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王宮。
年輕的楚昭王熊軫高高在座,子西在殿下奏報。
子西是熊珍同父異母的兄長,為人豪爽仗義,素有名聲。楚平王熊棄疾死後,令尹囊瓦想廢了當時不到十歲的熊軫,立子西為大王,被子西怒斥後才作罷。
因此熊軫一向懼怕囊瓦,卻對子西信任有加。
“大王,有商賈傳言漢水北岸發現吳國軍隊。”
“兄長不必多慮,必定是吳國奸細傳播謠言。”過了這個冬天就十八歲了,不比剛就位時的懵懵懂懂,熊軫現在越來越能真正進入楚國大王這個角色。
“漢水離王宮不過數十裏地,小心為上。”
“令尹囊瓦前些日子傳書說已包圍蔡國都城,數日內就可以滅掉蔡國。吳軍總不能繞過令尹的重兵,從天而降吧”
“為何不能須知吳國來此可不隻有經過蔡國這一條路。”
“兄長是說……”熊軫笑了起來,隨著近年來囊瓦對自己的恭敬日甚,也從原來的畏懼變成盲目信任。“令尹曾跟寡人說過,吳國隻是水師厲害,可借河流之利與我楚國爭鋒。吳軍若要入楚,唯有沿淮水而來。”
不過出於對子西的尊重,熊軫還是令侍衛鍾建率十餘乘戰車,前往漢水察看。
紀南城和麥城巍巍聳立,與郢都成犄角之勢,子西獨自立在高台之上,遠遠看著戰車絕塵而去,默然不語。
楚國近年來屢有重臣被抄家滅族,朝中人人自危。巫臣、伍子胥、伯嚭逃到吳國得到重用,一心要殺迴楚國報仇,晉國、吳國不斷在邊境挑起紛爭。
囊瓦誌大才疏,又兼貪財,任意逼反唐、蔡等屬國,致使楚國失去北方屏障。
大王被囊瓦所惑,以為可以吞並唐、蔡兩國,擴大楚國疆域,卻不知晉吳兩國在一旁虎視眈眈。
冬日的陽光明媚溫暖,子西心中一片冰冷。但願,是自己想多了罷。
……
斥候的首領叫李言,很是健談,對蒙荻佩服無比,明明年紀大很多,還一口一個蒙大哥叫得親熱。
李言原來居住在隴西,那裏胡漢混雜,生存不易,後來跟隨父母流落到楚國。因為善於騎馬,積累軍功被擢升為斥候首領。
從李言口中,蒙荻才知道李姓原來應該是理姓,祖上逃難時饑餓難忍,靠一顆李樹的果子才得以活命,後來就改姓了李。
“蒙大哥你可別不信,我李家的祖先也是有來曆的,皋陶知道吧上古聖人!”
看著蒙荻一臉茫然的樣子,李言也泄了氣,其實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反正父母是這麽說的。
一行人邊談邊行,大半天功夫,來到了一個山頭。向下望去,吳軍營帳就設在大河邊,河麵上帆影重重。
“就隻能到這裏了,”李言上前說道:“再過去就是吳軍斥候活動範圍。”
騎兵都圍了上來,對著軍營指指點點。
李言讓斥候上來,一一指出軍營中掛著的大旗,有吳王闔閭的王旗,有孫武、伍子胥等人的將旗。作為斥候,辨認敵軍旗號是一項基本要求。
蒙荻凝視半晌,說道:“這是一座空營。”
“空營”眾人驚愕,下麵旗幟林立,營內塵土飛揚,一看就是有大批兵卒在操練。
“不錯,你們看,營地布置張馳有度,柵欄嚴整,說明統帥深知兵法。”
“聽說吳國請了一位名叫孫武的將軍訓練隊伍,特別善於行軍打戰。”李言身為斥候頭目,消息頗為靈通。
“既然善戰,就不會不知道,將兵營布置在水邊乃是大忌。另外,這裏居高臨下,無論是探查還是攻擊,都是必取之地,居然無兵防守。此為其一。”
眾人似懂非懂,李言也是打老了戰的,心中一動,遲疑地問道:“難道是故意留出來方便斥候探查”
“不錯。現在已是黃昏,但炊煙稀疏,按營帳規模看,至少有數萬兵卒。觀看炊煙不僅稀少,而且是逐個點燃,必然有詐。此為其二。”
“兵營內雖有煙塵,卻始終在一處,聚而不散,如果所料不差,很可能是騎兵拖著樹枝奔跑所致。此為其三。”
眾人張口結舌,人與人之間為什麽可以相差那麽大,原先來過探查的斥候更是臉紅耳赤。
有一句話蒙荻沒有說出來:“因為我曾親眼看到數萬吳軍南下。按鬥辛所言,吳軍總數僅三萬餘人,何必在此留下如此規模的營帳,必是疑兵之計無疑。”
雖然蒙荻說得肯定,但畢竟是猜測,總不能就這樣迴去複命。
小五小六建議:“既是空營,我們不如直接衝進去”
眾人以一種看白癡的眼神盯著他倆,就算是空營,憑這八十餘騎就想平趟過去真是無知者無畏。
兩人見大家都帶著異樣的目光看過來,知道說錯話,頓時羞紅了臉。
“不錯,直接過去,不過不用進營。”蒙荻微微一笑,“所有人將布條塗上油脂綁在箭上,等天黑行事。”
布條,撕開衣服就有。沒有油脂,但斥候帶了大量鬆明,塗在布條上效果更好。
夜幕很快降臨,兵營陷入黑暗中。騎兵悄悄來到營外一箭之地,果然幾乎毫無戒備。
蒙荻將騎兵和斥候分成兩兩一組,一人手持火把,一人射箭,隻要射中帳篷即可。
火把點起的時侯,吳軍營中響起示警聲,刁頭中有士兵探出頭來,被隱於暗處的蒙荻一箭一個射了下來。
綁著布條的箭紛紛射向帳篷,大火熊熊燃起。
火光中吳軍士兵人影幢幢,不過人數太少,又無滅火之物,隻能唿喊奔走,無可奈何。
騎兵輪流放火,時值初冬,西風已烈,風助火勢,轉眼已成火燒連營之勢。
吳軍士兵既救不得火,又不知營外敵軍數量,隻好棄營向河邊狂奔,舟師也緩緩過來接應。
大火燒了半夜,漸漸熄去。
騎兵們待火勢已成之後就撤迴山頭,興奮地看著難得一見的奇觀,火光映得數裏外都是一片通紅。
年輕的楚昭王熊軫高高在座,子西在殿下奏報。
子西是熊珍同父異母的兄長,為人豪爽仗義,素有名聲。楚平王熊棄疾死後,令尹囊瓦想廢了當時不到十歲的熊軫,立子西為大王,被子西怒斥後才作罷。
因此熊軫一向懼怕囊瓦,卻對子西信任有加。
“大王,有商賈傳言漢水北岸發現吳國軍隊。”
“兄長不必多慮,必定是吳國奸細傳播謠言。”過了這個冬天就十八歲了,不比剛就位時的懵懵懂懂,熊軫現在越來越能真正進入楚國大王這個角色。
“漢水離王宮不過數十裏地,小心為上。”
“令尹囊瓦前些日子傳書說已包圍蔡國都城,數日內就可以滅掉蔡國。吳軍總不能繞過令尹的重兵,從天而降吧”
“為何不能須知吳國來此可不隻有經過蔡國這一條路。”
“兄長是說……”熊軫笑了起來,隨著近年來囊瓦對自己的恭敬日甚,也從原來的畏懼變成盲目信任。“令尹曾跟寡人說過,吳國隻是水師厲害,可借河流之利與我楚國爭鋒。吳軍若要入楚,唯有沿淮水而來。”
不過出於對子西的尊重,熊軫還是令侍衛鍾建率十餘乘戰車,前往漢水察看。
紀南城和麥城巍巍聳立,與郢都成犄角之勢,子西獨自立在高台之上,遠遠看著戰車絕塵而去,默然不語。
楚國近年來屢有重臣被抄家滅族,朝中人人自危。巫臣、伍子胥、伯嚭逃到吳國得到重用,一心要殺迴楚國報仇,晉國、吳國不斷在邊境挑起紛爭。
囊瓦誌大才疏,又兼貪財,任意逼反唐、蔡等屬國,致使楚國失去北方屏障。
大王被囊瓦所惑,以為可以吞並唐、蔡兩國,擴大楚國疆域,卻不知晉吳兩國在一旁虎視眈眈。
冬日的陽光明媚溫暖,子西心中一片冰冷。但願,是自己想多了罷。
……
斥候的首領叫李言,很是健談,對蒙荻佩服無比,明明年紀大很多,還一口一個蒙大哥叫得親熱。
李言原來居住在隴西,那裏胡漢混雜,生存不易,後來跟隨父母流落到楚國。因為善於騎馬,積累軍功被擢升為斥候首領。
從李言口中,蒙荻才知道李姓原來應該是理姓,祖上逃難時饑餓難忍,靠一顆李樹的果子才得以活命,後來就改姓了李。
“蒙大哥你可別不信,我李家的祖先也是有來曆的,皋陶知道吧上古聖人!”
看著蒙荻一臉茫然的樣子,李言也泄了氣,其實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反正父母是這麽說的。
一行人邊談邊行,大半天功夫,來到了一個山頭。向下望去,吳軍營帳就設在大河邊,河麵上帆影重重。
“就隻能到這裏了,”李言上前說道:“再過去就是吳軍斥候活動範圍。”
騎兵都圍了上來,對著軍營指指點點。
李言讓斥候上來,一一指出軍營中掛著的大旗,有吳王闔閭的王旗,有孫武、伍子胥等人的將旗。作為斥候,辨認敵軍旗號是一項基本要求。
蒙荻凝視半晌,說道:“這是一座空營。”
“空營”眾人驚愕,下麵旗幟林立,營內塵土飛揚,一看就是有大批兵卒在操練。
“不錯,你們看,營地布置張馳有度,柵欄嚴整,說明統帥深知兵法。”
“聽說吳國請了一位名叫孫武的將軍訓練隊伍,特別善於行軍打戰。”李言身為斥候頭目,消息頗為靈通。
“既然善戰,就不會不知道,將兵營布置在水邊乃是大忌。另外,這裏居高臨下,無論是探查還是攻擊,都是必取之地,居然無兵防守。此為其一。”
眾人似懂非懂,李言也是打老了戰的,心中一動,遲疑地問道:“難道是故意留出來方便斥候探查”
“不錯。現在已是黃昏,但炊煙稀疏,按營帳規模看,至少有數萬兵卒。觀看炊煙不僅稀少,而且是逐個點燃,必然有詐。此為其二。”
“兵營內雖有煙塵,卻始終在一處,聚而不散,如果所料不差,很可能是騎兵拖著樹枝奔跑所致。此為其三。”
眾人張口結舌,人與人之間為什麽可以相差那麽大,原先來過探查的斥候更是臉紅耳赤。
有一句話蒙荻沒有說出來:“因為我曾親眼看到數萬吳軍南下。按鬥辛所言,吳軍總數僅三萬餘人,何必在此留下如此規模的營帳,必是疑兵之計無疑。”
雖然蒙荻說得肯定,但畢竟是猜測,總不能就這樣迴去複命。
小五小六建議:“既是空營,我們不如直接衝進去”
眾人以一種看白癡的眼神盯著他倆,就算是空營,憑這八十餘騎就想平趟過去真是無知者無畏。
兩人見大家都帶著異樣的目光看過來,知道說錯話,頓時羞紅了臉。
“不錯,直接過去,不過不用進營。”蒙荻微微一笑,“所有人將布條塗上油脂綁在箭上,等天黑行事。”
布條,撕開衣服就有。沒有油脂,但斥候帶了大量鬆明,塗在布條上效果更好。
夜幕很快降臨,兵營陷入黑暗中。騎兵悄悄來到營外一箭之地,果然幾乎毫無戒備。
蒙荻將騎兵和斥候分成兩兩一組,一人手持火把,一人射箭,隻要射中帳篷即可。
火把點起的時侯,吳軍營中響起示警聲,刁頭中有士兵探出頭來,被隱於暗處的蒙荻一箭一個射了下來。
綁著布條的箭紛紛射向帳篷,大火熊熊燃起。
火光中吳軍士兵人影幢幢,不過人數太少,又無滅火之物,隻能唿喊奔走,無可奈何。
騎兵輪流放火,時值初冬,西風已烈,風助火勢,轉眼已成火燒連營之勢。
吳軍士兵既救不得火,又不知營外敵軍數量,隻好棄營向河邊狂奔,舟師也緩緩過來接應。
大火燒了半夜,漸漸熄去。
騎兵們待火勢已成之後就撤迴山頭,興奮地看著難得一見的奇觀,火光映得數裏外都是一片通紅。