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內郡。
高帝置,位處雒陽北百二十裏,有十八城。
自初平年初便有討董大軍向懷縣聚集,此時兵馬勞工合在一起已經超過十萬之眾。
一場大雨剛剛結束,此時的全軍上下一片縞素。
自號車騎將軍的袁紹親自登台,麵懷憂思沉重之色。
就在不久之前,袁紹得到消息,董卓將天子前往長安之後,竟將獄中的袁家上下五十餘人全部戮殺,其中就包括袁紹的叔父——太傅袁槐,堂兄——太仆袁基。
“董賊暴掠,殺我族人,害我叔父,紹雖不才,願以血為誓,誓除董賊,報此國仇家恨!”
形聲悲切,天地共鳴。
“報仇!”
“報仇!”
三軍將士盡皆唿應。
此時,有一清秀通雅、瑰姿奇表的文士挺身而出,對著袁紹拜首道:“董卓戕害天子,屠戮公卿。上違天心,下略萬民。如今將軍麾下三軍齊備,糧草充足,正該順天意民心,兵發洛陽,上報國仇,下除家恨,攜哀勇之師,立不世之功。臣等不才,願為將軍所驅使,刀山火海,在所不辭!”
說話之人姓荀,乃是荀子之後,單名一個彧字。
自董卓專權,便與族人避禍於冀州,現與其兄荀諶同在袁紹帳下效命。
話音剛落,便有諸多士子文人拜倒在地。
“懇請將軍\/盟主發兵,我等願為前驅。”
袁紹轉身看著台下一群請戰之人一時陷入沉默。
此時,台下又一人,生得麵闊口方,唇紅齒白,一雙小眼炯炯有神,他揣摩了一下袁紹的心意後說道:“將軍與那董賊有國仇家恨,忠孝之心海內鹹知,但愚以為,此時還不到出兵的時候。”
此人姓逢,名紀,字元圖,南陽人士,多有智謀,袁紹逃離洛陽時,逢紀亦舍身追隨。
“我報仇之心日進,出兵之念日盛,元圖何以言時機未到?”袁紹看似詢問,實則暗中鬆了一口氣。
“原因有二。”逢紀豎起兩根手指侃侃而談道。
“其一,兵法有雲,上下同欲者盛,如今盟軍之中多有畏賊,怯賊之人。將軍身為聯軍盟主,首要做的是統和上下,使得聯軍萬眾一心,如此攻城,城無有不克;以此攻賊,賊無有不懼。
其二,董賊剛將天子遷入長安,後患之憂剛解。董賊於此時殺害將軍族人,正有引誘將軍出兵之意,將軍此時出兵,正是以己之短,攻敵之長。愚以為,智者不取。”
逢紀說完,便對著袁紹一拱手,退迴了人群之中。
“一派胡言!”
未等袁紹說話,荀彧便再次挺身而出,出言嗬斥道。
“兵法亦有雲,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將軍身為聯軍盟主,屯兵於此,數月而沒有寸進一步,長此以往,隻會圖耗士氣。天下人觀望已久,見此情景,也必然質疑盟主忠孝之心,除賊之念。
再者,如今太傅及以下,袁紹五十餘口盡喪於賊子之手。將軍與那董賊不僅有國仇,更有家恨,以此二者,盟軍如有不肯出兵者,那便是將軍不共戴天的敵人,將軍正可斬其首級以震軍威,何愁上下不能同欲!”
“哼!”逢紀被荀彧公然反駁,再度出言,“文若先生這番話,先是指責將軍不忠不孝,接著又妄圖借將軍之手挑撥聯軍內亂。先生此番言論,除賊乎?助賊乎?莫非慈明先生驟然登至高位,連帶荀家上下也對董卓心存報恩之心?”
“你,小人——”荀彧聞聽此言,胸口起伏不已,拳頭緊握,若非身旁荀諶將其拉住,恐怕二人早已動起手來。
袁紹這時才開口道:“元圖不可胡言,文若乃謙謙君子,斷無此般肮髒齷齪之念。慈明先生更是國之重臣,士子典範,京中傳言,恐怕多為賊子訛傳,諸位且不可以假為真。”
“將軍教誨極是,是在下口無遮攔,這便向文若致歉。”逢紀說著,便對著荀彧拱了拱手。
袁紹見此,繼續說道:“隻是,兵者,國之大事也。紹身為聯軍盟主,一言一行自當唯謹唯慎,唯恐有一兵一卒之失,以負豪傑之所請,忠貞之士之所念。如今紹為叔父之死而心憂不止,焦慮之下,唯恐決策有失。出兵之事,還請諸位細細思索,言以利害,著成文章交予我知。除此之外,紹必以書信至酸棗,說服聯軍諸公共同出兵。請諸位賢士相信,除賊複仇之心,忠貞報國之誌,紹必不落後於任何一人。”
“將軍\/盟主英明,除賊興漢,我等義不容辭。”
荀彧見袁紹此番推諉之言,還想再勸,此時,卻又一人來報。
說冀州牧韓馥聽聞太傅袁隗之死,特派麾下別駕沮授前來慰問,另外,還要與盟主商量糧草一事。
袁紹聞言,便驅散眾人,各自歸營,又以沮授賢名,親自出門迎接。
……
數日後。
天氣一天熱過一天,荀諶穿了一件單薄的儒衫就來到荀彧處。
荀彧這伏案埋在書案上,不時眉頭緊鎖,似乎在思考些什麽。
四周香氣彌漫,令人心曠神怡。
“文若又找到什麽典籍,竟看得這般入神?”荀諶淺笑問道,一邊說,一邊探頭看了起來。
荀彧抖了抖竹簡,說道:“南邊曹操派人給袁紹送來一份軍略,建議袁紹率河內大軍兵臨孟津;然後由他們攻取成皋(虎牢關),占據敖倉,將軒轅關、太穀關這些險要之地全部占領;最後,由袁術率領南陽大軍進軍丹、析,攻入武關。這樣一來,必定震動三輔,名動天下!”
“文若什麽時候也對這種行軍方略感興趣了?”荀諶笑道。
“軍略之道,我差公達多矣,更何況友若呢?”荀彧自謙道,“不過看友若這般言語,是覺得此計不行?”
荀諶摸了摸下巴,搖了搖頭說道:“若是曹操在天子身邊,能夠說服天子發布詔令,那此策至少也有五成的把握;若是曹操是盟主,能夠說服盟軍諸將,那此策至少也有三四成的把握。可惜曹操兩者都不是,此策雖然隻有短短百餘字,但戰線過長,涉及兵員糧草過多,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很可能導致全線奔潰。張邈劉岱等人不會同意這麽做,曹操之所以把書信送到盟主這,就是為了希望袁紹以盟主的威望促成此事。”
“真是可惜!”荀彧歎氣道。
“如何可惜?難道文若覺得盟主一定不會答應?”荀諶問道。
“友若何必明知故問呢?”荀彧反問道。
……
高帝置,位處雒陽北百二十裏,有十八城。
自初平年初便有討董大軍向懷縣聚集,此時兵馬勞工合在一起已經超過十萬之眾。
一場大雨剛剛結束,此時的全軍上下一片縞素。
自號車騎將軍的袁紹親自登台,麵懷憂思沉重之色。
就在不久之前,袁紹得到消息,董卓將天子前往長安之後,竟將獄中的袁家上下五十餘人全部戮殺,其中就包括袁紹的叔父——太傅袁槐,堂兄——太仆袁基。
“董賊暴掠,殺我族人,害我叔父,紹雖不才,願以血為誓,誓除董賊,報此國仇家恨!”
形聲悲切,天地共鳴。
“報仇!”
“報仇!”
三軍將士盡皆唿應。
此時,有一清秀通雅、瑰姿奇表的文士挺身而出,對著袁紹拜首道:“董卓戕害天子,屠戮公卿。上違天心,下略萬民。如今將軍麾下三軍齊備,糧草充足,正該順天意民心,兵發洛陽,上報國仇,下除家恨,攜哀勇之師,立不世之功。臣等不才,願為將軍所驅使,刀山火海,在所不辭!”
說話之人姓荀,乃是荀子之後,單名一個彧字。
自董卓專權,便與族人避禍於冀州,現與其兄荀諶同在袁紹帳下效命。
話音剛落,便有諸多士子文人拜倒在地。
“懇請將軍\/盟主發兵,我等願為前驅。”
袁紹轉身看著台下一群請戰之人一時陷入沉默。
此時,台下又一人,生得麵闊口方,唇紅齒白,一雙小眼炯炯有神,他揣摩了一下袁紹的心意後說道:“將軍與那董賊有國仇家恨,忠孝之心海內鹹知,但愚以為,此時還不到出兵的時候。”
此人姓逢,名紀,字元圖,南陽人士,多有智謀,袁紹逃離洛陽時,逢紀亦舍身追隨。
“我報仇之心日進,出兵之念日盛,元圖何以言時機未到?”袁紹看似詢問,實則暗中鬆了一口氣。
“原因有二。”逢紀豎起兩根手指侃侃而談道。
“其一,兵法有雲,上下同欲者盛,如今盟軍之中多有畏賊,怯賊之人。將軍身為聯軍盟主,首要做的是統和上下,使得聯軍萬眾一心,如此攻城,城無有不克;以此攻賊,賊無有不懼。
其二,董賊剛將天子遷入長安,後患之憂剛解。董賊於此時殺害將軍族人,正有引誘將軍出兵之意,將軍此時出兵,正是以己之短,攻敵之長。愚以為,智者不取。”
逢紀說完,便對著袁紹一拱手,退迴了人群之中。
“一派胡言!”
未等袁紹說話,荀彧便再次挺身而出,出言嗬斥道。
“兵法亦有雲,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將軍身為聯軍盟主,屯兵於此,數月而沒有寸進一步,長此以往,隻會圖耗士氣。天下人觀望已久,見此情景,也必然質疑盟主忠孝之心,除賊之念。
再者,如今太傅及以下,袁紹五十餘口盡喪於賊子之手。將軍與那董賊不僅有國仇,更有家恨,以此二者,盟軍如有不肯出兵者,那便是將軍不共戴天的敵人,將軍正可斬其首級以震軍威,何愁上下不能同欲!”
“哼!”逢紀被荀彧公然反駁,再度出言,“文若先生這番話,先是指責將軍不忠不孝,接著又妄圖借將軍之手挑撥聯軍內亂。先生此番言論,除賊乎?助賊乎?莫非慈明先生驟然登至高位,連帶荀家上下也對董卓心存報恩之心?”
“你,小人——”荀彧聞聽此言,胸口起伏不已,拳頭緊握,若非身旁荀諶將其拉住,恐怕二人早已動起手來。
袁紹這時才開口道:“元圖不可胡言,文若乃謙謙君子,斷無此般肮髒齷齪之念。慈明先生更是國之重臣,士子典範,京中傳言,恐怕多為賊子訛傳,諸位且不可以假為真。”
“將軍教誨極是,是在下口無遮攔,這便向文若致歉。”逢紀說著,便對著荀彧拱了拱手。
袁紹見此,繼續說道:“隻是,兵者,國之大事也。紹身為聯軍盟主,一言一行自當唯謹唯慎,唯恐有一兵一卒之失,以負豪傑之所請,忠貞之士之所念。如今紹為叔父之死而心憂不止,焦慮之下,唯恐決策有失。出兵之事,還請諸位細細思索,言以利害,著成文章交予我知。除此之外,紹必以書信至酸棗,說服聯軍諸公共同出兵。請諸位賢士相信,除賊複仇之心,忠貞報國之誌,紹必不落後於任何一人。”
“將軍\/盟主英明,除賊興漢,我等義不容辭。”
荀彧見袁紹此番推諉之言,還想再勸,此時,卻又一人來報。
說冀州牧韓馥聽聞太傅袁隗之死,特派麾下別駕沮授前來慰問,另外,還要與盟主商量糧草一事。
袁紹聞言,便驅散眾人,各自歸營,又以沮授賢名,親自出門迎接。
……
數日後。
天氣一天熱過一天,荀諶穿了一件單薄的儒衫就來到荀彧處。
荀彧這伏案埋在書案上,不時眉頭緊鎖,似乎在思考些什麽。
四周香氣彌漫,令人心曠神怡。
“文若又找到什麽典籍,竟看得這般入神?”荀諶淺笑問道,一邊說,一邊探頭看了起來。
荀彧抖了抖竹簡,說道:“南邊曹操派人給袁紹送來一份軍略,建議袁紹率河內大軍兵臨孟津;然後由他們攻取成皋(虎牢關),占據敖倉,將軒轅關、太穀關這些險要之地全部占領;最後,由袁術率領南陽大軍進軍丹、析,攻入武關。這樣一來,必定震動三輔,名動天下!”
“文若什麽時候也對這種行軍方略感興趣了?”荀諶笑道。
“軍略之道,我差公達多矣,更何況友若呢?”荀彧自謙道,“不過看友若這般言語,是覺得此計不行?”
荀諶摸了摸下巴,搖了搖頭說道:“若是曹操在天子身邊,能夠說服天子發布詔令,那此策至少也有五成的把握;若是曹操是盟主,能夠說服盟軍諸將,那此策至少也有三四成的把握。可惜曹操兩者都不是,此策雖然隻有短短百餘字,但戰線過長,涉及兵員糧草過多,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很可能導致全線奔潰。張邈劉岱等人不會同意這麽做,曹操之所以把書信送到盟主這,就是為了希望袁紹以盟主的威望促成此事。”
“真是可惜!”荀彧歎氣道。
“如何可惜?難道文若覺得盟主一定不會答應?”荀諶問道。
“友若何必明知故問呢?”荀彧反問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