽羅島。


    朱祁鈺可沒有想要放棄耽羅島,現在知道耽羅島上的人一心向明,而之後與倭國的來往必然頻繁起來,總不能讓朝鮮在中間賺過路費。


    最主要的是,一旦貿易開啟,那麽耽羅島就能充當中轉站,服務過往的商船,相信和倭國那些滿是海寇的島嶼對比,由朝廷管理的耽羅島,更加能夠承擔這樣的職責。


    朱祁鈺可不是單單因為未來銀礦的輸送才這樣,為海商提供更好的服務,有利於大明的發展。


    因而,前往耽羅島的官員,品級並不是很高,他們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在耽羅島清查田畝黃冊,而後建立一個海上驛站。


    大明的驛站體係十分成熟,每六十裏至八十裏設馬驛一所,水道要衝則設置水驛,現在海上航道繁榮,自然也要適當增添海驛。


    這可不是朱祁鈺突發奇想,早在鄭和下西洋的時候,沿途就會如此設置,如舊港宣慰司的前身就是城柵和倉庫,整個南海都有大明的中轉站。


    大致和後世美軍基地差不多,巨大規模的艦隊總歸是需要沿途補給,路上有什麽意外的話,艦隊也能迅速找到最近的中轉站維修並將消息傳迴朝廷。


    李賢在得知艦隊已經取到前往倭國的海路之後,其實是想將其定為軍事機密,他也是如此上奏。


    可他沒想到,聖人迴執就四個字【小家子氣】。


    大多數官員也是和李賢一樣,他們的擔憂很簡單,便是海路若是被倭寇得知,恐將重演倭寇海患。


    在他們看來,大明海軍雖然強大,可也無法覆蓋大明所有海疆,這是作為海陸大國的弊端。


    本身陸地邊疆就要人去鎮守,消耗的軍費本就頗多,若是大明海疆也和陸地疆域一樣,那可不敢想在軍費上的投入會是什麽規模。


    朱祁鈺自然是知道這些官員的想法,畢竟一個國家可不能隻有激進派,保守派在某些程度上而言,就是國家基石,穩定的基礎。


    可若是讓海商自己探尋航路,而那些航路將成為海商的私路,說到底,該泄密的還是會泄密,而且是脫離了朝廷管控的海路。


    現在朝廷投之以木桃,未來海商就能報之以瓊瑤。


    良性的發展狀態,更能弱化那些海商本就蓬勃的私心,在朱祁鈺看來,海商也好,漁民也罷,到了必要時刻,他們便是大明最為強大的艦隊。


    既然要公開,那李賢就開始讓人刊印海圖,除了讓工匠雕刻一個大版海圖,還有數量眾多的長寬三尺等比例海圖,方便行船時觀看。


    同時,天津軍港胡義也接到兵部的命令,將前往耽羅島當成艦隊的訓練項目之一,保證大明艦隊常態化巡航。


    不僅是胡義,登州備倭城也被下達了一樣的命令。


    大明的海軍將從沿海航行向遠海航行過渡。


    海上有艦隊,不管是商隊還是漁民,都有安全感,而且,遠海航行能夠增加艦隊經驗,過程雖然有一定的危險,可這是必須的訓練。


    未來,通往倭國的航路,將成為大明海上白銀之路,現在先流汗,以後就能少流血。


    總是需要有人在前麵打出堅實的地基,後麵的人才能在其基礎上修建出高樓大廈。


    天津府衙張貼了前往倭國的海圖之後,又貼出收集民間海圖的告文。


    出乎李賢的預料,海商各船長十分主動,而且不僅僅是商隊船長,天津漁民看到告示後,紛紛從家中掏出各種各樣的海圖,不知道往哪裏送的,就往知府衙門送,也有往市舶司送的。


    一天之內,天津收到了許多海圖,各種各樣,有的看紙質,還能稱得上是古董。


    這些海圖並不局限於前往倭國的方向,最多的就是往南海,近點的就是大小琉球等等。


    因為收的太多,各種不同的畫法,光憑李賢一個知府衙門,可不能將所有的海圖格式給轉換成新海圖,因而,他也隻能將海圖打包送迴朝廷。


    李賢看著堆積如小山般的海圖,一時間對於聖人批示他的【小家子氣】有了深刻的理解。


    其實農工商都一樣,朝廷給予了他們便利,而他們也會給予朝廷便利。


    特別是如海圖開放這件事上,朝廷做出了表率,也代表著之後可能會再放出海圖,若是海商自己不表現出覺悟,必然會讓雙方現在良好的態勢蒙上陰霾。


    如李賢這樣的官員,雖然在天津幹得不錯,可不得不說,脫離底層太久,提防著市井小民,總是把人性往最壞的方向去想。


    廳堂之中,李賢拍了拍海圖,感歎道:“有了這些海圖,將極大填補大明海疆的空缺。”


    聞言,身旁的同知不斷點頭:“可是,海圖還是需要實踐,這種東西,下官就算看不懂,可也知道有危險。”


    “誰說不是呢。”


    李賢道,天津的海商眾多,時間久了,他也認識過一些人,但是,這兩年來,有些人出了海之後,有的人船迴來了,人沒迴來,甚至還有人和船都沒有迴來。


    出海就是如此,風浪越大,舶來品越貴,為了利益,海船如同飛蛾一般撲向火焰。


    這樣的行為需要極具冒險精神,華夏,從來就不缺這種人。


    新海圖出自天津艦隊的陰陽官,培養這些陰陽官可不容易,其知識麵之廣,涉及的可不僅僅畫海圖那麽簡單。


    讓這些人去冒險,就是讓辛辛苦苦培養的人才去涉險,李賢光是想想就覺得無比的遺憾。


    但是,這些人不去做,別人想要做也做不到。


    “知府大人想開一些,現在有了海圖,有來來往往的海商,或許就沒有那麽危險了。”


    同知也是和海上接觸之後,才深刻理解了出海的風險,大型商隊看上去風光,但也不全都是東家,很多大東家都和他們一樣,待在陸地安全的地方,冒險的事,他們可不會去幹。


    所以,許多海員本質上也是工人,不能直接將他們劃歸商賈之列。


    “對對對,有了海圖,一定能夠提供不小的幫助。”


    李賢點著頭,頓時覺得堆積的海圖無比重要。


    天津港口依舊熱鬧,陸陸續續都有海船出港,船帆林立,海上雖然危險,可出海一次,就能賺來普通百姓兩三年甚至一輩子都賺不到的錢。


    單打獨鬥前往倭國可不是什麽明智的選擇,抱團取暖,甚至是能蹭上艦隊護航就更好了。


    明人對於倭國有著不好的印象,但奈何倭國算得上是矮個子裏的高個,距離上也不算遠,所以能夠前往倭國貿易,算是日程短,見效快的一處選擇。


    以前不是膽大的人,或許還不敢踏上倭國,現在長崎有大名駐軍,海商的膽子自然也就大了起來。


    要說大明對海軍最為信任且依賴的人群,就屬於這些出海的海商了。


    艦隊幫忙肅清沿海海寇,而且還免費提供護航,最主要便是本身強大的火力,就給人十足的安全感。


    而海商路過天津,集散的貨物頗多,如今的天津碼頭屬於本土貨物市場,而海邊的港口碼頭,則是主營舶來品。


    在兩處的沿街都是商鋪,給天津帶來了許多經濟效益,自然也是天津主要稅收來源之一。


    當然,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裏,天津也不僅僅是口岸經濟而已,還有各類工廠以及鹽業。


    對於如今大明大部分府城而言,天津可以說是完完全全的商業城市,發展之迅猛,足以讓循規蹈矩的官員咋舌。


    天津的商稅稅收上繳至朝廷之後,可以養活整個京畿地區乃至周邊的範圍。


    這在朱祁鈺看來,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海貿的利益巨大,且當前獨一檔,要想要超過海貿,就要打通大半個大明的陸路交通,激活內循環才能滿足。


    想要富,先修路,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京城往西山的鐵路完成之後,京城就會連通天津,而後便是往北,打通遼地。


    以分段式的建造,最大程度利用鐵路的運載能力,同時將遼地打造成更加宜居的地區


    如今遼地新建的沈陽城也是基本完工,那裏便能作為一處中轉站。


    這站點都是通過會議討論之後得出來的最佳方案。


    比如在考察完京城往天津的鐵路路線之後,工部的人就前往永平府考察。


    需要經過的站點並不會太長,如此也能方便火車入站維修以及增加需要的補給。


    之後就是從沿途一眾衛所之中挑選兩處,用於永平府往沈陽府的停站點。


    於謙對此那是舉雙手讚同,畢竟他所主導的新城立馬就能夠擁有火車站,這對於一座新興府城而言,助力可不要太大。


    所以,不僅是朱祁鈺在關注鐵路的鋪設與建造情況,朝中不少官員也在時刻關注著。


    現在大明第一條鐵路已經鋪好了軌道,就等車站點建設好後,便算是完工。


    之前聖人來視察,讓工地裏的工人幹勁十足,整體的工程進度都加快了不少。


    牆上都是抹了白灰,地上的瓷磚也是晶瑩剔透。


    工人熟練掌握了工程技術後,各方麵的動作也都快上了不少。


    楊強現在也就是帶著團隊在北平車站裏修一修邊角,主要就是等候朝廷工部的人前來驗收。


    按照他們如今的經驗,下一條鐵路的工期肯定會比這一條鐵路還短。


    站在自己建造起來的建築之中,許多工人內心生出自豪之感,更不要說主設計師蒯祥了。


    他相信,自己的作品會讓人滿意,而且絕對能夠經受住工部的檢驗。


    對於蒯祥而言,建築就像是他的孩子一樣,若是因為檢查不過關而需要改建,就好像眼睜睜看著別人打自己孩子一樣難受。


    一天之後,工部的趙榮就帶著人前來驗收車站。


    這次趙榮還帶了不少人一起過來。


    聖人對於鐵路十分重視,甚至通知了工部,要為鐵路通車舉行觀禮儀式。


    得到命令的工部如臨大敵,頓時就整個部門都動員了起來。


    因為此番涉及的貴人太多,除了文武百官之外,還有各皇室成員也會出席,所以趙榮必須仔細,保證車站不存在什麽不足之處。


    跟在趙榮身後的人也並非都是工部的人,如太監舒良、神武衛禁軍領隊,都要跟著趙榮來提前熟悉現場結構,這樣才能在合適的地方安排適合的人手。


    另外,按照聖人所說,此番觀禮會與百姓一同,那麽規模就更加龐大,人數或許會堪比過年時候的規模,相關部門需要保證觀禮的安全與順利。


    對於大型活動的舉辦經驗,舒良還需要向興安取經。


    誰也不想再那樣的場合中出事,就算聖人不會懲罰他們,失職的愧疚也會追著他們。


    興安就經曆過好幾次,可謂是經驗老道。


    驗收完車站,趙榮就帶著人離開,而舒良和神武衛領隊則是留下來,找到了蒯祥,從蒯祥那邊更加詳細了解車站以及周邊的各種情況。


    對於聖人如此重視,蒯祥與有榮焉,自然是有問必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重生景帝,我把景泰搞沒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喲吼吼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喲吼吼吼並收藏大明重生景帝,我把景泰搞沒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