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真的說的太對了,連一向嚴明的吳夫人也就是吳瑜的嫡母,也隻能勸了一句,“娘娘慎言,這樣的話怎麽能宣之於口。”
但卻不說吳瑜說的有什麽錯。
是啊,靖康之禍,不僅是趙宋滿門近乎滅族的哀窘,更是千萬士族百姓慘遭殺戮的悲歌,沒有人不知道罪魁禍首是誰?隻不過大家看在趙官家這個再造大宋的中興之主麵子上不多說而已。
但問題是,這位中興之主根本就不在乎所謂的父兄顏麵。當年為了凝聚人心,每天不鞭笞二聖兩句,那就難怪了。今時今日提起來也沒有什麽好臉色。甚至在建炎四年禦駕親征之前,就對著文武百官公開表達過對二聖的不滿,從此之後就如滔滔江水一般不可收拾。
上有所效,下必行焉。如今的大宋子民,提起二聖來,絕對不會有什麽好詞。特別是在官家驅除了那些舊權貴之後。
所以吳夫人這樣勸,也隻是希望吳貴妃作為後宮,謹言慎行,不必要給自己增加麻煩而已。而不是說她錯了。
再說了,就憑太上道君皇帝在帝位20多年幹的荒唐事情。他私會個農婦被殺,實在是不算什麽駭人聽聞的事。
倒是吳瑜的生母說:“姐姐說的是,娘娘還是要控製自己的脾氣。雖說現在官家已經過繼給哲廟,但是太上道君到底是君父,如何舉哀服喪,還是要請官家做主。”
以吳瑜對自己夫君的了解。他心裏的膩歪肯定是不比自己少,處理起來也不會留情,自己著實沒有必要在這個時候觸他的黴頭。於是調整了一下心情,道:“母親和阿娘的教誨,女兒記住了。以後必然克己複禮。不會做這種情緒外漏之事。至於喪儀,內有二位太後,外有諸位相公,我何必多嘴,隻要管好幾個孩子不添亂就是。母親迴去也請管理好家裏,不要有什麽不端的言論傳出去。咱家畢竟是外戚。也要謹言慎行才好。”
吳夫人歎息道:“你父親說的是,娘娘早已經是獨當一麵的人了,有自己的主意。吳家日後必然以娘娘馬首是瞻。”
其實,以吳瑜的身份,若是他有心,其生母的地位早已經越過了他這個正室夫人。但不管是吳近也好,吳瑜也好,都念著她多年賢德保持尊重,已經算厚道了,不然她也不敢說這話。隻是她畢竟已經老了,所生的幾個兒女還要靠吳瑜庇護,因此才格外怕她失寵。
不得不說,吳瑜相從趙官家於南陽,一路陪他拔草射兔子走過來,對這位夫君的了解不可謂不深。他確實是對太上道君皇帝咬牙切齒,無比慶幸自己早早過繼了。
而且趙官家還輕輕放過了幾個直屬官員,而且本人直接連東京都不迴。鑒於淵聖涉嫌謀逆,就從南陽把趙佶生前最寵愛的皇子趙楷提溜過來主持喪儀,為了不惡心祖宗直接沒讓他進祖墳,就在少林寺附近找一塊荒地埋了,除了墓葬規模大點,幾乎沒人能看得出來這是一位皇帝的陵寢。
不過,趙官家對此也有話說。佛門清淨之地,自有佛門清淨之地的規矩。太上道君這一輩子做的什麽事也不用朕多說,就讓他死後由佛祖淨化其心靈和洗刷其罪孽吧。
這裏有必要提一嘴,太上道君皇帝生前是給自己留了陵寢的。但是趙玖不讓他埋進去,自己死後也沒有用,這地方就成了一後世的一處景點,又稱為宋空陵。
吳瑜則是按照官家的旨意,帶著潘昭容和幾位皇子公主服了小功之期,但除了不能宴會奏樂和衣服素靜一點,大家幾乎沒受什麽影響。
就是實在倒了八輩子黴,需要給這位丈夫服喪的兩位太後以吳瑜的觀察,內心其實也沒有什麽悲傷。別說感情本來就不深厚,就算是有感情,那也在多年的喪國之辱麵前消磨殆盡了。
後來,禮部為他上了諡號“宋荒靈帝”,別人要麽年紀小要麽讀書少,隻有神佑聽說後,冷冷地笑了一聲,一張俏麗的臉上帶著與年齡不相符合的哀傷和譏笑之意。
吳瑜雖然不是她的親娘。但看見二公主如此。不由心裏有些心酸。
但不管怎麽說,宋荒靈帝趙佶已然入土。注定會成為曆史的渣載,也會被所有人逐漸遺忘。真正記住他的,隻會是史書。
哦,對了,還有各種野史筆記乃至於小說。
不知不覺就到了建炎十三年的盛夏,不知道為什麽,今年的夏天格外炎熱,又加上陣陣蟬鳴,擾得人不得安睡。宮中女眷都有一些心浮氣躁。
因著趙玖常年不在宮中。潘昭容也無可拈酸吃醋之處。加上她上次被降位到底長了一些記性。於是,借著自己出身太醫世家的便利。又帶著擅長點茶的南陽公主趙佛佑,一起給宮內的人做了一些降暑的飲品。大家無事也好,湊在清涼店,一邊飲茶一邊閑話。
鄭太後也難得歎息道:“說到點茶擂茶老身平生最佩服的就是我那老嫂子。可惜她沒有福氣呀。”
老嫂子,專指已經去世的元佑太後,至於沒福氣,不必多說,懂得都懂。
韋太後對於這位“搶了”自己寶貝兒子的孟太後頗有怨言。但到底也不敢頂撞正宮,隻好岔開話題道:“吳氏,外麵都說官家又是起複了李綱,又是準備在燕京開科舉,那他到底什麽時候才能迴來,可有在書信中與你提及?”
吳瑜都無奈了。無論是用李綱來牽製西遼的試探行為,還是逐漸完善燕京的首都功能,都是處於純粹的政事,她知道就行了,要是多說了,那叫後宮幹政好不好。再說了,自己總算能和潘妃和諧共處,婆婆,您到底是挑的什麽事啊?
不過她沒想到的是,強中更有強中手,潘昭容聞言居然道:“官家為國事操勞。長久在外。難免沒有知心人伺候,還請太後做主,允許我北上伴駕。”
宜佑公主終於忍不住了,道:“阿娘,阿爹是去辦公的,你要是過去伺候,他行動不便不說,別人又會如何看待皇家?”
但卻不說吳瑜說的有什麽錯。
是啊,靖康之禍,不僅是趙宋滿門近乎滅族的哀窘,更是千萬士族百姓慘遭殺戮的悲歌,沒有人不知道罪魁禍首是誰?隻不過大家看在趙官家這個再造大宋的中興之主麵子上不多說而已。
但問題是,這位中興之主根本就不在乎所謂的父兄顏麵。當年為了凝聚人心,每天不鞭笞二聖兩句,那就難怪了。今時今日提起來也沒有什麽好臉色。甚至在建炎四年禦駕親征之前,就對著文武百官公開表達過對二聖的不滿,從此之後就如滔滔江水一般不可收拾。
上有所效,下必行焉。如今的大宋子民,提起二聖來,絕對不會有什麽好詞。特別是在官家驅除了那些舊權貴之後。
所以吳夫人這樣勸,也隻是希望吳貴妃作為後宮,謹言慎行,不必要給自己增加麻煩而已。而不是說她錯了。
再說了,就憑太上道君皇帝在帝位20多年幹的荒唐事情。他私會個農婦被殺,實在是不算什麽駭人聽聞的事。
倒是吳瑜的生母說:“姐姐說的是,娘娘還是要控製自己的脾氣。雖說現在官家已經過繼給哲廟,但是太上道君到底是君父,如何舉哀服喪,還是要請官家做主。”
以吳瑜對自己夫君的了解。他心裏的膩歪肯定是不比自己少,處理起來也不會留情,自己著實沒有必要在這個時候觸他的黴頭。於是調整了一下心情,道:“母親和阿娘的教誨,女兒記住了。以後必然克己複禮。不會做這種情緒外漏之事。至於喪儀,內有二位太後,外有諸位相公,我何必多嘴,隻要管好幾個孩子不添亂就是。母親迴去也請管理好家裏,不要有什麽不端的言論傳出去。咱家畢竟是外戚。也要謹言慎行才好。”
吳夫人歎息道:“你父親說的是,娘娘早已經是獨當一麵的人了,有自己的主意。吳家日後必然以娘娘馬首是瞻。”
其實,以吳瑜的身份,若是他有心,其生母的地位早已經越過了他這個正室夫人。但不管是吳近也好,吳瑜也好,都念著她多年賢德保持尊重,已經算厚道了,不然她也不敢說這話。隻是她畢竟已經老了,所生的幾個兒女還要靠吳瑜庇護,因此才格外怕她失寵。
不得不說,吳瑜相從趙官家於南陽,一路陪他拔草射兔子走過來,對這位夫君的了解不可謂不深。他確實是對太上道君皇帝咬牙切齒,無比慶幸自己早早過繼了。
而且趙官家還輕輕放過了幾個直屬官員,而且本人直接連東京都不迴。鑒於淵聖涉嫌謀逆,就從南陽把趙佶生前最寵愛的皇子趙楷提溜過來主持喪儀,為了不惡心祖宗直接沒讓他進祖墳,就在少林寺附近找一塊荒地埋了,除了墓葬規模大點,幾乎沒人能看得出來這是一位皇帝的陵寢。
不過,趙官家對此也有話說。佛門清淨之地,自有佛門清淨之地的規矩。太上道君這一輩子做的什麽事也不用朕多說,就讓他死後由佛祖淨化其心靈和洗刷其罪孽吧。
這裏有必要提一嘴,太上道君皇帝生前是給自己留了陵寢的。但是趙玖不讓他埋進去,自己死後也沒有用,這地方就成了一後世的一處景點,又稱為宋空陵。
吳瑜則是按照官家的旨意,帶著潘昭容和幾位皇子公主服了小功之期,但除了不能宴會奏樂和衣服素靜一點,大家幾乎沒受什麽影響。
就是實在倒了八輩子黴,需要給這位丈夫服喪的兩位太後以吳瑜的觀察,內心其實也沒有什麽悲傷。別說感情本來就不深厚,就算是有感情,那也在多年的喪國之辱麵前消磨殆盡了。
後來,禮部為他上了諡號“宋荒靈帝”,別人要麽年紀小要麽讀書少,隻有神佑聽說後,冷冷地笑了一聲,一張俏麗的臉上帶著與年齡不相符合的哀傷和譏笑之意。
吳瑜雖然不是她的親娘。但看見二公主如此。不由心裏有些心酸。
但不管怎麽說,宋荒靈帝趙佶已然入土。注定會成為曆史的渣載,也會被所有人逐漸遺忘。真正記住他的,隻會是史書。
哦,對了,還有各種野史筆記乃至於小說。
不知不覺就到了建炎十三年的盛夏,不知道為什麽,今年的夏天格外炎熱,又加上陣陣蟬鳴,擾得人不得安睡。宮中女眷都有一些心浮氣躁。
因著趙玖常年不在宮中。潘昭容也無可拈酸吃醋之處。加上她上次被降位到底長了一些記性。於是,借著自己出身太醫世家的便利。又帶著擅長點茶的南陽公主趙佛佑,一起給宮內的人做了一些降暑的飲品。大家無事也好,湊在清涼店,一邊飲茶一邊閑話。
鄭太後也難得歎息道:“說到點茶擂茶老身平生最佩服的就是我那老嫂子。可惜她沒有福氣呀。”
老嫂子,專指已經去世的元佑太後,至於沒福氣,不必多說,懂得都懂。
韋太後對於這位“搶了”自己寶貝兒子的孟太後頗有怨言。但到底也不敢頂撞正宮,隻好岔開話題道:“吳氏,外麵都說官家又是起複了李綱,又是準備在燕京開科舉,那他到底什麽時候才能迴來,可有在書信中與你提及?”
吳瑜都無奈了。無論是用李綱來牽製西遼的試探行為,還是逐漸完善燕京的首都功能,都是處於純粹的政事,她知道就行了,要是多說了,那叫後宮幹政好不好。再說了,自己總算能和潘妃和諧共處,婆婆,您到底是挑的什麽事啊?
不過她沒想到的是,強中更有強中手,潘昭容聞言居然道:“官家為國事操勞。長久在外。難免沒有知心人伺候,還請太後做主,允許我北上伴駕。”
宜佑公主終於忍不住了,道:“阿娘,阿爹是去辦公的,你要是過去伺候,他行動不便不說,別人又會如何看待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