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的生存之道其實是遇強即屈,丈土分田雖然在山東掀起了軒然大波,但在弘農河東,公開反對的並不多,饒是弘農楊氏子弟,雖然有楊修麵見邊柳述說分田之弊,但其族人也沒有公然對抗。


    現在,這項政策在通過報紙輿論發酵之後,反對聲便更小了。


    河東,安邑。


    這裏曾是魏國的都城,魏惠王之後,魏國都城遷往了大梁(開封),安邑便成了秦國的一個縣。


    漢時,這裏是河東郡的郡治。


    禹王城內,王邑迎來了一位客人——光祿大夫劉鬆。


    他是宗室名臣,其父劉寬兩度出任太尉,位列三公之首。官終光祿勳,封逯鄉侯。


    而王邑也是從劉寬的門生,離石長做起的。


    “嵩山小兒出身草寇,驟登高位便行欺壓世族之事,百姓苦不堪言。冀州牧袁紹招賢納士,厚遇世族,文都賢兄深得河東百姓愛戴,當此危難之計,可有決斷?”


    昔日大帥府不過是一縣之宰,天下人知曉者不多,更沒人把他放在眼中,可此時,大帥府占據關中,平定涼州,而弘農河東更是對方經營的重心。


    一邊是大帥軍,一邊是袁紹的冀州軍,王邑夾在中間,十分的為難。


    “按照兄長的說法,那人並非曾經的弘農王?”王邑試探性的問道。


    “斷然不是。”劉鬆表示。


    “既然如此,朝廷何不公布其身份,招天下人共同討之?”


    “天子何曾不想,隻是那廝慣會迷惑人心,一直以帝兄自稱,更兼有護送天子東歸之功,天子年幼,貿然開口,隻怕被其反誣一口,故而更想等到他露出蛇蠍麵目之時。”


    事實上,劉鬆並沒有聽劉協表露過邊柳的身份。他偏愛黃老之學,以追求自然無為掩飾自己的庸碌,隨天子逃到冀州後,便被袁紹以酒肉財物迷惑,時常在劉協麵前為袁紹美言。


    王邑聽得劉鬆的話,內心輕哼一聲,他們想等著看好戲,所以想讓自己出力嗎?


    “所以賢兄到此,有何指示呢?”


    劉鬆小聲的說道:“我此來帶來了朝廷的密詔,還有袁公的書信,不日,袁公將派遣上黨太守高幹將軍出兵河東,袁公希望文德兄能夠引河東世族唿應,屆時,將大帥府的勢力逼迴關內,文德兄不僅可以繼續當河東太守,掌握河東大權,將來袁公更願意表薦兄長為司隸校尉。”


    “在下才微德薄,實在不敢擔任高位,而且河東郡下並無兵馬,恐怕也是愛莫能助。”


    “兄長何必推辭呢?河東有白波南匈奴冒犯,在賢兄的引導下,郡內世家廣積糧草,深鑄塢堡,彼此互保,各家族長對賢兄多有敬重之意,賢兄手下雖然無兵,可隻要大手一揮,便勝過千軍萬馬。”


    事實上,劉鬆所言非虛,地方私建塢堡是朝廷所不允許的,可是王邑擔任河東太守後,對此事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是暗中授意。正因如此,白波和南匈奴才在河東舉步維艱。而世家之人也由此,才對王邑感恩戴德,這就是王邑不去見邊柳的底氣。


    “不知道袁公何時派遣大軍西進?”


    王邑問道。


    “這——”劉鬆並不知道具體的日期,“此乃軍密,不過想來不遠矣。”


    “此事由我思慮幾日如何?”


    “當然。”


    此番袁紹派出的並不止劉鬆一人,聯諾的也不隻是王邑一人。


    而在兩日後,又有一人前來拜訪王邑,正是邊柳任命的河東撫慰使王淩。


    “後生王淩拜見王太守。”


    看到英姿煥發的王淩,王邑不由得深感後生可畏,事實上,若非王淩投奔大帥府,大帥府不可能輕易的繞過他在河東開展工作。


    但王允的影響實在是太大的。


    河東與太原接壤,兩地世族多有姻親,所以大部分宗族都會給太原王氏一個麵子。


    對於王淩,王邑還是有些怨言的,畢竟王淩開的火,很大一部分是搶走了他的權力。


    “王公子,又或者說王將軍,此來有何貴幹?”


    “特來述說除寇之事。”


    “除寇,哪裏的寇?”


    “白波穀,唿廚泉。”王淩平靜的說道。


    “你以除寇之名,助大帥府行分田之事,河東世族有口難言,這件事又作何解釋呢?”


    “這天下任誰當家做主,都要把家產清點一遍,大帥受天子之名,都督關內之事,自然要把關內重郡的土地人口清點一遍。世家乃我大漢之所依,無論王法人情,都應該舉族翹首以待,在下還未聽說過太守所謂有口難言之事。”


    丈土分田是世家的忌諱,王淩身為世家子弟,所以便換了一個說辭。


    “此等言論堵得住悠悠眾口嗎?”


    “為何堵不住?論公,這是朝廷大義,論實力,大帥軍兵精糧足,打下涼州後更是招募騎兵上萬。


    即便是論私,此事對世家亦有著巨大利益。”


    “哦,你說的利益何在?”


    “世族不肯放棄土地,不過是擔心族人無所生存,大帥府意在恢複生產,而非搶奪土地,此事早已通過《關中日報》傳於州郡,敢問太守,這丈土分田之後,百姓手中的土地是多了,還是少了?”


    總體來說,其實世家手中的土地並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隻不過,需要納稅的土地變多了而已。


    “既然不為搶奪土地,大帥府何意行此舉呢?”


    “這個剛才我已經說了,隻有丈土分田,這天下百姓,才能知道,這片土地換了新的主人,靖難安民大元帥的名聲才能傳到每一座大山,每一條河流。


    此外,太守請看。”


    王淩從袖中掏出一份文書,扔給王邑。


    “凡是宗族集聚之地,有先祖墳墓,為免先人之靈受到打擾,丈土分田可以避過這些地方,此事由我上書大帥,已經征得大帥同意。”


    王邑一看,這個王淩好生厲害,這份文書看似在保護先人陵墓,實際上卻是給了世家操縱的空間,畢竟,祖宗埋在哪,不還是後世子孫說了算嗎?


    這相當於是給丈土分田開了一個後門,朝廷或許會失去一部分利益,可是政策的執行卻大大加快了。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冒名劉辯:三興炎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熏悟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熏悟空並收藏冒名劉辯:三興炎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