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到孫思邈一臉疑惑還頻頻點頭的模樣,李斯文是頓感無語。
你老什麽都不知道這是點的啥頭啊,孫紫蘇那愛逞能的毛病,肯定是打你這傳下來的!
他心裏暗自嘀咕著,同時斟滿了一杯熱騰騰的茶水,恭恭敬敬地端到孫思邈麵前,這才緩緩坐下,麵帶迴憶的說起:
“幾個月前長安城外突然鬧起了瘧疾,而紫蘇與某,便是那時在災民營裏相識相知的。”
“其中也算是克服了不少困難,確定疫病種類、隔離病人...後來機緣巧合之下,便從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得到了靈感,最終找到了治退瘧疾的良方。”
“仰賴將士與百姓上下同心,數百醫者不辭辛苦,終於是以極小的代價平息了這場大疫,做到了古往今來頭一遭,隻憑借人們自己的智慧與努力,戰勝了肆虐的天災!”
說到此處,李斯文心裏是忍不住的慶幸,也算是稍稍彌補了,自己曾經無緣戰疫前線的遺憾。
稍作停頓後緊接著又道:
“再後來,便是大朝會上論功行賞。”
“那天皇後將我倆叫到了宮裏,親自寫懿旨為我倆請功。”
“某因此擢升一品爵位,而紫蘇與皇後更是一見如故,相談甚歡,便順勢認下了皇後為義母的這門關係。”
“隨後便被朝廷敕封為安定公主,取安心定神之意,級同縣子,可隨時入宮麵見皇後。”
話說到這裏時,李斯文便不著痕跡的,朝著孫思邈微微頷首示意。
人老成精的藥王頓時便心領神會,他剛才還在嘀咕,自家孫女哪來這麽大的福氣,能認下皇後為義母的關係。
但現在看來,哪裏是什麽一見如故,明明是皇後看中了自家孫女精湛的醫術,更想借這個機會與自己再度搭上聯係。
孫思邈神色淡然地點了點頭,表示已經明白了其中的緣由。
緊接著,他又緩緩開口說道:“原來如此,不過,老道尚有一事不解,不知能否請教...”
李斯文一聽這話,臉色一變,趕緊恭恭敬敬地拱手作揖,態度極為謙卑:
“不敢指教,孫道長與阿耶交情莫逆,便是某的長輩,若孫道長不嫌棄,喚某一聲彪子便是。雖是個諢名,但被一些長輩叫的多了,也就成了某的小名。”
短短兩句話,既不著痕跡的和自己拉近了關係,又暗暗表明,雖然家父遠在並州,但長安仍有些長輩給他撐腰。
琢磨著這番說辭,孫思邈心頭不禁讚歎一聲,好一個心思靈敏的小輩啊,也不知道是怎麽瞧上的自家孫女。
自己將那丫頭拉扯大,哪裏不清楚她平時是什麽一副德行。
雖說隨她父母生得一副花容月貌,但那性子卻是慵懶至極,而且心氣頗高。
想當初,常有前來求藥的人與她搭訕閑聊攀關係,而為了應付這些陌生人,她常常要耽誤了自己寶貴的休憩時間。
此後,或許是為了避免此類情況再度發生,她索性便故意養成了冷若冰霜的習慣。
現在想想,真是令人又好氣又好笑。
不過,瞧著這倆人情意綿綿,郎情妾意的模樣,孫思邈實在不忍心去做那狠心事,隻能暗自祈禱著子孫自有子孫福,順其自然吧。
片刻之後,迴過神的孫思邈點了點頭:“也罷,既然如此,那老道便鬥膽稱你一聲彪子吧。”
話音未落,李斯文就趕緊起身,再次雙手抱拳作揖一拜:“那某便稱藥王一聲伯父...”
可話還沒說完,他便迎上了孫紫蘇投來的甚是不滿的目光,心思一動便明白了其中緣由,訕訕一笑,果斷改口道:
“哎,算了算了,某還是接著稱道長吧,要不然...咱們這輩分就要亂了套。”
孫思邈聞聽此言,略加思索後也是有些頭痛。
按輩分來算,李斯文要稱孫紫蘇一聲侄女才對,怎奈眼下這般情形...哎,著實是有些亂了套。
再仔細思量,雖說自己年長李績一輪,但兩人之間卻是平輩交往,可等兩家見麵結為親家的時候...李績還要給自己行晚輩禮。
一想到那場麵,孫思邈心裏還莫名的有些期待。
但這種事也不好在晚輩麵前暴露,隨意擺了擺手:“也罷,那咱們就各論各的吧,懋功他喚了老道這麽些年‘老哥’,老道也早就聽習慣了。”
得到孫思邈的首肯,李斯文心裏一鬆,趕緊稱是,並順勢打蛇隨棍上的喚了一聲‘孫伯伯’。
而後,李斯文頂著孫紫蘇那死死瞪著自己,仿佛要吃人的目光,硬著頭皮問道:“不知孫伯伯想問的,是不是某之前所說的,針對瘧疾有奇效的黃花蒿?”
孫思邈微微頷首,一臉凝重的歎道:“如今天下黎民苦五疫者久矣,老道深入民間,通過各種途徑不斷收集驗證藥方多年。”
“所為的,無非就是讓這世間,能少些疾病纏身不幸而死的可憐人,這最是要命,最兇最狠的疫病,老道自然更是銘記在心,時刻不敢忘。”
緊接著,孫思邈話鋒一轉,說道:“至於這葛洪的《肘後備急方》,老道也曾反複驗證多次,其中關於‘青篙絞汁可治瘧疾’的說法,事實證明乃是虛假不實之言。”
“所以聽起你所說的,老道很是很好奇,彪子你是究竟是怎麽從中找到的靈感。”
李斯文有些尷尬的摸了摸鼻子,臉上露出一抹不太自然的尬笑。
雖然早已對這\"拿來主義\"習以為常,但當麵對祖師爺的不恥下問的時候,李斯文心裏還是不由自主地湧起一陣羞愧之情。
連連擺手道:“這哪裏算是什麽靈感啊,小子就實話實說吧,不過是拾人牙慧來的。”
深吸一口氣道:“大概是半年前吧,某因為不小心墜崖導致昏迷,說來也算是因禍得福,於夢中學得一身醫術。”
“而這針對瘧疾的黃花蒿,其實也是夢中一位醫學大家的研究成果。”
“這位先生曾說‘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肘後備急方》的短短一句記載,便是她的靈感所來。”
“而為了確定到底是那種蒿草,先生曆經數年蹉跎,數萬次的無用功,這才終於是確定了黃花蒿的神效,某隻不過是恰巧記下了‘黃花蒿’的名字。”
聽完李斯文的這番話,孫思邈非但沒因此輕視他,反而微微點頭表示理解。
要想在醫術領域不斷取得精進,那就少不了向他人虛心學習的環節。
就算是他這樣名聲在外的大醫,也曾有過上門求教卻遭遇冷遇、吃閉門羹的時候。
這借鑒與化用他人經驗,在哪裏都是常有的事。
“原來竟是這黃花蒿...”
孫思邈若有所思的念叨著這個名字,仿佛在迴憶著什麽。
緊接著,他像是突然想到了什麽,連連苦笑著搖了搖頭,歎息道:
“真是盡信書不如無書啊,老道我竟然被葛洪的‘青蒿’二字困擾了這麽久。”
“若不是今日聽君一言茅塞頓開,老道還不知道要為了葛洪書中的‘青蒿’尋找多久,要麽就是苦尋不得,便懷疑是葛洪寫來哄騙世人的。”
“卻萬萬也沒想到,原來這所謂的‘青蒿’,其實是另有其物。”
孫思邈越想越是懊悔,情到深處竟抬起胳膊連拍幾下大腿,嘴裏還不停地嘟囔著:“黃花蒿、黃花蒿,老道當時怎麽就不多試一試啊!”
那悔恨與遺憾的年邁之聲,簡直是見者心憂,聞者感同身受...
看著藥王這副模樣,李斯文有些擔心的看向了孫紫蘇,雖然醫學上是有‘不瘋魔不成活’的說法,但這人都九十多了,情緒波動還這麽大,真不會出事?
但孫紫蘇對此早已是習以為常,隻見她毫不在意的擺了擺手,一臉淡然的道:
“別擔心,這是常有的事。每隔了十天半個月的,祖父就會因為醫術上的某些難題來上這麽一迴,早就見怪不怪了。”
“咱倆就這麽看著?不管管?”雖然人家孫女都這麽說了,但李斯文還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擔憂。
“誒呀,沒事的啦,過不了一會兒祖父就恢複正常了,跟沒事人一樣。”
說罷,孫紫蘇便不再理會李斯文,而是伸手重新拿起了碗筷,和剛才沒吃完的繼續搏鬥起來。
每當孫思邈琢磨出一種新藥方,或者說,找到了一種可以完美替代之前昂貴藥草的廉價藥材時,總會情不自禁的猛拍大腿。
同時懊惱自己之前怎麽沒想到這等妙法,若是當時能再多一些耐心,亦或多嚐試幾迴,說不定就能早一點發現!
但實際上,每一種新藥方的誕生都是這樣,充滿了難以預測的偶然性。
畢竟,誰也不能確切的知道,兩種看似尋常的藥物相互搭配組合在一起,就能夠搖身一變,成為治療某種疑難雜症的靈丹妙藥。
對於這個道理,反正孫紫蘇是早已經看開了。
天底下的藥材品種繁多得猶如繁星點點,數不勝數,其中更不乏諸多尚未被挖掘出真實用途的,以及未能明確其療效的藥材。
而像這種研究新方、確定新藥的,能推動整個醫道向前發展的事情,僅憑某個人單打獨鬥,顯然是遠遠不夠。
這也是因為看透了這個道理,孫紫蘇才會對李斯文所說的開辦醫院之事,表現的如此上心。
隻有吸引更多的人投身於醫道學習研究中,激勵更多的人心甘情願的深入鑽研醫術之道,醫道的前行之路方能步入正軌,持續且健康的蓬勃發展。
要是醫道的發展,隻是憑著一兩個壯誌雄心的有誌之士在前頭拖拉硬拽...醫道遲早要完。
李斯文坐在剛才虎嬌的位置上,目光先是向左瞥去,見孫紫蘇全然不顧祖父的情況,正吃得津津有味,對周遭一切都毫不在意。
接著視線向右移動,隻見孫思邈正死命的鑽著牛角尖,同時不停地大力拍桌,情緒顯得頗為激動。
將一切盡收眼底的李斯文,此刻內心著實有些茫然無措,完全不曉得自己應該做些什麽才好。
雖說有明確記載,藥王孫思邈活到了永淳元年,足足一百四十二年的陽壽,但畢竟世事難料,誰也不敢保證在那之前,藥王不會出現什麽意外。
就拿黃花蒿這事來說,曆史上的孫思邈絕對沒經曆過。
萬一藥王再因為這事動了肝火,再鬧了高血壓什麽的...那毫無疑問,絕對是他這個不成器子弟的過錯。
正當李斯文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內心忐忑的時候,一炷香的時間緩緩而過。
正如孫紫蘇所說的那樣,孫思邈總算是從之前的懊悔中脫離出來,不緊不慢的捋著胡須,重新浮現出之前,雲淡風輕般的淡然神色。
突然開口問道:“既然紫蘇這丫頭在外邊,已經算是功成名就,吃喝不愁了,你倆這麽著急進山來找老道,是有什麽事情?”
孫思邈剛才懊悔的,可不是因為與治退疫病的名聲失之交臂,隻是覺得自己能早點發現黃花蒿的神效,這些年因為瘧疾而死的人能少一些。
但人這壽命皆有定數,他自然不會太過執著於這事,隻是趁機捋了捋思路,想起了被一堆變故打斷的,剛開始的疑問。
李斯文沉吟半晌,卻調轉話頭說起了他曾經與巢元方辯論的事情:“孫道長可讀過巢老的《諸病源候論》一書?”
孫思邈詫異的看了他一眼,不明白為何突然說起這件事,但還是點了點頭:
“如今醫道在理、法、方、藥等方麵已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像是闡述醫理與治法之間聯係的《黃帝內經》、方書之祖《傷寒論》、或是專攻藥學方麵的《神農本草經》...”
“可以說,早在漢時,這些著作便已經將醫學的基本體係搭建完成了。”
“但唯獨病源和症候方麵,一直缺少了一部專業性的大作,這也是幾百年來,無數有誌之士努力的方向。”
“而早在大業年間,老道便有緣與巢元方抵足而談,對他致力於編著《諸病源候論》一書的想法很是讚同,並且還和他交流了不少罕見病的症狀與發病源。”
“雖然礙於篇幅,這本書雖然沒有記載相關治法和方藥,但仍不失為一本很好的巨著,尤其是在幫助醫者查證病人病源,對症開藥方麵,有著很強的指導性。”
你老什麽都不知道這是點的啥頭啊,孫紫蘇那愛逞能的毛病,肯定是打你這傳下來的!
他心裏暗自嘀咕著,同時斟滿了一杯熱騰騰的茶水,恭恭敬敬地端到孫思邈麵前,這才緩緩坐下,麵帶迴憶的說起:
“幾個月前長安城外突然鬧起了瘧疾,而紫蘇與某,便是那時在災民營裏相識相知的。”
“其中也算是克服了不少困難,確定疫病種類、隔離病人...後來機緣巧合之下,便從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得到了靈感,最終找到了治退瘧疾的良方。”
“仰賴將士與百姓上下同心,數百醫者不辭辛苦,終於是以極小的代價平息了這場大疫,做到了古往今來頭一遭,隻憑借人們自己的智慧與努力,戰勝了肆虐的天災!”
說到此處,李斯文心裏是忍不住的慶幸,也算是稍稍彌補了,自己曾經無緣戰疫前線的遺憾。
稍作停頓後緊接著又道:
“再後來,便是大朝會上論功行賞。”
“那天皇後將我倆叫到了宮裏,親自寫懿旨為我倆請功。”
“某因此擢升一品爵位,而紫蘇與皇後更是一見如故,相談甚歡,便順勢認下了皇後為義母的這門關係。”
“隨後便被朝廷敕封為安定公主,取安心定神之意,級同縣子,可隨時入宮麵見皇後。”
話說到這裏時,李斯文便不著痕跡的,朝著孫思邈微微頷首示意。
人老成精的藥王頓時便心領神會,他剛才還在嘀咕,自家孫女哪來這麽大的福氣,能認下皇後為義母的關係。
但現在看來,哪裏是什麽一見如故,明明是皇後看中了自家孫女精湛的醫術,更想借這個機會與自己再度搭上聯係。
孫思邈神色淡然地點了點頭,表示已經明白了其中的緣由。
緊接著,他又緩緩開口說道:“原來如此,不過,老道尚有一事不解,不知能否請教...”
李斯文一聽這話,臉色一變,趕緊恭恭敬敬地拱手作揖,態度極為謙卑:
“不敢指教,孫道長與阿耶交情莫逆,便是某的長輩,若孫道長不嫌棄,喚某一聲彪子便是。雖是個諢名,但被一些長輩叫的多了,也就成了某的小名。”
短短兩句話,既不著痕跡的和自己拉近了關係,又暗暗表明,雖然家父遠在並州,但長安仍有些長輩給他撐腰。
琢磨著這番說辭,孫思邈心頭不禁讚歎一聲,好一個心思靈敏的小輩啊,也不知道是怎麽瞧上的自家孫女。
自己將那丫頭拉扯大,哪裏不清楚她平時是什麽一副德行。
雖說隨她父母生得一副花容月貌,但那性子卻是慵懶至極,而且心氣頗高。
想當初,常有前來求藥的人與她搭訕閑聊攀關係,而為了應付這些陌生人,她常常要耽誤了自己寶貴的休憩時間。
此後,或許是為了避免此類情況再度發生,她索性便故意養成了冷若冰霜的習慣。
現在想想,真是令人又好氣又好笑。
不過,瞧著這倆人情意綿綿,郎情妾意的模樣,孫思邈實在不忍心去做那狠心事,隻能暗自祈禱著子孫自有子孫福,順其自然吧。
片刻之後,迴過神的孫思邈點了點頭:“也罷,既然如此,那老道便鬥膽稱你一聲彪子吧。”
話音未落,李斯文就趕緊起身,再次雙手抱拳作揖一拜:“那某便稱藥王一聲伯父...”
可話還沒說完,他便迎上了孫紫蘇投來的甚是不滿的目光,心思一動便明白了其中緣由,訕訕一笑,果斷改口道:
“哎,算了算了,某還是接著稱道長吧,要不然...咱們這輩分就要亂了套。”
孫思邈聞聽此言,略加思索後也是有些頭痛。
按輩分來算,李斯文要稱孫紫蘇一聲侄女才對,怎奈眼下這般情形...哎,著實是有些亂了套。
再仔細思量,雖說自己年長李績一輪,但兩人之間卻是平輩交往,可等兩家見麵結為親家的時候...李績還要給自己行晚輩禮。
一想到那場麵,孫思邈心裏還莫名的有些期待。
但這種事也不好在晚輩麵前暴露,隨意擺了擺手:“也罷,那咱們就各論各的吧,懋功他喚了老道這麽些年‘老哥’,老道也早就聽習慣了。”
得到孫思邈的首肯,李斯文心裏一鬆,趕緊稱是,並順勢打蛇隨棍上的喚了一聲‘孫伯伯’。
而後,李斯文頂著孫紫蘇那死死瞪著自己,仿佛要吃人的目光,硬著頭皮問道:“不知孫伯伯想問的,是不是某之前所說的,針對瘧疾有奇效的黃花蒿?”
孫思邈微微頷首,一臉凝重的歎道:“如今天下黎民苦五疫者久矣,老道深入民間,通過各種途徑不斷收集驗證藥方多年。”
“所為的,無非就是讓這世間,能少些疾病纏身不幸而死的可憐人,這最是要命,最兇最狠的疫病,老道自然更是銘記在心,時刻不敢忘。”
緊接著,孫思邈話鋒一轉,說道:“至於這葛洪的《肘後備急方》,老道也曾反複驗證多次,其中關於‘青篙絞汁可治瘧疾’的說法,事實證明乃是虛假不實之言。”
“所以聽起你所說的,老道很是很好奇,彪子你是究竟是怎麽從中找到的靈感。”
李斯文有些尷尬的摸了摸鼻子,臉上露出一抹不太自然的尬笑。
雖然早已對這\"拿來主義\"習以為常,但當麵對祖師爺的不恥下問的時候,李斯文心裏還是不由自主地湧起一陣羞愧之情。
連連擺手道:“這哪裏算是什麽靈感啊,小子就實話實說吧,不過是拾人牙慧來的。”
深吸一口氣道:“大概是半年前吧,某因為不小心墜崖導致昏迷,說來也算是因禍得福,於夢中學得一身醫術。”
“而這針對瘧疾的黃花蒿,其實也是夢中一位醫學大家的研究成果。”
“這位先生曾說‘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肘後備急方》的短短一句記載,便是她的靈感所來。”
“而為了確定到底是那種蒿草,先生曆經數年蹉跎,數萬次的無用功,這才終於是確定了黃花蒿的神效,某隻不過是恰巧記下了‘黃花蒿’的名字。”
聽完李斯文的這番話,孫思邈非但沒因此輕視他,反而微微點頭表示理解。
要想在醫術領域不斷取得精進,那就少不了向他人虛心學習的環節。
就算是他這樣名聲在外的大醫,也曾有過上門求教卻遭遇冷遇、吃閉門羹的時候。
這借鑒與化用他人經驗,在哪裏都是常有的事。
“原來竟是這黃花蒿...”
孫思邈若有所思的念叨著這個名字,仿佛在迴憶著什麽。
緊接著,他像是突然想到了什麽,連連苦笑著搖了搖頭,歎息道:
“真是盡信書不如無書啊,老道我竟然被葛洪的‘青蒿’二字困擾了這麽久。”
“若不是今日聽君一言茅塞頓開,老道還不知道要為了葛洪書中的‘青蒿’尋找多久,要麽就是苦尋不得,便懷疑是葛洪寫來哄騙世人的。”
“卻萬萬也沒想到,原來這所謂的‘青蒿’,其實是另有其物。”
孫思邈越想越是懊悔,情到深處竟抬起胳膊連拍幾下大腿,嘴裏還不停地嘟囔著:“黃花蒿、黃花蒿,老道當時怎麽就不多試一試啊!”
那悔恨與遺憾的年邁之聲,簡直是見者心憂,聞者感同身受...
看著藥王這副模樣,李斯文有些擔心的看向了孫紫蘇,雖然醫學上是有‘不瘋魔不成活’的說法,但這人都九十多了,情緒波動還這麽大,真不會出事?
但孫紫蘇對此早已是習以為常,隻見她毫不在意的擺了擺手,一臉淡然的道:
“別擔心,這是常有的事。每隔了十天半個月的,祖父就會因為醫術上的某些難題來上這麽一迴,早就見怪不怪了。”
“咱倆就這麽看著?不管管?”雖然人家孫女都這麽說了,但李斯文還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擔憂。
“誒呀,沒事的啦,過不了一會兒祖父就恢複正常了,跟沒事人一樣。”
說罷,孫紫蘇便不再理會李斯文,而是伸手重新拿起了碗筷,和剛才沒吃完的繼續搏鬥起來。
每當孫思邈琢磨出一種新藥方,或者說,找到了一種可以完美替代之前昂貴藥草的廉價藥材時,總會情不自禁的猛拍大腿。
同時懊惱自己之前怎麽沒想到這等妙法,若是當時能再多一些耐心,亦或多嚐試幾迴,說不定就能早一點發現!
但實際上,每一種新藥方的誕生都是這樣,充滿了難以預測的偶然性。
畢竟,誰也不能確切的知道,兩種看似尋常的藥物相互搭配組合在一起,就能夠搖身一變,成為治療某種疑難雜症的靈丹妙藥。
對於這個道理,反正孫紫蘇是早已經看開了。
天底下的藥材品種繁多得猶如繁星點點,數不勝數,其中更不乏諸多尚未被挖掘出真實用途的,以及未能明確其療效的藥材。
而像這種研究新方、確定新藥的,能推動整個醫道向前發展的事情,僅憑某個人單打獨鬥,顯然是遠遠不夠。
這也是因為看透了這個道理,孫紫蘇才會對李斯文所說的開辦醫院之事,表現的如此上心。
隻有吸引更多的人投身於醫道學習研究中,激勵更多的人心甘情願的深入鑽研醫術之道,醫道的前行之路方能步入正軌,持續且健康的蓬勃發展。
要是醫道的發展,隻是憑著一兩個壯誌雄心的有誌之士在前頭拖拉硬拽...醫道遲早要完。
李斯文坐在剛才虎嬌的位置上,目光先是向左瞥去,見孫紫蘇全然不顧祖父的情況,正吃得津津有味,對周遭一切都毫不在意。
接著視線向右移動,隻見孫思邈正死命的鑽著牛角尖,同時不停地大力拍桌,情緒顯得頗為激動。
將一切盡收眼底的李斯文,此刻內心著實有些茫然無措,完全不曉得自己應該做些什麽才好。
雖說有明確記載,藥王孫思邈活到了永淳元年,足足一百四十二年的陽壽,但畢竟世事難料,誰也不敢保證在那之前,藥王不會出現什麽意外。
就拿黃花蒿這事來說,曆史上的孫思邈絕對沒經曆過。
萬一藥王再因為這事動了肝火,再鬧了高血壓什麽的...那毫無疑問,絕對是他這個不成器子弟的過錯。
正當李斯文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內心忐忑的時候,一炷香的時間緩緩而過。
正如孫紫蘇所說的那樣,孫思邈總算是從之前的懊悔中脫離出來,不緊不慢的捋著胡須,重新浮現出之前,雲淡風輕般的淡然神色。
突然開口問道:“既然紫蘇這丫頭在外邊,已經算是功成名就,吃喝不愁了,你倆這麽著急進山來找老道,是有什麽事情?”
孫思邈剛才懊悔的,可不是因為與治退疫病的名聲失之交臂,隻是覺得自己能早點發現黃花蒿的神效,這些年因為瘧疾而死的人能少一些。
但人這壽命皆有定數,他自然不會太過執著於這事,隻是趁機捋了捋思路,想起了被一堆變故打斷的,剛開始的疑問。
李斯文沉吟半晌,卻調轉話頭說起了他曾經與巢元方辯論的事情:“孫道長可讀過巢老的《諸病源候論》一書?”
孫思邈詫異的看了他一眼,不明白為何突然說起這件事,但還是點了點頭:
“如今醫道在理、法、方、藥等方麵已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像是闡述醫理與治法之間聯係的《黃帝內經》、方書之祖《傷寒論》、或是專攻藥學方麵的《神農本草經》...”
“可以說,早在漢時,這些著作便已經將醫學的基本體係搭建完成了。”
“但唯獨病源和症候方麵,一直缺少了一部專業性的大作,這也是幾百年來,無數有誌之士努力的方向。”
“而早在大業年間,老道便有緣與巢元方抵足而談,對他致力於編著《諸病源候論》一書的想法很是讚同,並且還和他交流了不少罕見病的症狀與發病源。”
“雖然礙於篇幅,這本書雖然沒有記載相關治法和方藥,但仍不失為一本很好的巨著,尤其是在幫助醫者查證病人病源,對症開藥方麵,有著很強的指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