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樓中庭下突然響起古箏琵琶聲,歌舞嫋嫋中,孫思邈輕捋著如雪的長須,笑容溫和。
盡管手中無書,但絲毫不妨礙孫思邈將《諸病源候論》一書中的精要娓娓道來。
說道起興,更是以此為源頭,不緊不慢而極具條理的,從最淺顯易懂的基礎知識開始步步深入,將中醫裏要如何通過辨證論治來開具處方的理念,一點點掰開揉碎,盡數傳授給了李斯文。
李斯文是一肚子的無奈又不敢表現出來。
說實話,他都聽了小半天了,也還沒弄明白,這好端端的,藥王怎麽就突然給自己開了節私人小課堂?
不過秉著長者賜不可辭的禮節,李斯文雖然心中滿是不解,但還是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全神貫注的聽著藥王的教誨,不敢有半點的心不在焉。
等孫紫蘇吃好喝好,拍著肚皮有些昏昏欲睡後,這節短暫又幹貨滿滿的教學才告一段落。
李斯文趕緊起身,恭恭敬敬的行了一標準弟子禮,以表示自己對藥王教誨的感激。
等孫思邈頷首抬手,這才重新坐迴座位,臉上帶著幾分苦笑和些許無奈,輕聲說道:
“孫道長,某剛才說起巢老的《諸病源候論》,不是想和您討教點什麽。”
“隻是想說,如今這《諸病源候論》大行其道,導致眾多醫者行醫時,不假思索,也全然不顧辯證論治之法,但凡遇見病人前來診治,便不由分說的聯係在運氣學說上...”
但實際上,運氣學說雖然盛行,這種現象已經存在,但卻遠沒有李斯文說的這麽嚴重。
他之所以有些誇大事實,隻是為了讓孫思邈心生警戒,然後心甘情願的和自己迴湯峪。
等孫思邈麵露驚疑之色,李斯文緊接著道:
“這種種亂象追根溯源,問題就出在,如今很多醫者手頭上隻有《諸病源候論》這一本指導書。”
“一旦遇上自己不會治、沒見過的罕見病,醫者能做的就隻有寄希望於《諸病源候論》,死板的翻找其中是否有記載,要麽就幹脆的告知患者,這病無藥可醫。”
李斯文長歎一聲,偷瞄一眼孫思邈的反應,又替這些醫者解釋道:
“說來也巧,某也曾有緣與巢元方,巢老談論過這種亂象的滋生。”
“不可否認這五運六氣的運氣學說,確實有一定的醫理,但麵對眾多醫者亂用濫用、生搬亂套的情況,巢老也是有心勸道無力施行...”
“更不用說,這《諸病源候論》上很多認識,其實都是錯的...”
麵對李斯文的憂苦長歎,久不問世事的孫思邈一時間,竟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斟酌了半天話語,這才道:
“哎...說句實在話,其實,老道這些年在山裏,也見識過不少這般行事的醫者。”
“但等老道細細盤問下來,這才明白,他們心裏頭明明白白的知道,那運氣巡方用藥的方法就是錯的。”
“但奈何,他們也找不到一種更穩妥更有效的用藥法門,無奈下隻能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權當是死馬當活馬醫嘍!”
隻是區區一座終南山,就有為數不少的醫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胡亂開藥。可想而知,天底下有多少醫者被困於此。
想到這裏,孫思邈不由的露出一抹苦澀,輕輕的搖了搖頭。
說實話,他心裏當然是堅決反對這種胡亂套用的開藥方法的,但僅憑他一人,又能夠去改變多少人的固有觀念。
更何況,這種亂象說到底也不是醫者的錯,最關鍵的因素還在於,如今的醫學書籍太過罕見,就算偶然有一本現世,那價格也不是尋常人家能擔負的起的。
這天下醫者,也不是誰都像巢元方這樣慷慨大方,允許所有的太醫、太醫生可以隨意的借閱、抄撰,他耗費無數心血所撰寫出的著作。
而且,麵對求學之人,巢元方更是毫無半點私心保留,隻要你有心願學,他便教,隨時隨地,不分晝夜。
天底下的醫者何其多,但又有幾個能和孫紫蘇這樣,家學淵博,自幼便能抱著醫學巨著通篇熟讀。
樂觀來想,也不過寥寥數幾,屈指可數。
至於李斯文剛才所提及的,《諸病源候論》一作中存在的錯誤,盡管孫思邈心中好奇,但也明白什麽叫避諱,什麽叫門戶之爭。
萬一自己知道了其中問題,不小心說出去,再讓巢元方知道...他雖然嘴上不說,但心裏肯定會對李斯文有所怨言。
這種因為一時好奇而損害晚輩利益的行為,孫思邈自然心知肚明,不願去做。
其實,孫思邈並不清楚的是,當初巢元方通過李斯文贈送的鵝頸瓶,肉湯實驗,察覺到《諸病源候論》中的些許錯誤後,便毫不猶豫的開始著手,對書中內容進行反複修正。
不僅如此,巢元方還多次遠道而來拜訪李斯文,並準備厚禮表示他的感激。
還向同僚屢屢說起,要是沒有李斯文指出這些錯誤,他這個快要入土的老家夥,怕是要成為在幾百年後的醫道領域,成為人盡皆知的笑話。
李斯文得知巢老的作為後,更是常常歎服於老爺子的心氣,比起維護他那快要到頭了的權威,他更看重的是醫道的權威和延續。
有此先輩在前,又何愁醫道不興。
當然,這種話李斯文也就是私底下自己說給自己聽,沒做出實際功績前,是萬萬不敢放大話出去的。
所以,李斯文如此鄭重的說到,其實《諸病源候論》中有諸多錯誤,也絕不是想通過貶低巢元方的方式,來討好孫思邈。
他隻是想借著運氣學說大行其道的實例,來勸說孫思邈到自家醫院任職,如果這個實例沒達到預計的效果,他還有別的理由來勸說。
不過還算得上幸運,隻這一個實例,孫思邈的興趣就勾了上來。
眼看著自己的目的差不多已經達成,李斯文也就順勢接住了孫思邈的話頭,進一步解釋道:
“就像孫道長剛才所說的那樣,如今《諸病源候論》流傳極廣,已經成了諸多醫者案頭上不可缺少的寶典秘籍。”
“但其上記載的一些錯誤理念,卻會一代代的傳下去,如果當機立斷加以遏製,恐怕要貽害千年萬年啊!”
眼瞅著孫思邈那模樣,是有幾分請纓的意思,但他臉上流露出的更多的神情,卻是難以遮掩的心灰意冷。
李斯文暗暗思忖著——瞧藥王這副表現,應該是覺得自己老了,單靠自己一人之力,壓根就阻攔不了如今風頭正旺,且傳播得愈演愈烈的《諸病源候論》。
也正是藥王心裏清楚,自己是‘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所以這表現的唉聲歎氣,愁眉不展。
他心裏急轉,要是再任由藥王這麽自我懷疑下去,別說是自己嘴裏的那勞什子醫院了。
就是李二陛下親自出馬開金口,表示要嚴肅整頓、糾正如今醫者間的亂象,藥王都不見得會挺身而出,主動應下這門苦差事。
想到此處,李斯文當機立斷,迅速調轉話題,不再提那些關於醫者胡亂開藥,醫界烏煙瘴氣的亂象。
而是看似有意無意的,說起了剛才孫思邈明明感興趣,但又再三緘口,避而不談的有關《諸病源候論》存在謬誤的這一問題上。
“想必,孫道長如今應該還記得,《諸病源候論》一書上認為,諸病源是‘人感乖戾之氣而發,雜毒因暖而生’的觀點吧。”
等孫思邈滿臉自信的點了點頭後,李斯文繼續道:“但經過巢老與某針對這一觀點進行的諸多實驗表明——疫病其實是活的,而且從始至終就存活在我們生活的周遭環境中。”
“活的?”聽到這話,本來還有些心不在焉的孫思邈頓時一驚,猛地抬頭,不敢置信的凝視著李斯文,急切追問道:
“此話怎講,你又是怎麽得來的這個結論?”
李斯文看了一眼正用手撐著臉,顯得百無聊賴的孫紫蘇後,淡淡一笑道:
“說起這個,就不得不提之前,某與紫蘇治退的瘧疾了。瘧疾的發病原理也不是因為所謂的寒熱二氣變化,而是因為‘夫瘧疾皆生於風’。”
聽到這話,想起當初在災民營門口和他的那場爭論,孫紫蘇的俏臉上便不由自主的泛起一陣燥熱。
狠狠瞪了李斯文一眼後,孫紫蘇便迅速低頭把腦袋埋在了袖子裏,像是鴕鳥一樣,試圖以這種方式逃避現實,自欺欺人。
而心思全在李斯文話中的孫思邈,根本就沒注意到孫女的異樣,低聲自語著:
“‘夫瘧疾皆生於風’?但又不是《素問》上所說的,‘食瘧、北瘧、牡瘧之類,皆寒熱二氣之變化也...’”
他不禁皺起眉頭,陷入了沉思:“可是這兩種說法不是一樣的麽...”
一時間,饒是孫思邈這種學究天人的醫道大家,也被李斯文這番看似前後矛盾的說法給弄懵了,完全摸不到頭腦。
“是風啦,風中有蟲!”
一旁的孫紫蘇看不下去了,隻見她一手捂著自己粉嫩的側臉,一手輕輕蘸了些茶水,古香古色的桌麵上龍飛鳳舞,寫了個‘風’字出來。
孫思邈微微眯起眼睛,一邊捋著雪白如銀的長須,一邊低著頭若有所思地凝視著那個‘風’字,陷入深思之中。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李斯文也不急,一直等到半晌後,孫思邈突然靈光一閃,拍桌而起,嚇了兩人一大跳。
“老道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想說...這瘧疾的病源是活的,是一種看不見的蟲子!”
孫思邈滿臉不可思議,手指著李斯文,聲音因為震驚而顯得有些顫抖。
說實話,孫思邈早就料到了,李斯文的一番言論會語出驚人,但卻萬萬沒想到,他和巢元方的觀點會如此大膽,離經叛道。
但這個猜想萬一被證實,那麽,傳承了上千年之久的醫道,可就要翻了天了!
麵對孫思邈驚愕不已的凝視,李斯文卻是臉色平靜如水,語氣淡定,輕輕點頭道:
“嗯沒錯,事實就是如此。”
“嗯...某就這麽和您解釋吧,這疫病的病源,其實就和跳蚤沒什麽兩樣,都是靠著寄生在宿主身上吸取營養才能生存下去。”
“而且身上攜帶著跳蚤的群體與外人接觸,那麽外人就很大可能會被跳蚤傳染寄生,然後一傳十,十傳百,一發不可收拾。”
“在某看來,跳蚤的傳播機製與疫病並沒有太大差別,但疫病更可怕的地方在於,它的傳染途徑並不局限於人體接觸,飛沫傳染、水源傳染...防不勝防。”
孫思邈整個人都呆在了那裏。
不得不說,李斯文借用跳蚤寄生的原理來解釋疫病傳染原理的方式,實在形象而生動,生動到讓孫思邈有些不敢接受。
李斯文並沒有給他留出太多的思考時間,緊接著又道:“既然說完了‘人感乖戾之氣而發’的錯誤,那咱們再來說說,‘雜毒因暖而生’的局限性。”
說著稍作停頓,等孫思邈點頭示意後才開口:
“入冬後天氣轉寒,天地中生靈蟄伏,而等春天到來,氣溫迴暖,萬物又會重新複蘇,開始新一輪的繁衍生長。”
“乍一看上去,冬去春來的這般景象,恰好是完美印證了‘雜毒因暖而生’這一論斷的正確性。”
“但是...”
李斯文搖了搖頭,很是嚴肅的說道:
“實際上,所謂‘雜毒’也並非是隨著天氣的變化而憑空出現或消失,而是因為天氣由冷轉暖,諸病源也和動植物一般,結束了它們的蟄伏,開始新一輪的繁衍生長罷了。”
說到這裏,李斯文端起手中的茶盞,指著杯盞外壁和裏麵的茶水,解釋道:
“就和茶水與茶盞一樣,‘雜毒因暖而生’,所描述的僅僅隻是諸多病症發作時的表麵現象。”
“並沒有深入涉及到這些病症的發病原理,而追溯其源頭,我們隻會得到一個相同的結論——諸病源是活的,隻是微不可查,所以才被古人們歸結成了所謂陰邪之氣。”
盡管手中無書,但絲毫不妨礙孫思邈將《諸病源候論》一書中的精要娓娓道來。
說道起興,更是以此為源頭,不緊不慢而極具條理的,從最淺顯易懂的基礎知識開始步步深入,將中醫裏要如何通過辨證論治來開具處方的理念,一點點掰開揉碎,盡數傳授給了李斯文。
李斯文是一肚子的無奈又不敢表現出來。
說實話,他都聽了小半天了,也還沒弄明白,這好端端的,藥王怎麽就突然給自己開了節私人小課堂?
不過秉著長者賜不可辭的禮節,李斯文雖然心中滿是不解,但還是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全神貫注的聽著藥王的教誨,不敢有半點的心不在焉。
等孫紫蘇吃好喝好,拍著肚皮有些昏昏欲睡後,這節短暫又幹貨滿滿的教學才告一段落。
李斯文趕緊起身,恭恭敬敬的行了一標準弟子禮,以表示自己對藥王教誨的感激。
等孫思邈頷首抬手,這才重新坐迴座位,臉上帶著幾分苦笑和些許無奈,輕聲說道:
“孫道長,某剛才說起巢老的《諸病源候論》,不是想和您討教點什麽。”
“隻是想說,如今這《諸病源候論》大行其道,導致眾多醫者行醫時,不假思索,也全然不顧辯證論治之法,但凡遇見病人前來診治,便不由分說的聯係在運氣學說上...”
但實際上,運氣學說雖然盛行,這種現象已經存在,但卻遠沒有李斯文說的這麽嚴重。
他之所以有些誇大事實,隻是為了讓孫思邈心生警戒,然後心甘情願的和自己迴湯峪。
等孫思邈麵露驚疑之色,李斯文緊接著道:
“這種種亂象追根溯源,問題就出在,如今很多醫者手頭上隻有《諸病源候論》這一本指導書。”
“一旦遇上自己不會治、沒見過的罕見病,醫者能做的就隻有寄希望於《諸病源候論》,死板的翻找其中是否有記載,要麽就幹脆的告知患者,這病無藥可醫。”
李斯文長歎一聲,偷瞄一眼孫思邈的反應,又替這些醫者解釋道:
“說來也巧,某也曾有緣與巢元方,巢老談論過這種亂象的滋生。”
“不可否認這五運六氣的運氣學說,確實有一定的醫理,但麵對眾多醫者亂用濫用、生搬亂套的情況,巢老也是有心勸道無力施行...”
“更不用說,這《諸病源候論》上很多認識,其實都是錯的...”
麵對李斯文的憂苦長歎,久不問世事的孫思邈一時間,竟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斟酌了半天話語,這才道:
“哎...說句實在話,其實,老道這些年在山裏,也見識過不少這般行事的醫者。”
“但等老道細細盤問下來,這才明白,他們心裏頭明明白白的知道,那運氣巡方用藥的方法就是錯的。”
“但奈何,他們也找不到一種更穩妥更有效的用藥法門,無奈下隻能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權當是死馬當活馬醫嘍!”
隻是區區一座終南山,就有為數不少的醫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胡亂開藥。可想而知,天底下有多少醫者被困於此。
想到這裏,孫思邈不由的露出一抹苦澀,輕輕的搖了搖頭。
說實話,他心裏當然是堅決反對這種胡亂套用的開藥方法的,但僅憑他一人,又能夠去改變多少人的固有觀念。
更何況,這種亂象說到底也不是醫者的錯,最關鍵的因素還在於,如今的醫學書籍太過罕見,就算偶然有一本現世,那價格也不是尋常人家能擔負的起的。
這天下醫者,也不是誰都像巢元方這樣慷慨大方,允許所有的太醫、太醫生可以隨意的借閱、抄撰,他耗費無數心血所撰寫出的著作。
而且,麵對求學之人,巢元方更是毫無半點私心保留,隻要你有心願學,他便教,隨時隨地,不分晝夜。
天底下的醫者何其多,但又有幾個能和孫紫蘇這樣,家學淵博,自幼便能抱著醫學巨著通篇熟讀。
樂觀來想,也不過寥寥數幾,屈指可數。
至於李斯文剛才所提及的,《諸病源候論》一作中存在的錯誤,盡管孫思邈心中好奇,但也明白什麽叫避諱,什麽叫門戶之爭。
萬一自己知道了其中問題,不小心說出去,再讓巢元方知道...他雖然嘴上不說,但心裏肯定會對李斯文有所怨言。
這種因為一時好奇而損害晚輩利益的行為,孫思邈自然心知肚明,不願去做。
其實,孫思邈並不清楚的是,當初巢元方通過李斯文贈送的鵝頸瓶,肉湯實驗,察覺到《諸病源候論》中的些許錯誤後,便毫不猶豫的開始著手,對書中內容進行反複修正。
不僅如此,巢元方還多次遠道而來拜訪李斯文,並準備厚禮表示他的感激。
還向同僚屢屢說起,要是沒有李斯文指出這些錯誤,他這個快要入土的老家夥,怕是要成為在幾百年後的醫道領域,成為人盡皆知的笑話。
李斯文得知巢老的作為後,更是常常歎服於老爺子的心氣,比起維護他那快要到頭了的權威,他更看重的是醫道的權威和延續。
有此先輩在前,又何愁醫道不興。
當然,這種話李斯文也就是私底下自己說給自己聽,沒做出實際功績前,是萬萬不敢放大話出去的。
所以,李斯文如此鄭重的說到,其實《諸病源候論》中有諸多錯誤,也絕不是想通過貶低巢元方的方式,來討好孫思邈。
他隻是想借著運氣學說大行其道的實例,來勸說孫思邈到自家醫院任職,如果這個實例沒達到預計的效果,他還有別的理由來勸說。
不過還算得上幸運,隻這一個實例,孫思邈的興趣就勾了上來。
眼看著自己的目的差不多已經達成,李斯文也就順勢接住了孫思邈的話頭,進一步解釋道:
“就像孫道長剛才所說的那樣,如今《諸病源候論》流傳極廣,已經成了諸多醫者案頭上不可缺少的寶典秘籍。”
“但其上記載的一些錯誤理念,卻會一代代的傳下去,如果當機立斷加以遏製,恐怕要貽害千年萬年啊!”
眼瞅著孫思邈那模樣,是有幾分請纓的意思,但他臉上流露出的更多的神情,卻是難以遮掩的心灰意冷。
李斯文暗暗思忖著——瞧藥王這副表現,應該是覺得自己老了,單靠自己一人之力,壓根就阻攔不了如今風頭正旺,且傳播得愈演愈烈的《諸病源候論》。
也正是藥王心裏清楚,自己是‘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所以這表現的唉聲歎氣,愁眉不展。
他心裏急轉,要是再任由藥王這麽自我懷疑下去,別說是自己嘴裏的那勞什子醫院了。
就是李二陛下親自出馬開金口,表示要嚴肅整頓、糾正如今醫者間的亂象,藥王都不見得會挺身而出,主動應下這門苦差事。
想到此處,李斯文當機立斷,迅速調轉話題,不再提那些關於醫者胡亂開藥,醫界烏煙瘴氣的亂象。
而是看似有意無意的,說起了剛才孫思邈明明感興趣,但又再三緘口,避而不談的有關《諸病源候論》存在謬誤的這一問題上。
“想必,孫道長如今應該還記得,《諸病源候論》一書上認為,諸病源是‘人感乖戾之氣而發,雜毒因暖而生’的觀點吧。”
等孫思邈滿臉自信的點了點頭後,李斯文繼續道:“但經過巢老與某針對這一觀點進行的諸多實驗表明——疫病其實是活的,而且從始至終就存活在我們生活的周遭環境中。”
“活的?”聽到這話,本來還有些心不在焉的孫思邈頓時一驚,猛地抬頭,不敢置信的凝視著李斯文,急切追問道:
“此話怎講,你又是怎麽得來的這個結論?”
李斯文看了一眼正用手撐著臉,顯得百無聊賴的孫紫蘇後,淡淡一笑道:
“說起這個,就不得不提之前,某與紫蘇治退的瘧疾了。瘧疾的發病原理也不是因為所謂的寒熱二氣變化,而是因為‘夫瘧疾皆生於風’。”
聽到這話,想起當初在災民營門口和他的那場爭論,孫紫蘇的俏臉上便不由自主的泛起一陣燥熱。
狠狠瞪了李斯文一眼後,孫紫蘇便迅速低頭把腦袋埋在了袖子裏,像是鴕鳥一樣,試圖以這種方式逃避現實,自欺欺人。
而心思全在李斯文話中的孫思邈,根本就沒注意到孫女的異樣,低聲自語著:
“‘夫瘧疾皆生於風’?但又不是《素問》上所說的,‘食瘧、北瘧、牡瘧之類,皆寒熱二氣之變化也...’”
他不禁皺起眉頭,陷入了沉思:“可是這兩種說法不是一樣的麽...”
一時間,饒是孫思邈這種學究天人的醫道大家,也被李斯文這番看似前後矛盾的說法給弄懵了,完全摸不到頭腦。
“是風啦,風中有蟲!”
一旁的孫紫蘇看不下去了,隻見她一手捂著自己粉嫩的側臉,一手輕輕蘸了些茶水,古香古色的桌麵上龍飛鳳舞,寫了個‘風’字出來。
孫思邈微微眯起眼睛,一邊捋著雪白如銀的長須,一邊低著頭若有所思地凝視著那個‘風’字,陷入深思之中。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李斯文也不急,一直等到半晌後,孫思邈突然靈光一閃,拍桌而起,嚇了兩人一大跳。
“老道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想說...這瘧疾的病源是活的,是一種看不見的蟲子!”
孫思邈滿臉不可思議,手指著李斯文,聲音因為震驚而顯得有些顫抖。
說實話,孫思邈早就料到了,李斯文的一番言論會語出驚人,但卻萬萬沒想到,他和巢元方的觀點會如此大膽,離經叛道。
但這個猜想萬一被證實,那麽,傳承了上千年之久的醫道,可就要翻了天了!
麵對孫思邈驚愕不已的凝視,李斯文卻是臉色平靜如水,語氣淡定,輕輕點頭道:
“嗯沒錯,事實就是如此。”
“嗯...某就這麽和您解釋吧,這疫病的病源,其實就和跳蚤沒什麽兩樣,都是靠著寄生在宿主身上吸取營養才能生存下去。”
“而且身上攜帶著跳蚤的群體與外人接觸,那麽外人就很大可能會被跳蚤傳染寄生,然後一傳十,十傳百,一發不可收拾。”
“在某看來,跳蚤的傳播機製與疫病並沒有太大差別,但疫病更可怕的地方在於,它的傳染途徑並不局限於人體接觸,飛沫傳染、水源傳染...防不勝防。”
孫思邈整個人都呆在了那裏。
不得不說,李斯文借用跳蚤寄生的原理來解釋疫病傳染原理的方式,實在形象而生動,生動到讓孫思邈有些不敢接受。
李斯文並沒有給他留出太多的思考時間,緊接著又道:“既然說完了‘人感乖戾之氣而發’的錯誤,那咱們再來說說,‘雜毒因暖而生’的局限性。”
說著稍作停頓,等孫思邈點頭示意後才開口:
“入冬後天氣轉寒,天地中生靈蟄伏,而等春天到來,氣溫迴暖,萬物又會重新複蘇,開始新一輪的繁衍生長。”
“乍一看上去,冬去春來的這般景象,恰好是完美印證了‘雜毒因暖而生’這一論斷的正確性。”
“但是...”
李斯文搖了搖頭,很是嚴肅的說道:
“實際上,所謂‘雜毒’也並非是隨著天氣的變化而憑空出現或消失,而是因為天氣由冷轉暖,諸病源也和動植物一般,結束了它們的蟄伏,開始新一輪的繁衍生長罷了。”
說到這裏,李斯文端起手中的茶盞,指著杯盞外壁和裏麵的茶水,解釋道:
“就和茶水與茶盞一樣,‘雜毒因暖而生’,所描述的僅僅隻是諸多病症發作時的表麵現象。”
“並沒有深入涉及到這些病症的發病原理,而追溯其源頭,我們隻會得到一個相同的結論——諸病源是活的,隻是微不可查,所以才被古人們歸結成了所謂陰邪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