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柳之所以不以皇帝自居,最大的原因不是怕被人群起而圍之,而是擔心內部不穩。
隻要他不做皇帝,大帥府就是一個積極向上的團體,內部誰的權力大一點,小一點,影響都不會很大,誰都會想,究竟誰高誰低,還得看日後。
可若是現在就以皇帝自居,那手下的權力鬥爭就會很明顯了。
彼此間為了功勞大小勢必要鬥個你死我活,邊柳要是攥著一些顯官要爵不與分封,那說不定還要被造謠和項羽一樣吝嗇,印璽都盤包漿了還不交出去。
而且眼前的段煨勸進大概率是表忠心,而不是表真心,邊柳自然不會應允。
不過他還是扶起了段煨,不答應,不代表要寒了勸進的心。
至少今日的事情傳出去,段煨在劉協那邊就要扣上一個佞臣的標簽了。
“先生請起吧,這樣的話日後不要說了,本帥意在澄清天下,隻要天下還屬漢,這皇帝之名日後再說吧!”
“君不正則國不舉,國不舉則民難安,大帥有天降之才能,先祖之蔭庇,君子之仁義,如此聖王,不君臨天下,豈非有負於天意人心?”段煨自然要演的像一些。
“先生勿要多言。”
邊柳再三言辭後,段煨終於起身。
“先生方才提及定都長安,這和安撫涼州有關係嗎?”
邊柳再度議起涼州之事。
“當然有,太祖皇帝稱帝之初,留侯曾言:‘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裏,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麵而守,獨以一麵東製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裏,天府之國也。’
關中素來穩固之地,昔日若非孺子為帝,太後秉政,外戚篡權,漢室並無存亡之危。
如今天下之局麵,正說明洛陽地狹田薄,四麵受敵。
縱觀漢室四百年之變,武帝以長安為基業,破匈奴,擊西域,開拓西南,萬邦臣服;而遷都洛陽之後,單單涼州之地,便多生禍亂。
大帥有吞吐天下之誌,撫慰萬民之心,雖得洛陽之地,卻棄如敝履,如今關中有變,率一逆旅直取關中,此等眼光,豈不正說明,都長安遠勝於都洛陽。”
聽到段煨這麽說,邊柳正襟危坐,麵不改色的問道,“當初董卓執意遷都長安,莫非就是先生給的主意?”
段煨一聽,當即跪倒在地。
“昔日董卓之時,用臣為中郎將,不過是借助我兄長的名聲,以此安撫涼州之眾,董卓非是察納雅言之人,如此大事,怎麽會過問臣呢?
而且大帥與董卓斷然不同,董卓退居長安,是為了具有險關,阻攔關東之眾,卻也因此斷了朝廷與東麵的聯係,而大帥占據關中,是為了坐鎮險關,雄視天下,一則為退,一則為近,豈非麒麟與螻蟻之別?
臣建議大帥將來定都長安,卻有私心,但也為的是涼州子弟將來更好的為朝堂效力,除此之外,別無所圖,大帥若認為臣所言有假,大可以將臣貶謫擒殺。”
曆史上,宋之前,最大的兩股子政治勢力,便是隴右集團和山東集團(太行山),定都長安和定都洛陽,對於這兩股勢力的入仕難度是大不相同的。
按照後世的說法,李唐就是靠著關隴集團起家的,後來武則天遷都洛陽,也是為了擺脫關隴集團的影響。
此時東漢末,關東和隴右的鬥爭也是十分明確的。
光武帝劉秀是南陽人,所以東漢掌權一直是關東豪強,漢靈帝為了對付涼州羌亂,開始動用涼州豪傑,一直到後來重用段煨的兄長為太尉,這可謂是觸動了關東人的蛋糕,所以天下很快就大亂。
對於皇帝來說,其實要安定一個地方,那就必須要在當地取士。
漢武帝為什麽一定要在隴西、北地、上郡、天水、安定、西河六郡選擇良家子充當羽林郎?
是因為這裏的人更忠心,更善戰?
當然不是,要知道,高祖起兵,用的是楚人,當了漢王後,借助的是巴蜀的兵。
漢武帝之所以要在這六郡取良家子,是因為這些地方就是當時的大漢邊境,在這裏取士,這裏的百姓便有奔頭,周邊的部落要造反,這裏的百姓就不會跟隨,他們可以光明正大的立功去跟著最強的老大哥, 為什麽要跟著你們這些小頭領,四處漂泊?
漢武帝派遣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遠征西域,兵威無限,但漢武帝靠的不僅僅是雄兵,收買人心的手段也是一流的。
邊柳在後世看到一個說法,說董卓的做法為什麽那麽野蠻?
這是因為董卓看到了段熲的下場,所以漢靈帝時朝廷要解除他的兵權,他執意拖延,進入洛陽後,更是火速兼並了郎衛部隊。
袁隗等關東世家想把董卓當狗,董卓哪怕字“仲穎”,也果斷選擇離潁川近的洛陽,將天子劫持到了長安。
如今,段煨提議定都長安,看似是為了穩固大漢,實際上,也是隴右集團和山東集團一個爭端的外化。
對於邊柳來說,如果他真的一統了天下,要當一個什麽樣的皇帝?
四方臣服,萬邦來賀?
還別說,邊柳一開始想的就是等把大漢十三州搞定了,就去把周邊的小國都欺負一遍。
但想想,這不現實,在交通,通訊沒有得到發展的情況下,勞師遠征是君王大忌,更別說,現在的大漢空虛的很。
在內部人口沒有飽和的情況下,非抵禦性的對外敵用兵,都是不明智的,也是與百姓的利益背道而馳的。很容易就落得個“國雖大,好戰必亡”的下場。
而如今,邊柳更麵對一個現實,那就是大漢內部如何整合成一片?
以此時的交通來說,大漢的疆域實在是太大了,要不是逃荒,普通百姓,可能一輩子都離不開他們村,更別說縣、郡、州了。
隴右和山東,因為地理環境,雙方的爭執是巨大的。
即便是多了兩千年的智慧,麵對如此現實的問題,邊柳也頓感無力。
……
隻要他不做皇帝,大帥府就是一個積極向上的團體,內部誰的權力大一點,小一點,影響都不會很大,誰都會想,究竟誰高誰低,還得看日後。
可若是現在就以皇帝自居,那手下的權力鬥爭就會很明顯了。
彼此間為了功勞大小勢必要鬥個你死我活,邊柳要是攥著一些顯官要爵不與分封,那說不定還要被造謠和項羽一樣吝嗇,印璽都盤包漿了還不交出去。
而且眼前的段煨勸進大概率是表忠心,而不是表真心,邊柳自然不會應允。
不過他還是扶起了段煨,不答應,不代表要寒了勸進的心。
至少今日的事情傳出去,段煨在劉協那邊就要扣上一個佞臣的標簽了。
“先生請起吧,這樣的話日後不要說了,本帥意在澄清天下,隻要天下還屬漢,這皇帝之名日後再說吧!”
“君不正則國不舉,國不舉則民難安,大帥有天降之才能,先祖之蔭庇,君子之仁義,如此聖王,不君臨天下,豈非有負於天意人心?”段煨自然要演的像一些。
“先生勿要多言。”
邊柳再三言辭後,段煨終於起身。
“先生方才提及定都長安,這和安撫涼州有關係嗎?”
邊柳再度議起涼州之事。
“當然有,太祖皇帝稱帝之初,留侯曾言:‘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裏,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麵而守,獨以一麵東製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裏,天府之國也。’
關中素來穩固之地,昔日若非孺子為帝,太後秉政,外戚篡權,漢室並無存亡之危。
如今天下之局麵,正說明洛陽地狹田薄,四麵受敵。
縱觀漢室四百年之變,武帝以長安為基業,破匈奴,擊西域,開拓西南,萬邦臣服;而遷都洛陽之後,單單涼州之地,便多生禍亂。
大帥有吞吐天下之誌,撫慰萬民之心,雖得洛陽之地,卻棄如敝履,如今關中有變,率一逆旅直取關中,此等眼光,豈不正說明,都長安遠勝於都洛陽。”
聽到段煨這麽說,邊柳正襟危坐,麵不改色的問道,“當初董卓執意遷都長安,莫非就是先生給的主意?”
段煨一聽,當即跪倒在地。
“昔日董卓之時,用臣為中郎將,不過是借助我兄長的名聲,以此安撫涼州之眾,董卓非是察納雅言之人,如此大事,怎麽會過問臣呢?
而且大帥與董卓斷然不同,董卓退居長安,是為了具有險關,阻攔關東之眾,卻也因此斷了朝廷與東麵的聯係,而大帥占據關中,是為了坐鎮險關,雄視天下,一則為退,一則為近,豈非麒麟與螻蟻之別?
臣建議大帥將來定都長安,卻有私心,但也為的是涼州子弟將來更好的為朝堂效力,除此之外,別無所圖,大帥若認為臣所言有假,大可以將臣貶謫擒殺。”
曆史上,宋之前,最大的兩股子政治勢力,便是隴右集團和山東集團(太行山),定都長安和定都洛陽,對於這兩股勢力的入仕難度是大不相同的。
按照後世的說法,李唐就是靠著關隴集團起家的,後來武則天遷都洛陽,也是為了擺脫關隴集團的影響。
此時東漢末,關東和隴右的鬥爭也是十分明確的。
光武帝劉秀是南陽人,所以東漢掌權一直是關東豪強,漢靈帝為了對付涼州羌亂,開始動用涼州豪傑,一直到後來重用段煨的兄長為太尉,這可謂是觸動了關東人的蛋糕,所以天下很快就大亂。
對於皇帝來說,其實要安定一個地方,那就必須要在當地取士。
漢武帝為什麽一定要在隴西、北地、上郡、天水、安定、西河六郡選擇良家子充當羽林郎?
是因為這裏的人更忠心,更善戰?
當然不是,要知道,高祖起兵,用的是楚人,當了漢王後,借助的是巴蜀的兵。
漢武帝之所以要在這六郡取良家子,是因為這些地方就是當時的大漢邊境,在這裏取士,這裏的百姓便有奔頭,周邊的部落要造反,這裏的百姓就不會跟隨,他們可以光明正大的立功去跟著最強的老大哥, 為什麽要跟著你們這些小頭領,四處漂泊?
漢武帝派遣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遠征西域,兵威無限,但漢武帝靠的不僅僅是雄兵,收買人心的手段也是一流的。
邊柳在後世看到一個說法,說董卓的做法為什麽那麽野蠻?
這是因為董卓看到了段熲的下場,所以漢靈帝時朝廷要解除他的兵權,他執意拖延,進入洛陽後,更是火速兼並了郎衛部隊。
袁隗等關東世家想把董卓當狗,董卓哪怕字“仲穎”,也果斷選擇離潁川近的洛陽,將天子劫持到了長安。
如今,段煨提議定都長安,看似是為了穩固大漢,實際上,也是隴右集團和山東集團一個爭端的外化。
對於邊柳來說,如果他真的一統了天下,要當一個什麽樣的皇帝?
四方臣服,萬邦來賀?
還別說,邊柳一開始想的就是等把大漢十三州搞定了,就去把周邊的小國都欺負一遍。
但想想,這不現實,在交通,通訊沒有得到發展的情況下,勞師遠征是君王大忌,更別說,現在的大漢空虛的很。
在內部人口沒有飽和的情況下,非抵禦性的對外敵用兵,都是不明智的,也是與百姓的利益背道而馳的。很容易就落得個“國雖大,好戰必亡”的下場。
而如今,邊柳更麵對一個現實,那就是大漢內部如何整合成一片?
以此時的交通來說,大漢的疆域實在是太大了,要不是逃荒,普通百姓,可能一輩子都離不開他們村,更別說縣、郡、州了。
隴右和山東,因為地理環境,雙方的爭執是巨大的。
即便是多了兩千年的智慧,麵對如此現實的問題,邊柳也頓感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