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長有此胸襟,我倒也希望道長長生成仙了,這樣也可庇護我大漢國運昌隆,百姓豐衣足食。”邊柳緩緩說道。
左慈連忙作揖。
這時候,邊柳繼續說道:“既然道長有此真心,我也就不與道長客氣了。道長學究天人,遊曆豐富,門人子弟定然無數,結識有識之士更是不少,如今本帥正值用人之際,不如道長書信一封,將他們都請上山來。”
“此小事尓!”左慈連忙表示,但隨即又有些警惕,因為黃巾之後,官吏對道人都有些警惕,尤其是傳道之事,“不知道大帥準備如何任用他們?”
對於左慈,邊柳雖然一直表現的不以為意,但事實上,他已經垂涎很久了。
眼下,隻要是個識文斷字,能說會道的,都是山上不可或缺的人才,更別說左慈這種熟讀經書,略通天文地理,還善於蠱惑人心的人。
包括之前,他讓左慈去見孫堅,傳遞的那句讖語——窮寇莫追,逢山莫入。遇黃而止,遇祖而終。他真的是說給孫堅聽的嗎?孫堅要是信了,然後沒死,隻會覺得天子故弄玄虛;要是死了,更不會感激天子了。
邊柳其實就是說給左慈聽的。用孫堅的死在左慈心中,給自己鋪上一層神秘的麵紗。
能預料到一個人的死亡並不離奇,但是如何死,死於哪裏,死於何人之手,這些都一一對應上,就不能不讓人懷疑有神秘的力量了。
左慈今日的表現,也證明邊柳的舉動起到了效果。
但對於如今的左慈,邊柳還不能深信。
倒不是說左慈不忠心,像左慈這般活了至少半百歲月的人,早已看透了世間權力欲望,他們是不會忠誠於某個人的。更何況左慈這種矢誌長生的人,是不會忠誠於一個世俗君王的。
邊柳招攬左慈的門人子弟,就是想捆綁對方,畢竟信道之人中,大半是為了活著,剩下中的大半又是為了換種方式擠身官場,隻有極少部分是真的信道信長生。
當左慈有諸多門人子弟在邊柳麾下為官時,他有一天或許會離去,但輕易不會做出傷害自己的事。
至於,傳道——
邊柳也認真考慮過這個問題。
曆史給我們的教訓就是人類總是會在一條錯誤的道路上撞個頭破血流,然後換個方向,矯枉過正,繼續撞下去。
從五鬥米道,到天師道,正一教,全真教……
宗教的問題,哪怕到了兩千年後,也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
邊柳的目標是千古一帝,呃,至少也得百古吧?
可這也是封建帝王,是不會放過宗教這種利器的。
既然如此,總不能放著自家的道士不用,去用外來的和尚吧?
如果左慈接下來和他合作的愉快,邊柳不介意提前引導“道家”向“道教”轉化。
畢竟左慈鄭隱葛洪這一脈的道家理念,就是引人向善,修行功德。
隻要他們的教義尊奉君王在上,遵紀守法即可。
當然,邊柳也不想弄個國教出來,荷花白藕青荷葉,該分家時還是得分家!
想到這,邊柳不禁懷疑,《封神演義》是不是就是在隱射帝王覺得道家一家獨大太過危險,所以有心將其拆分,還引入和尚與之爭鬥呢?
……
“道長門人子弟,惠及世人眾多。其中有心仕途者,可先委任田糧吏;若有一技之長者,可為醫為匠;若是一心向道,也可幫本帥安撫人心,勸山民行善。容本帥想想——”
邊柳思考了一會再說道:“這其中前兩者,以後歸大帥府直接統領,至於第三者,我想請道長擔任大禹廟廟祝,親自指導他們如何?”
“多謝大帥!”
凡是朝廷委任的廟祝,都是有俸祿的,一般在三百石,少府麾下還有祠祀令,專門管理這些小祠祀。
對於左慈來說,自然看不上這點俸祿,不過天子親封的廟祝,他以後無論麵對什麽人,都不用自稱“野道士”了。
“另外,我聽說道長醫術過人,不知肯否收徒授藝?山中百姓數萬,若能多一精通醫術之人,也可減少百姓死於疾病。”
“老道,啊不,臣自無不可, 隻是醫術易學難精——”
“本帥也沒有讓你一下子就培養出一批國手大師出來,隻要能為百姓治療一些常見病疾,減少其痛苦就夠了。你看看,這是本帥近日寫就了一些山民飲食安全管理條例,水源管理條例,還有這本,是本帥寫下的病曆條理範本,本帥不通醫術,但也知道,探病之法不過‘望聞問切’,若有患病之人治療時,將其眼耳口鼻舌、脈象、手足細節一一記錄,治愈成功後,便可形成範本,依次為積累,便可為造福後世,形成有跡可循,有法可知,道長認為然否?”
左慈接過一看,如果按照大帥所規劃的那般如實記錄病曆,那每一份治愈成功的病曆幾乎就可以相當是一張藥方。
一個醫者一生治愈不過千人萬人,可一張藥方傳揚出去,那造福的可是千秋萬世。
這得是多大一份功德。
“大帥初衷自然是極好的,可是此事對醫者的考驗頗大,而且更是費時費力,也頗耗物資,單是記錄的竹簡,便不可計數。”
“所以,此事我隻是提個預案,真正運作還要緩而耗之,古有神農嚐百草,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大帥所言甚是,大帥所寫的這份行醫規範,讓臣想起一個人。”
“誰?”
“南陽張機!臣遊曆四方,曾與其切磋醫術,此人醫術精湛,更為可敬的是,此人求道之心甚厚。方今天下大亂,凡戰之後,必有瘟疫。時南陽多有庸醫,醫術不精,卻慣會趁火打劫,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把脈抓藥,隨心所欲。張機為之不恥,他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素問》、《靈樞》、《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古代醫書熟記於心,臣遊經南陽之時,他聽說我沿途常為百姓治病,便向臣詢問患者症狀以及治愈之法,所問內容,和大帥這份規章幾近相同。”
“此人可是姓張名機,字仲景?”
……
左慈連忙作揖。
這時候,邊柳繼續說道:“既然道長有此真心,我也就不與道長客氣了。道長學究天人,遊曆豐富,門人子弟定然無數,結識有識之士更是不少,如今本帥正值用人之際,不如道長書信一封,將他們都請上山來。”
“此小事尓!”左慈連忙表示,但隨即又有些警惕,因為黃巾之後,官吏對道人都有些警惕,尤其是傳道之事,“不知道大帥準備如何任用他們?”
對於左慈,邊柳雖然一直表現的不以為意,但事實上,他已經垂涎很久了。
眼下,隻要是個識文斷字,能說會道的,都是山上不可或缺的人才,更別說左慈這種熟讀經書,略通天文地理,還善於蠱惑人心的人。
包括之前,他讓左慈去見孫堅,傳遞的那句讖語——窮寇莫追,逢山莫入。遇黃而止,遇祖而終。他真的是說給孫堅聽的嗎?孫堅要是信了,然後沒死,隻會覺得天子故弄玄虛;要是死了,更不會感激天子了。
邊柳其實就是說給左慈聽的。用孫堅的死在左慈心中,給自己鋪上一層神秘的麵紗。
能預料到一個人的死亡並不離奇,但是如何死,死於哪裏,死於何人之手,這些都一一對應上,就不能不讓人懷疑有神秘的力量了。
左慈今日的表現,也證明邊柳的舉動起到了效果。
但對於如今的左慈,邊柳還不能深信。
倒不是說左慈不忠心,像左慈這般活了至少半百歲月的人,早已看透了世間權力欲望,他們是不會忠誠於某個人的。更何況左慈這種矢誌長生的人,是不會忠誠於一個世俗君王的。
邊柳招攬左慈的門人子弟,就是想捆綁對方,畢竟信道之人中,大半是為了活著,剩下中的大半又是為了換種方式擠身官場,隻有極少部分是真的信道信長生。
當左慈有諸多門人子弟在邊柳麾下為官時,他有一天或許會離去,但輕易不會做出傷害自己的事。
至於,傳道——
邊柳也認真考慮過這個問題。
曆史給我們的教訓就是人類總是會在一條錯誤的道路上撞個頭破血流,然後換個方向,矯枉過正,繼續撞下去。
從五鬥米道,到天師道,正一教,全真教……
宗教的問題,哪怕到了兩千年後,也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
邊柳的目標是千古一帝,呃,至少也得百古吧?
可這也是封建帝王,是不會放過宗教這種利器的。
既然如此,總不能放著自家的道士不用,去用外來的和尚吧?
如果左慈接下來和他合作的愉快,邊柳不介意提前引導“道家”向“道教”轉化。
畢竟左慈鄭隱葛洪這一脈的道家理念,就是引人向善,修行功德。
隻要他們的教義尊奉君王在上,遵紀守法即可。
當然,邊柳也不想弄個國教出來,荷花白藕青荷葉,該分家時還是得分家!
想到這,邊柳不禁懷疑,《封神演義》是不是就是在隱射帝王覺得道家一家獨大太過危險,所以有心將其拆分,還引入和尚與之爭鬥呢?
……
“道長門人子弟,惠及世人眾多。其中有心仕途者,可先委任田糧吏;若有一技之長者,可為醫為匠;若是一心向道,也可幫本帥安撫人心,勸山民行善。容本帥想想——”
邊柳思考了一會再說道:“這其中前兩者,以後歸大帥府直接統領,至於第三者,我想請道長擔任大禹廟廟祝,親自指導他們如何?”
“多謝大帥!”
凡是朝廷委任的廟祝,都是有俸祿的,一般在三百石,少府麾下還有祠祀令,專門管理這些小祠祀。
對於左慈來說,自然看不上這點俸祿,不過天子親封的廟祝,他以後無論麵對什麽人,都不用自稱“野道士”了。
“另外,我聽說道長醫術過人,不知肯否收徒授藝?山中百姓數萬,若能多一精通醫術之人,也可減少百姓死於疾病。”
“老道,啊不,臣自無不可, 隻是醫術易學難精——”
“本帥也沒有讓你一下子就培養出一批國手大師出來,隻要能為百姓治療一些常見病疾,減少其痛苦就夠了。你看看,這是本帥近日寫就了一些山民飲食安全管理條例,水源管理條例,還有這本,是本帥寫下的病曆條理範本,本帥不通醫術,但也知道,探病之法不過‘望聞問切’,若有患病之人治療時,將其眼耳口鼻舌、脈象、手足細節一一記錄,治愈成功後,便可形成範本,依次為積累,便可為造福後世,形成有跡可循,有法可知,道長認為然否?”
左慈接過一看,如果按照大帥所規劃的那般如實記錄病曆,那每一份治愈成功的病曆幾乎就可以相當是一張藥方。
一個醫者一生治愈不過千人萬人,可一張藥方傳揚出去,那造福的可是千秋萬世。
這得是多大一份功德。
“大帥初衷自然是極好的,可是此事對醫者的考驗頗大,而且更是費時費力,也頗耗物資,單是記錄的竹簡,便不可計數。”
“所以,此事我隻是提個預案,真正運作還要緩而耗之,古有神農嚐百草,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大帥所言甚是,大帥所寫的這份行醫規範,讓臣想起一個人。”
“誰?”
“南陽張機!臣遊曆四方,曾與其切磋醫術,此人醫術精湛,更為可敬的是,此人求道之心甚厚。方今天下大亂,凡戰之後,必有瘟疫。時南陽多有庸醫,醫術不精,卻慣會趁火打劫,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把脈抓藥,隨心所欲。張機為之不恥,他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素問》、《靈樞》、《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古代醫書熟記於心,臣遊經南陽之時,他聽說我沿途常為百姓治病,便向臣詢問患者症狀以及治愈之法,所問內容,和大帥這份規章幾近相同。”
“此人可是姓張名機,字仲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