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到東廂看到蹲在地上打盹的小沙彌,薑鷺閑安下心來,想來沒發生什麽事情,也不叫醒小沙彌,理了理衣襟,往大乘殿走去,端得是一副拜佛的虔誠模樣。
大乘殿內也有許多貴婦淑媛,看到薑側妃的身影也已見慣不怪,雖不曾言明,但外人皆以為薑側妃這麽頻繁來拜佛是為求子,畢竟太子諄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這薑側妃雖不是什麽嫡女,但容貌姿色也屬上乘,有些事也就是水到渠成。而且記錄太子**之事的宮人經太子諄默許將每次太子和薑鷺閑私下的相處都記錄成行房,時間久了連宮人自己也分不清是真是假,傳至外麵,更是人人都覺得薑鷺閑承恩多時,卻是個不下蛋的母雞。
應了那句“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除了當事兩人,大概其餘人等都隻能各自猜測。
草草拜了拜觀世音菩薩,薑鷺閑心裏矛盾,隨著眾人坐在佛堂聽經,經文自耳旁過,她闔著眼想事情。
對於太子她有怨有愛,從嫁入東宮的憧憬,到備受冷落的怨懟,再到法華寺中做下錯事的惶恐,到一錯再錯的坦然,她的心境變遷巨大,早已今非昔比。
細說來這一載間薑鷺閑數次邀寵,次次無功而返,她雖眼界淺薄卻也不是傻子,時日長了也明了太子對她無情,錢公子隱疾未愈不過是太子拿來搪塞她的幌子。
女子不得夫君疼寵,便得另謀他法。
薑貴妃當時一心撲在沐陽王妃沈小訥的肚子上,根本沒心情管別的,薑鷺閑幾次求見都被尚儀南熏以各種理由拒了。問道無門,薑鷺閑消沉了幾日,某日偷聽丫鬟清鳴和泠叮閑談講起沈太後,道她多年禮佛,最愛子孫環繞膝下,是宮裏最和善的貴人。薑鷺閑聽罷多了幾分逢迎沈太後的心思,但又擔憂初入皇宮未去給沈太後問安那事惹了太後不悅,此時也不敢貿然去慈懿宮請安,給梧桐塞了貫銅錢,問清了沈太後的具體喜好,此後一月吃齋念佛,去寺廟燒香添些香油錢,儼然一個虔誠信徒,實則每次添錢薑鷺閑心都在滴血,都是為了攀上沈太後這棵大樹。
然這數次前往法華寺燒香,沈太後有沒有注意她誰也不知,倒是寺裏一個灑掃僧有了不軌的念想。
薑鷺閑本就身得肖似姑母薑貴妃,經東宮好吃好喝養著越發膚白貌美,前凸後翹,哪怕戴著帷帽也頗惹眼,灑掃僧仔細觀察後發現這小婦人是個可憐人,身側的丫鬟不恭不敬的,頓起憐香惜玉之情。
許是天意,某日薑鷺閑厭煩了聽經文,溜去後山桃林,桃林有泉眼,薑鷺閑坐在泉眼旁的大石上歇息,看著四處無人,摘去了帷帽,倒令尾隨一旁的灑掃僧感到驚豔。
正為沈太後的事情煩心,薑鷺閑繡眉緊簇,摘了兩側的樹葉撒氣,葉上有蟲,薑鷺閑驚得不輕,腳下一滑就跌在泉水裏,灑掃僧忙撲去拉她,兩人的身子滾做一處,又濕得透徹,好不尷尬。
瞬息間,薑鷺閑反應過來,氣惱地推開灑掃僧,卻又礙於衣服濕淋淋的不能離開,進退維穀間,灑掃僧扛來了幹柴,在空地上生了火,正色道:“姑娘,小僧恰好來此處打水,出手相助實不得已,唐突了。”隻一雙眼睛卻不時飄向女子曲線畢露的胴體。
薑鷺閑知他好意生火,但也知他撒謊,桶都未拿,打什麽水?但被男子帶著情欲的眼神看著,薑鷺閑羞惱中帶著絲得意,大抵是因為在太子諄那裏受挫折受多了,在另一處證明了自己的魅力吧。
晾幹了衣服薑鷺閑迴到前院,清鳴和泠叮正在和別府的丫鬟攀談,根本沒注意自己的主子不在了許久,薑鷺閑氣憤的同時又暗自慶幸。
那日夜裏,薑鷺閑躺在床上,睡不安穩,腦中不時閃過男子結實的胸膛,大婚前看得那本教人房中術的小冊子也曆曆在目,周身一股燥熱,倒似春情萌動的貓叫般撓人心魂。
這般狀態下,不消兩日薑鷺閑又去了法華寺,再次相見兩人半推半就促成了好事。
也是自那時起薑鷺閑不再盼著太子諄臨幸,反而處處躲著,太子諄搪塞她要她多讀詩書修身養性,她便自請在禁足玉綺殿,過了十來日,反而是太子諄解了令讓她多出去走動,可此時的薑鷺閑生怕別人看出鬼怪,推拒了不少宴請,成日憋在玉綺殿裏,隻每隔六七日去一趟法華寺,其中一大半是為了泄私欲,對於攀上沈太後似乎已不抱什麽希望了。
薑鷺閑如此乖覺倒令太子諄對她和善了幾分,令她常走佛門,爾後再與花和尚苟合也就順理成章。
要問薑鷺閑再不受寵好歹也是太子側妃,何苦糟蹋了自己,或許有三兩原因,一是東宮的日子不如意,她薑鷺閑在那仿若空氣,如今遇上一人拿她當天上神女,她很是享受那種感覺;二是每每聽到她姨娘寫信訴說委屈,她就氣得要死,但她在這東宮也是個可憐人,無所依靠,如今能有一人可以取暖對她來說極誘惑;三是這灑掃的花和尚極會哄人,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又有一張俊彥和挺拔的身板,薑鷺閑不心動是假的,隻是更多的是把對方當物品占有,每次看到花和尚伏低做小,薑鷺閑就覺得自己和薑貴妃一樣了,那種淩虐踐踏他人尊嚴的感覺好極。
思緒收迴,主持已經施施然離開,聽經的人們也心滿意足的散去,隻有薑鷺閑自混沌中起身,暗罵兩聲花和尚不知輕重,又迴到大乘殿對著菩薩再拜了拜,許下心願。
卻是坐在佛前,了無佛緣。薑鷺閑不求積福,滿心陰詭,確實什麽佛法經書也洗滌不盡。有些事,踏錯一步便再也無法迴頭。盡管對太子諄還有仰慕之情,但也及不上她的生命要緊,她失貞之事永遠隻能是個秘密。
願太子諄留在沙場,不複返。
佛光普照,終究還是難入人心晦暗之處。
大乘殿內也有許多貴婦淑媛,看到薑側妃的身影也已見慣不怪,雖不曾言明,但外人皆以為薑側妃這麽頻繁來拜佛是為求子,畢竟太子諄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這薑側妃雖不是什麽嫡女,但容貌姿色也屬上乘,有些事也就是水到渠成。而且記錄太子**之事的宮人經太子諄默許將每次太子和薑鷺閑私下的相處都記錄成行房,時間久了連宮人自己也分不清是真是假,傳至外麵,更是人人都覺得薑鷺閑承恩多時,卻是個不下蛋的母雞。
應了那句“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除了當事兩人,大概其餘人等都隻能各自猜測。
草草拜了拜觀世音菩薩,薑鷺閑心裏矛盾,隨著眾人坐在佛堂聽經,經文自耳旁過,她闔著眼想事情。
對於太子她有怨有愛,從嫁入東宮的憧憬,到備受冷落的怨懟,再到法華寺中做下錯事的惶恐,到一錯再錯的坦然,她的心境變遷巨大,早已今非昔比。
細說來這一載間薑鷺閑數次邀寵,次次無功而返,她雖眼界淺薄卻也不是傻子,時日長了也明了太子對她無情,錢公子隱疾未愈不過是太子拿來搪塞她的幌子。
女子不得夫君疼寵,便得另謀他法。
薑貴妃當時一心撲在沐陽王妃沈小訥的肚子上,根本沒心情管別的,薑鷺閑幾次求見都被尚儀南熏以各種理由拒了。問道無門,薑鷺閑消沉了幾日,某日偷聽丫鬟清鳴和泠叮閑談講起沈太後,道她多年禮佛,最愛子孫環繞膝下,是宮裏最和善的貴人。薑鷺閑聽罷多了幾分逢迎沈太後的心思,但又擔憂初入皇宮未去給沈太後問安那事惹了太後不悅,此時也不敢貿然去慈懿宮請安,給梧桐塞了貫銅錢,問清了沈太後的具體喜好,此後一月吃齋念佛,去寺廟燒香添些香油錢,儼然一個虔誠信徒,實則每次添錢薑鷺閑心都在滴血,都是為了攀上沈太後這棵大樹。
然這數次前往法華寺燒香,沈太後有沒有注意她誰也不知,倒是寺裏一個灑掃僧有了不軌的念想。
薑鷺閑本就身得肖似姑母薑貴妃,經東宮好吃好喝養著越發膚白貌美,前凸後翹,哪怕戴著帷帽也頗惹眼,灑掃僧仔細觀察後發現這小婦人是個可憐人,身側的丫鬟不恭不敬的,頓起憐香惜玉之情。
許是天意,某日薑鷺閑厭煩了聽經文,溜去後山桃林,桃林有泉眼,薑鷺閑坐在泉眼旁的大石上歇息,看著四處無人,摘去了帷帽,倒令尾隨一旁的灑掃僧感到驚豔。
正為沈太後的事情煩心,薑鷺閑繡眉緊簇,摘了兩側的樹葉撒氣,葉上有蟲,薑鷺閑驚得不輕,腳下一滑就跌在泉水裏,灑掃僧忙撲去拉她,兩人的身子滾做一處,又濕得透徹,好不尷尬。
瞬息間,薑鷺閑反應過來,氣惱地推開灑掃僧,卻又礙於衣服濕淋淋的不能離開,進退維穀間,灑掃僧扛來了幹柴,在空地上生了火,正色道:“姑娘,小僧恰好來此處打水,出手相助實不得已,唐突了。”隻一雙眼睛卻不時飄向女子曲線畢露的胴體。
薑鷺閑知他好意生火,但也知他撒謊,桶都未拿,打什麽水?但被男子帶著情欲的眼神看著,薑鷺閑羞惱中帶著絲得意,大抵是因為在太子諄那裏受挫折受多了,在另一處證明了自己的魅力吧。
晾幹了衣服薑鷺閑迴到前院,清鳴和泠叮正在和別府的丫鬟攀談,根本沒注意自己的主子不在了許久,薑鷺閑氣憤的同時又暗自慶幸。
那日夜裏,薑鷺閑躺在床上,睡不安穩,腦中不時閃過男子結實的胸膛,大婚前看得那本教人房中術的小冊子也曆曆在目,周身一股燥熱,倒似春情萌動的貓叫般撓人心魂。
這般狀態下,不消兩日薑鷺閑又去了法華寺,再次相見兩人半推半就促成了好事。
也是自那時起薑鷺閑不再盼著太子諄臨幸,反而處處躲著,太子諄搪塞她要她多讀詩書修身養性,她便自請在禁足玉綺殿,過了十來日,反而是太子諄解了令讓她多出去走動,可此時的薑鷺閑生怕別人看出鬼怪,推拒了不少宴請,成日憋在玉綺殿裏,隻每隔六七日去一趟法華寺,其中一大半是為了泄私欲,對於攀上沈太後似乎已不抱什麽希望了。
薑鷺閑如此乖覺倒令太子諄對她和善了幾分,令她常走佛門,爾後再與花和尚苟合也就順理成章。
要問薑鷺閑再不受寵好歹也是太子側妃,何苦糟蹋了自己,或許有三兩原因,一是東宮的日子不如意,她薑鷺閑在那仿若空氣,如今遇上一人拿她當天上神女,她很是享受那種感覺;二是每每聽到她姨娘寫信訴說委屈,她就氣得要死,但她在這東宮也是個可憐人,無所依靠,如今能有一人可以取暖對她來說極誘惑;三是這灑掃的花和尚極會哄人,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又有一張俊彥和挺拔的身板,薑鷺閑不心動是假的,隻是更多的是把對方當物品占有,每次看到花和尚伏低做小,薑鷺閑就覺得自己和薑貴妃一樣了,那種淩虐踐踏他人尊嚴的感覺好極。
思緒收迴,主持已經施施然離開,聽經的人們也心滿意足的散去,隻有薑鷺閑自混沌中起身,暗罵兩聲花和尚不知輕重,又迴到大乘殿對著菩薩再拜了拜,許下心願。
卻是坐在佛前,了無佛緣。薑鷺閑不求積福,滿心陰詭,確實什麽佛法經書也洗滌不盡。有些事,踏錯一步便再也無法迴頭。盡管對太子諄還有仰慕之情,但也及不上她的生命要緊,她失貞之事永遠隻能是個秘密。
願太子諄留在沙場,不複返。
佛光普照,終究還是難入人心晦暗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