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河塔(zhen river tower),清康熙靈州(今寧夏靈武市)鎮海塔。今名寧夏靈武鎮河塔,又名東塔。是一座8角13層空心厚壁樓閣式磚塔。塔體有磚刻“鎮河”二字,又名鎮河塔。是中國黃河流域濱河城市唯一鎮河塔。始建於西漢惠帝四年(前191年)的古靈州城(今寧夏吳忠市古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因黃河水患,城被河水淹沒,由今吳忠市,經曆了“城凡三徙”,於宣德三年(1428年)遷至今靈武市為靈州“新城”。為防黃河水患繼續衝圮,靈州新城不再被河水淹沒、遷徙,清初,新靈州城修建了一座鎮河塔。鎮河塔,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始建,至今2015年,已有347年。寺與塔同時建,初名鎮海塔,東塔鎮海寺,今名寧夏靈武鎮河塔,東塔寺,因塔在清靈州城東門外,又名東塔。


    著名中國古建築學家羅哲文和柴福善編著《中華名塔大觀》中,清康熙靈州鎮河塔,是收入書中的244座中華名塔之一。


    書中未發現有第二座鎮河塔。網上搜索沿黃城市也沒有第二個鎮河塔,因此今寧夏靈武鎮河塔是沿黃城市唯一鎮河塔。清康熙靈州鎮河塔,屬於一座風水塔。另一位著名古建築學家張馭寰《中國風水塔》一書,把寧夏靈武鎮河塔列入為全國唯一的一座沿黃河城市以“鎮河”命名的風水塔——鎮河塔。


    1.建塔背景


    大明工部尚書、駐守新靈州河東兵備道張九德指出:古靈州,“城凡三徙,皆以河故”。


    中國古代,黃河流經之地,既得黃河之利,同時,也受黃河泛濫之害。對於水患,古代人想盡許多辦法,首先是治理黃河,疏導河道,同時,也出於迷信,用風水建築,來“鎮、“壓”黃河水患。例如,沿黃河許多城都有鎮河牛,如古代黃河的著名渡口——蒲津渡位於山西省永濟市古蒲州就有唐代開元黃河鐵牛;寧夏青銅峽1950年發現唐代黃河鐵牛。沿黃河城市鎮河的“鐵牛”不少記載,但,“鎮河”的塔,至今發現的隻有清康熙靈州鎮河塔。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至宣德三年(1438年)的44年間,今寧夏古代曆史名城——靈州城,因水患而“城凡三徙”。新靈州人一方麵積極治理黃河水患;另一方麵,也修建了鎮河塔,以“鎮”黃河水患。


    靈州,始建於西漢惠帝四年(前191年)。至2015年已經有2206年的曆史名城,故址在今寧夏吳忠市古城。《前漢書》記載:“靈洲,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置。有河奇苑、號非苑,莽曰令周。師古曰:‘苑謂馬牧也。水中可居曰洲,此地在河之洲,隨水高下,未嚐淪沒,故號靈洲。又曰河奇也。二苑皆在北焉。’”東漢改為靈州。可見古靈州城,最初是建在黃河沙洲之中,是一座黃河沿岸的濱河城市。唐代詩人呂溫(771~811)《奉送範司空赴朔方(得遊字)》詩:“山橫舊秦塞,河繞古靈州。”是對顏師古靈州城“是在河之洲”的濱河城市,生動的描述。古靈州得益於黃河灌溉之利,本是“塞北江南”,魚米之鄉,但也累受黃河之害,黃河經常改道,淹沒農田,並曾淹沒古靈州城。


    古靈州曾經曆“城凡三徙”。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黃河發大水,河水過青銅峽以後,兇猛的洪水到達今寧夏吳忠市古靈州城所在古城灣一帶,因地勢較低,河水突然改道向東北衝去,淹沒古靈州城,泛濫的河水一直往東繞一個大灣,再向北流。今吳忠市北至今留存有“河崖子”的遺跡,就是當年黃河改道的曆史見證。黃河發大水,青銅峽之下,古靈州城,首當其衝,被黃河水淹沒。大明慶靖王朱栴《寧夏誌》記載了古靈州城三次淹沒、遷徙的情況。他指出:靈州,於洪武十七年(1384年)受到黃河水“衝圮”:“故城居大河南(吳忠禮箋證:“河南應為河東”),今尤存其頹垣遺址,其西南角被河水衝激崩圮”;“洪武間築城於故城北十餘裏”,“永樂間亦被河水衝圮”;“今(宣德間)之新城,(新城即新靈州城,今寧夏靈武市)宣德間陳寧陽、海太監奉旨,相度地形,卜沙山西,大河東,西去故城五裏餘”,“地土高爽,視舊為勝。”說明古靈州在洪武間、永樂間、宣德間三次被黃河水“衝圮”,而三次向東北遷徙,最後,古靈州城由今寧夏吳忠市古城,第三次遷徙,遷至靈州“新城”(朱栴語)今寧夏靈武市。“大河東”,說明靈州“新城”是黃河改道緊貼城西流過,但,靈州“新城”地勢比較高,屬於鄂爾多斯台地邊緣,正如朱栴所說的“地土高爽”。


    明代工部尚書、駐守靈州的河東道張九德《新築靈州河堤碑記》指出:“靈州阻河而城,其西南當河流之衝。複趨而北,可十裏。每夏秋湍激,受害不啻,雖秦、漢二渠溉田至數千頃,而利與害錯,其侵城實甚。”說明濱河而建的古靈州,既收黃河之利,也受黃河之害,這害就是黃河水泛濫改道不斷“侵城實甚。”張九德接著指出:“洪武甲子(洪武十七年即1384年)迄今(今即明萬曆四十三年、1620年),城凡三徙,皆以河故。”張九德進一步確證朱栴所說故址在今吳忠市境內的古靈州,在明代初年洪武十七年(1384年)至宣德三年(1428年)的44年中,曾三次遷徙,由今吳忠市第三次遷徙,遷至今日的寧夏靈武市。古靈州曆史在新靈州城繼續延續。因此,今日吳忠市與靈武市,原本就是一家人,兩城離城相距僅有30裏(15公裏),一說34裏(17公裏) 無論在經濟、文化、風俗、習慣、民族等各方麵,都相同,兩市均為迴族聚居市,迴族人口均超過或接近全市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兩市人民語言均屬“吳忠方言”(吳銀官話),兩市群眾許多家甚至都還是親戚。所以,吳忠與靈武,都源於一個古靈州,都是古靈州的繼承者,都擁有古靈州的輝煌曆史和文化。


    張九德到新靈州(今靈武市)出任靈州河東兵備道的時候,黃河逼近新靈州城下,情況再次發生嚴重危急,他指出:“而河亦益徙而東,自不佞來受事不一載,去城僅數十武矣。” (古時候六尺為步,半步為武,數十武,意思是幾十個半步遠,就是非常近,黃河河水距城不遠,已經到新靈州城城牆外麵附近了。) 以至於靈州城“人情洶洶,議徙民、徙城”。 當地官員要求第四次次搬遷百姓搬遷靈州城。


    張九德於明天啟三年(1623年)正月至天啟五年(1625年)四月,兩年時間,采取了以石塊為材料,在黃河“故道”今吳忠市西部河岸,築建“靈州河堤”,同時,疏浚秦、漢二渠,成功地阻止了黃河水害,加之靈州“新城”“地土高爽”,河堤建城之後,黃河水“去城已數十裏矣!”河水後退了,終於沒有再次淹沒靈州新城,成功地阻止了黃河水害,使第三次遷徙的新靈州城(今靈武市)免遭第四次淹沒、遷徙的禍害。但明末清初,黃河水患仍然繼續不斷發生,繼續不斷衝擊新靈州城。遷至“地土高爽”的靈州“新城”(今靈武市)人,經曆明末清初的黃河水患以及戰亂之苦,不想再第四次被黃河水淹沒,由於當時人們還信仰宗教風水,認為佛塔可以借助佛的力量“鎮”住黃河,不讓黃河肆虐泛濫衝圮新靈州城。於是,到清初康熙年間,新靈州便修建了鎮河塔(鎮海塔),以防該城市第四次被淹沒而遷徙。這就是鎮河塔建塔的曆史背景。


    2.曆史沿革


    據康熙年間《重建鎮河塔碑記》(康熙六十一年立)記載: 鎮河塔始建於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塔與寺,同時竣工。塔建於寺內,寺在塔周圍。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靈州發生地震,塔身被震裂。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再次發生特大地震,鎮河塔連同寺廟塌為一片廢墟。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原地重建,因連年自然災害,糧食欠收,財力艱難,三年間塔身僅建起三層便中道而止。經過10年籌備,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3次開工再建,直至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曆時20年,終於建成今日鎮河塔。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地方紳士許相等人提出“無下殿不足壯觀”,建議修下殿。經多方募化,兩年後又在上殿對麵依次建成中殿、下殿。1935年後,又在塔身周圍分別建起一座八卦亭。當時寺院占地30畝,圍牆高兩丈,牆外有一丈多寬的護寺河,河兩岸種植樹木。1963年,鎮河塔被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古建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期間,鎮河塔寺院及圍牆全部被拆除,寺院內外樹木全部被砍光,護寺河也被填平。


    ——節選自《百度·百科·鎮河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何以紅塵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雨夢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雨夢雪並收藏何以紅塵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