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功高蓋主
任務係統:終極一班開始 作者:兜裏有糖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679章
早在從出發後,林陽就事先了解了山海關的情況,山海關作為防守北方遊牧民族的最後一道關口,對外修建的城牆十分的高大且堅固。
但對內,靠向北京方向這邊的城牆,雖然也很堅固,但卻不如對外那邊高大,再加上此次出征攻城器械帶得足夠多。
為避免女真部落的大部隊來支援,林陽直接下達了攻城的命令,想要一鼓作氣拿下山海關。
但頭幾次的進攻並不順利,關內守軍靠著火器依托有利地形,居高臨下還擊,士兵們很難攻上城牆。
不過兩個時辰,林陽這邊就損失了十分之一的人。
無奈最終林陽隻能下令讓部隊撤退,隨後命人推出山炮對著城樓發射。
這個時候的山炮雖然也是火器,但是說白了就是把點燃的炸彈投射出去。
雖然射程跟精確度不高,但殺傷力還是不錯的。
三輪齊射下來,倒是炸死了不少的敵軍,剩餘的人見林陽他們的炮火這麽兇猛,也都是躲藏起來。
透過望遠鏡瞅見城牆上沒有敵軍露頭了。
林陽再次下令讓士兵在炮火的掩護下攻城,與此同時攻城車也被推了出來,朝著城門進發。
有了炮火的掩護,己方這邊的士兵不費吹灰之力便抵達了城牆下麵,並且搭上了雲梯。
也就是這時候,林陽讓人停止了炮擊,以免誤傷到自己人。
聽見炮火聲停止,躲起來的守軍也是從掩體處走了出來,可等他們再次迴到城牆處時,已經有不少士兵已經登上了城牆。
明朝末年時的火器還是那種燧發槍,就是打一槍就需要重新填充彈藥跟火藥的槍。
被手持利刃的士兵近身,火槍兵幾乎沒有什麽反抗能力,一時間城牆上就變成了單方麵的屠殺。
當然關內守軍的反應也很快,得知敵軍已經攻上了城牆,很快便集結了不少身穿甲胄手持長刀長槍的士兵登上城牆進行抵抗。
這邊的林陽見城牆上麵已經亂成了一鍋粥,當即下令全軍出擊,拿下山海關。
隨著攻城車推進到城門口,大門被撞破的時候,林陽直接率領身後的大軍攻入了關內。
半天的時間,便直接拿下了山海關。
吳三桂在得知城破的消息時,就直接從北門逃去了遼北之地。
相信他之後的下場不會很好,畢竟失去了山海關,也就意味著吳三桂沒有了利用價值。
多爾袞隻要不是傻,就肯定不會遵守之前跟對方許下的陳諾。
待打掃完戰場,林陽直接命人迴去北京向李自成匯報戰況。
自己則是留了下來,以防女真部落突然南下。
消息傳迴北京,滿朝文武跟李自成都是欣喜不已,頒布召迴林陽命令的同時,又派遣了兩萬大軍去往山海關駐紮。
這次領軍的人是李自成的親信。
這裏畢竟是抵禦異族入侵的重要關卡,掌控權自然是攥在自己手裏才能讓他安心的。
說到底還是李自成不放心林陽,害怕對方哪天會反他,到時候若是跟女真部落聯手,他大順就得滅亡。
對此林陽也都明白,於是等接收的人來了後,很爽快的交出了兵權迴北京複命。
此後的一年的時間,大順進入到了休養生息中。
積攢了足夠的實力,分三路大軍,大舉南下平亂。
林陽率領8萬大軍前往廣東,一路收複了浙護一帶的領地。
相比起其他人,他在這天下的聲望卻是很高。在收複蘇州時,甚至沒有動用一兵一卒,對方直接便選擇了投降。
原因就在於,林陽一年前北上拿下山海關的決定,此舉得到了天下人的讚揚。
華夏積弱,女真部落對華夏大地虎視眈眈,這些他們都是明白的。
在他們看來,就算明朝亡了,這華夏大地也在漢人的手裏,絕不能落入外族之人的手裏。
林陽能說服李自成,放棄唾手可得的領地,轉而北上拿下山海關。
此舉乃大義,自然受人遵從。
因此當蘇州知府得知林陽兵至蘇州後,想也不想直接就選擇了投降。
但是這個消息傳到李自成耳朵裏,卻是讓他怎麽都高興不起來,反而眉頭緊鎖。
他的內心十分的掙紮,林陽這麽受天下人愛戴,這對他皇位的影響是十分大的。
而且林陽這些年跟隨他,攻城掠地,立下了不少的戰功,加上上次拿下山海關,守住了中原的咽喉,隱隱有了功高蓋主的苗頭。
從古至今,功高蓋主又仗勢而傲的人,沒幾個有好下場的。
因此,在收複廣東班師迴朝後,林陽覺察出李自成對自己態度的變化,便明白了是怎麽迴事,於是在論功行賞之前,他故意做了一點違反軍紀的事情。
讓李自成懲罰他,算是抵扣自己的功績。
前者也是聰明人,知道林陽這樣做的用意。
本來都起了殺心的他,突然就沒了這樣的想法。
林陽很會做人,也很聰明。
竟然能從李自成對他的態度中察覺出端倪,從而做出行動。
這其實很對李自成的胃口。
不居功自傲,還會在自己功高蓋主的時候,犯個小錯來削減自己的功勳,這也是在間接釋放出,臣絕無謀反之意的信息。
試問這樣的臣子誰不喜歡。
想明白,李自成也沒有為難林陽,自身削減了林陽的封賞。
以他的功績,原本能坐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但最終隻得了一個廣州刺史的位置。
對此也有很多人都為林陽鳴不平,但是他本人卻不怎麽在意,這遠離朝堂的位置,倒是他想要的。
這樣倒是給了他自我發展的機會,因為他知道女真部落不會善罷甘休,對方覬覦中原已久,遲早還會南下。
再加上明朝的舊黨在民間攪風攪雨,這天下遲早還會亂起來。
..........................................................................
早在從出發後,林陽就事先了解了山海關的情況,山海關作為防守北方遊牧民族的最後一道關口,對外修建的城牆十分的高大且堅固。
但對內,靠向北京方向這邊的城牆,雖然也很堅固,但卻不如對外那邊高大,再加上此次出征攻城器械帶得足夠多。
為避免女真部落的大部隊來支援,林陽直接下達了攻城的命令,想要一鼓作氣拿下山海關。
但頭幾次的進攻並不順利,關內守軍靠著火器依托有利地形,居高臨下還擊,士兵們很難攻上城牆。
不過兩個時辰,林陽這邊就損失了十分之一的人。
無奈最終林陽隻能下令讓部隊撤退,隨後命人推出山炮對著城樓發射。
這個時候的山炮雖然也是火器,但是說白了就是把點燃的炸彈投射出去。
雖然射程跟精確度不高,但殺傷力還是不錯的。
三輪齊射下來,倒是炸死了不少的敵軍,剩餘的人見林陽他們的炮火這麽兇猛,也都是躲藏起來。
透過望遠鏡瞅見城牆上沒有敵軍露頭了。
林陽再次下令讓士兵在炮火的掩護下攻城,與此同時攻城車也被推了出來,朝著城門進發。
有了炮火的掩護,己方這邊的士兵不費吹灰之力便抵達了城牆下麵,並且搭上了雲梯。
也就是這時候,林陽讓人停止了炮擊,以免誤傷到自己人。
聽見炮火聲停止,躲起來的守軍也是從掩體處走了出來,可等他們再次迴到城牆處時,已經有不少士兵已經登上了城牆。
明朝末年時的火器還是那種燧發槍,就是打一槍就需要重新填充彈藥跟火藥的槍。
被手持利刃的士兵近身,火槍兵幾乎沒有什麽反抗能力,一時間城牆上就變成了單方麵的屠殺。
當然關內守軍的反應也很快,得知敵軍已經攻上了城牆,很快便集結了不少身穿甲胄手持長刀長槍的士兵登上城牆進行抵抗。
這邊的林陽見城牆上麵已經亂成了一鍋粥,當即下令全軍出擊,拿下山海關。
隨著攻城車推進到城門口,大門被撞破的時候,林陽直接率領身後的大軍攻入了關內。
半天的時間,便直接拿下了山海關。
吳三桂在得知城破的消息時,就直接從北門逃去了遼北之地。
相信他之後的下場不會很好,畢竟失去了山海關,也就意味著吳三桂沒有了利用價值。
多爾袞隻要不是傻,就肯定不會遵守之前跟對方許下的陳諾。
待打掃完戰場,林陽直接命人迴去北京向李自成匯報戰況。
自己則是留了下來,以防女真部落突然南下。
消息傳迴北京,滿朝文武跟李自成都是欣喜不已,頒布召迴林陽命令的同時,又派遣了兩萬大軍去往山海關駐紮。
這次領軍的人是李自成的親信。
這裏畢竟是抵禦異族入侵的重要關卡,掌控權自然是攥在自己手裏才能讓他安心的。
說到底還是李自成不放心林陽,害怕對方哪天會反他,到時候若是跟女真部落聯手,他大順就得滅亡。
對此林陽也都明白,於是等接收的人來了後,很爽快的交出了兵權迴北京複命。
此後的一年的時間,大順進入到了休養生息中。
積攢了足夠的實力,分三路大軍,大舉南下平亂。
林陽率領8萬大軍前往廣東,一路收複了浙護一帶的領地。
相比起其他人,他在這天下的聲望卻是很高。在收複蘇州時,甚至沒有動用一兵一卒,對方直接便選擇了投降。
原因就在於,林陽一年前北上拿下山海關的決定,此舉得到了天下人的讚揚。
華夏積弱,女真部落對華夏大地虎視眈眈,這些他們都是明白的。
在他們看來,就算明朝亡了,這華夏大地也在漢人的手裏,絕不能落入外族之人的手裏。
林陽能說服李自成,放棄唾手可得的領地,轉而北上拿下山海關。
此舉乃大義,自然受人遵從。
因此當蘇州知府得知林陽兵至蘇州後,想也不想直接就選擇了投降。
但是這個消息傳到李自成耳朵裏,卻是讓他怎麽都高興不起來,反而眉頭緊鎖。
他的內心十分的掙紮,林陽這麽受天下人愛戴,這對他皇位的影響是十分大的。
而且林陽這些年跟隨他,攻城掠地,立下了不少的戰功,加上上次拿下山海關,守住了中原的咽喉,隱隱有了功高蓋主的苗頭。
從古至今,功高蓋主又仗勢而傲的人,沒幾個有好下場的。
因此,在收複廣東班師迴朝後,林陽覺察出李自成對自己態度的變化,便明白了是怎麽迴事,於是在論功行賞之前,他故意做了一點違反軍紀的事情。
讓李自成懲罰他,算是抵扣自己的功績。
前者也是聰明人,知道林陽這樣做的用意。
本來都起了殺心的他,突然就沒了這樣的想法。
林陽很會做人,也很聰明。
竟然能從李自成對他的態度中察覺出端倪,從而做出行動。
這其實很對李自成的胃口。
不居功自傲,還會在自己功高蓋主的時候,犯個小錯來削減自己的功勳,這也是在間接釋放出,臣絕無謀反之意的信息。
試問這樣的臣子誰不喜歡。
想明白,李自成也沒有為難林陽,自身削減了林陽的封賞。
以他的功績,原本能坐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但最終隻得了一個廣州刺史的位置。
對此也有很多人都為林陽鳴不平,但是他本人卻不怎麽在意,這遠離朝堂的位置,倒是他想要的。
這樣倒是給了他自我發展的機會,因為他知道女真部落不會善罷甘休,對方覬覦中原已久,遲早還會南下。
再加上明朝的舊黨在民間攪風攪雨,這天下遲早還會亂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