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瑜覺得自從官家登基之後,朝廷市井就多是好消息,堯山之後的一年除了那次尷尬到極點的迎迴二聖更是好上加好。
齊魯之地,孔孟之鄉。它的迴歸讓大宋因為靖康恥而產生的內部創傷得以痊愈。從此真的可以說是天下大半都太平了。
而對於儒生而言,聖人之地的收複證明了大宋仍然是中原正統;對於海商而言,通往高麗甚至日本的道路被打開,以後想做買賣除了繳稅隻需要給張太尉上供即可;對於禦營前軍和禦營右軍的將官而言,這是實打實的功勞;而對於那些本來就生於斯長於斯的京東戶人來說,是迴歸故裏的期盼成真,大家忙著扶老攜幼往故土而去。
既然這麽多人滿意了,那麽紹興白馬引起的議論,什麽太祖太宗兄弟之分,哲宗和太上道君兄弟之分到今上的宗廟孝道問題,就自然而然地被蓋過去了。
當然朝廷也沒有閑著,修《刑統》以仁恕,留下的大臣們紛紛加上秘閣銜,大量中級官員和部分守節之臣前往京東之地任職,當然也有人自齊魯而來帶來大新聞。
嶽飛帶著兩軍重要人物以及自己的兒子嶽雲入大內而來,不僅收獲了一副“精忠報國”的大纛,得到了將來北伐中的東麵指揮權,趙官家更是賜予他郡王儀仗,以斧鉞開道,全副披掛從東華門而出。讓這個河北農家子得到了大宋一百七十年軍人的最大榮耀。
聽說當時就有相公議論道:“自此後,大宋軍中益有東華門唱名的好男兒了!”
但對於吳貴妃等後宮女眷來說,更大的談資是趙官家把他的長女佛佑公主許配給了嶽太尉的長子嶽雲。
而剛剛獲得了“天下無雙”大纛的大宋武人首的韓世忠,年過四十第一次當爹。他還沒取名字的長子直接被賜婚給不到兩歲的宜佑公主。
這下,就算是深居簡出的兩位太後也開始嘮叨,官家果然是一改舊俗,一力提拔恩寵武將,萬萬違拗不得。
而更加引人注意的則是兩位貴妃的肚子,傳說官家已經和韓郡王私下許諾,若得皇長子,那就再結一門親——梁夫人給他生了一對龍鳳胎。
宮人們被兩位押班管著,尚且要私下議論兩句,宮外親貴們議論就更多了,無數人都在猜皇長子出自誰的肚子——那個時候一般七八個月積年的老嬤嬤或者醫官就會摸出孩子是男是女——當初潘妃生宜佑公主時就是如此。
但有一股暗流悄悄說,潘國丈乃是國手,親自出馬已經幾乎確定女兒肚子裏的是一個皇子了。但有一個問題,盡管吳貴妃腹中胎兒男女未知,但根據《彤史》,這個孩子應該稍稍長於潘妃之子。
這可就讓上次被剝奪恩蔭和新一批從揚州迴來的權貴們難受了。雖然大家現在蔭官幾乎都沒了,雖然上次送給潘娘子的菊花被官家扔了迴來,但就看這位的腦子和愛享受的脾氣,隻要她兒為太子,早晚有繼續富貴的日子。
可是吳家就不同了,首先人家出身商賈,平素就不來往,發達起來後迅速同王倫、張俊形成鬆散的同盟,平素隻以官家之意為主。這麽說吧,官家要是繼續桑樹魚塘,吳近能帶著兒子們給他鬆土。這種氛圍下長大的皇子,又怎麽會和他們一條心,指望後天影響也不行啊,吳妃是個愛讀書的。
就算什麽《西遊降魔篇》《白蛇傳》是官家借著她的名義寫的,宮中侍從官的講課記錄做不了假。吳瑜多年從軍也天然跟武將們熟稔一些,不至於說保舉她當皇後,至少不會反對。
那他們這些人怎麽辦呢?徹底隨著太上道君皇帝成為豐亨豫大的垃圾嗎?
吳瑜在什麽都沒做的情況下,成了一幹和尚道士,世代官宦的假想敵。
當然,他們也不敢真的針對官家寵愛的貴妃——那樣很有可能被楊沂中帶著禦前班直抓到皇城司。但是誰讓有個事業心很強的潘貴妃敢於去和官家對話。
趙官家一聽要祈福就知道有人要上趕著給自己當冤大頭,於是對著潘貴妃頭也不抬,“沒錢吧?”趙玖感慨,“國家各處都要錢,有錢也要用在正事上,哪來的錢做法事?”
“不用官家掏錢,”潘妃片刻不敢停歇。“自有人願意出……”
趙玖頷首,也不問是誰願意出,直接相對:“能出多少?”
於是想要巴結的人失了財,潘妃隻得遵循趙玖的旨意來找吳瑜,後者扶著還並不顯懷的肚子,張目結舌,“我與姐姐家各出十萬貫,在嶽台為皇嗣和官家,太後祈福。”
潘妃失去了皇後才有的獨祭資格,正沒好氣,聞言道:“怎麽?妹妹心疼,就算不為別的,皇嗣可是你身上的肉,我家雖不比吳妹妹豪富,但隻要道祖佛祖保佑我皇兒,二十萬貫我也是自己願意出的。”
吳瑜心想讓你幾分你還真當我是傻子,你們家還出二十萬貫,十萬貫都是有人給的罷,於是笑吟吟道:“姐姐一片愛子之心,但這話不好這樣說。我們也私下做為好不然若有淮海以南的官員不懂事,出錢給兩位太後湊份子,豈不是讓相公們和官家想起昔年的三千兩金事,妹妹膽子小,萬萬不敢擔這個幹係的。”
潘貴妃被秋風一吹,看著蕭索的宮苑,忽然一個機靈,也知道太後再如何也是趙玖生母,不敢再提。
當夜吳瑜就派人給家裏遞出話去,言明需要錢給皇嗣祈福,她知道自己不需要多說,吳近對於她肚子裏這個寶貝的看重甚至超過了他所有的兒子,隻要這個孩子生的及時而且健康,吳家就是躺著也有三代富貴,所以對於這種寧信其有的事,讓他儒釋道三家各出十萬貫他都願意。
辦完這一切,吳瑜不顧天晚又在已經繡了一半的“娃娃戲鯉魚”圖案肚兜上加了幾針,才在侍女勸說下,扶著肚子,笑吟吟地去睡了。
孩子,你是男是女,是長是幼,我都喜歡你,隻要你健康快樂,我就滿足了。
齊魯之地,孔孟之鄉。它的迴歸讓大宋因為靖康恥而產生的內部創傷得以痊愈。從此真的可以說是天下大半都太平了。
而對於儒生而言,聖人之地的收複證明了大宋仍然是中原正統;對於海商而言,通往高麗甚至日本的道路被打開,以後想做買賣除了繳稅隻需要給張太尉上供即可;對於禦營前軍和禦營右軍的將官而言,這是實打實的功勞;而對於那些本來就生於斯長於斯的京東戶人來說,是迴歸故裏的期盼成真,大家忙著扶老攜幼往故土而去。
既然這麽多人滿意了,那麽紹興白馬引起的議論,什麽太祖太宗兄弟之分,哲宗和太上道君兄弟之分到今上的宗廟孝道問題,就自然而然地被蓋過去了。
當然朝廷也沒有閑著,修《刑統》以仁恕,留下的大臣們紛紛加上秘閣銜,大量中級官員和部分守節之臣前往京東之地任職,當然也有人自齊魯而來帶來大新聞。
嶽飛帶著兩軍重要人物以及自己的兒子嶽雲入大內而來,不僅收獲了一副“精忠報國”的大纛,得到了將來北伐中的東麵指揮權,趙官家更是賜予他郡王儀仗,以斧鉞開道,全副披掛從東華門而出。讓這個河北農家子得到了大宋一百七十年軍人的最大榮耀。
聽說當時就有相公議論道:“自此後,大宋軍中益有東華門唱名的好男兒了!”
但對於吳貴妃等後宮女眷來說,更大的談資是趙官家把他的長女佛佑公主許配給了嶽太尉的長子嶽雲。
而剛剛獲得了“天下無雙”大纛的大宋武人首的韓世忠,年過四十第一次當爹。他還沒取名字的長子直接被賜婚給不到兩歲的宜佑公主。
這下,就算是深居簡出的兩位太後也開始嘮叨,官家果然是一改舊俗,一力提拔恩寵武將,萬萬違拗不得。
而更加引人注意的則是兩位貴妃的肚子,傳說官家已經和韓郡王私下許諾,若得皇長子,那就再結一門親——梁夫人給他生了一對龍鳳胎。
宮人們被兩位押班管著,尚且要私下議論兩句,宮外親貴們議論就更多了,無數人都在猜皇長子出自誰的肚子——那個時候一般七八個月積年的老嬤嬤或者醫官就會摸出孩子是男是女——當初潘妃生宜佑公主時就是如此。
但有一股暗流悄悄說,潘國丈乃是國手,親自出馬已經幾乎確定女兒肚子裏的是一個皇子了。但有一個問題,盡管吳貴妃腹中胎兒男女未知,但根據《彤史》,這個孩子應該稍稍長於潘妃之子。
這可就讓上次被剝奪恩蔭和新一批從揚州迴來的權貴們難受了。雖然大家現在蔭官幾乎都沒了,雖然上次送給潘娘子的菊花被官家扔了迴來,但就看這位的腦子和愛享受的脾氣,隻要她兒為太子,早晚有繼續富貴的日子。
可是吳家就不同了,首先人家出身商賈,平素就不來往,發達起來後迅速同王倫、張俊形成鬆散的同盟,平素隻以官家之意為主。這麽說吧,官家要是繼續桑樹魚塘,吳近能帶著兒子們給他鬆土。這種氛圍下長大的皇子,又怎麽會和他們一條心,指望後天影響也不行啊,吳妃是個愛讀書的。
就算什麽《西遊降魔篇》《白蛇傳》是官家借著她的名義寫的,宮中侍從官的講課記錄做不了假。吳瑜多年從軍也天然跟武將們熟稔一些,不至於說保舉她當皇後,至少不會反對。
那他們這些人怎麽辦呢?徹底隨著太上道君皇帝成為豐亨豫大的垃圾嗎?
吳瑜在什麽都沒做的情況下,成了一幹和尚道士,世代官宦的假想敵。
當然,他們也不敢真的針對官家寵愛的貴妃——那樣很有可能被楊沂中帶著禦前班直抓到皇城司。但是誰讓有個事業心很強的潘貴妃敢於去和官家對話。
趙官家一聽要祈福就知道有人要上趕著給自己當冤大頭,於是對著潘貴妃頭也不抬,“沒錢吧?”趙玖感慨,“國家各處都要錢,有錢也要用在正事上,哪來的錢做法事?”
“不用官家掏錢,”潘妃片刻不敢停歇。“自有人願意出……”
趙玖頷首,也不問是誰願意出,直接相對:“能出多少?”
於是想要巴結的人失了財,潘妃隻得遵循趙玖的旨意來找吳瑜,後者扶著還並不顯懷的肚子,張目結舌,“我與姐姐家各出十萬貫,在嶽台為皇嗣和官家,太後祈福。”
潘妃失去了皇後才有的獨祭資格,正沒好氣,聞言道:“怎麽?妹妹心疼,就算不為別的,皇嗣可是你身上的肉,我家雖不比吳妹妹豪富,但隻要道祖佛祖保佑我皇兒,二十萬貫我也是自己願意出的。”
吳瑜心想讓你幾分你還真當我是傻子,你們家還出二十萬貫,十萬貫都是有人給的罷,於是笑吟吟道:“姐姐一片愛子之心,但這話不好這樣說。我們也私下做為好不然若有淮海以南的官員不懂事,出錢給兩位太後湊份子,豈不是讓相公們和官家想起昔年的三千兩金事,妹妹膽子小,萬萬不敢擔這個幹係的。”
潘貴妃被秋風一吹,看著蕭索的宮苑,忽然一個機靈,也知道太後再如何也是趙玖生母,不敢再提。
當夜吳瑜就派人給家裏遞出話去,言明需要錢給皇嗣祈福,她知道自己不需要多說,吳近對於她肚子裏這個寶貝的看重甚至超過了他所有的兒子,隻要這個孩子生的及時而且健康,吳家就是躺著也有三代富貴,所以對於這種寧信其有的事,讓他儒釋道三家各出十萬貫他都願意。
辦完這一切,吳瑜不顧天晚又在已經繡了一半的“娃娃戲鯉魚”圖案肚兜上加了幾針,才在侍女勸說下,扶著肚子,笑吟吟地去睡了。
孩子,你是男是女,是長是幼,我都喜歡你,隻要你健康快樂,我就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